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缩小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通过文章第三部分分析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区域绝对差异呈现急剧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基本上呈缓慢下降趋势,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一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明显,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的进程化。通常要想加快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缩小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地发展。黑龙江和吉林处于相对落后地位,辽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积极发挥扩散效应作用,带动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强老工业基地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通过区域间的统筹发展和地区间分工的合理化使老工业基地区域发展不断推进,进而达到老工业基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切实缩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区间经济差异。
5.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计划经济的"重镇",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早、最彻底的地区,并且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观念一直以来比较根深蒂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十六大以后,国家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区域内国有企业改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50].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东北发展较慢,政策上没有得到倾斜,市场经济不够活跃,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积极推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需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并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更多程度地是制度上的结构和利用效率的差异,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制度失衡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机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通常指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样就要求必须更加地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要求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作用。首先要调整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51].首先,要充分利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经济的改组改制,来实现企业产权制度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其次,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制度创新,使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该通过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使得非公有经济享受与公有制经济相同的待遇。最后,东北地方政府应完善经济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程序,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吸引国内外资本振兴东北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东北地方政府坚实的目标是打造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政策连续性政府,而最根本的一条是建立法治型政府[5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发挥东北地方政府间的行政协调能力,努力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这两只手相结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5.2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立区域政府协调部门。
缩小东北地区经济差异离不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作用。加强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区域协调部门,就要打破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割,积极构建以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增长极"的中心城市,来带动外围城市的发展,进而达到促进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促进区域之间的充分协作,利用东北地区的央企创造的市场资源和空间,用来推动东北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个经济利益的共同体,但由于是三个不同的行政区,缺乏统一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部门,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区域经济整体规划。三地地方政府之间合作政策较少,没有能形成像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之间的大范围的经济合作。地方政府制定区域规划时大多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很少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缺乏区域之间的协调性,这样就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探索建立一个三地政府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部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由协调发展部门结合东北三省实际情况制定协作的发展战略,打破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壁垒,避免重复建设等严重浪费资源的问题。组织协调东北区域整体的规划与资源开发利用,针对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合作项目举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会谈机制,找出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点,弱化"行政区划"的概念,缩小东北区域经济差异,保障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同时,三地政府还应完善地方政府间的信息交流机制,利用区域经济协调部门加强地方间的对话机会,建立一个可以增强地方政府互动、强化三地经济合作的平台。
5.3 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适应现在经济形势下的市场环境,要积极探索和培育出来新的方式来深化改革,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了改革和发展良性互动的一种局面。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加快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搭建起多个行业支撑的结构合理和优势突出这种竞争力非常强的这么一种现代产业体系。于此同时还要继续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5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主攻方向,我们必须要明确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同时要对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进行解决[50].通过文章第四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东北地区应在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结合东北区域自身实际发展状况,从各个城市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地规划,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选择和培育出区域内的支柱产业,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产业政策主要完成三个任务:一是改善产业环境,诱致市场发育,以促进区域内产业的自我调整;而是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重点产业,援助衰退产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持续产业,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实施企业集团化战略和集群化战略[5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赖于农业发展而产生的"关联效应",它为重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54].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比例逐步呈下降趋势,在第一产业的发展中,吉林和黑龙江要优于辽宁的发展,但两地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因此,吉林和黑龙江应该借助科技力量调整农业布局,优化农业结构。
由于吉林和黑龙江的自然条件与美国有很大的相似,发展机械化农场有先天的自然条件,这样就可以凭借自然优势赖发挥第一产业的优势,发展一批具有高技新术的这样一种农业产业,从而达到实现农业的这种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地提高农产品自身的附加值,从而可以促进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产业的合理发展是产业结构的重点,也是促进东北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核心,对整个整个东北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程伟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质是"再工业化"[54].在实施东北区域的"再工业化"的过程中,其核心是用信息、高科技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促进传统产业整体升级和优化。
从整体来看黑龙江第二产业比重要高于辽宁和吉林,黑龙江应加强重化工业的发展,以谋求制造业的"东北装备化".同时,应该使重化工业成为黑龙江的重点支柱性产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吉林地区的汽车产业、石油化工和采矿业等重工业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满足产业规模经济。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使"再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辽宁地区应该加快船舶配套制造业的发展,加强与日本、韩国及欧洲的交流合作,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使国际知名船舶企业向辽宁转移,加快大连、营口和葫芦岛的船舶工业的发展。另外,应该加强东北三省区域的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对老工业基地区域第二产业结构的再升级,进而带动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第三产业来看,辽宁的第三产业占比要高于吉林和黑龙江,黑龙江和吉林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力量,能够带动重工业化能级的提高。辽宁应推动第三产业较快地发展,积极培育科研行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提高现代金融服务业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发挥扩散效应作用向吉林和黑龙江两地扩散,促进东北地区第三产业整合优化,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打造为"再工业化"服务的现代生产服务平台,形成一种服务业促进工业,工业带动服务业的良性互动产业发展模式。
5.4 物质资本的投入。
物质资本发展水平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大东北地区的物质资本投入力度,提髙区域内整体的物质资本投入水平。由文章第四部分分析可以看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但辽宁明显要高于吉林和黑龙江,其次是吉林,最后是黑龙江。表明了东北三省区域内部资本投入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处理好投资力度和投资结构之间的关系,积极完善投资环境。辽宁应该继续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同时保持第二产业的投资比例,合理完善投资机构。吉林和黑龙江应该继续加大第二产业的投资比例,同时保持第一产业的投资比例。这样,避免了地方政府之间投资的重复,减少了资源的浪费,缩小了区域经济差异,促进了区域内部的合理发展。
5.5人力资本投入。
人力资本发展水平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着性的正向作用,有必要加大东北地区的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髙区域内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力资本的状况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54].通过文章第四部分的分析可以知道,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力资源质量要低于辽宁,由于辽宁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黑龙江和吉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区域内人才的流动向经济发展好的辽宁地区流动,从而使辽宁汇聚了较高的人才,这样吉林和黑龙江就很难留住人才。这也表明了区域内部人才结构的不合理。
由于东北地区"再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吉林和黑龙江又是工业大省。因此,吉林黑龙江两地高等教育需要对工科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力扶持与装备制造业等相关的工科专业,提高工科教育的办学质量。不同层次的学校的任务不同,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应该重视创新型研究,为"再工业化"提供大量的创新型研究人才。同时两地也要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为"再工业化"提供大量的一线人才。辽宁则应该继续发挥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优势,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水平,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应加大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大力发展各种职业和技能培训机构,来为第三产业输送大量的一线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5.6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以来,东北三省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呈上升趋势,其中辽宁增速十分明显,要远远高于吉林和黑龙江省份,辽宁由于其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在这一点上黑龙江和吉林两个省份比较落后。考虑到东北特殊的地理位置,提高东北的对外开放水平,重点就是要对提高对周边国家的开放程度,加强与韩国、日本、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的交流。
外资在东北地区分布十分的不平衡,大约有 60%以上都集中在辽宁省,辽宁内部大约有90%集中在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因此,东北三地地方政府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吸引外资投资的能力。应该通过政策措施优化外资的流向,进而达到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要鼓励外商投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化工业,同时也要吸引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资高污染和高能耗等产业,实现外资投资结构的良性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要鼓励老工业基地的企业"走出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加大"走出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在俄罗斯、朝鲜和蒙古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时,可以把资本投资与劳务合作等结合起来。在与日本和韩国等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家合作时,通过对外投资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
5.7 本章小结。
本章在文章第四部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缩小东北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适应区域健康协调发展的一种机制;要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这一机制,建立区域政府协调部门;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