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子"三宝"思想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涵
第一节 老子"三宝"思想的基本理论。
一老子"三宝"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的末期,那是一个时代更迭、战火频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最重要的历史变革就是生产关系的改变,即奴隶制生产关系正逐渐被封建制生产关系所取代。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呈现两大特点,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进步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变革的活力;另一方面,由于旧制度的逐渐没落导致了"礼乐崩坏"、诸侯争霸,使那个时代也成为一个战乱纷争、人民疲于奔命的时代。对于那个时代的认识,我们要以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待,既要充分肯定这一时期生产关系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历史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不能忽视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
对于历史的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子及其思想的产生与内涵。历史发展到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随着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及其迅速的发展,奴隶制社会的一系列制度逐渐瓦解。各地的大小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特别是土地利益,彼此间展开了无休止的兼并战争,这些诸侯之间的争夺战争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创伤。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对于土地的控制的强烈需求,那些贪婪的统治者便肆无忌惮的抢夺百姓的土地,使百姓失去土地,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从那时起,中国历史上便产生了"富者田阡陌,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失去土地造成的生活困难加上诸侯间频繁的战争,这一切使得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一方面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只好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另一方面,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使得百姓备受苦难。可以说,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是痛苦不堪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侯贵族却锦衣玉食,生活丰裕。所以,老子极其反对和厌恶诸侯们的行径,认为这显然是有违于"道"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
身处那个历史变革时代的老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他对于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而爆发的战争感到深恶痛绝,认为正是这些由土地利益而产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残酷的现实也让老子更加深入的思考社会本质等问题。他通过对"道"的深入研究和阐述中,老子的学说得到更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完成了更加严密和完整的哲学道德体系。
老子的思想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老子一系列的道德主张中,"三宝"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道德经》的六十七章,老子便坦诚的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即阐述了他的"三宝"思想。老子认为"道"普遍的存在于世间一切事物之中,但是对于"道"的体验和把握却不是可以根据某一具体的事物来阐述的.那怎样让人们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自己所说的"道"呢?由此,老子便进一步阐释出了"三宝"思想。他强调"道"的内部有着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三宝"思想的基本陈述,也是老子关于"道"的思想的一个具体的深化。
惟其如此,一个人如果要全面深入"道"的内涵和实质,首先要认真的分析并运用好"三宝"思想,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道"的目的。所以,可以说老子"三宝"思想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理解"道"、把握"道",并且为人们更好的运用"道"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二老子"三宝"思想的内涵。
老子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蕴涵着"道",而作为世间万物一部分的人及人类社会,同样以"道"为根基而存在并发展着。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子天道观的提出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的,其目的就在于为老子人道观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进而期望以人道观来为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形而上的规律约束。老子非常强调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其本质便是强调"道"的仁爱和没有私利与私欲。这些思想集中的体现在了"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慈爱、博大。老子认为,"道"衍生了世间的一切事物,但仅仅是衍生而不是强占万物,"道"为世间万物提供发展的机会,这其中并不夹杂私欲和私利。由于有了这样的博爱,才会有无私欲、无私利的境界。"道"所强调的爱不是自私的爱,更不是占有的爱,而是普遍爱世间万物的博爱。老子认为,我们每一个人也要拥有这样无私的博爱精神,"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些都是要求人们要用平和博爱的心态来看待世间一切事物,就算是那些对自己有恶行的人,那些自身修养不高的人也要以德对待,平等博爱一切人和事物。这便是老子所说的"慈",这种平和、无私、博爱的"慈"就像广阔的大海一样,可以容纳一切。老子认为只有拥有这样慈爱、博大的胸怀,才能拥有"无为而无不为"的人格,进而能够理解和运用"道"的本质。老子所说的"慈"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是指自然界,另一方面,"慈"的含义更多的偏重于人类社会领域。也就是说,在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中,注重人们之间相互的慈爱。
"俭"即节俭、寡欲。一个人如果想做到不自私,那么对于自己私欲、私利的追求就要克制,不要存在超乎限制的对于私利的追求。如果过分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老子是反对的。他认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在老子看来,贪得无厌、不知适可而止的满足正是人类不能"道法自然"的重要原因。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也在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世间万物的需索,以最少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是遵循"道"的要求。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俭"与"啬"有着同样的意义,"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啬"在老子看来,甚至可以作为治理国家和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础性原则,认为"俭"、"啬"是一个个体甚至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老子认为,一旦跨越了正常需要,那就是奢侈的做法,这种做法就没有满足"道法自然"的本质,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不敢为天下先"强调的是谦让,即虽然要有所作为,但是并不与世间万物相争。在整部《道德经》中,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处老子关于谦让,老子多处谈到了谦下、不争的原则的地方。为什么老子这么重视这一点呢?"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先前的圣贤之士,他们就是按照"道法自然"的要求,并不与世间万物相争,而是以无私、无欲的平和无私心态来治理国家,这样反而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老子看来,水给人们修养自身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它能够满足其他事物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并不存在私欲和私利;它可能身在别人都厌恶的地方,但就在那里它却把一切都包容起来。这样的精神,正是老子所说的博爱、寡欲、无私的精神,是符合"道"的要求的。即尽量抛去私心、私欲,不计个人得失为他人或事物提供发展机会,这样才符合"道"的要求。
三老子"三宝"思想的本质与特征。
几千年来,尽管各个时期的研究者不断尝试着从各种角度去发掘、领悟、阐释老子的思想内涵,但由于《道德经》的言简意赅、以及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一着作在传世抄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各样的讹误。更由于年代间隔的久远,以及受者与作者在认知程度上的差异等多种原因,使后世的研究者在不断试图揭开老子思想"玄而又玄"神秘面纱的同时,也难免会模糊甚至改变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本质。所以,我们研究老子"三宝"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就要首先弄清楚老子哲学思想的本质,从而才能在利用其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借鉴和对策。
老子哲学思想的本质何在?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揭开老子思想神秘的面纱、理清老子思想的层次,以及更一步理解老子"三宝"思想的实质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在《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中,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道".《道德经》开篇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道"是不可解释的玄妙概念,是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然而,就是对于这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老子却在《道德经》中用五千余言来说"道".那么人们就不禁要问,老子所想要阐释的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对全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文中的"道"出现频繁,并且具体的含义都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肇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另一方面,老子又把"道"看作是世间万物运动和变化发展的总规律和总原则。也就是说,老子认为"道"不仅可以衍生出世间的万物,并且从此衍生出的事物的运动发展也以"道"为总原则和总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如果说"道"是宇宙世间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那么作为世界组成部分之一的人,以及由人所联系和组成的人类社会,同样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和规律。只有符合"道"的规则和要求,人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才能获得平稳和谐的发展状态。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所以说,"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本质。这里老子所指的"道",是宇宙世间万物存在的本源,或者说是一切事物的肇始,"道"是宇宙中最原始的发源者,它具有强大的的潜在创造力。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发挥作用的一种形式。
如果说"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本质,那么"无为而无不为"则可以说是"道"的本质特征。第一,这里所说的"无为"指的是自然,即让"道"自然而然的发挥作用。是指宇宙世间的变化发展要遵循规则,尊重发展规律,而人尽量不要去干预和影响它。在宇宙世间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中,虽然"道"一直起着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没有任何主观目的的,而是自然而然地遵循宇宙世界的事物发展规律,即"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万物是水到渠成的按照自身规律在变化和发展,而不是被外界的力量影响或改变。老子不赞成人们有目的得影响甚至违背自然规律的"有为".第二,"道"也有无私、无欲、消除个人私利的内涵。"道"创始了世间万物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不是一个有私欲、有私利的创造者。
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乱纷争,人民生活苦难,而统治者不顾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贪得无厌、一意孤行为的只是达到自己的私利、私欲,使得民不聊生。"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可以说,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原因正是统治者肆意的"有为".由此,我们可以推出老子"无为"思想的本质即:要求人们尊重并遵循事物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准则,不能由于私欲而有目的影响或改变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应当积极引导其自然发展,从而达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发展状态。
所以老子强调,欲达到"无为"的状态,那就要求人们做到无欲、无私。"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不自生"是指天地"不自营己之生也",天地之所以能够持续得蓬勃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并不是存在私欲、私利的有目的的发展,而是无欲、无私,这样反能使自己更长久。老子进一步要求人们遵循这一天道,去除过多的欲望,并且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原则来对待事物,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无不为".
正是基于这些,老子认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如果一味的以满足自己的私利、私欲为目标的话,那么"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二节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相关概述。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内涵。
人生价值观归根到底是一种观点、一种认识。它是关于人生价值何在的一种根本观点,它包含着一个人对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价值标准、人生价值实现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从广义上讲,一个社会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实际上是个体对整个社会价值判断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人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价值判断的组合。从狭义上讲,人生价值观只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综合评判,是一个社会个体对他的人生如何存在和如何实现的思考。通俗地讲,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实际上是在他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别人、怎样看待社会及自然的过程中树立的。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标准的统一,是抽象价值观和具体价值观的统一。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即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地位、人生目的、意义进行认识和评价的内在尺度。它是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评价、人生价值手段的统一,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往往是这个时代优秀人才的集中代表。进入近代以来,大学生群体往往是一个时代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所以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理应是整个社会各种群体的人生价值观中较为典型的正面代表。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人生价值观的继承和弘扬,又是社会发展和变化体现在其人生价值观上的反映。因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往往具有典型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复杂性、反复性、可引导性和情绪性。
一是复杂性。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深刻转型时期,各种问题、各种矛盾交织错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外部世界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人生价值观也传播进入我国,使得我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受到了影响和削弱。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树立的。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是善于接受新思想、迫切渴望新知识、在向往独立自由人格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了理性的思考。这样的行为特点很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选择上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比如:大学生往往有着较高的人生追求,却不能做好眼前的小事;他们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却不能执着坚守自己的目标等等。
二是反复性。一个人在大学时期,往往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思想或传统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在面临具体的问题时,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坚守自己的价值取向。在面临具体情境要求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时,他们的价值观就会出现波动,或者说这些时候他们往往会从感情和利益等方面去衡量,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进而影响了自己的行为。大学时期的人生价值观树立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接受各种思想和传统的经历中不断修正和进步的过程,是一个由不成熟逐步成熟并定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交织、经历多次的反复也都是很正常的。可以说,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树立过程都有这样的矛盾与反复,而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与反复过程中,一个人才能实现真正的成熟。
三是可引导性。前面已经论述了一个人在大学时期树立人生价值观的复杂性和反复性,而正是这样的复杂性和反复性,决定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可引导性。在大学时期,每一个大学生都渴望着真理、渴求着知识、汲取着先进思想的影响,他们希望从这些理论中获得正确的引导。这种期望往往是他们自己所很难做到的,这需要家庭、师长的关怀和指引。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无产阶级人生观的引领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方向。
如果缺乏这样的理论指导,很容易树立起利己主义、xuwuzhuyi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影响大学生的顺利成长。
四是情绪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富理想、最具干劲儿的阶段,他们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拼搏精神,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往往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和理论知识的浅薄,会产生情绪化的理想主义倾向,这是要引以为戒的。例如:对于某类社会事件的价值分析上,大学生往往会站在正义的一边,针砭时弊、呼吁正义。但是由于缺乏理性的分析,往往使得他们对于某类的问题的看法缺乏全局眼光和长远考虑,表现出急于求成的急躁和矫枉过正的情绪化。这种情绪化的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