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发展战略探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8 共4543字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京津冀一体化已提出多年,但是一直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主要原因是三地一直为了各自的利益纠葛,没有抱团发展的实质性行动。近几年京津冀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京津冀大部分地区笼罩在雾霾之下,这给京津冀三地敲响了警钟,也成为了京津冀一体化真正发展的突破口。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强大的三个增长极,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是适应市场和时代需要的。2014 年 2 月 26 日,***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时指出,京津冀要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努力实现一体化。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强调河北会积极配合京津执行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在2015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中的 2015 年工作部署中表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河北在京津冀三地中一直扮演着哺育京津的角色,很多优质资源流入京津,而现在京津冀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对河北省是一个重要机遇,河北要紧紧抓住,制定出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更好发展的对策。

  1.2 选题意义。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对于北京来说可以减小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疏解部分产业功能,而河北和天津也可承接北京部分产业转移,发展河北天津的经济。京津冀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是京津冀更好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尤其是对处于劣势的河北在一体化中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虽然在前些年就有提出,但是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施力度也不强,尽管一些专家产研究了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释放的能量。一些文献只是一种期望的结果。而本文是以最新的国家规划和动态为方向,试图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角色、河北省的基本现状和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长三角和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借鉴以及对策建议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为完善京津冀一体化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

  1.2.2 现实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虽然已提出多年,但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政治经济地位悬殊,三地在利益之间纠葛,同时在不断地博弈,京津冀一体化这一美好希冀呈现为"京津竞争、河北苦等"这样一种局面。在 2014 年 2 月 6 日,***总书记提出北京、天津、河北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把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河北一直处于尴尬境地,自身的大部分资源输往北京,是北京实际意义的附属省份,本身的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产业结构功能也是侧重服务北京。研究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对策对于有效促进当前的京津冀一体化形势、完善河北省在京津冀中的规划对策、促进河北各方面的发展和维护河北省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开始较早,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这两个方面。

  1、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提出,区域之间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丰裕度不一致,导致了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差异从而造成区际间产品比较成本差异,各区域在密集使用其拥有量相对丰富的要素的产品中具有比较成本优势。在自由贸易和完全竞争条件下,理性的企业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是现实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总是在不平衡中逐渐演变,是一个连锁过程。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寻找战略重点,集中建设,以点带面,正是体现了产业层面或者地理空间层面的不平衡发展策略。整体区域要想全面提升其经济水平,必须先着力于内部一个或几个中心经济力量,这些"增长极"的发展会给随后的其他地区带来走向增长的拉力、压力和强制力。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区域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个要素的投入状况,而各个要素的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要素总能通过更高区域的流动实现其最高边际报酬率。在市场经济中,自由流动的劳动、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将导致均衡的区域发展。这一增长理论主要有以下模型;在 1975 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本斯坦提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为取得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从而冲破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在落后经济中,降低和提升经济的刺激力量共同存在,若对经济的刺激小于临界值,经济发展达不到一定水平,也就不能克服阻碍,冲破低水平状态。一国要想使其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在 1956 年纳尔森发表了低水平陷阱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的过度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快速提高的陷阱。不发达经济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在仅能满足最低生存需求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过低的居民收入又会导致过低投资和储蓄;如果投资和储蓄的提高是以增大的国民收入为依托,而人口的增长,又会将人均收入拉回到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中,这使得落后经济不断落后,难以逾越。在外部环境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要发展,就得使人均收入的增长率超过人口的增长率。

  (2)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是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指出均衡增长的不可行性,强调应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这些理论包括穆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等。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指出,如果某些地区凭借初始的优势超于其他地区的发展,而后这些地区会继续超前发展。而在落后地区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在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的正反馈过程中,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存在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也就是发达地区对周围地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收益要素的吸引,使得要素流向发达地区,区域经济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了落后地区的衰退;二是"扩散效应",也就是当经济达到一定水平时,会出现技术、资本和劳动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赫希曼认为,由于稀缺资本的约束,不发达地区不可能同时在每一处出现经济进步,经济增长在区域间必定是不平衡的。他提出与缪尔达尔的"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极化效应"超过"涓滴效应",使区域差距扩大,只有"涓滴效应"逐步增加,区域差距才会逐步缩小。

  中心-外围理论提出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中心区域有着优越的发展条件,较高的经济效益,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外围区域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生产要素必然从外围区域向中心区域转移。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区域经济的理论较多,并且很多已经落实到实践中。以下主要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角度和要素集聚理论角度进行阐述。

  1、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角度。

  一些内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不同的看法。

  孙大斌(2003)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在一个主权国家,地缘相亲的省,市区之间为了更好的发展在诸多领域进行不同程度的联合,从而形成跨地域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统一市场。孟庆民(2010)概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为不同地域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产生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周新宏(2008)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遵循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贾丹华(2003)以长三角为对象进行研究,得出制约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因素在于其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支撑的传统产业,区域网络经济的崛起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需求。袁莉、马波(2005)认为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方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一体化协商机制。沈晗耀(2008)政府要积极承担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做好产业布局规划,保证企业竞争的公平公正性。

  2、要素集聚理论。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就需要了解区域内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会随时间在一定地区聚集,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产业集聚的推动力量就是要素的集聚,要素的集聚是产业集聚最基础和原始的来源,是集聚经济的本质所在。孟庆民、杨开忠(2001)讨论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三个概念,指出规模经济导致经济产业点的集聚,范围经济促成产业区集聚,而三者的共同作用会产生经济集聚产业核心区。王缉慈(2002)较完整的将产业群集理论引进国内,通过社会、经济、管理等跨学科视角综述了企业集群理论,并评价了新产业区理论。高雪莲(2004)利用模型得出,中国各省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的空间集聚,而且技术创新、外商投资、人力资本等因素对省际集聚效应的影响明显。刘亮(2007)指出,经济集聚具有内生性,并且显着促进城市经济增长。邹庆(2008)指出,地区集聚效应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1.4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文对当前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总结,由此准确把握文章研究的重点。

  2、演绎法与归纳分析评价方法相结合。

  通过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对区域经济方面的理论、实践经验、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广泛的归纳分析,最后又从一般规律的总结具体到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

  3、对比分析法。

  本文借鉴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京津冀地区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河北省目前的形势,探讨完善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对策研究。

  4、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历史分析等方法进行多方面分析。

  1.5 创新与不足。

  1、创新点。

  京津冀这一概念虽然已经提出多年,但是京津冀三地一致纠葛于自身的利益,没得到有效实施。直到 2014 年 2 月 26 日,***总书记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强调京津冀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现在针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方针政策已经出来,还有些尚在规划制定。现今京津冀一体化是在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会有新的方针政策。北京天津有各自的高端产业集群,而河北则没有自己的高端产业集群,通过这次京津冀一体化契机,河北省加快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空间产业集群,逐步缩小和京津的差距。以前河北一直服务于北京,接收了很多受到严重污染的产业转移,现今河北省在接受北京天津的产业转移方面有了明确的立场,会合理接受北京的产业转移,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拒绝接受。同时利用自身的现有优势来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全文始终把河北省放在京津冀一体化整个大环境下进行阐述和分析;二、本文是在京津冀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阐述的,并且有实质性的政策为依托;三、把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

  2、不足之处。

  由于文章篇幅和作者自身水平的局限性,文章的设计论证存在一定不足。京津冀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甚多,对于河北省这个大省来说,其囊括的元素更是数不胜数,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本文在论述时只选取了有限的方面进行研究,并未全部涉及,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可避免的会有些偏差。另外,京津冀三地的数据搜集难度大,数据来源少,因此数据缺乏很好的完整性。文章还有许多其他不足,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