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生观是关于大学生在大学人生中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我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大学生人生观论文范文,供给大家研讨。
大学生人生观论文范文第一篇:谷文昌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启示
作者:李玲
作者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谷文昌精神是他在一生为民的工作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它诠释了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和踏实苦干的艰苦奋斗精神,实质是"植根百姓、为民服务",其浓厚的继承性、长远的持久性和强烈的实践性,对于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有效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积极弘扬谷文昌精神,探索其现实新路径,可以通过将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主渠道育人、延伸至第二课堂,达到实践育人、融入校园文化,加强文化育人、结合网络平台,完善网络育人的方式进行,从而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关键词:谷文昌;人生价值观;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作者简介:李玲(1991-),女,福建漳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谷文昌虽已逝去,但谷文昌精神却不断吸收新时代的血液而历久弥新,在当今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赞美谷文昌,究其原因,是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勤恳踏实的态度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坚持"对党忠诚、一心为民、坚守底线、敢于担当、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持之以恒"的政治品格,切实躬身践行了当代"好公仆""好干部"的标准与要求。谷文昌精神不仅是激发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源泉,同时对于当代学生人生观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与现实借鉴意义。
一、谷文昌精神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征
(一) 谷文昌精神的基本内容
1.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
谷文昌几十年如一日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牢记于心,并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做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他自觉地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服从各项安排,坚守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毕生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勇于破解难题的过硬作风充分展示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追求与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谷文昌给予高度评价:"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一大批坚守着理想信念的优秀党员干部,彰显了坚如磐石的信仰本色,铸就了共产党人不朽的精神丰碑。"[1]
2.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
谷文昌将"以人为本"的信念践行在日常生活中直至生命结束,表现在以人民利益为重。"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是谷文昌的座右铭,谷文昌还有一句名言:为官有两条标准:一要看是否对百姓有利;二要看是否有损党的威信[2].战胜"兵灾"与"天灾"、植树造林、恢复生产、修建海堤、发展渔业……这些"战天斗地"问题能够成功解决,使人民群众满意,源自于谷文昌作为县委书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奉献精神得到了民众"未拜祖宗,先敬谷公"的敬意,也因此,"牢记党的宗旨、永葆政治本色"的谷文昌与东山人的鱼水情,使他得以"民记之、民思之、民爱之".
3.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
"刻苦钻研、实地考察、永不放弃、联系群众"是谷文昌工作的基本态度,也是他鞠躬尽瘁、敬业精神的表现。在治理风沙的过程中,他组织"沙荒调研队"到现场勘察测量、深入一线走访群众,听取人民意见,制定方案;植树造林过程中,他面对被风沙摧毁的长堤、一次都没有成活的树苗,没有气馁,而是迎难而上重新摸索;在修建海堤过程中,他与东山人民同劳动,成功将海岛变半岛……在谷文昌的不懈努力中,东山的面貌焕然一新。谷文昌作为一名普通的县委书记,以"愚公移山"的不屈精神坚定地完成党组织交代的各项任务,以虔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积极解决人民碰到的难题,他敢于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勇往直前的坚韧品格对于当今的从业者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踏实苦干的艰苦奋斗精神。
踏实苦干、艰苦奋斗,是谷文昌精神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清正廉洁,不搞特殊化,待遇与普通民众相同,主要表现为"勤政为民、不谋私利"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格。在生活中,谷文昌穿旧衣服,吃剩菜,却在困难时期将布票与粮票捐给需要帮助的群众,对于家属也一视同仁,将孩子送到乡下锻炼,不给安排工作。在工作中,谷文昌继承了中华民族"公生明,廉生威"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艰苦奋斗,以国家利益为重,精打细算,不占国家一点便宜。公私分明,公物涓滴不入私门,这是谷文昌严格遵守的底线[3].在当今社会,"为己谋利、讲究排场、面子工程、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在个别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因此,必须积极宣传谷文昌精神,坚决纠正这股歪风邪气。
(二) 谷文昌精神的主要特征
首先,谷文昌精神具有浓厚的继承性。谷文昌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诸如"有志者事竟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优秀品质,谷文昌在县委书记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在当今时代,他已经成为高风亮节、施政为民、恪尽职守的代名词。其次,谷文昌精神具有长远的持久性。谷文昌虽已逝去,但他是继焦裕禄之后又一位县委书记的楷模,其精神跨越时空,他"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品格以及对人民负责的坚定信念,经过岁月的变迁没有被世人所遗忘,反而兴起对谷文昌学习的热潮,至今仍为人民铭记传诵。最后,谷文昌精神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谷文昌所做的每件实事,都是在听取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将为人民服务和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基层,躬身实践,人民群众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他就以敢为人先的豪情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带领群众改造东山、共创未来。
二、谷文昌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 有利于纠正部分学生有失偏颇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因受市场经济及互联网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观念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人生观上存在错误认识,产生了价值信念摇摆、缺乏精神追求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在理想信念方面,对奋斗目标不甚确定,缺乏社会责任感,过多强调社会阴暗面,思想空虚;在实现人生目标方面:缺乏奋斗精神、畏首畏尾、意志薄弱;在价值取向方面:注重个人至上、拜金主义、行为上投机取巧;在生活态度方面:生活懒散、铺张浪费、耽于享乐、追求奢华享受。此外,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我、毫无集体观念、道德行为不端;部分学生个性独立、特立独行、不在乎他人感受;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对待平时作业敷衍了事、心存侥幸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只注重眼前个人眼前利益的举动并非个例,也只是学生行为失范中的冰山一角,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存在误区,没有明白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因此,通过学习谷文昌精神,有利于纠正部分学生有失偏颇的人生观,促进他们个体自身发展,以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敬畏生命、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尊重自我与他人,从而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 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新时代大学生是被寄予厚望的一代,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能否以国家、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将直接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培养目标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是"红"与"专"辩证关系在教育要求上的集中反映[4].它既注重新时代大学生个体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又从"立德树人"高度提出德育方面的要求,因此,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刻不容缓。谷文昌在工作与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以及踏实苦干的艰苦奋斗精神,正是实现中国梦需要具备的品质,弘扬谷文昌精神,能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榜样的示范作用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
(三) 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谷文昌生活工作的时代虽已远去,但其精神基因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5].谷文昌精神,本质是坚持"民惟邦本",体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内涵。谷文昌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弘扬谷文昌精神,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还能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成才志向,认识到即使是社会当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只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样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同时,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努力奋进、踏实苦干、克服困难、一往无前。
三、谷文昌精神对新时代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 将谷文昌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主渠道育人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主线,承担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境界与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任务,其中即包含着学生人生观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学中融入谷文昌精神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讨论,可以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谷文昌的先进事迹介绍给学生,在学生了解谷文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挖掘背后隐藏的精神,分析其价值意蕴。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追求理想、坚定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创造人生价值、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等内容都能与谷文昌精神进行有效融合,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更能加深学生对谷文昌精神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在榜样的带领下知道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自觉践行谷文昌精神,有句话说:强制命令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好学生,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用语言感染学生,通过率先垂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 将谷文昌精神延伸至第二课堂,达到实践育人
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和践行正确的人生观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实质飞跃和功能归宿,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是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注重发挥它的作用,通过借助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夯实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行动转化。其一,要拓展谷文昌精神的宣传渠道,高校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论文研讨会等活动,通过专家教授的宣讲,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谷文昌精神的精髓,奠定理论基础。其二,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不仅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谷文昌纪念馆,参观谷文昌工作的旧址,使学生能够在实地观察的氛围中感受谷文昌的优秀品质,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加不同主题的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和义务劳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面对各种挫折挑战,牢记谷文昌永不言弃的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明确人生价值,做到直面困难、奉献自我,以踏实苦干精神和饱满的热情完成任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经验与能力的增长。
(三) 将谷文昌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加强文化育人
高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将谷文昌精神融入到校园生活中,营造良好的学风与校风,构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可适当增加谷文昌的宣传栏目,例如,在图书馆和教室悬挂谷文昌的画像,配以其先进事迹的介绍,或在教学楼内增加宣传橱窗,内置与谷文昌有关的书籍与报纸等刊物供学生阅读,或举办以谷文昌为主题的黑板报活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进行学习,完成后也能够起到宣传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作用。此外,应将谷文昌精神融入学生社团活动,通过举办主题鲜明的征文、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理论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完善品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四) 将谷文昌精神结合网络平台,完善网络育人
当今"互联网+"的时代下,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受众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声音,二者之间的互动相比传统媒体更为广泛、直接、快捷和深入,网络环境健康与否对新时代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应该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开放性、直观性"规律,推动谷文昌精神教学资源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形成绿色的网络舆论环境。因此,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如建立专题网站,邀请专家教授录制谷文昌的讲解视频,同时组织教师与学生进行写作,将心得体会与学生分享,由于是自己熟悉的老师与学生,更能贴近生活,引起共鸣;可以定期组织理想信念、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等开展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共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8:314.
[2]陈宜淳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谷文昌精神[J]福建党史月刊, 2015(3):61-62
[3]吴玉辉谷文昌一长篇报告文学[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6:188.
[4]吴柏青,靳能法,许金砖,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29.
[5]宋凌迁谷文昌精神的文化传统及时代价值[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539-544.
文献来源:李玲。谷文昌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启示[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3):108-110.
大学生人生观论文范文第二篇:大学生人生观的走向及其规律: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作者:王艳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呈现出从迷茫困惑到多元实用再到稳重务实的走向。究其原因,作为"现实的人",大学生及其人生观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受到中国社会发展转型、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切实做好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和引导,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塑造和培养。
关键词:改革开放;大学生;人生观;
作者简介:王艳(1980-),女,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
基金:安徽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sztsjh2019-3-4);安徽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项目(sztsjh-2020-1-13);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have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in terms of their outlook on life: confused and bewildered, practical and diversified, and sober and pragmatic.The reasons behind college students' change of outlook include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influence of various foreign and domestic ideological trends an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understand and meet students' need fo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ducate and guide them so they can form correct and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and turn into capable and responsible personnel with lofty ideals.
Keyword:reform and opening up; college student; outlook on life;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鲜明地指出了我党对于青年工作的历来重视。可以说,建党100年亦是青年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的100年。历史时期与时代要求不同,青年工作的重点亦有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变化了的形势和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在人生问题上的判断与选择呈现出何种态势与走向?有何规律与启示?对此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或许能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青年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引导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人生观的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转化历程在青年大学生人生观的走向上亦有相应反映。
(一)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人生观:迷茫困惑
1978年,思想理论界就真理标准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践的标准,历史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但这不一定代表人生问题亦能自然回归。1980年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恰恰反映了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迷茫与困惑。
1980年5月,《中国青年》刊登了署名"潘晓"的《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来信,表达了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信奉,引起了青年大学生关于人生观的热切讨论。同年8月,《中国青年》刊发了武汉大学学生赵林的《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一文,将人生观讨论再度升温,"全校都展开了人生观大讨论"[2].最终,1981年第6期《中国青年》编辑部刊出总结文章《献给人生意义的思考者》宣告讨论结束。但它是否实现了《中国青年》开展此讨论的预期效果,是否给出了那个时代大学生人生问题的"良方妙药"?参与讨论的赵林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大家开始独立思考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每个人可以见仁见智,按照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来确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实际上是敞开了无限的可能性,并不是给出了一个确定性的答案。"[2]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潘晓式的发问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指导与引导,反而在激发出大学生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同时,让潘晓式的人生信条获得了某种市场。据1983年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人性是恶的、本质是自私的、行为是'自由'的"的观点持否定的比例分别为27.8%、39.6%、45.8%,多数人认为这三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在回答实质相同、观点更加露骨的另三种说法时,持反对的态度分别为54.3%、68.2%、73.2%,只有少数人认为有一定道理。[3]这说明历经人生观的大讨论,人生之理不仅没有越辩越明,加之改革开放后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还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等不良取向,不同程度影响了青年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二)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人生观:多元实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利益追求日益多元化、差异化。与之相应,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实用化。
面对市场经济提供的广阔空间,大学生自我成才意识强烈。在自我能力要求上,"社交能力、公关能力、科研能力排在了前三位";将"经济收入"作为"选择工作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的大有人在。[4]这说明发展自我、追求实惠日益成为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尤其对入党动机的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甚至有功利化的倾向。而在关于"成功者"的关键词调查中,大学生的理解呈现多元化,如22%认为是"命运自主、个性洒脱"、21.80%认为是"事业顺利、收入可观"、15.72%认为是"社会地位、受人尊敬"、14.59%认为是"人品高尚、富有魅力"、12.05%认为是"婚姻美满幸福".[5]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对变化了的时代背景而相应作出调整的反映。在自我利益面前,有13%的大学生选择"先公后私,先人后己",80%的大学生选择"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维护个人正当利益",而有66.7%的大学生赞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6]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生观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冲击较为明显,充满机会和竞争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催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他们追求自我的独立与完善,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扬竞争意识,但也暴露出合作品质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主人翁"意识的培养。
(三)21世纪新阶段以来的人生观:稳重务实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特征的概括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新时代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变化所作的论断,我国在这一阶段已经总体实现了小康,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成为当下的突出问题。这一变化在大学生人生观上亦有相应反映。
在2009年9所高校针对二、三年级本科生人生观的调查中,有47.7%的大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成功是"生活安逸、快乐",36.5%的大学生认为个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安定悠闲的小康生活",55.6%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提升不需要远大人生目标的指引".[7]时隔近10年,"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上,70.1%的大学生表示会"在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上,86.9%的大学生表示赞同"人生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在人生态度问题上,"宿命论"、"拜金主义"虽有一定市场,但总体来看,有66.6%和68.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赞成,而在"享乐主义"观点上,却有33.9%的大学生对此持赞成态度,有21.6%认为说不清楚,只有44.5%的大学生表示不赞同。与此同时,在问及"对自己当前生活的满意状况"时,62.0%的大学生表示满意,30.3%的大学生表示满意度"一般",仅有7.7%的大学生表示不满意。[8]这说明从2009年到2018年,随着物质生活的稳步改善,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正确关系日益有了清醒的认知和高度的认同,开始注重对自我生活品质的追求,其人生观虽然日益显示出稳重务实的特点,但在物质相对富足的前提下对人生观相关理论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引导和教育。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人生观走向的规律
大学生既不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也不是孤立的感性对象,而是"现实的人".每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是处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现实活动的人,也唯有如此,才是真实存在的人。同时,"现实的人"不是机械被动的人,而是能动表现自己的人。这即意味着作为"现实的人",大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之中,其人生观也总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生成演变。
(一)大学生人生观直接受制于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9]伴随着这一转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新旧力量出现的拉锯,不同价值观念产生的冲突,都给大学生的人生观带来直接而又现实的冲击。传统社会中,与稳定、单一、保守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大学生人生观呈现出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如在义务与权利之间,更看重义务;在奉献与索取之间,更看重奉献;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更看重社会。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利益的多样、价值的多元、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大学生人生观呈现出义务与权利并举、奉献与索取并重、自我与社会并列等价值倾向。应当说,这种走向符合大学生人生观演变的内在逻辑。归根到底,人生观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活动的人对人生所形成的观念和看法。这种观念和看法既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先验的,而是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对此,大学生人生观也不例外,尤其是作为现实的发展着的人,大学生的人生观不仅生动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生产生活的要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社会生产生活的规约。
(二)大学生人生观内在蕴涵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在某一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具有某种程度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10]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思潮,关键有二:一是广泛传播,二是具有影响。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社会思潮并非只是书斋中诞生的学问,势必承载和内涵着人们的某种需求和愿望,并且历经生活的考验与洗礼、大众的筛选与比较得以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下来,继而才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进而转化为人们的思想、情感及需要,并最终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这对处于人生成长期亟待教育和引导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如何在是非、正误、主次及真假、善恶、美丑之间作出正确判断与选择,如何处理与协调学业、情感、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这诸多的人生之问,无不表达和反映了大学生亟待获得某种帮助的人生诉求。而社会思潮作为一种基于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而生的思想主张,虽然既有凝心聚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部分,也有消极颓废、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部分,但总的来看,这都不影响它们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特质,尤其是在个体独立人格和自由选择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总有一些社会思潮契合了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成为大学生人生观自我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大学生人生观系统形成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
所谓人生观,简单地说,即关于人生的看法。这种看法启蒙于家庭的言传身教,形成于学校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阐释,践行于社会的丰富实践。应当说,家庭中关于人生的启蒙虽早,但多是在感性直觉、经验传承的意义上进行,而明确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系统进行正确人生观的培育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任务与使命。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对"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等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的科学说明出发,帮助大学生明确社会属性乃是人的本质属性,从而找到了正确人生观建构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到了人生价值的准确定位及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人都是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也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同时自我的人生追求也只有在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正是在这种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着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广泛而又深入的社会实践,人的本质属性得以不断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也得以不断彰显,由此对"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目的)、"人如何活着"(人生态度)、"人活着的意义何在"(人生价值)形成了深刻的体悟与系统的认识,与此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因此,大学生人生观的建构确然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引导。
三、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人生观走向的展望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人生观的发展走向,不难看出,一方面,处在人生的青春期,大学生的人生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极易受到各种影响;另一方面,作为"现实的人",大学生的人生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自我意识日益凸显、价值追求渐趋多元。当代青年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应该充分肯定。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1]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切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切实加强青年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要高度关注和扎实推进理论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引导力,做好时代的解题人和指路人,做大学生的引路人。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1]203每一代大学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关注的焦点问题,抓住时代问题就抓住了大学生"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这就给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否能够有力地、有效地回应"大学生的呼声"就看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时代提出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的教条和既定的框框,可以拿过来直接照搬、套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2]544"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3]284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并存,传统和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主义等错误思想"[11]给大学生的人生观带来空前冲击,尤其是大学生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人生观教育十分重要。这意味着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必须结合"时代需要"去推进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形式和内容,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关注的是非、正误、主次及真假、善恶、美丑等人生现实问题上的解释力、说服力、引导力,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促进他们"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1].
其次,要深入开展和精准推进调查研究,把切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忧、所盼,做好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把脉者和诊断者,做大学生的知心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现实需要。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4]109;1931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15]268.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今天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问题。从"80后"被作为代名词用来指称一代人后,"90后"、"00后"陆续登场,如影随形的还有"垮掉"的标签。"似乎每一代人,都要经历一个先被否定然后再为自己正名的过程。"[16]这究竟是说出了一代人成长的规律,还是点出了一代人必经的"苦痛"?问题就在于,"垮掉"的结论到底从何而来?当"80后"告别校园、走进职场、组建家庭、投身国家时,他们用义无反顾、勇于担当的行动证明了所谓"垮掉"只是一种偏见和误解;而当"90后"用同样的事实作自我正名的时候,"垮掉说"就变成了"苦痛说".种种言说都是所谓"过来人"拿自己的标准对"后来人"所作的主观评判,其缺乏坚实有力的调查支撑背后,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大学生的人生观状况到底如何?这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现实问题,不是关起门来冥思苦想就可以了然的,是需要通过精准的调研来把握的。只有"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1],才能客观真实地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满足他们人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第三,要守正创新和有效推进方法研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做好大学生获得感的助推者和守护者,做大学生的热心人。人生观是一个系统建构的工程,形成于人生历程的各种抉择之中,对于大学生来说,成长过程中的学业选择、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的问题都成为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考量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积极融入大学生人生观的建构过程,既取决于其在这些问题上的回答,更取决于这些回答以何种方式方法能够让大学生入耳、入脑、入心,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因为人生观教育不仅内涵着知识教育的内容,更内涵着基于知识教育基础上所形成的信念教育。即是说,青年大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存在和活动的内容、方式有所"观",还要根据一定的"观"作出选择、采取行动。这意味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建构离不开主体的接受与认同,它应该建立在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因此,遵循这一守正的要求,基于主体需要的角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成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应有之义。大学生作为逐渐成熟的理性主体,开始独立面对和思考关于自我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不乏困惑与迷茫,这既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提供了契机,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个体或群体的思想困惑与纠结,构建以逻辑分析为咨商技术、以平等对话为咨商方式,直面个体或群体思想症结问题的"思想咨商法",可以在发挥思想咨商的保健、治疗、批判及建构[17]等功能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面对个体或群体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虚无,构建依据各种哲学观点及内涵人文精神的传统文化,发掘情绪低沉、思想消极者的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哲学践行法",可以引导其体悟人生意义,重树正确的人生观。应当说,这些指向大学生人生现实问题的探讨路径指明了未来人生观教育方法应有的研究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大学生人生观深受时代发展变化的影响,具有与时代共振的鲜明特点,这意味着每一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人生问题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在与时俱进、把切时代跳动的脉搏的同时,必须贯彻和落实党关于青年工作的方针政策,做好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和引导的工作,助推大学生人生发展;同时大学生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对这一时期人生观的教育和引导、常抓不懈,做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05-01(2)
[2]赵林我经历的人生观大讨论[J].武汉文史资料, 2018,(1)
[3]赵子祥,等。十七所大学1762名学生人生观的调查[J].青年研究,1983,(9)
[4]董丁戈,等。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及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 1994,(3)
[5]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8年度青年人生观调查(节选)[J].当代青年研究, 1998,(4)
[6]冯双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大学生人生观转变的轨迹[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4)
[7]荆钰婷。大学生人生观、国家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8)
[8]董祥宾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基本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18,(2)
[9]郑杭生。60年,中国社会如何转型与发展[J]学习月刊, 2009,(19)
[10]邢贲思,等当代西方思潮评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0,(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译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5]译较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6]被"垮掉"的90后,正在刷新你的三观[EB/OLJhttp://news.163. com/18/0703/12/DLPRUHP10001899P.html,2018-07-03
[17]王艳思想咨商的本质与功能一一基于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视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5,(2)
文献来源:王艳。大学生人生观的走向及其规律: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02):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