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IT卖场经营发展现状及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16 共956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当前新疆BHC电脑城经营模式困境探究
  【第一章】电子商务环境下电脑城经营探析绪论
  【2.1  2.2】IT卖场经营发展现状及分析
  【2.3  2.4】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常见经营模式综述
  【3.1  3.2】BHC电脑城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3.3】BHC电脑城经营环境分析
  【4.1】BHC电脑城经营模式构建的思路及目标
  【4.2】线上线下“双平台”经营模式构建
  【第五章】BHC电脑城线上线下模式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电脑城电商经营模式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电子商务与IT卖场业态发展现状
  
  2.1经营模式的概念及类型
  
  2.1.1经营模式的基本概念

  
  经营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宗旨,为实现所确认的价值定位而采取某一类方式和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经营模式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企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是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二是企业的业务范围;三是企业如何来实现价值,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2.1.2经营模式的类型
  
  根据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企业的业务范围、企业实现价值的不同方式,可以区分出不同的经营模式,下面从经营模式的内涵所包含三个维度对经营模式进行分类和总结。
  
  1)根据对产业链位置的不同划分经营模式
  
  根据企业对产业链位置的不同选择,可以得出八种不同的组合,即八种不同的经营思想和模式:销售型、生产代工型(纺锤型)、设计型、销售+设计型(哑铃型)、生产+销售型、设计+生产型、设计+生产+销售型(全方位)和信息服务型。以下主要区分常见的五种模式:
  
  ①生产代工型(纺锤型)经营模式
  
  这类经营模式企业的特点是:企业作为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供应商,一般根据客户的订单加工产品。在市场上,产品贴上其它企业的标牌进行销售,企业仅仅负责某一产业中某种或者几种产品、零件的生产,对于产品的销售和产品的设计不做过多涉及。
  
  对于选取这种经营模式的企业,要求企业自身有很强的制造能力,相对于产业链中这个节点上企业要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一个是质量,另一个是成本。其它需考虑的因素还有如交货期,制造的柔性能力等。
  
  ②设计+销售型(哑铃型)经营模式
  
  这种类型的经营模式与生产代工型经营模式正好相反,企业不涉及生产领域的任何业务,只负责设计和销售。企业设计出市场上顾客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寻找相应的生产代工。它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和销售能力,以及拥有自己的知名品牌。这类企业和市场的联系非常密切,对于市场动态和顾客的需求非常敏感,是市场最快的响应者。采用这种类型的全球知名企业非常多,如雀巢公司、DELL 公司和耐克公司等。
  
  ③生产+销售型经营模式
  
  生产型企业采用这种经营模式的最为普遍,企业涉及业务流程中的后两个部分:生产和销售。对于产品设计,由于某种原因,企业并没有涉及。在这个节点的企业集合当中,相互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很大。
  
  这种类型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对于行业内领导者的行为非常敏感,一旦市场领导者推出新的产品,这种类型的企业就会马上进行模仿,并进行改制和改善。因此,这种类型经营模式要求企业的柔性生产制造能力比较好,能够适应产品的变化。
  
  ④设计+生产+销售型经营模式
  
  这是在产业链节点上涉及较多的经营模式,采用这种经营模式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具备一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企业根据市场上的需求,自己开发出市场上需要的产品,同时对以往的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在制造方面,企业具有一定的制造能力,制造设备的柔性能力比较好,开发出来的新产品能够通过现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或者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新的生产线的建设。同时,该类型企业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够通过自有的营销体系建立自己的客户群体。
  
  ⑤信息服务类型
  
  信息服务类企业较典型的是咨询公司,这种类型的企业或者公司,不涉及制造的一切活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与制造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如何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咨询,如何帮助企业进行管理的变革和软件的实施,帮助企业进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等是其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
  
  对于只管销售的公司和企业,大多数被称为经销商或分销商或代理商;对于只管设计的企业,一般为科研单位或专门从事创意工作的组织。
  
  2)根据企业的业务范围划分经营模式
  
  业务范围的确定也就是产品和服务的确定,它始于产品或者服务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大小,以及新的产品和服务对原有产品和服务的影响。根据业务范围可以把企业划分为两类经营模式:
  
  ①单一化经营模式
  
  单一化经营又称专业化经营,是指企业仅仅在一个产品领域进行设计、生产或者销售,企业的业务范围比较单一。这类经营模式的优点是企业面对的市场范围比较有限,能够集中企业的资源进行竞争;风险在于众多的竞争者可能会认识到专一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并模仿这种模式。
  
  ②多元化经营模式
  
  多元化经营模式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集中化多元经营、横向多元化经营和混合多元化经营。
  
  集中化多元经营是指将一些新增加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与现有的产品或者服务协同经营。这种经营方式的特征是:新提供的和现有的产品或者服务有一定的相关性,提供的对象有可能是现有的顾客,也可能是新顾客;企业可能投入相当的资源拓展新的市场,也可能通过现有的营销网络进行经营。
  
  横向多元经营是指向现有的用户提供新的、与原有的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它的特点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现有的产品或服务没有相关性,并且被提供的对象是现有的顾客,而不是新的顾客,也就是利用现有的市场,通过现有的营销网络进行经营。
  
  混合多元化经营是增加新的、与原有的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它的特点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和现有的产品或者服务不相关,提供的对象有可能是原来的顾客,也可能是新的顾客,企业有可能投入相当的资源进行新的市场开拓,也有可能通过现有的营销网络进行经营。
  
  3)根据企业实现价值方式的不同划分经营模式
  
  企业实现价值的方式主要借助于战略来实现,因此实现价值的竞争战略也是一种经营模式,此类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三种。
  
  ①成本领先模式
  
  成本领先模式是指企业努力发现和挖掘所有的资源优势,特别强调生产规模和出售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在行业内保持整体成本领先,从而以行业最低价格为其产品定价。
  
  ②差异化模式
  
  差异化模式是指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行业内独具特色,这种特色足可以给产品带来额外的附加价值。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溢出价格超过其独特产品所增加的成本,那么,拥有这种差异化的企业将取得竞争优势。
  
  ③目标集聚模式
  
  目标聚集模式是指在特定的顾客或者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也就是在行业很小的竞争范围内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为其狭隘的顾客群体服务。该模式有两种类型: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
  
  除此之外,企业实现价值的方式还有其它的途径,通过这些途径可以解决诸如资本、空间障碍等问题。因此,从为实现价值、解决资本需求的角度可以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经营模式;从解决空间障碍角度可以分为跨国经营和区域经营两种模式等等。
  
  2.2 IT卖场经营发展现状及分析
  
  2.2.1 IT卖场的概念及特点

  
  本文所指称 IT 卖场,是指以电脑、互联网络产品及周边设备,以及与电脑或网络配套的系统和应用软件为主要商品、多商户集中经营的主题式售卖交易场所。进入本世纪,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的 3C 消费市场得以培育并快速成熟,电脑城经营品类也迅速向 3C 卖场转型,这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 IT 卖场。
  
  该业态具有很强的自发性,体现在卖场命名上,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目前约定俗成,已被受众接受的有电脑城、数码广场、电子市场、信息产品展示中心等不同称谓。该业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经营品类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
  
  基本以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产品为核心,辐射数码产品、手机通讯设备、自动化办公设备、网络应用设备、家用电器、半成品电子元器件、工业控制集成板块等品类。
  
  第二,采取市场化经营方式,单体卖场规模较大
  
  一般单体卖场内集中有多家商户或同品牌、同品类,或以电脑等设备、智能化等应用为核心品类,形成产品链、服务链错位经营,使经营群体化,交易成本最低化。部分省会级,甚至地市级市场在特定区域内进行卖场连片开发,同类比邻经营,富集成区,形成电子产品批零交易的特定街区,从而形成商圈模式。这种商圈主要形成在一类城市、省会级城市。单体卖场经营区域一般为上万平方米,较大的可达 5~6 万平方米。在 2007年整个业态发展的高峰期,也有 10 万平方米体量的单体卖场产生。
  
  第三,卖场一般以出租方和承租方的契约关系为主进行运营
  
  卖场一般由地产开发商、产权方,或产权方引入并取得授权的物业管理方作为甲方,将卖场内各区域规划为经营片区或商铺进行招租、出售,经营区域、商铺的承租或购置方作为乙方入驻经营。
  
  第四,面向特定的消费群体,批零兼营
  
  在零售类消费群体中,主要为个人和家庭消费群,还有专注于电子信息产品更新换代的发烧友群体。在批发类消费群体中,有传统意义上的、进行大宗采购的集团客户群;面向二三级市场的代理商群体;面向互联网、广域网、局域网的系统集成和整体方案解决的用户群;服务于有信息化应用需求的各专业门类(如财务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类、物流供应类、酒店管理类、连锁销售类、生产制造类、石油石化类、电力供应类、工业自动化控制类)、行业定制化产品消费群等。
  
  第五,具有特定的专业化服务功能
  
  业态发展初期,类似于马路市场,以商业街区内自发出现的小型单体店面、商铺,甚至是移动式售卖摊档为主,逐渐聚群成片。不同店铺、摊档经营单一品类,除产品销售外,基本无其它服务功能。随着业态的发展成熟,除产品销售功能外,售前咨询、售后维修养护等服务功能在单体卖场内出现。到本世纪初,产业成熟度不断提高,在借鉴国外同类卖场,以及百货零售业服务特色的基础上,富有 IT 卖场特点的专业化服务功能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不同卖场的体系化服务,如面向消费群的产品或服务体验、使用培训指导、购物休闲、网络服务、产品软硬件升级等各类售前、售中、售后支撑服务和增值服务;面向卖场商户的产品展示推广、银企结算、小额信贷担保、创业孵化等服务。
  
  2.2.2 IT卖场发展历程
  
  1)国外 IT 卖场发展情况
  
  在欧美市场,传统 IT 卖场的实体店面不断向规模化、连锁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英国 IT 产品销售终端。在英国,IT 卖场的单体店非常少见,消费习惯和市场特性决定了 IT 卖场的品牌式经营。英国境内,PC World 是最大的电脑等 IT 产品零售商,通过连锁经营的模式在各个城市开设大型仓储式购物中心,产品品类中,电脑、电子消费类产品最为丰富。像 Currys、Dixson 之类的卖场经营规模就要小一些,以单体店为主,比较注重店址的选择,主要在城市当中人流较旺盛的步行街、商业广场等商业区开设专业类型的门店。
  
  亚洲具有代表性的市场是日本。在日本,Yodobashi、石丸电器、九十九电机,以及东京的秋叶原电器连锁店占据了市场主流。其实其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 世纪 90年代前,日本各地以电脑和数码产品为核心的小型单体店为主。90 年代以后,小型单体店开始兼并融合,随着经营体量的增大,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个庞大的连锁销售单位。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和店面间的兼并扩充,这类发展起来的大型电器单体店或连锁店得以迅速发展。随着 3C 消费市场的发展和成熟,除了专门的 IT 卖场,大型的电器店开始也扩充自己的商品线,搞起了一站式购物。于是,各类一般在 IT 卖场购买的到的硬件、软件、耗材等设备,也出现在大型的电器店,而且品类也非常丰富。IT 卖场与大型电器店的业态区分度也越来越模糊了。
  
  在美国,IT 产品以往多在大型仓储式超市售卖,而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崛起,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购买习惯。实体店涉足电子商务平台已成为趋势:要么是 IT产品大型连锁卖场脚踩两只船,线上线下同时开展销售服务;要么是小型或大型单体店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联手,开设网店。
  
  近年来,在电子商务冲击下,国外不少 IT 卖场或连锁型卖场也难以独善其身,经营受到影响,甚至进入破产边缘:2013 年 3 月 18 日,全球最大的消费类电子零售商百思买(Best Buy)对外界宣布,其全球高级副总裁、五星电器 CEO 王健辞去 CEO 一职。而从百思买业绩来看则是困难重重:2012 财年,百思买营收 496.21 亿美元,低于上年同期的 500.41 亿美元,发生净亏损 2.49 亿美元。另外,整个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经济持续低迷,消费者信心下滑,业绩增长放缓,电子商务渠道冲击对 IT 卖场、家电零售业影响日益剧烈。此前,早在 2008 年 11 月,美国第二大电子产品零售商 Circuit City便宣布由于受到债务拖欠、网络购物模式冲击等原因,资金运转陷入困境,申请破产保护。Circuit City 创办于 1949 年,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在美国和加拿大分别拥有 721 家和 770 家连锁店。但在 2007~2008 年间,公司市值已缩水 50 亿美元,并被迫向法庭提交破产申请。相关文件显示该公司当时拥有资产 34 亿美元,而债务已达 23.2亿美元。
  
  2)国内 IT 卖场的发展历程
  
  电子市场是国内 IT 卖场的发展初期,而 IT 卖场是电子市场发展到成熟期的业态形式。1985 年创立于北京中关村的四海市场,是国内第一家电子市场。1988 年,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在深圳华强北路开业,这是全国第二家、该市首家电子产品专业市场。由此,日后在全国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南一北”两个 IT 卖场商业圈开始起步。
  
  此期间,市场发展比较缓慢。直到 1991 年,中关村才出现第二家电子市场--中关村电子配套市场。当时的电子市场主要由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科工贸一体化”特点的公司主办或参与,如四通、信通、科海等,经营品类包括有电脑产品及周边设备、软件、各类耗材(磁盘、打印色带、光盘等)、办公自动化产品、影音设备、音像制品、电工产品、电子元器件、工控产品等。期间的 1988 年,国家批准在中关村设立全国首个高科技产业开发园区,成为强力的助推因素,一时间,从固定或移动摊档、小型店面到集中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商户的市场都纷纷云集在中关村。到 20 世纪末期,“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经形成并享誉全国,国内整个行业也蓬勃发展。这时,仅在中关村,成规模较大体量的卖场已达 15 家,单体卖场经营面积最大的已达 40000 ㎡。
  
  国内电子市场从中关村和深圳起步,发挥决定因素的原因是:当时,北京中关村享有政策倾斜和科技能力的双重优势,作为科技和教育最发达的地区,科研人员、知识阶层都发挥了先导性优势,再加之全国首家高科技产业开发园区的政策配套和倾斜,也形成了独有优势。彼时的深圳作为对外开放前沿,拥有海外进出口贸易的地缘优势,开风气之先的先进改革理念,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和商业环境的助推。据 2012 年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国内省会级城市约有 IT 卖场 200 家左右;二级城市约有 300 家。
  
  国内 IT 卖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市场孕育期(1985~1996 年)
  
  以北京中关村电子市场、深圳华强北路电子市场的初起为标志,是电子产品终端销售商家由零散向聚群,从街区向市场发展、形成的时期。目标群体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机构的集团客户为主,逐渐向科研人员、高校学生、高消费群体的个人消费者延伸。在产品技术层面,微软推出的中文版 Windows95 操作系统由于人机界面友好,使电脑操作使用更加直观、简捷,加快了电脑及周边产品进入各行各业,尤其是家庭的速度。
  
  第二阶段  市场发展期(1997~2007 年)
  
  1997~1999 年是 IT 卖场的开办和进入期,国内绝大多数省会级城市 IT 卖场在这个时期出现。1999 年,中关村先后有硅谷电脑城、太平洋电脑城、海龙电子城 3 个卖场出现,标志着国内具有 3C 特征的 IT 卖场业态正式形成。深圳华强北路市场在这个时期不但单体卖场体量巨大,而且形成了全国电脑、通讯、电子元器件为主的集散中心,整个商圈在以电子信息产品交易、流通为特色的同时,餐饮、百货、娱乐等业态也在此聚集、交织、融合,形成为一个综合型商贸圈。在产品技术层面,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随身 CD 播放器、MP3/MP4 播放器、VCD/DVD 影碟机、家庭影院、录音笔、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 3C 产品品类极大丰富,加之制造和流通成本快速下降,拉低了销售价格,个人和家庭用户消费需求被大大拉动,以 IT 卖场为代表的终端市场呈现出一片购销两旺的局面。
  
  不过,以“9·11 事件”为节点,随着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开始,IT 产业发展也陷入低迷。在国内,IT 卖场纷纷感到寒意:成交额下降、商户续租意愿降低。到了 2005~2007年,IT 卖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开始集中显现,全国不少卖场经营一度陷入困顿。但伴随着经济复苏,IT 产业的总体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深层次的原因:经营模式上的弊端还会导致困局出现,并将继续发展、恶化。
  
  第三阶段  市场成熟期(2008~2013 年)
  
  2008 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又对 IT 卖场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一部分卖场经营管理者开始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反思,并最终促使其学习现代化大型百货零售业态的先进管理经验,注重卖场品牌、服务、文化的培育,如百脑汇在参考了众多国内外 IT 卖场之后,将自身定位于专业化、复合型的 IT 卖场,专业化是指卖场内汇聚了国内众多的着名 IT和数码品牌,容纳全线的 IT 和数码产品;复合型是指引入餐饮、超市等日常必须品经营,将卖场的综合效应发挥到最大。
  
  2008 年,我国 IT 产品市场容量估值高达 6800 亿元,以电脑城为代表的 IT 卖场渠道仍然占据着 82%的市场份额;2009 年,Gartner 的数据显示:当年三季度亚太区电脑出货量达 2500 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 16.1%,而中国和新兴市场高达两位数的出货增长率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动力;2010 年,消费类电脑产品需求明显增长,IDC 和 Gartner当年的预测是:消费类 IT 市场将明显复苏。随后的 3 年,国内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其它个人数码产品继续呈现购销两旺的形势,尤其是智能手机市场冲劲十足。
  
  第四阶段  市场衰退期(2013 年至今)
  
  连锁型家电卖场、移动电子商务对 IT 卖场业态形成冲击:产品(桌面产品逐渐被高度集成、轻量化、智能化、人机交互良好的数码消费产品冲击和替代)、消费需求、消费习惯都发生巨大变革。2014 年 4 月,北京中关村电子卖场的转型正在加速,E 世界、鼎好都已出现整层商家人去楼空的景象;在稍好点的科贸、海龙,空位招租的铺面随处可见,不少柜台每月租金价格已经不到 3000 元,有些位置不佳的柜台甚至只要 1500 元/月,卖场管理方纷纷谋划转型做商场或写字楼。
  
  多年以来,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传统 IT 零售卖场,承担着 IT 产业链渠道末端的流通作用。由最初的电子产品市场过渡到现今的 IT 卖场,作为“IT 产品集散地”,曾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然而,时过境迁,在 IT 卖场快速扩张的背后,卖场物业方监管力不足,经销商服务能力良莠不齐,经营模式同质化等问题也成为制约 IT 卖场继续健康发展的顽疾。与此同时,3C 连锁卖场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崛起都对 IT 卖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2.2.3 IT卖场业态现状分析
  
  经过 30 年的蓬勃发展,相较于欧美市场,国内 IT 卖场已形成了不同的经营特色,以及独有的特征:
  
  第一,经营地域的商圈化
  
  如北京中关村、广州天河路、深圳华强北路、南京珠江路、沈阳三好街、西安雁塔路、乌鲁木齐中山路与红旗路等。在商圈内,多家大型 IT 卖场、中小型主题卖场及单体店形成商业聚集群,与之配套的餐饮休闲、物流仓储和其共同形成辐射效应,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补充。
  
  第二,以商铺租赁式经营为主
  
  在这种电脑、电子数码产品高度集中的商圈,像电脑城这类主题式 IT 卖场,一般是物业出租方,把商铺或摊档出租给商户。在 IT 卖场经营初期,承租商户资金实力有限,多数为个体户。2000 年左右是整个 IT 卖场业态的快速成长期,仅在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就有海龙、鼎好、E 世界、太平洋、国美等大型卖场竞相汇聚。市场容量有限,因此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卖场跑马圈地,争抢商户。2000 年之后,3C 产品消费市场开始培育并兴起,电脑城经营品类也迅速向 3C 卖场转型,这也是现在意义上的国内 IT 卖场。2005~2006 年,从经济衰退的阴霾中刚刚走出,全国各地又掀起了新一轮 IT 卖场新建、扩建的热潮。由于国内 IT 产业发展迅猛,当时渠道利润仍维持在一个平稳并且足够可观的水平,一时间,连上游的 IT 生产厂商也开始作为商家的幕后支持者,加入到新 IT 卖场的店面争夺战。当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华尔街,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时候,IT 产业链受到广泛波及,尤其是上游厂商受到冲击,传导至国内,消费信心指数持续波动。国内面临着空前的通胀等多重压力,IT 卖场普遍出现经营困局,被形象的喻为“过冬”.这种因消费能力受到抑制而门庭冷落的萧条景象从南至北蔓延。
  
  目前,又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对 IT 产业也形成冲击,IT 卖场也被深度波及,商户大面积撤租、经销商资金链吃紧、纠结不清的三角债等问题,已经困扰着整个国内渠道。
  
  第三,形成特有的消费群体
  
  除了以消费级个人电脑、数码产品等 3C 为主的个人和家庭消费者外,IT 卖场还有几大特有的消费群体:同业消费群,主要是商户间相互调货调配品类、进行二三级批零分销;集团客户群,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社团机构的大宗采购;有系统集成、整体方案解决需求的定制化客户群,一般涉及财务管理、自动化控制、局域网建设等专业化、行业型客户。
  
  不可否认,以电脑城为代表的 IT 卖场在中国形成了特有的经营特色和发展路径,但纵观现状,IT 卖场历经 30 年迅猛发展,表面上看起来风生水起、仓满钵满,其实快速发展的背后是问题的逐渐累积和爆发:
  
  一是卖场认租不认人,管理手段初级、粗放
  
  卖场出租或发售摊位及商铺,商户承租或购铺自主经营,风险自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实力和规模有限,加之卖场出租方不涉足品类经营,多为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方,本身对 IT 行业也是“门外汉”,因此,卖场只是坐地起价、收取租金,导致运营管理不规范。卖场吸引商家的主要优势在于“抱团取暖”所形成的集群效应,而仅仅通过租金逐年递增作为进行优胜劣汰的调节手段,不但手法单一,而且最大的弊端是加大了卖场整体管理难度。但市场周期轮回,时下好景不再。IT 卖场运营模式不断向普通商业地产的坐地收租模式趋近,在不断有卖场关门、跑路、转型的严峻情势下,“涨租”、“规模扩容”仍然业内成为关键词,卖场的服务管理水平一直鲜有提高。
  
  二是唯利经营,导致卖场经营文化缺失
  
  租金高企客观上难以解决入驻商户鱼龙混杂的现象。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对消费者,商户以次充好、配置偷梁换柱、服务大打折扣;商户间也是竞相压价、四处窜货、拼抢客户,有的囤货居奇,进行炒货,这是 IT 卖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像百脑汇、百思买、赛格、颐高这类品牌连锁型 IT 卖场前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强势扩张,抢占市场份额,但如今不少品牌已光辉不再,实际上整个业态是虚火旺盛、日趋衰落,品牌连锁形成的规模化效应也在褪色。大浪淘沙,起起伏伏之间,日益增加了 IT 卖场的竞争烈度。
  
  三是信用体系不健全,难以品牌化运营
  
  在 2003 年到 2010 年期间,无论是深圳华强北路,还是北京的中关村,抑或广州的太平洋、百脑汇,作为国内一线城市中以 IT 数码产品而闻名的成熟商圈,人气一直有升无减,一大批商户凭着 2 米柜台日进斗金。然而,由于制度不健全不落实,诚信守法经营、理性竞争的基本经营文化和理念不能形成共识,更不可能上升为行业规范、基本操守,导致 IT 卖场在整体品牌的运营上一直难有建树。简单粗放的租赁式经营,易导致物业混乱、产权不清;信用体系残缺,致使商家之间、商家与客户间支付结算体系不健全,易产生呆坏账;片面强调渠道扁平化而监管不到位,带来销售不良产品、提供劣质服务、窜货等恶意竞争,导致品牌口碑受损、消费群流失等等,这些已成为 IT 卖场经营中的积弊。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