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村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要素探析
【第一章】诸暨市农村养老模式探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
【第三章】诸暨市养老现状及调查情况
【第四章】养老方式选择差异的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农村养老方式的关联因素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诸暨市养老现状及调查情况
一、诸暨市农村养老现状
本文为了研究农村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以浙江省诸暨市为例,现就诸暨市农村养老方式下现状做个整体阐述。根据浙江省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如下表),鉴于诸暨市的具体情况:家庭成员供养占比达到 53.78%,最低保证金比例极小,结合上述分析,将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家庭成员负责经济供养、服务提供;社会养老--新农保、村委养老服务和养老院;自我养老--老人自己负责经济来源、在生活方面自理或靠老伴。
(一)家庭养老仍是主体但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养老方式,从普查数据看来这种方式仍然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其养老功能正在弱化。
首先,诸暨市农村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较多,特别农村已经达到 20.44%,而占 66.17%的 15-59 岁的人口要负责抚养下一代,还要赡养上一代,分身乏术;自然,农村地区老年抚养比也达到了 30,可见供养主体的负担加重,养老靠家庭的形式受冲击。其次,从诸暨市农村一些养老现象可以看出,家庭成员养老功能弱化。接着上面的讨论,将其分为经济供养和服务提供(如下现象 1-3)和居住方式两个方面。
现象 1:“分养”或“轮养”.“分养”是指兄弟姐妹商讨后,按照一定期限一定资金比例,给老人资金上支持或者生活上的照料;“轮养”是指按照一定期限,轮流照看老人。
现象 2:最普遍的情况,只要还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都会选择继续在农田耕作,不仅尽力“自养”,还会向子女输出物资,平时还要帮助子女照顾孙辈。
现象 3:互相推诿或放弃。分养和轮养是建立兄弟姐妹之间和谐商讨之后的结果,但是如果商量不成功,就会出现出现推诿的现象,甚至放弃照顾老人。原因可能是兄弟姐妹各个家庭之间有经济上的差距,认为有钱的该多付出一些,或者是不负责任的心理,认为你不养我不也养,一旦出现一个人推诿,其他人也会效仿。
现象 4:合住分灶吃饭。大多与已婚的子女们同住的老人,即使同一个院子,也会选择分灶吃饭,一来是口味不合,二来是避免扯皮。
现象 5:另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是独居。大量劳动力外出,只剩老人留守农村。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遗憾道德没有跟紧生产力发展的脚步,如今孩子与父母之间已经不再是原始社会交换的互惠状态,取而代之的赡养老人成本加大,从老人那儿获取的利益却减小,这就导致不孝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现在谈加强孝来引导养老非常具有必要性。在主观意识强化下一代孝的观念,同时每一代都要做好本分,发挥模仿效应,为子女做好的表率。此外,还要将孝作为责任内化,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社会养老还在努力
1.经济供养--新农保
2010 年浙江已有 90 个县市区启动了新农保制度,到今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已在浙江省全面铺开,诸暨市也是其中之一,2014 年底,全市参保登记率达到 70%以上,政府计划在 2015 年底前完成调查登记,在 2016 年按登记信息对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实现“一人一卡、一人一号”.
期望是美好的,虽然诸暨市不断提高基础养老金以及高龄补贴,但是现实情况是,不止是参保率还没达到百分之百,现有可以领取的养老金提高幅度也很小,根据诸暨市人民政府办公文件,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 125 元,平均下来每天才 4.2 元,若用于支付家中水电费,那么老人的三餐只有完全靠自己所种粮食才可以满足。可见,养老金增幅追不上物价上涨的脚步,甚至难以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
2.服务提供--养老服务
在养老服务方面,诸暨市一直在努力,从 2007 年起,政府就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整合医疗、健身、文化等资源来升级优化全市 27 家镇乡的敬老院,提高其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实现老人之间的互帮互助,重点解决的高龄、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
以上可能对于城镇实施较为便利,但是农村条件限制,村里建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多闲置,除门口有标志外,内里空空如也;也有部分社区虽开设关于防骗、自我保护等等的讲座,但是大都老人表示听不懂,来参加也是为了获得讲座结束的小礼品。可见社区服务效率低下。
3.居住方式--养老机构
2007 年以后,民间资本开始流入国办养老机构,为其补充了新鲜血液。其中,2003 年启用的一家老年社会福利机构--诸暨市富润老年康乐中心,从 2007 年起,以协议的形式陆续托管了五泄、草塔、街亭、陈宅等 10 多家敬老院,挂牌市老年康乐中心分院,继续接受五保老人和三无老人,并增加自费老人。这些受托管的养老机构中,自费老人比例超过了一半,总计达到 150 人左右。
⑥虽然有了一定进步,但是居高不下的费用以及传统“有子女不住养老院”的观念影响,环境、饮食条件和看护条件又不是太好,大多数养老机构在农村并不受欢迎。
(三)自我养老逐步增加
从上一节可知,全国范围内自我养老的比例是在逐渐增加的,诸暨市农村的情况与全国类似,大部分农村地区,老人在有劳动能力的时候,无论年纪多大,基本都靠自养,自己种点粮食、蔬菜,养点鸡鸭,不仅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需要,还可以拿去市场上卖,甚至有时还向子代输出一些基本生活物资。
至于自我养老方式小幅度增加的原因,前面已经分析,同样地,诸暨市农村大部分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中年农民在家附近租个房子做点小生意,村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这就导致子女无法照顾老人,老人自养的比例增加;其次,如利他主义所说,若子女自身家庭条件不好,老人体谅下一辈,就会选择不从子女那儿获得养老资助;当然也不排除因为子女不孝老人无奈只能自养。不过诸暨市的老人都较乐观,对于自养的态度,老人纷纷表示如果无痛无病却闲在家中会觉得寂寞,会觉得自己老了一无是处,一来农村娱乐设施少,种菜饲养家禽就成为老人的娱乐活动;二来,即使年迈,挑挑柴甚至酿酿酒,依然老有所用,不仅会获得村里人的尊重,也会获得子女的尊重,对老人来说是一大裨益。此外,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源获取变得稳定,社会关系趋向扩展,个人收入大幅增加,老人现在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储备的生活资源来养老,这也彰显了思想上的独立,在年老时依旧期望发挥余热,体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自我养老的养老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是值得鼓励的,新生代农民思想进步,不再受传统观念束缚,靠自己养老也未尝不可,而当下时兴的“以房养老”和“以地养老”其实是自我养老的变形,而且从上面案例可以看出以地养老在农村受欢迎程度也挺高的,或许未来可以普遍开展。
二、问卷设计及变量选取
(一)调查问卷设计
上一章阐述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问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民在养老方式选择的偏好,所以在问卷设计上,首先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受教育程度、月收入、身体状况、经济来源、婚姻状况等,其次,对于可能影响三种养老方式的其他选择因素,包括家庭规模(家庭人口数量)及与家人的关系和谐度、与父母(子女)同住的意愿程度及养老居住方式的选择,还有最重要的养老观念,包括养儿防老、以房养老、以地养老及对自己养老的担心程度,此外,对 60 岁以下的农村居民调查了其对于二胎政策的看法,并对有生育能力的对象调查了其生育意愿,而对 60 岁以上的农民居民的居住情况、精神孤寂感、生活满意度等也做了统计。
本文选取了作者自己的家乡诸暨市农村作为调查对象,原因,其一是对调查区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以帮助优化调查问卷的设计,使问卷题目设置更加合理化;其二,对养老方式的调查必然要接触高龄老人,这一部分老人可能无法理解普通话,用方言可以更加直观地获得老人们的真实想法;其三,在自己家乡做调查,能够增加与被调查者的亲切感,减少距离感,以加强问卷真实性。由于本文对二胎政策做了相关调查,所以对象分布与各个年龄层,从 20 到 90 岁以上不等。
具体的调查区域是:大唐镇(合溪口村 下新庄村 大模村 毛阳村(黎明村))、草塔镇(杨方村,都府,莼塘东村,岭上畈村)和五泄镇(上朱村,齐家村,青口村,江滨上吴院村),这三个样本镇在诸暨市相当具有代表性,大唐镇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靠城区最近;草塔镇是作者的家乡;五泄镇则是一个旅游风景区。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三个乡镇共发放了问卷 220 份,有效回收 211 分,有效率约为 96%.具体采用了实地走访填写问卷及网络问卷收集的方式,但基本来自走访所得,只有百分之十来自网络,因网络面向年轻一代基本 20-30 岁,范围局限。具体走访过程中,先向村民们说明来意,首选自行填写的方式,在其无法填写的情况下(如不识字,不理解题意,行动不便等),再由作者按照其口述进行填写,最后再与被调查者确认。
此次采访的对象男女比例较为均匀,女性占 55%,比男性多出 5%,对象最小年龄为 20 周岁,最大年龄为 92 周岁,且 60 以下年龄分布较为均匀,60 以上人数为 82 人。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和初中。问卷中健康状况为自评健康状况,基本以没有大病为良好。婚姻状况,78.7%已婚,12.3%未婚,1.4%离异,7.6%丧偶。家庭规模普遍偏小,可能是原因是计划生育造成四二一家庭结构。
(二)变量的选取
在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了基本的预处理:
a) 年龄分组,问卷中年龄为直接填写项,为保持数据计算良好性,将年龄分组为 20-30 岁,30-40 岁,40-50 岁,50-60 岁以及 60 岁以上。
b) 缺失值处理。对缺失部分数据做了替换,并删除一分部数据缺失的案例。
c) 问卷设计中,量表一般为三级或五级,因而选项中不清楚一项合并到为一般(中立)选项中便于数据分析。
以下将通过选择比例的简单统计,结合 χ2检验和以往文献中所得的经验进行变量筛选。
首先对变量进行赋值
三、调查基本情况
(一)不同人群选择养老方式比例统计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第一,不同性别,男性选择选择家庭养老最多,女性更多选择自我养老,选择家庭养老最少,原因可能是女性在养老方式方面考虑得更多,因女性通常与子女的联系更为密切,更能了解子女的状况,为子女考虑,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就小了,转而选择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第二,不同年龄,年龄较小者 20-30 岁以及 30-40 岁,选择自我养老比例远大于非自我养老,而 40 岁以后,随着年龄增大,选择自我养老的比例减小,选择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比例增加,并且选择家庭养老增加幅度非常大,原因显而易见,对于刚创业或入职的年轻人来说,当然会选择靠自己,中年农民考虑到子女负担大特别是独生子女,会选择参加养老保险靠社会养老,而老年人已基本无收入、自理能力又下降,心理上更多期望依靠子女养老;第三,健康状况,身体状况越好的,选择自我养老比例越大,身体状况越差的,选择家庭养老比例越大;最后,受教育水平,其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选择家庭养老的水平远大于非家庭养老,初中水平,社会养老大幅增加,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持平,而高中及更高的文化程度的,已不再选择家庭养老,并且选择自我养老比例大于社会养老,这是因为文化程度较低的,仍受传统观念影响,自我养老意识不足,对社会养老又一知半解,必然会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方式,而文化程度高的,理解了新思想,改变了传统观念,独立意识增强,选择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比例自然就增加了。
工作情况与月收入和经济来源相关,所以三者结合在一起分析,从图 2 中可以看出,工作基本以酒店、超市、工厂或个体经营以及务农为主,工作越稳定的,收入越高的,选择自我养老的比例就越大,而以务农为主,纯务农甚至无业,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较大;随着月收入增加,选择家庭养老比例减小,选择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比例增加,尤其是月收入 1000 元以下的,选择家庭养老比例远大于飞家庭养老,而月收入在 2000 元到 4000 元之间的,选择自我养老的比例较大;经济来源主要靠工作的,选择自我养老的比例非常大,而来自退休金和养老金的,选择社会养老比例有所增加,但是选择家庭养老仍多于社会养老,来自务农和家人的选择家庭养老比例远大于非家庭老,最后来自自营收入的选择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比例比例持平,没有选择家庭养老。原因很明显,收入非常低的,基本来自于家人或者自己,甚至无收入,肯定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即使来自于离退养老金,因养老金数额少,人们还是会选择家庭养老,这就导致经济来源是离退金的选择家庭养老比例大于社会养老,而收入高的,经济来源一般是工资或自营收入,所得收入足够养老或者用于参加新农保,选择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比例就增大了。
从图 3 中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已婚占大多数,未婚、离异、丧偶较少,其中未婚者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已婚者选择自我养老比例较小,选择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比例相当,很显然,未婚者还未生育,考虑养老问题时自然靠自我养老为主,而已婚者考虑较为成熟,但是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仍略大于非家庭养老的方式;家庭规模上,家庭人口数量较大的,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较大,家庭人口数量较小的,其中 1-3 人的选择社会养老方式最多,选择自我养老方式略大于家庭养老,3-5 人的,选择自我养老方式的最多,其次是社会养老,选择家庭养老最小,原因可能是家庭人口数量较小的还未生育,只能靠自己或社会养老,而家庭规模较大,的特别是 8 人以上的,都是上一辈还未计划生育时,老人传统思想靠孩子养老,所以选择家庭养老比例必然大;最后,居住方式,被调查对象的四分之三都选择了和家人一起,其次是独居,选择和朋友一起、养老院的比例非常小,并且和家人一起居住的人群中,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又是最大的,这说明农民居民还是更愿意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养老。
(二)其他重要的态度统计
1.对待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
在养老观念一节中已提到,过去不养老的代价是很大的,所以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一直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养儿防老已是根深蒂固的思想,成了难以轻易磨灭的传统,而且人是风险厌恶型的,“养儿防老”就是风险规避的表现,过去一代人观念中,养的子女越多,防老的保险系数就越大,老人希望养儿来防老,即使现代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家庭养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赞同养儿防老观念的仍占大多数。从表中可以看出支持占了 55.9%,家庭养老确实收到了一定的冲击,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不再被百分百地肯定,只有一半仍然完全赞同,三分之一表示中立,完全不支持的人数只占 12.8%,并且从年龄分组可以看出,年龄越小,支持“养儿防老”的人数越少。
2. 对于新型的以房养老和以地养老的态度
据调查,在诸暨市以地养老的方式还是受认可的,如下表,特别对于 60 岁以上的农村居民,赞同比例达到了 42.7%,大部分有地的老年人表示,已经意识到子孙对于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年轻人倾向于外出务工而不是在家务农,而中年农民倾向于自己创业,在较靠近城镇的地方租个小房子卖点日常用品、做点小生意,已经不再靠耕作土地来获取微薄收入,所以不再死守着曾经作为生计的土地资源,赞同用来养老,支持以地养老的方式;选择一般或不清楚的比例为 26.8%,具体而言,除去因为是年龄过小还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和没有理解这种方式而选择此项的,表示不清楚的大部分是女性老人,对于此问题的回答是要询问老伴的意见或者询问家人其他人的意见。可见这部分老人和年龄较轻者通过沟通、宣传或许也倾向于选择赞同。村居民的态度对比,可以看出对下一代人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虽然不赞同达52.7,但是赞同和一般合起来也将近一半,说明越年轻的一代人越倾向于赞同以房养老的观念,可见以房养老的前景还是良好的。对于对象局限性问题,其实农村可以采用老年房养老的方式,将农村老年房加以利用,例如可以将相熟的老人集合居住在同一人家中,而将以此空出的房屋出租建立养老服务或者娱乐设施,所得的资金归合住老人所有;甚至对丧偶的异性老人牵线搭桥,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
3.60 岁以上老人的精神生活
对于老人的独居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表),农村独居老人超过被调查老人的一半,而且独居的具体情况:75%为子女在身边但是分开住,大部分都是子女出外打工造成;18.8%为子女在外地;而剩下 3 个人无老伴也无子女。最后关于子女的孝顺程度,具体而言,有 50.6%的老人表示子女非常孝顺,27.8%老人认为子女比较孝顺,选择一般的有 19.0%,不太孝顺和非常不孝顺都占了 0.5%,此外,缺失 3 人,其具体情况是两位男性老人,一位是光棍,一位妻子早丧没再娶,还有一位女性老人,当年响应计划生育只生了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儿子早丧,儿媳妇却争着跟她分房产。可见总体来说孝顺老人的子女占大多数,这促进了老人对家庭养老这种方式的选择,但也有丧偶、失独老人生活较为清苦。
(三)χ2检验
χ2检验共分为四个方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精神观念及其他,分别分析对三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χ2(Chi-Square Test)检验是一种常用于分类变量资料的假设检验,主要用于两个或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也可用于两变量间的关联性分析、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χ2检验的零假设假定样本来自总体率(π)相等的总体,其统计量也称为 Pearson's 卡方检验统计量,基本公式为【1】
A 表示各格子实际观察的频数,T 表示各格子的理论频数/期望频数。
实际检验过程中,用 R 行 C 列的列联表(Contingency Table)分析。
任一格的理论频数为 Tij=RiCj/N,其中,Tij为第 i 行、第 j 列对应格子的理论频数,Ri为行数, Cj为列数,N 为总例数。
判断结果:在卡方检验中,Aij与Tij相差越小,比值越小,χ2 就越小。当χ2 <χ2a,v,P<ɑ时,认为 Aij与 Tij之间吻合度较高,则不拒绝原假设;反之,当 χ2≥χ2a,v时,P≤ɑ时,χ2 就越大。吻合度较差,则拒绝原假设。一般ɑ=0.05 或 0.01.
1.个人因素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个人因素对选择自我养老方式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个人因素中性别、身体状况、是否参保在自我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没有太大差异,但年龄(P=0.000)、工作(P=0.001)、受教育程度(P=0.016)、月收入(P=0.007)、主要经济来源(0.011)对于自我养老的选择影响显着,具体来说,年龄越大,自我养老的选择比例越小;工作与月收入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一起分析。非务农的工作(国有单位、酒店、超市、工厂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较务农获得收入更高,也更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受教育程度与自我养的选择基本呈正向关系,文化程度越高,选择自我养老的比例越大;主要经济来源是工资和自营收入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的方式,而经济来源于社会或者家人的选择自我养老比例较低。
个人因素对选择社会养老方式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性别、工作情况、月收入、身体状况对社会养老选择差异不大。年龄(P=0.000)、受教育程度(P=0.004)、主要经济来源(P=0.004)、是否参加新农保(P=0.002)对社会养老的选择影响显着。进一步分析,年龄、受教育程度基本呈现年龄越大越,文化程度越高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的状态,经济来源主要靠社会的(养老金、退休金、工资及自营收入)选择社会养老的意愿较强,而经济来源于家人和自己(务农)则倾向于选择非自我养老。这也非常符合实际情况。最后,新农保本身就是社会养老的方式之一,从数据也可以看出参保的人选择社会养老比例更大。
个人因素对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除性别、是否参与新农保外,年龄(P=0.000)、工作情况(P=0.000)、受教育程度(P=0.000)、月收入(P=0.000)、主要经济来源(P=0.000)对家庭养老的选择影响都非常显着。并且,年龄越大,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越大。工作情况中,务农和无业较非务农,选择家庭养老的倾向非常大。受教育程度低的更愿意家庭养老。月收入越低,选择家庭养老比例越大。身体状况较好的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主要经济来源于自己(务农)和家人的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来源于社会(工资、养老金、退休金)倾向于选择非家庭养老。身体状况虽然 Pearson 卡方,sig=0.045,但是似然比精确sig=0.065,所以影响也不显着。
2.家庭因素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个人因素对选择自我养老方式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家庭规模、家庭关系融洽程度、家附近是否有养老相关服务对自我养老的选择影响不大,但可以看出家庭规模越大,与家人关系越融洽,越不愿意选择自我养老。婚姻状况(P=0.02)、与父母/子女同住意愿(P=0.026)、养老居住方式(P=0.024)对自我养老选择影响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未婚及离异者更愿意选择自我养老,已婚及丧偶者更愿意选择非自我养老;在同住意愿中,不愿意与父母子女同住的,更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养老居住方式中,选择独居、和家人一起更倾向于选择非自我养老,养老院、和朋友一起住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
个人因素对选择社会养老方式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家庭规模(P=0.009)之外,婚姻状况、家庭关系融洽程度、同住意愿、居住方式、养老服务对社会养老的选择影响不大。而且,可以发现,家庭规模越小越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的方式,这与现在家庭结构与养老现状情况非常符合,计划生育导致四二一家庭增多,独生子女增多,在无法养老靠子女和靠自己的情况,选择社会养老方式的人群必然大幅增加。
个人因素对选择家庭养老方式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家庭关系融洽程度、同住意愿、养老居住方式对家庭养老选择差异不大。婚姻状况(P=0.009)、家庭规模(P=0.001)、家附近是否有养老相关服务(P=0.013)对家庭养老选择影响较大。
已婚和丧偶更倾向于选择由子女来供养,家庭规模越大越倾向于家庭养老。家附近有养老相关服务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
3.精神观念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精神观念因素对自我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养儿防老(P=0.011)这一观念外,对自我养老的选择影响都不显着。,且不管支持养儿防老与否,选择自我养老都小于选择非自我养老的比例,而不支持和表示一般较支持者选择自我养老的比例更大。这与客观情况相符,第一,自我养老的观念受众比例小,第二,当不支持养儿防老时,必然选择养老靠社会或者靠自己,自我养老的比例显然就增加了。
精神观念因素对自我社会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以房养老观念和对养老担心程度对社会养老的选择基本无影响,养儿防老(P=0.033)和以地养老(P=0.002)对社会养老的选择影响显着,并且可以得出越不支持养儿防老的,选择社会养老的比例越大;对于以地养老,赞同以地养老选择社会养老和非社会养老的占比差异很小,而不赞同以地养老的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的方式。
精神观念因素对家庭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以房养老和以地养老对家庭养老选择影响差异不大,养儿防老观念(P=0.006)与养老担心程度(P=0.33)对家庭养老选择影响显着,越支持养儿防老的选择家庭养老比例越大。
不担心养老问题较担心者选择家庭养老比例越大。
4.二胎相关问题和老年人精神生活等相关因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检验结果对三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差异都不显着,但要指出的是对于自我养老子女是否孝顺、与对生活是否满意,P 值稍大于 0.5,分析,当子女越不孝顺的时候,选择自我养老的比例越大,符合实际情况,对于当前孝道落寞的情况来说有重视其的必要。此外,对生活满意者较不满意者更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
(四)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得出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月收入、经济来源、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居住方式以及是否参加新农保会影响农村居民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并且,对于 60 岁以上农民,还包括养儿防老的观念、对以地养老的态度以及子女的孝顺程度也会影响其选择偏好。
其中,男性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女性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随着年龄增大,选择自我养老的比例减小,选择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比例增加;身体越好,越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身体越差,越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非家庭养老;工作越稳定、收入越高、选择家庭养老比例越大,选择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比例越小;经济来源离退金的选择社会养老较大,但是选择家庭养老仍多于社会养老,来自务农和家人的选择家庭养老比例远大于非家庭老;未婚者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已婚者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略大于非家庭养老;家庭人口数量较大的,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较大;更愿意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居住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已参保者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意愿强;赞同养儿防老的选择家庭养老意愿强;赞同以地养老观念的选择社会养老意愿强;子女孝顺的选择家庭养老意愿强。
下面将以上这些可能影响的因素因素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验证以上结论,并提出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