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孝经》融入高校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路径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作者:崔田培瑾,周锐
发布于:2021-08-30 共4388字

大学生人生观论文范文第四篇:《孝经》融入高校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路径

  摘要: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价值核心,是中华儿女的民族基因,熔铸在世世代代血液之中。《孝经》中孝道思想意蕴深远,从多维度阐明了"孝"之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意义。目前少数大学生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上把握不明确,并出现轻视生命的现象。以"孝"作为切入点,借鉴《孝经》孝道思想,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生命观念,激发大学生责任与使命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课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现实实践。

  关键词:《孝经》 孝道思想;大学生人生观;高校人生观教育;

  作者简介:崔田培瑾(1996-),女,满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锐(199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孝是中华民族道德的根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当前青年一代的人生观在孝德方面日渐淡化,显现出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薄弱等现象。《孝经》是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典籍,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积极发掘其中孝道思想的现实内涵,将其融入高校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之中,对塑造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具有独特优势。

大学生.png

  一、《孝经》孝道思想的主要内涵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表达了对钱穆先生和谢幼伟先生所倡导的"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观点的认同,并将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1]传统孝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孝经》开篇阐明了"孝"、"德"、"教"三者的关联,并通过描述行孝理念与规范以及孝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孝之于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另外,其中由于历史局限存在的"愚孝"、"极孝"等现象也值得我们反思。《孝经》孝道思想中对当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具有积极意义的内涵如下:

  孝为德本,教所由生。《孝经》在开宗明义章中指出孝是人类道德的根本,教育也是从孝中产生。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由于人类社会血脉相连的特性,孝即为人类最基础的联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孝都是最基本最首要的实践道德,也是开展教育的根源。当今社会,孝也俨然成为了评价人们道德品行不可或缺的衡量标准,人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爱惜体肤,立身扬名。《孝经》中提及了不同的行孝规范,但"孝"之始终确是相通的。"孝"的伊始应当为个体对自身的维护,因为生命是父母赋予我们的。往后,不断修养自身,奉行道义,进而扬名后世,为父母增添荣耀,则是孝的最终目标。另外,虽然不同政治身份的人对应的行孝规范各不相同,但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皆为"尽力".类比于人生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子女都应尽最大程度地努力去践行积极的孝道。

  忠孝相通,推孝及仁。《孝经》中所指的孝是一种广义的孝,相比于现代社会,更是一种发展的孝。细思不同层次的行孝规范,当前,有一部分人实际上接受并认可的仅是"庶人之孝",这是一种较为狭义的孝。在《礼记·祭义》中,曾参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2]对父母做到物质上的奉养仅为较低层次的孝,而《孝经》中阐明的更高层次的孝,实则进一步体现了"忠孝相通,推孝及仁"的孝道思想,例如天子由于爱敬自己的亲人,而不敢厌恶、怠慢他人,亲爱恭敬地对待自己的父母,身体力行地对百姓施以教化,从而营造出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大学生人生观的现状分析

  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的根本观念与看法,贯穿个体发展过程始终,决定着个体发展的理想规划与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通过对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与人生价值这三个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基本状况的主要范畴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近年来家庭结构的转变与社会多元价值观的渗透已然对大学生人生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人生理想明确,大多融合社会理想

  大学生人生理想是其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起源于个人,又高于个人,在于实现个人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现实意义。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9》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态势积极向上,在人生理想方面,91.6%的大学生具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其中,大学生对个体成长成才具有强烈追求,体现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大学生正处于确立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二者具有整体认同感,能够正确看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在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分离的现实情况,不能将服务社会视为自我实现的一部分。这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个显要特征,即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背景下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着眼于自身利益,个人理想伴有少许功利色彩,缺少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孝经》孝道思想提倡的报国敬业理念背道而驰。

  (二)人生态度乐观豁达,但不排除消沉心态

  大学生人生态度是其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表达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意愿与倾向。当前,大学生整体上持以自信开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日常生活感到满足,并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发展,但仍存在部分由于学业、职业发展或其他方面压力而产生的消沉心态。有调查表明,在影响大学生人生态度的诸多因素中,家庭位居首位。随着时代变迁,家庭特征、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模式发生显著变化,现阶段大学生普遍成长于"421"式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成长过程中倍受长辈呵护与关注,致使自我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减弱,对家庭长辈缺少应有的尊重与敬爱,对社会现象同情心较弱。另外,由于长期受到家庭的保护,大学生个体对外在压力的承受能力相较于以往也存在减弱趋势,甚至出现轻视生命的现象。近年来,大学生"生命问题"频发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现状。

  (三)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向上,少数偏重个人价值

  现阶段,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大体契合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正确看待并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相关问题。大部分大学生认同"奉献",并认为个人价值在集体中能更好体现。[3]在论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二者关系上,主要存在三种观点,超七成大学生所持态度为"在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余学生中偏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学生占比多于偏重社会价值实现的学生,高校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时更应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内生情感与价值认同,积极发掘并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进一步注重传统优良道德传承,加强现实道德实践。

  三、《孝经》孝道思想融入高校人生观教育的路径

  中国中央电视台2020年发布的青年宣言片《后浪》中,国家一级演员何冰对话青年一代道:"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为现代的,把经典的变为流行的,把学术的变为大众的,把民族的变为世界的。"在明晰大学生人生观现状的基础上,以《孝经》中的孝作为个体与社会的连接点,将其中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孝道思想融入高校人生观教育,不仅对个体人生观塑造具有正面引导作用,同时对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一)以"孝"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往往偏重强调社会发展,弱化了对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关注。教育者大多处于宏观层面上强调个体理想寓于社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而忽略了个体在该过程中可获得的满足与尊重,难免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习近平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自十八大以来,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将爱国与爱家统一起来,将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与民族梦之中。《孝经》孝道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孝是一种联结个人、社会、国家的实践道德,通过对行孝规范的具体描述也反映出个人作为对社会、国家发展所能发挥的推动作用。在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中,融入《孝经》孝道思想,以个体对亲人及家庭的牵挂为切入点,旨在"以小见大",激发大学生的内生情感与认同,并加以升华。一方面,以《孝经》中孝的现代内涵作为指导,将对社会和谐,国家进步的追求内化为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容,可进一步巩固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明确大学生人生理想。另一方面,通过深化大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发掘大学生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部分,进而推动大学生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融合。

  (二)以"孝"增强大学生生命观念

  生命的意义是仅对于拥有生命的个体吗?不妨在《孝经》中寻找答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5]出于对父母的孝敬,个体须爱惜自身,因为身体发肤是父母给予我们的,这也是最基本的孝。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是大学生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首要前提。生命的意义绝不仅局限于单一个体,还涉及与其关联的父母、家庭,甚至社会。大学生生命教育也不应只针对于实际存在的生命,而应扩展为个体"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的相关教育。为切实解决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生命问题",高校教育者在落实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上,更要从"孝"的内涵与外延着手,加强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增强其生命观念,以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以"孝"激发大学生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

  高校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坚实堡垒,对《孝经》孝道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以应用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之中,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责任教育与使命教育是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价值的两大抓手,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偏重个人价值,轻视社会价值,甚至认为服务社会无关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责任感与使命感缺失的表现。

  《孝经》孝道思想所提倡的孝是一种承担个人责任、家庭责任与国家责任的实践道德,以《孝经》中的"孝"指导大学生人生观塑造,对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与使命教育,确立人生价值具有深刻启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将线上教育与线下实践相结合,运用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实践培育,才能不断增强广大青年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设立的"孝老敬亲"道德模范评选与"孝德在当代中国"等栏目,实则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提供了参考。武汉市孝文化促进会等地方组织更是直接为当地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传统孝文化与践行新型孝道的实践平台。只有广大青年勇于担当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才能更好承载时代使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四、结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因此,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高校人生观教育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在立足大学生人生观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传统孝道思想的新时代内涵并融入高校人生观教育之中,要义在于从大学生更易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明确并升华大学生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23.

  [2]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 1996:714.

  [3]董祥宾。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基本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2):90-94.

  [4]孙卫华,许庆豫生命教育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17(3):72-78.

  [5]孝经注疏[M].李隆基,注邢呙疏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原文出处:崔田培瑾,周锐.《孝经》孝道思想融入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01):29-3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