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赏识教育论文

关于赏识教育的理性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0 共996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应用
  【第一章】高校思政教育中开展赏识教育的研究绪论
  【第二章】赏识教育的基本理论概述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分析
  【第四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实践
  【第五章】关于赏识教育的理性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关于赏识教育的理性思考

  5.1 关爱之心

  人与人之间需要通过沟通来实现情感的共鸣,而真正的沟通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作为被称作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用爱去关心爱护受教育者,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发现自己、成就自己,此即为赏识教育。因此赏识教育的基础是爱。赏识教育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爱的教育,用对受教育者的爱作为连结师生关系的桥梁,赏识本身便是教育者爱的体现。

  赏识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将爱通过具体的行动呈现出来,从开始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关爱上升到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肯定性评价,包括对其理解和信任,鼓励教育对象,引领其成长,在平时与受教育者接触、对其进行教育时,第一层面是教育者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受教育者,真正的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价值准则,相比于第一层面的有形教育,第二层面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形的影响,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当做独立的个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种和谐师生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真情,让受教育者真正的体会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关爱之心,受教育者从中受到爱的激励,产生创造的潜力,从而培养自己不断向前的毅力和信念。这就有力的推动了其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提升。

  只有对受教育者充满爱,教育者才会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赏识教育是使受教育者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并在教育者的赏识、鼓励和引导之下不断的增强信心并能够主动的成长。从教育工作者角度看,赏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增强自信心,挖掘每个受教育者身上的优势和潜力,不断的帮助受教育者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生活的能力。从赏识教育自身角度看,赏识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其是在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的鼓励、支持的背景下开展的一种教育。

  5.2 尊重之心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育者要尽可能地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和人格。尊重之心是赏识教育的前提。第一,教育者要充分的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人性,要眼中有人,把受教育者当做独立的个体,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的相信受教育者、鼓励并帮助受教育者,要充分的尊重受教育者的选择,准确的评判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以及自觉性,对于受教育者所取得的成绩要充分的赞扬和肯定,帮助受教育者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教育者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难免会呈现出不成熟的现象,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必然经历。教育的一大原则是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受教育者,根据每个受教育者身上的优点与不足,理智面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上升性和相对不成熟性,从而制定出适合每个受教育者发展的教育价值观,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三,教育者同时要严格要求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绝对不是姑息和放纵,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关爱绝非没有底线的宠爱,而是教育者将关爱与对受教育者的严厉结合起来,两者之间不可分割,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并非对受教育者放任不管,任其自由、毫无方向的发展,要肯定受教育者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帮助受教育者将自己的缺点尽量克服,接纳受教育者不是教育的目的,通过接纳受教育者从而让其更好的扬长避短,对受教育者的严格要求与信任尊重最终还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习惯,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让受教育者的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5.3 平等公正

  部分高校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的文件、条例、制度、规则还不够健全,在奖励评定评选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无论是在奖励还是处罚之中都会出现一些随意性较大的现象,导致引起受教育者不满的现象。高校的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即为当代大学生创造宽松、公正、公平和民主的环境,只有具备公平公正和民主的适应大学生发展的条件,才会充分的刺激学生间的有序合作与竞争,充分的激发其潜力,更有激情的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由此实现赏识教育的目标。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平等公正的原则,它要求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的贯彻实施都要广泛听取受教育者的意见,在受教育者的监督下进行。其次,日常中赏识和激励的工作要尽量公开化,奖励的标准、奖励的名单都要公示,不能搞暗箱操作,要一视同仁。
  
  在具体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教育者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通过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措施,受教育者取得了进步一定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表彰,同时当其犯了错误也要进行处罚,让受教育者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规则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实施奖励时,要以事实真相为依据,按相关的规章制度办事;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惩处时,也不能仅仅凭借主观臆断,应当广泛听取受教育者意见,要做到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

  除了教育者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要平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也要保持平等的关系。在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模式下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只有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信任受教育者,教育者才能与受教育者实现有效地交流和互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平等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与接受双向互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信息被受教育者接收内化并且外显为行为的过程。

  "所以,教育者必须明确,在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不尊重受教育者应有的平等地位,教育过程就是不完美的。

  信任对于教育者来说也许是更难做到的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信任体现在教育者相信受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具有独特的喜好、行为方式、目标理想以及实现目标所应有的心理准备,具有完成阶段性目标的行为能力等。只有建立了双方平等信任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体现出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特点,从而为构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者彰显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同时也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一种模式。它意味着对受教育者生命的关怀和赏识,同时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地位民主平等,教育者不能因为受教育者的学识和经验就居高临下的来管理,那么教育者就很可能倾向于俯视受教育者,师生关系就变成了从属关系,受教育者得服从于教育者。教育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人与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能因为身份的不同区别对待,具体到每一个受教育者同样有尊严和人生的价值,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理应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大部分的大学生是人格独立,有思想,都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渴望,他们理应受到尊重,同时他们渴望成功、潜力无限,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帮助和鼓励,引领他们走向成功。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尊重受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当做自己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地位平等,思想自由,因此理应平等宽容的对待所有的受教育者。

  5.4 因材施教

  几千年前孔子对于教育思想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即分析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特征,找出其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代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环境,家庭和成长环境不同形成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心理状况和不同的知识接受能力,同时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自身的潜力和道德素质等不尽相同,基于此背景,每个受教育者在大学的发展方向呈现出多方面,而社会需要的正是多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因此这符合赏识教育的实质,即发现每一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要因材施教,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受教育者自由快乐的在自己的范围内更好的发展。

  在进行赏识教育时,要注意不同的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性。由于高校是全国范围招生,所以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都不尽相同,学习时,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会不同,与之相关的个人素质和思考方法以及品德修养等也有差别。而大学生在自身的提高过程中,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表现出多种多样,这正是差异性造成的,当然,社会也正需要这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二者是相匹配的。

  所以,赏识教育就要认清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并承认这种差异甚至尊重这种差异,针对不同特点的受教育者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从而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有所提高。针对受教育者个体具有差异性的特点,教育者在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就要注意因材施教,如果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困难或者性格怯懦,教育者就要多鼓励和表扬,让受教育者有被赏识的感觉,从而提升自信。但是,进行赏识教育也不能一概而论,要视不同个体的课内外表现和与人交往情形等种种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运用赏识教育,也要注意把握尺度,恰当的使用才能收到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的良好效果,也能很好的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者要看到受教育者的差异, 承认个体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的不平衡,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待受教育者一视同仁,循循善诱,让受教育者培养自尊、增强自信。

  5.5 适时适度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赏识教育,要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施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当超出某一点时,量变就会引起质变,造成事物的本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要适时适当的运用赏识和鼓励,坚持恰如其分的原则,假如过分赏识与鼓励,仅仅单纯的追求表面功夫而随便大加赞赏不但不能达到鼓励的效果,还容易欲速则不达,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和不耐烦,反而更容易挫伤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适得其反。与之相反,假如赏识和鼓励力度不够,那么赏识教育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育者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外界环境的因素还要关心受教育者的情感上的改变,适时适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定会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和心理上的交流,选择一个合适角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兴趣点,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予以激励和肯定,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人和人都是有差异的,各有各的优点,教育者如果能发现并及时肯定受教育者的优点,那么受教育者的巨大的潜能就能被发掘出来,因而让受教育者准确的认知世界,规范行为,形成强大的精神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就是要发现受教育者的优点,挖掘受教育者潜力,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对部分平时表现比较一般或能力不强的受教育者,教育者如果善于发现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优点,挖掘他们日常表现中的潜力,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而且抓住时机准确地肯定表扬,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擅长看准并把握时机,而且果断采取措施,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的指导与激励,从感情上支持他们,从而在受教育者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迹,从而达到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向上、不断奋斗进取的目的。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 95 后,他们在思想上比较超前,思想感情比较丰富,所以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投入深厚的感情来感动受教育者,用充足而透彻的说理打动受教育者,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这样才能从思想深处进行教育工作,达到激励的目的,使工作收到实效。

  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注意以受教育者的兴趣取向作为出发点。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各种各样的兴趣和喜好,但是并不是全部的兴趣与喜好都积极向上,只有正面向上的喜好才能加深人认知的深度。

  因此,教育者应该擅长发掘受教育者感兴趣的方面,鼓励他们向上的兴趣,来提升他们学习的热情以及激情。同时要积极地寻找和抓住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共鸣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达成共识,这是赏识教育的最佳效果,在进行赏识教育激励受教育者过程当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管是从思想方面还是感情等方面达成共识,开创协调、其乐融融的气氛,才能挖掘出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顺利开展。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要选择好赏识的角度,还要把握好赏识的广度和深度。评估赏识教育的广度有自己的准则,首先要使大部分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其次是不能挫伤没受到鼓励的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是很难,然而实际操作时容易顾此失彼。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使赏识的广度符合适宜的准则,尤其要关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育者要保证受教育者和各种对受教育者有积极影响的要素都要渗透到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去。除此之外,保证受教育者主动参加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注重差异性,从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参加活动的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肯定与鼓励。最后还要注意掌握赏识的范围。如果范围太过广泛,就不能突出受教育者的优越感,结果就是挫伤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反之,如果范围太过狭窄,会使受教育者感觉期望值太高,不利于自信心的树立。因此,赏识和激励的范围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的掌握。

  关于对受教育者赞赏、鼓励的深度,也应该科学辩证的把握。如果鼓励的程度较浅,就会造成蜻蜓点水的感觉,这样不仅不利于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激发,相反极易让受教育者变得懈怠,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进步。但是,激励时也要注意把握适宜的强度,要恰如其分,假如激励强度过大,极易导致受教育者心里产生叛逆的心态,反而达不到激励的最初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既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把握好赏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对于赏识时间点的把握也是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点。掌握好了时间点,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从受教育者需求的时间点、进步的时间点、犯错的时间点、遇到挫折和环境发生变化等时间点来进行把握。

  1、把握好受教育者出现强烈需求的最佳时机

  我们从第二章第二节第一点中知道,需要理论与赏识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因为有了强烈的需求,才有了人类的参与活动,人类的需要和愿望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采取的行为。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阶段中,受教育者都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诸如入党或考研或情感需求等等,如果实现这些需求的想法足够强烈时,他们就会采取行动,努力去实现。这时,假如教育者能适当地去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心里合理恰当的需要,并且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达成心愿,这样做,才能发挥赏识教育的激励作用。

  2、掌握受教育者学习工作环节获取进步的时间点

  需求得到尊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类的高级精神追求。假如一个人的工作不断进步,工作成果得到肯定,就更加有利于调动他的主动性和工作激情,让他在工作上奋勇向前,不断进取。所以,教育者要努力发现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中做出的业绩,及时抓住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第一时间进行肯定与激励,提高激励的时效性。最佳时机把握不住,就不能保证激励成效的最优。还需要重视的是受教育者的需求总是在变化的,以前的愿望实现了,就会产生新的需求。受教育者获得成功后,愿望得到满足时,都是进行激励的最佳时间点,因此,教育者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利用其饱满的热情,及时鼓励指导,帮助他树立更远大的目标,使教育者的工作获得实效。

  3、掌握受教育者犯错同时产生悔改意图的时间点

  犯错误是每一个人均避免不了的,然而每一个人犯错误之后处理错误的方式方法却是不相同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们,尽力地为受教育者创造有利的环境,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然而我们深刻的意识到,每一个不甘心落后的人,只要不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犯了错误之后,静下心来想一想,每个人都会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就是悔悟之心也是知错能改的起点,此时就是教育工作者对犯错者进行教育和引导的最适合的契机。并且,每一个人在犯了错误之后,都会有一段时间不知所措、迷茫彷徨,这时候来自外界的引导和帮助对他们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者要细致耐心地抓住并捕捉受教育者所展现出来的有悔悟的每一个细微表现,循循善诱,对他们展开鼓励的教导,让他们朝正确的的方向改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和感化作用的真正体现。

  4、把握好学生个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间点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每一个大学生都不是顺风顺水的,每个人随时随地多多少少都会碰到一定的不如意和一定的难处,比如考试没考好、谈恋爱失败等,这些挫折和困难往往让他们萌生彷徨迷茫感以及力不从心感,此时他们的心理如巨石碾过倍感压力,他们心里多么希望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度过难关。在此情此景之下,假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现了受教育者的情绪有巨大波动,就敞开心扉做他情感上的支柱去支持他、包容他,而且在自己的能力之内尽最大努力地去帮助他,必然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表现是对受教育者教育和引导最好契机的把握和掌控。然而引起注意的是,每一个事物都在不停的变化,时间也在不停的流逝,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一击必中牢牢地抓住机会,不能让机会白白流失,因为如果时间点抓的不对,不管多好的教育手法、激励方式,也都无法取得最佳的效果。

  5、把握好学生个人环境发生变化的时间点

  心理学上说,每一个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每当人们面对一个全新的地方时,周围的一切,尤其是人与人的交往,使每个人的行为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人们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新奇感,人们想要一个全新的起点,因此倍加努力展示自我,呈现一个完美的自我。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来看,新生走入校门的时间就是最好的契机。

  在每一个新生走入校门的时候,他们都想在方方面面改变自己,展开一个全新的自我,此时此刻,教育者就要把握住受教育者此时的高涨的热情和积极性,紧锣密鼓的对受教育者开展激励性的教育。然而,因为时间的短暂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办法深刻细致的去认识每一个新生,没有办法去理解每一个新生的思想动态,但是只要失去了这个最佳契机,热情就消失了,他们的积极性也随之消失了。假如教育者把握住了这个最佳契机,新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提高了,这将促进他们更加奋勇向前,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5.6 辩证地认识赏识与惩戒

  期待得到关爱、尊重、理解及赏识这是人性中最为本质的要求。注重每个人的优势,发现并表扬,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成长,这是赏识教育的一大特点。当前,作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赏识教育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不过赏识教育绝非单纯的激励及赞扬,这一理念里也应该有批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全面的、理性的运用赏识教育,切忌为了赏识而赏识,毕竟赏识它不是万能的。

  教育的主体是人,而人与人是各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

  教育倡导赏识,而赏识却不是多功能的。大多数人以为倡导赏识教育,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受到夸奖。笔者认为这样带有盲目性的赏识是不可取的。赏识的体现是有根据的、方方面面的,赏识不仅仅体现在赞赏的语言上,和蔼的微笑、中肯的赞许、正直的点评等这些也是赏识。赏识教育体现在细致的观察和正确的了解每一个受教育者,看到受教育者的成果和努力,观察到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不懈努力,对他们给与一定的赞赏。

  赏识教育以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为指导,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惩戒教育强调对学生不妥当行为的批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进而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力,引导学生培养出抵制和战胜不良诱惑力的能力。不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戒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辩证的运用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将两者结合运用,使两者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最佳的成效。

  所以赏识中也能有批评。对赏识教育进行反思,很容易发现一些过度的夸奖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例如教育者喜欢的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心里非常脆弱,教育者一批评就受不了。这就是仅仅进行赏识教育但是缺乏一定的挫折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教育者应该把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结合起来,对受教育者进行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良好的心态人人都需要。因此每当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成果又或者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失败时,教育者必须采用支持的、鼓舞的话语来进行赏识教育;而每当受教育者犯错误的时候,教育者也必须一针见血地指出,诚恳地、具有艺术性地进行行之有效的批评,万万不可为了赏识教育而赏识,使赏识教育的真理得到误解。对受教育者提出批评意见时,也是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的。可以创造良好的批评气氛,采用先赞扬后批评的方法。因为赞扬会使人心情愉悦,获得满足感。因而,即使后面给其提出意见,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抵触情绪。在给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一方面要注意受教育者自尊心的维护,为受教育者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赏识,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能力的培养,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赏识和惩戒,看似相互矛盾,实则相互联系。惩戒并不是单纯地就是体罚,惩戒也不是伤害或心理上肆虐,当然也不是使受教育者感到难堪又或是对受教育者的自信心进行打击。惩戒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的教育方式,是面对受教育者的一种错误表现而采取的一定的方法让其改正的教育的过程,是以受教育者的承受能力为基础来进行的一项教育措施,它的作用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种教育和警示,使受教育者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一样,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惩戒教育的中心思想是爱。惩戒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为立足点,在教育者的带着关爱的批评声中奋勇前行;惩戒教育关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它像一缕春风,绝不伤害受教育者的自尊心,使其在教育者充满殷切与期望的眼光中慢慢改过。教育者以教育为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惩戒,惩戒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更加顺利的发展,并不是为了惩戒来进行惩戒。教育者应当引导受教育者认识自身出错的地方,在惩罚中体会教育者的期待、尊重及爱。

  惩戒一定规避对受教育者尊严的伤害,不要令其在身心受到侵害。完整的教育包含惩戒、尊重及赏识。不管是由于人本理念,还是着眼施教要因材,教育形式中的惩戒教育不能缺少。合理化的惩戒有利于强化受教育者责任心,锤炼其品质意志,强化其尊严感,使其抵御及战胜诱惑的能力得以增强。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均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构成要素,教育总单纯靠赏识是不够的,由于赏识是将受教者没有过错作为前提的,所以还需要惩戒教育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着眼于社会学,当前的和谐社会中并存着惩戒及赏识教育。当今社会呼唤和谐,要借助和谐元素来维护社会安定,打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第一要务就是在教育领域践行和谐理念。着眼于历史,古代社会的戒尺教育及之后体罚教育等,其教育形式均较为极端,很多受教者遭受了这些教育形式的侵害;相反,假如当前我们在教育中仅仅倡导赏识理念,并未注重别的教育形式其实亦为教育的极端化。惩戒及赏识教育实则为两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均有着优点及劣势,要求将二者结合科学运用,这是由于不管是哪种教育形式均非一把万能钥匙。不可以把赏识缺点也作为赏识教育的实施内容,所以,要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打造和谐的氛围,一定将惩戒和赏识合在一起,将批评和表扬并举。

  着眼于心理学,将惩戒和赏识融合实施是不断完善受教育者人格的需要。当前的社会张扬着人性,提倡教育中彰显赏识性,此为大众对其理解的进步,也是教育事业及社会的进步。假如单纯注重表扬及赏识,亦引发受教育者自我意识,不注重努力,未来面对逆境,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畏惧,乃至朝着社会反方向发展。

  所以科学的惩罚机制对构建受教者坚强的品格非常有利,也可以将受教育者责任意识培养出来,打造其坚强的意志。

  每一个受教育者均有值得赏识之处,亦有应当批评的地方。实施教育要恩威并举,注重批评及赏识两个方面,以此让受教者充满信心、开朗、谦虚的学习和生活。教育者要进行适度的赏识,实施有技巧的惩戒。赏识如和风吹拂让人增强自信,批评像清泉净化心智使人虚心采纳。赏识赞扬并非万能,而今教育环节实施赏识理念的时候,还需要把惩戒及挫折教育适当介入,同时关注两种教育理念,使得受教者于赏识过程获得自信,收获成功,于批评环节懂得自我反省,进而使得自身不断完善发展。不管是何种教育策略均非适用任何场合,具体实践中,唯有把两种教育理念同时关注,才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完善。赏识要对受教者取得的进步、优势等进行赏识,但也要关注其不足之处,正确的赏识,可以给受教育者以极大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受教育者进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