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进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2-27 共11782字
  摘要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近年来,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地位日益凸显,1总面积为21.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土地总面积的4.56%,总人口为9203.1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59%.京津冀地区用不到全国5%的土地面积却要养育大约全国8%的人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京津两地土地供应紧张,交通拥堵严重,大城市病加剧;而环绕京津的河北省,重化工业密集,经济转型升级诉求强烈。京津冀共同面临产业结构大调整需求,环境治理也显得尤为急迫,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2014年2月26日,中 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习 近 平 在 北 京 主 持 召 开 座 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是促进人 口 经 济 资 源 环 境 相 协 同 的 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主席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京津冀一体化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京津冀一体化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开始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出现已经有20多年时间。但由于行政区划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市场经济的力量没有完全成熟,且行政资源的强势力量依然存在,所以京津冀一体化始终没有实现。
  
  (一)京津冀一体化历程
  
  1988年,北 京市与河北省环京地区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6地市组建了环京经济协作区,协作区以推进行业(系统)联合为突破口,带动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相继创办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工业品批发交易市场,组建了信息网络、科技网络、供销社联合会等行业协作组织,建立起地区企业间的广泛联系,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区域经济合作。
  
  1992年 以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区域协作和区域组织逐步削弱。企业之间、地区政府 之 间 无 序 竞 争 的 局 面 日 益 突出,重复建设也愈演愈烈,京津冀区 域 与 我 国 另 两 大 都 市 圈---“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也逐渐拉开。
  
  1996年,国 家在“九五”计划中将环渤海地区列为7个跨省区市经济区域的第二位。同年,北京市提出建立以京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7个市,面积共16.8万平方公里的“首都经济圈”.从此,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001年,两 院 院 士、清 华 大学教授吴良镛提出大北京规划,引起众多反响。
  
  2004年2月,北 京 市、天 津市、河北省三地有关官员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的会议。在会上达成了“廊坊共识”,决定首先选择易于突破的领域开展合作。2005年以来,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最具实质性的阶段。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京津冀应在多方面协作;天津滨海新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钢被批准搬迁至河北省曹妃甸;曹妃甸还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中央多位高层领导频频到这一地区视察,三省市高层领导也频频互访,并且在我国建设史上规模空前巨大的投资项目纷纷落户这一地区。天津滨海新区计划在几年内投资达5000亿元,曹妃甸“十一五”期间投资规模也将超过1000亿元。同时,北京至天津、北京至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的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也纷纷上马,建成通车。
  
  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收入了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编制。
  
  2010年10月22日,河 北省政府在三河召开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工作会议,圈定涿州市、涞水县等13个县(市)区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 10月29日召开的河北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电视电话会议则明确提出,河北将整合廊坊市北三县(包括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建设京东新城,整合保定涿州和张家口怀来的周边地区资源分别建设京南新城和京北新城。三座环北京新城的城市人口力争到2015年 分 别 达 到150万 人、100万人、30万人。
  
  2011年3月,国 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
  
  2013年5月,习 近平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8月,***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多次就 京 津 冀 协 同 发 展 做 出 重 要 指示,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 需 要 连 同 北 京 发 展 一 起 来 考虑。
  
  (二)京津冀 一 体化 存 在的 问题
  
  尽管京津冀区域规划历程较长,但过去发展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京津冀区域存在着一些基础性缺陷,如缺乏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认同感不强,本位主义严重;京津两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差距大,经济二元结构突出;区域内产业结构雷同,产业链断裂明显等,成为京津冀区域协作发展的障碍。
  
  1.行政分割造成的体制障碍
  
  尽管从地域上来看京津冀是一个整体,但京津冀三地分属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其最严重、最直接的后果是,在京津冀这一整体地域上难以进行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又难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只有国家出台统一规划,加强统筹协同,才能对不同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具有约束力,突破行政区划的障碍,克服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由于国家统一规划出台较慢,实际上造成京津冀经济圈无章可循、出现多轮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在这个经济圈内,各省市发展规划往往只考虑自身情况,缺乏地区统筹的统一规划。一些地方在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发展的姿态,但在专项规划里却还是自家打自家的算盘,甚至是不顾资源等条件限制,追求“大而全”.在实际工作中,从功能定位到具体项目,都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很少从区域利益出发考虑统筹兼顾。由于缺乏跨行政区的统一的产业规划,核心城市和各卫星城找不准自己的产业定位,形不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制约了京津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2.产业结构趋同造成 整体资源浪费、效益低下
  
  由于长期条块分割,京津冀区域在项目安排上呈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除了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齐头并进外,近年来又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在狭窄的市场空间相互争夺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使整个京津冀区域内出现产业上的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无法从整体上形成一股合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