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张岱年人生信念的内涵与当代价值(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0-13 共12382字
  三、张岱年先生人生信念的现实意义
  
  张岱年先生作为着名的哲学史家、一代国学大师,其学术成就和人生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一个哲人的哲学,不但是他的时代背景之反映,而且是他的独有品性之表现。”[10]张岱年先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执着自己的精神追求,成就自己的学术人生,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优秀哲人的价值诉求、独有品性和生命操守。张岱年先生的人生信念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正确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不仅如此,理想信念还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社会理想信念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具体而言,它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念等。其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即“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书记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精神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同样,对大学生而言,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导致人生道路没有方向,学习上没有动力,精神上没有底气,道德上没有进取,也就不可能得到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也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有适宜而可操作的方法路径,更需要有生动而具体的价值典范。张岱年先生人生历程艰难曲折,但是他的人生信念坚定不移。张岱年先生虽然被错划为“右派”,身处逆境,但是他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怀疑,仍然坚信马克思主义,仍然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在晚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岱年先生无论是作为一位着名的哲学家,还是作为一名从教七十多年的人民教师,其人生信念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好素材。张岱年先生作为价值典范,其人生信念真实、具体地再现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高尚的人生境界,给人们以鲜活、直观的印象,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理想信念的理解与认同,也有助于构成个体在人生实践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而且价值典范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对消解人们的精神危机或信仰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张岱年先生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及民族文化复兴的学术情怀等,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
  
  (二)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民族文化复兴,即以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为根基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的复兴需要学术研究的推动,需要学术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存在着学风浮躁、急功近利、抄袭剽窃等不良现象,甚至还存在着“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学术腐败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这是当代中国学者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而张岱年先生以自己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张岱年先生作为着名的哲学家、一代国学大师,坚定自己的学术研究信念,始终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使命感,终生致力于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研究。在治学方面,张岱年先生“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秉持“修辞立其诚”的治学态度,体现了一位哲学家求真务实的为人与为学境界。张岱年先生说:“哲学乃所以求真。既已得真,然后可由真以达善。如无求真之诚,纵然聪明博辩,亦止于成为粉饰之学。”[11]张岱年先生又说:“我们研究学问,第一要虚心,尊重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第二要敢于独立思考,发扬创造性的思维,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3](367)在《张岱年全集》的“自序”中,张岱年先生说:“虽已届耄耋之年,而一息尚存,当更有所撰述。”可谓是“生命不息”、“学术研究不止”.在学术成就上,张岱年先生以唯物论哲学为基础,运用西方逻辑解析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哲学,建立起以范畴和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哲学研究范式和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在文化哲学上,张岱年先生既反对全盘西化论,也不赞成复古主义,提出了融会古今中西优秀文化精华的“文化综合创新论”,为中国哲学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开辟了新的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说,张岱年先生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又是20世纪中国哲学文化的集大成者。张岱年先生曾说,19世纪是中华民族屈辱的时代,20世纪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代,21世纪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客观上需要文化学术的发展相支撑。促进学术研究,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学者不可推卸的学术责任。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老一代学者有较广阔的学术底子,凭一己的天赋,在各自的专业里,执着坚持,发愤力行,抵得住疾风严霜,在苛刻的条件下,不求名,不求利,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于学术和教育事业。”[12]从学术研究视角看,张岱年先生的“修辞立其诚”的治学宗旨、自强不息的治学精神、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学术研究范式及哲学体系的建构等人生信念,对于推动当下中国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导向意义。
  
  (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指出文化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关键。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关系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民族文化复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归宿,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民族文化复兴信念,是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情怀,也是张岱年先生的文化情结。即是说,张岱年先生终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其终极目标在于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但如何实现民族文化复兴,自近代以来,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文化哲学理论或文化模式。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论”,梁漱溟提出的“中国文化复兴论”,陈序经、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论”,陶希圣等人提出的“中国本位文化论”等,但他们都没有摆脱中西体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也没有正确处理好古今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就没有找到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正确路径。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先生针对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文化论鲜明地提出了“综合创造”论,至90年代则将其发展为“文化综合创新论”,其目标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北京大学王东教授认为,张岱年先生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必须弘扬民族主体精神,走中西融合之路,必须以创造的精神从事综合并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这一论断提出了具有价值导向意义的六点内容:一是指导思想,即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二是文化性质,即文化建设必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是文化的主体性,即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或独立性;四是文化的开放性,即坚持面向世界、对外开放;五是建设方法,即综合创新,体现创造精神,综合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综合的提升;六是文化内容,即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先进成果的有机融合,其中,张岱年先生特别强调,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结合。文化综合创新论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灵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根基;西方文化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可见,“文化综合创新论”体现了一元性与多元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及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理论特质,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很大的适用性。文化综合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文化的综合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也谈不上增强文化软实力,更谈不上建设文化强国。***总书记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人类文化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建设文化强国。中国社科院方克立先生将张岱年先生的“文化综合创新论”称之为“马魂、中体、西用”论,同时还指出“文化综合创新论”,“不仅代表20世纪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在新世纪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由之路。”[13]可见,张岱年先生的“文化综合创新论”,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开辟了一条正确而光明的道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迟成勇。论张岱年的为人与为学[J].北京社会科学,2014,(2)。
  [2]张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485.
  [3]张岱年全集第8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443-444.
  [4]张岱年。晚思集[M].北京:世界出版社,2002.158.
  [5]张岱年。通往爱智之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0.
  [6]张岱年全集第1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33.
  [7]刘鄂陪。论张岱年的学术思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4-23.
  [8]张岱年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67.
  [9]贺麟。文化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2.
  [10]冯友兰。哲学的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
  [11]张岱年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60-70.
  [12]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96.
  [13]方克立。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自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3.
相关标签:人生价值观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