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需现状的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4-26 共4974字

  第 3  章 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需现状的分析

  从 2006 年到 2014 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呈逐年上涨趋势。

  截止 2014 年底,我国人口总数为 136782 万人,其中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体人口数量的 10.1%,数量达到 1.37 亿人以上,同时 60 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达到已经高达总数的 15.5%,达到 2.1 亿以上(见图 3.1)。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给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带来更加艰难的考验。下面对我国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应和需求状况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

  3.1 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分析。

  长期护理服务市场的主要需求者为失能老年人,分析我国失能老年人的数量和失能状况,掌握群体需求特征,了解需求者的基本状况,进行科学的需求分析,方便供给者提供相应数量和内容的长期护理服务。

  3.1.1 需求数量日益增加。

  自 2000 年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失能老年人口数逐年增加。2000 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口数为 845.9048 万人,2006 年为 910.0041 万人,与 2000 年相比增加了7.57%.2010 年为 1084.3118 万人,与 2006 年相比增长了 19.15%,2015 年增加为3330 万人(见图 3.2)。失能老年人群体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重度失能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中度失能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基本没有变化,轻度失能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逐年减少。2000 年轻度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8%,占失能老年人口总数的 87.4%,2015 年两项比重分别将为 4.8%、77.7%,仍是失能老年人群体中的大多数。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20 年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者的数量为 4565 万人,增长速度为 13.71%,其中部分失能 3050 万人,完全失能 1514 万人;2030 年为 6668 万人,增长速度为 20.3%,其中部分失能 4446 万人,完全失能 2222 万人;2040 年为 8927 万人,增长速度为 26.81%,其中部分失能 5861 万人,完全失能 3066万人;2050 年增长为 10747 万人,增长速度为 32.27%,其中部分失能 6938 万人,完全失能 3809 万人。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逐年增加的增长速度,标志着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需求者的变化给传统的3.1.2 需求内容多层次性(1)失能程度不同需求内容多样性。

  从 2000 年-2015 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口结构变化呈以下趋势:长期护理供给模式带来严峻的考验。

  轻度失能老年人口数占当年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在逐渐下降,重度失能老年人口数占当年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在逐渐上升,但有一个比重是没有发生改变的,在失能老年人口中,情况轻微的失能老人所占的比重仍然是最多的,如 2015 年统计,轻微失能老人占总数量的四分之三(见图 3.4),要准确地分析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关系,轻度失能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的特点需要重点关注。

  按照需求率高低排列,轻度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依次为:健康咨询与管理58.07%、助餐 42.86%、文化娱乐活动 35.90%、用药服务 32.58%、康复理疗 27.67%;中度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依次为:健康咨询与管理 59.80%、助餐 46.96%、用药服务43.54%、文化娱乐活动 37.46%、康复理疗 36.99%;重度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依次为:健康咨询与管理 59.80%、用药服务 54.51%、助餐 51.05%、陪同就医 43.36%、洗衣服打扫卫生 39.04%.三类失能老年人对于健康咨询与管理的需求率最高,这是因为失能老年人普遍健康状况不好,所以更为关注医疗保健护理服务以及方便其就医的服务,尤其是重度失能老年人。但是其他需求类有所不同:轻度和中度失能老年人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率也很高,这对于长期护理服务的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是,目前我国居家护理只能提供基础的照料服务,医院和有医疗资质的机构才能提供医疗、保健、护理等服务。精神慰藉方面只有居家护理能够做到一部分,心理咨询、特殊关怀和临终关怀只有少量老年机构涉及到。

  (2)需求多层次。

  无论失能程度如何,老年人开始只存在低层次的需求,实现温饱。随着初期需求的满足,他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自动向高层次的需求递进,开始有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者为其组织社会和娱乐活动,帮助老年人交往,帮助老年人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于部分老年人而言,甚至会有发挥自身余热,自我实现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失能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内容从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从物质上升到了精神,从大众化上升到了个性化,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应该是多元的、持续的。

  3.2 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分析。

  现今,我国能够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人员主要来自于老年人家庭、老年人所在社区以及相关的服务机构。从这三个供给方进行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分析。

  3.2.1 家庭供给数量日益减少。

  我国家庭提供长期护理服务主要依赖的是家庭成员,子女、伴侣以及亲属,近年来,我国家庭规模日益缩减。1953 年我国家庭规模为 4.3,1964 年为 4.29 基本保持不变,1982 年为 4.43 小范围内有所增加,之后就开始大幅度的减少,2000年减为 3.44,2010 年继续减少为 3.1,到今年最新数据表明我国 2015 年家庭规模已缩小为 3.02,标志着三口之家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多口之家基本成为历史。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导致家庭人员的迅速下降,使得我国家庭成为三口之家。

  到 2015 年,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直接现象就是家庭规模的缩小。并且当年的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为中年人,成为每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这就意味着无论是赡养老人还是照顾幼子,都成为独生中年夫妻的责任,过去由兄弟姐妹共同赡养家中双亲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这些人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包括竞争激烈的工作社会压力和照顾父母及子女的家庭压力,家里一旦出现完全失能老人,他们没有足够金钱及精力去照顾老人。

  目前,我国出现以下两种类型的家庭,一类是"一对夫妻赡养多位老人家庭",这对中年夫妻不仅要赡养双方父母,还需要赡养双方父母的父母,这样他们就可能需要赡养六位老人;还有一种"老年人赡养老年人家庭",能够提供护理的子女和配偶本身也是老年人,不仅没有能力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甚至本身也需要护理。

  在这两种家庭中,无论是哪一位老年人失能,都会为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可见,现如今,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家庭能够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数量日益减少,需要由市场来弥补家庭护理服务的不足。

  3.2.2 机构和社区供给数量不足。

  在家庭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数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机构和社区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是弥补家庭支持不足的有效方法,但是我国目前机构和社区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数量远远不足。

  (1)机构和社区提供的长期护理机构数量不足。

  能够为老人提供食宿的养老服务机构:到 2014 年底,全国共设置近十万个养老服务机构,包含五百多万张供应床位,同比增长 17.05%,每千老人拥有 27.22张床位,较上年增长 11.52%,2014 年全年养老人 318.42 万名较去年增长 4.24%我国养老服务机构中的能提供的床位数量越来越多,相应的每千名老年人人口拥有的床位也在逐年增长,但是相比于老年人的增长速度,服务机构及老年人床位依旧呈现日益紧张的状态。

  不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不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可以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其多层次的需求。截止 2014 年底,全国设立大量老年人服务机构,包含两千五百个老年人事业单位、八万个老年人维权组织、五万个老年应用学校,已经达到七百人能够正常的学习,此外还为老年人提供三十五万个老年人活动中心,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业的日渐重视,逐年增加财政支持,相关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长期护理需求人群依旧远远不足。

  (2)机构接受的失能老年人数量不多。

  截至 2014 年底,据统计我国所有老年服务机构共接收 318.34 万人,较上年增长 4.21%,占失能老年人总数的很少一部分。其中全能老人 232.43 万人,占全数的 73%,半失能老人二十八万人,占有比例达到 8.8%左右,全失能老人数量达五十七万人,占全数的 18%(见图 3.6)。半失能老人所占比例要低于全失能老人,这主要是由于半失能老人出于家庭环境及亲情关系考虑,更愿意在家中由子女照护。全失能老人需要长时间的护理,由机构进行专业的集体护理,能够减轻家庭压力,解放部分劳动力,更加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养老机构中完全失能老年人比例要高于半失能老年人。

  (3)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机构现有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截止 2013 年底,我国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职工人总数为 1197.8 万人,截止 2014 年底,总数为 1551.0 万人,比 2013 年增长 4.4%.

  其中,与长期护理服务相关的机构有: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机构的职工人数为 33.4万人,城市养老服务机构的职工人数为 12.2 万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职工人数为 13.0 万人,不提供住宿的老龄机构的职工人数为 1.0 万人。共计 59.6 万人,只占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职工人总数的 0.586%.社区服务机构的职工人数为 107.1万人。

  根据国际惯例,在老年人机构护理人员数量和所接收的失能老年人数量比应该为 1:3.5,机构才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而我国这个比例是远远达不到的。

  机构现有的护理人员素质不高。截止 2014 年底,我国的长期护理服务队伍中,接受过专业护理培训的护理人员数量不到总人数的 25%,而能够取得护理员资格证的护理人员不超过总人数的 30%.公开表示能够提供专业化的长期看护服务的养老机构只占机构总数的 25%,其中大部分是民营机构。

  那么我国的长期护理服务队伍的专业素质可想而知,部分护理人员甚至职业道德缺失,虐待护理的失能老年人。

  3.3 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

  目前,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家庭护理服务供给量减少,市场现存的护理服务机构数量无法容纳失能老年人口增长数量,提供的护理服务内容无法满足失能老年人日益丰富的需求层次,市场呈现严重的供需失衡状态。

  3.3.1 有效需求不足。

  老年人的潜在需求指失能老年人实际需要的需求内容,而有效需求指失能老年人有需求并且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内容,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10%-40%之间)。例如重度失能老年人对于健康咨询和管理的潜在需求率为 61.54%,而有效需求率仅仅只有 28.24%,二者相差有 33.3%,对于助餐的潜在需求率为 51.5%,而有效需求率为 34.35%,二者相差 17.15%(见表 3.1)。这种差距在轻度失能老年人之间最小,中度失能老年人次之,重度失能老年人之间差距最大。可见随着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服务依赖性的增加,有效需求率和潜在需求率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少,但是这种减少很微小。

  无论是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对于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量短期内是恒定的。

  高收入者收入能够满足长期护理服务的消费需求,能够转化成有效需求,而对于低收入者,他们实际收入无法承担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服务消费,这些也就无法转化成有效需求;长期护理服务可以视为对老年人的投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逐年在恶化,未来的收益逐步减少,人们会减少这项投资导致有效需求减少;失能老年人家庭普遍不富裕,子女持有货币的愿望相比之下更为强烈一些。综上因素,导致失能老年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对长期护理服务潜在需求虽大,却无法转换为有效需求。

  3.3.2 供给小于需求。

  调查显示,2015 年我国失能老人总数为 3330 万人,而我国建立的老年人相关服务机构仅仅能接受 318.4 万人,仅占总数的 9.8%.

  老年人服务机构的提供量相对较小而导致大量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护理,"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使得家庭成为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受专业技术水平的限制,由家庭成员护理失能老年人遇到的问题逐渐显现。一方面是社会服务机构能容纳老人数量与失能老人总数不断迅速增加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家庭子女没有足够时间及精力为老人提供高质量多层次护理服务之间的矛盾。

  3.4 小结。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失能老年人口数持续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升高,老年人的失能程度逐年加剧,对长期护理服务的潜在需求逐年增加,对供给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支付能力不足等原因,潜在需求无法转换为有效需求,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家庭能够提供的服务数量日益减少,社区和护理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长期护理服务数量不足,导致有效供给数量相对较少,供给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市场供需失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