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的复兴首要的是精神的复兴
1840年后,西方以技术和船坚炮利的优势洞开中国国门,民族的压迫、民族的欺凌、民族的耻辱罄竹难书。其间最令人心痛的是民族斗志的丧失、意志的萎靡、人格的低下、国格的垂怜。最终,在我优秀中华儿女的不懈探索和抛头颅洒热血的血雨腥风中,寻到了先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衣衫褴褛、前赴后继、筚路蓝缕,牺牲了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宝贵生命凝结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开端的最自豪历史遗产———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中国。中国的近现代史充分证明,只有先进的革命的思想武器,才能孕育中华民族独立于民族之林;只有先进的理论武装,才能寻找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只有先进的理论指引,中华民族才能完成民族精神的重塑;只有先进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历史表明,没有先进的思想、理论、精神整合起来的民族力量和精神家园,是不可能使中华民族的960万平方公里领土仍在我民族手中,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不可能焕然一新,更不可能有今天朝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灿烂未来。历史昭示,中国梦的实现,只能依靠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历史使命
在今天意识形态益愈多元的挑战环境下,更应无丝毫怀疑地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今日,坚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的最好担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性正好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真理,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中,正好能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真理,因为这个胜利的过程和形成结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现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演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外条件。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反过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和精神原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怎样坚持坚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正是因为这个相连的历史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当前,举国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必须紧紧依靠的是中国道路的勇于探索,中国精神的民族自信,中国力量的点滴叠加。无论是道路的勇于探索,还是精神的民族自信,抑或是力量的点滴叠加,都需要党和人民的信仰统一、信念统一、信心统一、精神统一。只有这些“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会越发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越有吸引力、魅力、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性、历史性、人民性才能在人民的历史中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今天,如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已然是紧迫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人民中心历史地位的真正确立,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确立,也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确立,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胜利标志。
三、民族的精神谱系是重塑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
我泱泱华夏,在太平洋西岸傲然站立5000年,是世界古国文明的唯一余存。总书记在《讲话》中,列举我中华典籍浩瀚,思想宏大,思想幽深,人才济济,人杰辈出,同时,他也真切指出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文明价值、精神渊薮、长于事功等方面。今天,哲学社会科学的重构应该是浓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天骄雄杰”时代后的思想精华凝结而成。因为,民族的才是真正世界的。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可以具体,可以抽象,可以体系化,也可以单度化。然而,其最终旨归是建立人的精神图案、精神家园、精神信仰。其核心是力图解决人—世界、人—现实、人—未来的关系、根源、永恒的反照、追问、元思,在人—世界、人—现实、人—未来的历史长河追问中,有无数的思想家、智者和无数的典籍,有直白的阐释和深深的幽思,有鸿篇巨制和箴言简语,有错误的也有正确的。
在人—世界、人—现实、人—未来的历史长河追问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底气,给我们留下了“苟日新、日日新”与时俱变的精神底蕴,给我们留下了“家国一体”的精神底色,给我们留下了“修齐治平”的现实宏愿。让代代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家园长相固守,永激后世,绵绵不绝,成了中华民族最亮丽的一抹色彩。
环顾今日中国,要解决“中国—世界”的关系,要解答“中国—社会主义”的命题,要解开“近代史—中国梦”“三步曲”的“天问”,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更需要立足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等系统社会科学,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语境体系。
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迫切需要在民族的精神谱系中吸收能量、吸取精华、吸入精髓。唯有如此,我们才无愧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息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浩气、志气、豪气。
***总书记的《讲话》及浸渗出的哲理精神,就是基于民族的自信、自强、自尊,仰望我先辈留予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平视时代的脚步倾听和未来复兴的号角,再一次集聚中华儿女前行的信仰、信念、信心,使民族精神得以强大恢复并永放光芒。这同时也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使命。
四、需要构建严肃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担当这个理论体系的合格主体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168年历史,其伟大的生命力不是因其仅仅回答它的时代问题形成一个学术流派的168年,而是它的理论原理和精神原则深邃穿越时空并真切改变人类历史进程,更是在血与火的20世纪的地球上实现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统一,进而从时代问题的抽丝剥茧得出的理论原理变成教导、引导并深深嵌入后人的实践道路、革命原则、理想信念,使其诞生后的历史尤其是在20世纪革命性地改变活生生的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任务是“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并将继续改变着人类历史进程,2008年金融危机找寻马克思的“狂热”就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例子,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学术流派都无法与之比肩的。
原因无他,马克思主义的伟力来自于思想的伟力,思想的伟力源于严肃科学地让时代问题得到了历史性、理论性、战略性“三性同一”回答与解答,正是马克思主义无与伦比的历史性、理论性、战略性,她才底蕴深厚、严肃宁静、目光远大。时代的局限没有使其成为思索、思考、思想的局限,反而成为映衬其理论光芒和史诗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性条件,让后人既感慨马克思主义思索、思考、思想不因局限而深厚、深沉、深邃,又给后人带来思索、思考、思想的宽广领域和行动的无数可能性。特别是行动的可能性挑剔着无数信仰她的人,在异常艰难地走向信仰的路上,出现一批又一批的叛变者、变节者,从失败接着失败的千百次跌跌撞撞中,迎来真信仰者的凤凰涅盘,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最好的注脚。
因此,理论的伟力是有思想,理论的价值是能穿透,理论的精髓是真批判。正是其极具思想、穿透、批判的特质,她才用极严格眼光挑剔着用她改变世界的主体,她让主体在改变历史中明白,“左”不是真马克思主义,右也不是真马克思主义,口号不是马克思主义,经验不是马克思主义,本本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左”者、右者、口号者、经验者、本本者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成功路是极为狭窄的,条件是极其苛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者需要具有信仰、忠诚、担当的品质,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者不仅仅是着作等身,关键是着作等“心”,需要真正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更需要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统一。
时代与学问同行,责任与时代同行,理论与历史同行,挑剔也与时代同行。哲学社会科学者必须具有“大漠孤烟直”孤魂之境,也必须具有“长河落日圆”雄魄之界,方能撑起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浩瀚“大漠”,方能远眺哲学社会科学历史“长河”,方能凝魂聚魄,实现《讲话》精神的殷殷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