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成功学在孩子生长中的正确引用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徐梓
发布于:2021-04-19 共50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成功学论文(经典范文6篇)
【第3篇】 成功学在孩子生长中的正确引用
【第4篇】《植树的牧羊人》小说中成功学的运用
【第5篇】成功学思想下良好心态的形成途径
【第6篇】心理学视角探究“中国式”成功学的消极作用

成功学论文优选范文第三篇:成功学在孩子生长中的正确引用

  摘要:成功学在我国的兴起和流行,不仅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而且的确发挥了一定的建设性作用。但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速生速成,需要艰苦、踏实的努力。除了天生的禀赋和才华之外,诸如善良、宽容、自制、认真、坚毅和自信等非智力因素在其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至关重要,父母除了以身作则之外,更需要悉心陪伴、耐心等待。任何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急于求成的做法,都只能带来祸害和灾难。

  关键词:成功学; 素质教育; 非智力因素; 家庭教育;

  近期有两个事例令人错愕:一个14岁的小女孩,据说已经出版了两本诗集、一本小说,还是包括"全球华人青少年领袖学习创始人"在内的多个品牌的创始人。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自称一天能写2000首诗,或者300首词,或者15000字的小说。昆明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以题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一举获奖。最后的真相证实了人们的质疑,这两个所谓"成功"的"神童",都是父母虚假打造包装的结果。

成功

  这样的情形提醒我们思考:什么是成功,怎样定义成功?通向成功的路在哪?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成功,逐渐成了时代的精英,而有一些孩子却不能,还早早地迷失了方向?特别是作为家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的孩子,使其避免失败,走向成功?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但是,通向成功的道路还是有规律可循、有原则可依的。以上两个事例中家长的做法之所以为人诟病,正在于它背离了相应的原则和规律,给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面对功利泛滥时代的喧嚣和浮躁,要保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心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生动诠释了人才成长和培养的特点: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耐心呵护,需要日就月将的持久努力。如果说"上午耕耘、下午就希望收获,今天种树、明天就希望结果"是不可能的话,那么,希望通过一时的努力,就能使一个人脱胎换骨、面貌一新、从而具备成功的素质也同样虚妄。素质的优化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保证,如同只有肥沃的土地才是庄稼丰收的前提一样。然而,素质的优化需要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

  一个人技能的学习相对容易,但素质优化却很困难。如果我们想学会某种技能,比如驾驶、烹饪、演奏某种乐器等,只要经过反复的练习,随着时间的积淀就能熟练掌握、游刃有余,如果我们正好有这方面的天赋,就更能得心应手、卓越出众。而素质是人或事物基础性或根本性的结构,它构筑着现实的活动舞台,也制约着我们所能取得成就的限度。人是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统一,人的素质是遗传和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罗伯特·麦克艾文甚至认为:人性和人类行为,90%是因为自然,90%是由于教养。人的素质结构除了精神和心理素质之外,还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人的素质的自然性和遗传性,又派生出了它的相对稳定性。在走过数十万年的历程之后,人类比照自己刚刚走出丛林和洞穴时的样子,才能看到自己的天赋素质中,只加入了很少一些新的因素,从而小小地改变了自己的遗传基因。人类群体素质的进化漫长,个体素质的优化同样不易。人的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以某种结构形式在个体内部固定下来的东西,它虽然具有发展性,但首先具有稳定性。

  素质的优化或素质教育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这提醒我们,只有着眼长远,从根本处着手,在道、体、本上下功夫,而不只是在器、用、末上用力,才能真正优化素质,夯实成功的基础。希图通过"速食面"的做法、弯道超车、走捷径提升一个人的素质,只能流于虚妄。违背人才成长的规律,不下切实的功夫,一味追求令人炫目的结果,无冥冥之志而求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而求赫赫之功,无异于舍本逐末。美是艰辛的,优秀需要磨练;成功没有捷径,唯有扎实苦干。只有经历一番严寒彻骨,才能有扑鼻梅香;试图越过萧索凋零的秋冬就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无疑是自欺欺人。揠苗助长的事例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只能落得一个"苗则槁矣"的结果和"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的教训。

  针对功利泛滥时代的喧嚣和浮躁,有人编写了"耐心决定境界"的段子用作针砭:一个人做完一件事希望立刻就有回报,那他只适合做钟点工;如果能等一个月,就适合做工薪族;如果能等一年,则适合做职业经理人;如果能等待3-5年,则适合做投资者;如果有10-20年的耐心,则适合做企业家;如果做教育家,则需要有50年的耐心;如果想成为一个伟人,则需要有300年的耐心;如果想成为一个圣人,更需要有3000年的耐心。的确,教育是需要有耐心的事业,任何投机取巧、急功近利都会破坏教育的规律,背离教育的原则。在功利泛滥的时代,我们必须重申并肯定培养高贵气质的努力,向那些"有耳能听"的人们,呼唤摆脱实用主义的桎梏,冲破名利场的喧嚣、浮躁、表浅,追求那些辽远深邃的、最基本的、永恒的价值,这才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成功不仅有赖于天生的禀赋和才华,还取决于包括美德在内的各种非智力因素

  不能说成功与一个人天生的禀赋和才华关系不大,但只有优异的禀赋和出众的才华,也难以成功。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绝对必要;可以说,合作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础。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没有他人的合作是不可想象的。但能否赢得他人的合作,能否激发他人的合作意愿、最大限度的合作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合作下去,还在于这个人是否具有善良、宽容的品格。

  美国科学院院士、密歇根大学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进行了三次"囚徒困境重复博弈计算机程序奥林匹克竞赛",最后的实验结果证明:在连续和重复博弈中,胜算最大的要素是善良和宽容。这种善良和宽容在短期博弈中,也许会吃亏,但长期一定得利。什么是重复博弈中的善良呢?就是永远都不首先背叛。其基本行为准则是:在第一回合,不管对手是谁,都会选择合作;在这之后,每一回合的行动,都重复对手上一回合的策略:你怎么来,我就怎么往;你背叛,我也背叛;你合作,我也合作,这也就是"一报还一报".犹如一个憨直甚至愚笨的老实人,初次见面,就选择信任对方,只有被骗之后,才会选择报复。"宽容"则是指能够包容对方过去的"错误",无论对手是有心的欺诈,还是无意的失误,一旦认错,就不计前嫌,立即翻篇;一旦改过,即不究过往,以合作对待。这种只会向对方出合作牌的"愚笨好人",在连续的博弈游戏中,概率上总是赢,以至于《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牛津大学生物学教授道金斯感叹:"即使有自私的基因掌权控制,好人仍得好报。"他在英国BBC介绍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观点的节目,干脆被人们称之为"好人先成功".

  无独有偶。《纽约时报周刊》的编辑保罗·塔夫花了两年的时间,广泛进行调查和访谈,和各式人等一同探讨,试图搞清楚青少年成功的秘密:什么样的人格特质能让人走向成功?孩童时期怎样才能不失时机地发展出这些特质?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影响能帮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最后,他写出了《孩子如何成功》一书。在这本书中,保罗用大量的实例说明:诸如坚持、自制、好奇、认真、勇气和自信等这些被人称之为"非认知技能""人格特质"或"个性"的品质,才是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厚重的伦理色彩,特别注重一个人的德性德行。《易传》强调"厚德载物",认为一个人只有厚积其德,才能承载大任,负重远行,走向成功。《左传》中"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多行不义,必自毙",都是说丧德败行,只会种下祸根,自取灭亡。《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认为只要日复一日地积德累行,"勿以善小而不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无往不利,攻无不克。《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构成了我们全社会的共识。传统善书的主题就是,福自己作,命自己求。"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福是祸都是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德性德行,不仅是立身的基础,而且是成功的前提。所以,传统社会人们追求的、社会看重的不是一个人是否成功,而是是否有德。有德不一定成功,但成功一定要有德。

  无论是中国传统的伦理要求,还是现代科学研究都表明,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来不得半点虚假伪诈,容不得一丝偷奸耍滑。"如影随形""实至名归"的说法表明,只有德行和功业做到了家,标志成功的声誉和名望才会接踵而至。包括美德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它不只是为一个人走向成功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而且对于成功的方向和道路具有示以准绳、匡其趋向的意义。

  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潜能,引导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之路

  一个人从出生至生命终止,通常都离不开家庭生活,都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栖息地,是一个人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场所。在资源匮乏、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塑造一个人精神风貌和气质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一个人所能达到境界和成就的主要条件。在现代社会,尽管家庭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尽管孩子接受教育和影响的途径更加多样,但是,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性质没有变,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的功用没有变,家庭依然影响着一个人各种资源即韦伯所谓"生活机会"的获得,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可能做出的选择。"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我们嵌入会影响我们获得资源的社会网络之中,由此影响我们的人生成就",这一法则依然有效。说得更通透一些,就是一个人的成功,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可以约化为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因为家风主要靠父母营造,家教也主要是由父母实施。对于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几乎众口一词。但对于如何教育,如何把握爱与管束之间的平衡,则各不相同。经过共同努力、长期摸索和几经反复,人们终于意识到了父母的以身作则、以己示范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英国教育家洛克看来,教育儿童最简明、最容易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应该做或者应该避免事情的榜样,放在孩子的面前,指给他们看。在教育孩子时,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他树立榜样。这与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与"教学""教育"原初的意义相契合。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学,觉悟也,从教。"所谓的"教",就是给别人做示范,让人能够模仿;而"学"的意思,则是模仿得像教者的样子。"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你我传习,上行下效,培养青少年让他行好事,做好人。

  我们现在很多的父母,不是在做孩子视听言动的良好榜样,而是将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自己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希望子女去做;自己做了而没有条件做成的,希望孩子能做成;自己这一生平凡乃至平庸,就希望孩子这辈子成功乃至显赫。无论孩子是否有这样的素质和潜力,无论孩子是否有这样的志趣和意愿。除了日常教导之外,还以自我牺牲、亲情等,不断强化孩子的这一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神操作".上述两个"成功的神童",都是家长"精心"包装或打造的结果,其中一位据说还撰写了《好家长》这样的图书,这真是一个极富有讽刺意味的书名。真正的好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心性和选择,而不是将自己的志趣强加给孩子,将孩子工具化,更不是背离实际的自我标榜、卖弄乃至吹嘘。父母当然不会有"祸害"孩子的主观意图,但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弄虚作假的做法,只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偷奸耍滑的坏榜样,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导致其关键的几步人生之路走虚走歪,导致其悲剧性的命运。

  伟大的教育来自点滴的生活,或者说,教育就蕴藏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是孩子学习的时机。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自觉不自觉,都是对孩子施以教育,都会对孩子发生影响。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热衷于寻找和实践让孩子一夜成名的捷径,而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特质,引导他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之路。而父母所能做的,除了以身作则、以己示范之外,再就是耐心地等待,等待蚕蛹化茧成蝶的那一刻。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著、吴坚忠译:《合作的进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2)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著、梁捷等译:《合作的复杂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3)保罗·塔夫著,王若琼、李颖琦译:《孩子如何成功: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养方式》,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徐梓.别让“成功学”误导青少年[J].人民论坛,2020(26):115-11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