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发现服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运用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30 共788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职图书馆发现服务应用探究
【第一章】 发现服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运用绪论
【第二章】高职图书馆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第四章】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兴起的需求分析
【5.1 5.2】高校图书馆发现服务的具体应用
【5.3 5.4】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的技术手段
【结语/参考文献】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发现服务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网络环境的变化对图书馆提出资源整合的需求。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图书馆馆藏资源重点从纸本文献转向数字资源。然而,海量的数字资源由于来源、类型和结构等属性的不同,质量又参差不齐,怎样对这些数字资源进行组织和整合,是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此时,网络搜索引擎如 Google 的出现,使得用户不需使用繁杂的检索式,只需使用一个检索框,就能检索出不同类型的、来源不同的,但相互具有关联性的所需信息资源,这给图书馆带来强劲的一击。

  在此形势下,国外图书馆和文献机构纷纷探索一种能够跟 Google 媲美的创新服务-资源发现服务,国外图书馆纷纷引进资源发现服务理念及其系统,短短几年发展势不可挡。近年,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借鉴国外经验,引进资源发现服务系统,通过对其深入的学习,不仅提出更多的创新服务,更将其功能拓展到教育教学等很多方面。

  (2)用户范围及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变化。

  本文研究的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发现服务,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使得图书馆的用户范围有所改变,由师生用户扩大到师生和企业用户。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图书馆服务围绕用户需求的宗旨始终不会改变。图书馆怎样将服务拓展到企业中去?开展哪些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值得研究的问题。

  网络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的多样使得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行为发生改变。Google 等网络搜索引擎的检索简易快捷吸引大量图书馆用户,其提供的海量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更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如此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图书馆所欠缺的。面对这样巨大的挑战,图书馆从基于 Web2.0 到建设校内资源整合系统,都难以使得用户获得发现的体验,馆藏资源的使用情况每况愈下。

  资源发现服务通过建立一个预索引元数据库,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一站式检索框检索到经过科学技术组织和整合后的本馆馆藏以及不同来源的异构信息资源,并通过知识管理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关联性排序,满足用户期望的简易快捷的检索需求。

  (3)办学特点使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高等本科院校图书馆不同,高等本科院校图书馆重在收集学术型信息资源,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图书馆作为一个辅助育人的职能部门,其收藏的信息资源也必须偏重于实践类。除了馆藏信息资源范围外,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也应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区别于高等本科院校的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创办具有自身特点的图书馆服务功能。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近年,越来越多的高等本科院校图书馆引进发现系统开展服务,本文研究的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的应用研究。前期,笔者对大量的文献进行分析,大部分学者研究的是技术角度的资源发现服务。笔者认为技术角度的定义是狭义的发现服务。本研究将通过发现服务的内涵探索分析,提出将技术角度的发现服务延展到服务理论、方法和内容的全方位的发现服务。

  (1)理论意义。

  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办学模式,如校企合作模式,研究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提出创新的服务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创新型图书馆服务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体系的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深入企业服务、与企业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更深层次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2)实践意义。

  本研究能指导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的实践工作。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现状进行客观的评价,指出服务中的不足。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图书馆发现服务的要求,提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的发展策略,这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完善和生存发展,发挥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以 CNKI 为数据来源库,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以"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发现服务"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主题、关键词和全文作为检索词,未检索到切题的中文文献。

  在 CNKI Scholar 中,以" The librar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及"DiscoveryService"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主题、关键词和全文作为限定条件进行检索,检索到1 篇相关外文文献,即 Indu Aggarwal 的《Increasing Library Access and EnhancingReference Support through a Shared Services Model》,他在文中提出基于共享模型在职业教育机构的发现服务的发展。

  从检索结果可发现,国内外重点研究的是高等本科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的应用,而缺少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现服务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以发现服务的应用为切入点,笔者认为对发现服务的研究是开展本研究的前提,所以笔者首先分析发现服务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结合高职院校现实的办学模式,来展开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的应用的研究。

  1.2.1 国内研究状况。

  以 CNKI 为数据来源库,以"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发现服务"为检索词,未检索到切题的中文文献。笔者转为在 CNKI Scholar 中分别以"发现服务"、"Worldcat Local"、"Primo"、"Summon"、"EBSCO Discovery Service"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学科领域勾选"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进行筛选,通过剔除重复,得到相关文献 34篇。

  国内发现服务一词最早出现在 2006 年,只有一篇文章以知识发现服务为关键词,罗金增在《图书馆学刊》发表的《Ei Village2 检索与主动信衰服务策略》,文中在最后一部分提到"知识发现服务",并未界定知识发现服务的定义,只是提出知识发现服务是一种智能服务,是通过从数据中发现学科发展规律、研究热点以及核心作者等,来分析国际学术活动,预测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1].2011 年,国内对发现服务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渐呈上升趋势。可见,国内关于发现服务的研究开展时间较短,相关文献研究较少。近年国内对发现服务的给予较大的关注,但是相关研究数量还是偏少。

  从检索出的信息资源整体分布来看,大多是技术领域的发现服务研究,通过对发现服务系统的分析,重点介绍发现系统的技术和功能。

  卢章平、萨蕾、宋臣国、聂华和郑丽君纷纷提出发现服务是图书馆服务与研究的新视角。

  陈秀秀、秦鸿、刘姝瑾和宋敏对发现服务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陈秀秀在硕士论文《网络级发现服务系统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四大网络级发现服务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并且综合评价它们的优势、特点以及局限,在网络级发现服务系统的选择上提供建议。

  陈丽冰、袁玉莹和朱玲从读者角度,基于用户信息和用户行为对信息发现服务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

  李文静在《高校科技查新工作中资源发现平台应用研究》中提出发现服务在高校科技查新中的应用;刘段在《发现系统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硕士论文中提出发现服务系统在学术研究选题、学术研究、学术成果管理中的应用。孙鹏在《知识发现在学科服务中得应用研究》中介绍知识发现的主要技术,以及知识发现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

  从发现服务文献内容来看,学者对发现服务的研究多是对技术领域的发现系统的研究,其中卢章平在《发现服务:大学与研究机构图书馆的趋势》中提出将技术领域的资源发现服务拓展到服务理论和方法的全方位服务,本研究正是受此观点的启发。

  1.2.2 国外研究状况。

  本文同样采用文献分析法来分析国外发现服务的研究状况,在 CNKI Scholar 中,以" The librar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及"Discovery Service"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主题、关键词和全文作为限定条件进行检索,检索到 1 篇相关外文文献,即 InduAggarwal 的《Increasing Library Access and Enhancing Reference Support through a SharedServices Model》,他在文中提出基于共享模型在职业教育机构的发现服务的发展。随之,在 CNKI Scholar 一站式检索栏中以"Discovery Service"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限定文献语言为外文文献,学科领域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检索出外文文献 67 篇。发表情况按年份统计。

  由此可见,国外对发现服务的研究在 2011 年到 2014 年文限量较多,对发现服务的关注度比国内略高。

  Katia Obraczka Peter B.,Danzig ,和 Shih-Hao L 在 1993 年发表的文献《Internet Resource Discovery Services》中最早提出 Discovery Service.Indu Aggarwal 在《Increasing Library Access and Enhancing Reference Support through a Shared Services Model》中提出基于共享模型在职业教育机构的发现服务的发展[2].Li Fu 和 Cynthia Thomes 提出在 EBSCO Discovery Service 实现特定的检索[3].Anonymous 提出对电子发现服务的简化理念和方法。

  根据对国内外发现服务的文献研究,本人对 Indu Aggarwal 在《Increasing LibraryAccess and Enhancing Reference Support through a Shared Services Model》中提出基于共享模型在职业教育机构的发现服务的发展以及卢章平在《发现服务:大学与研究机构图书馆的趋势》中提出将技术领域的资源发现服务拓展到服务理论和方法的全方位服务,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本研究深受这两篇文献的启发。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利用各种的检索工具和学术期刊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Springer-Verlag 以及 CALIS 外文期刊目次数据库等。还借阅国内外关于发现服务以及职业教育的相关书籍,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综合两个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的结合。

  (2)比较分析法。

  本研究从办学特点和生源信息需求及素养等方面出发,将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同高等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借鉴高等本科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的应用。

  1.3.2 本文的创新点。

  发现服务兴起以来为高等本科院校图书馆所应用,本研究将首次结合职业教育特殊的办学模式来研究发现服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本文在对理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应用具有实践意义:不仅有利于校方的学科服务,在企业的竞争情报和技术创新方面也有其应用价值。

  1.4 本文研究内容。

  概念是研究问题的重要前提,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本研究以"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和"发现服务"本文围绕的三个概念为逻辑起点,深入分析三个概念组合后形成的新问题。

  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本研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的发现服务进行详尽的总结和深入的分析、比较;指出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概述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本研究的创新点做了简要的说明;对本研究涉及的概念进行梳理。

  本文第二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将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同高等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指出制约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发展的三个方面,即创新服务服务意识、技术手段和馆员素质,引出发现服务。

  本文第三章,总结分析资源发现系统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发现服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第四章,详尽分析资源发现服务兴起的原因,即网络搜索引擎的冲击、信息资源的产生、用户范围和用户行为的变化以及图书馆服务理念与模式的变化。

  本文第五章,分别从发展定位、内容建设、使用的技术以及馆员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分析,提出资源发现服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用的发展策略。其中发展定位包括功能定位和观念定位;内容建设包括特色馆藏建设、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企业信息资源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四个方面;将技术手段根据系统不同的运行程序来分别介绍;最后,通过馆员角色的定位,提出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

  本文第六章,是本研究的结束语,提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发现服务的未来发展形势做以预测。

  1.5 相关概念的解释。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和发现服务是本研究的基本概念,现将其进行界定。

  1.5.1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词组的结构是"高等"和"职业教育"两个词的组合,概念也同样是两个词的复合,复合的结果导致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将高职教育归类于"高等教育"中,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应用性和职业性的一种特定教育。《教育大辞典》中这样解释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从业后的继续教育[4].

  第二种理解是认为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并不属于高等教育。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两个不同教育层次所理解。

  第三种理解是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处于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其主要内涵是高等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是高层次技术类人才。

  笔者选择第三种理解来开展本研究,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下研究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现服务。

  1.5.2 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概念界定。

  "校企合作"字面结构意思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在教育系统中作"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广泛应用于高职教育。国内外对"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有着大同小异的理解和界定。

  理论研究校企合作教育在德国定义为"双元制",受到国家立法的支持,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有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组织岗位培训和教学。受训者的 70%左右的学业时间在企业接受企业实训教师的培训,主要学习掌握"怎么做".受训者的 30%左右的学业时间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教师的教授,主要了解"为什么这么做".在专业设置方面,遵循企业需求、相对稳定和广泛使用三个原则。在课程设计方面,以职业目标为中心将理论课程综合为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三门,并以职业目标为核心确立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的阶梯式课程结构。"双元制"中考核环节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考试委员会分别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组成,按照统一的考试要求进行考核,从考核结果来对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进行客观的考核。

  校企合作教育在美国定义为"合作教育",是学校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对学生施行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方式。合作教育亦称工读课程计划、合作教育课程计划,或合作职业教育课程计划接受合作教育的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5].

  校企合作教育在澳大利亚定义为"TAFE",是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的缩写,即"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是由政府主导,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具有统一教育和培训标准的,主要以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主的教育。同时也是一个面向职业资格准入,融合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培训[5].

  我国教育界学者们对"校企合作",也因为研究角度不同有不完全相同的定义。本研究将学者们的定义从校企合作概念的范围和其相关概念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并总结[6].

  校企合作概念的范围:校企合作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或行业机构、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一种包括所有形式和类型的合作的教育模式。广义的校企合作是一个概念的集合,集合包括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和双元制、学徒制、合作教育、官产学合作等[6].狭义的校企合作则是指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概念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概念有许多,比如产学研合作、产学合作、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和双元制、学徒制、合作教育、官产学合作等[6].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校企合作"定义为是教育部门与产业机构或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办学的教育模式。校企双方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共同目标,实行共同担当责任、共同采取决策、相互分担风险的运行机制,实现资源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2)"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特征与功能。

  ①"校企合作"是多主体的结合。"校企合作"是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多方主体的有机结合,其中政府起调控主体作用,学校和企业起操控主体的作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到教学与管理中,从而建立更完善的教育制度环境、组织环境和运行环境,以达到"校"和"企"共赢的的最佳效果[5].

  ②"校企合作"是多要素的动态结合。理论学习的过程与实践工作的过程相结合;校方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校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训操作训练与企业相应岗位要求相结合;以服务企业来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与企业发展相结合[7].

  ③"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然属性[7].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模式内涵,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上要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借用企业资源增加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高等本科教育的不同在于,职业教育侧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应与产业部门密切联系,根据市场经济用人需求,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属性。

  1.5.3 发现服务。

  (1)发现服务概念。

  《辞海》中对"发现"一词的解释可以理解为:经过研究和探讨等一系列的活动后,一些事物和规律开始被人们所知道,这样的过程就叫做发现。

  笔者这样理解"发现服务":图书情报机构馆员通过特定技术设备的使用,利用专业知识在海量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研究探讨这些信息资源存在、分布以及运动的规律,总结成知识,使其被相关用户发现,为用户提供知识的服务过程。

  我国关于 Discovery Service 发现服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众多学者是从技术角度介绍国内外先进的发现服务平台,在研究中他们对发现服务的定义也偏向于技术。通过大量文献研究,笔者将学者们对发现服务的定义作以总结:发现服务是整合检索的进化,利用预索引元数据仓储的模式将不同出处的有权使用的资源数据、图书馆的 OPAC以及本馆的特色馆藏资源存入预先建置的索引数据库。检索结果会根据相关性排序,并根据主题、作者、出版年等条件分类。用户可以使用单一检索平台通过条件筛选后直接、迅速又准确地获取所需数据全文。

  笔者认为技术角度的定义是狭义的发现服务。本研究将通过发现服务的内涵探索分析,提出将技术角度的发现服务延展到服务理论、方法和内容的全方位的发现服务。The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图书馆学五定律》)被图书馆界誉为"我们职业最简明的表达",其中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指出发现书的使用价值是图书馆的职能之一;"每个读者有其书"和"每本书有其读者",指出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找"字即为"发现"实质;"节省读者时间",图书馆对资源的科学整序以及准确简捷揭示,使资源被读者迅速发现。广义发现服务研究离不开技术支撑,所以本研究将狭义发现服务列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2)发现服务特点。

  ①内容。资源发现服务的内容包括本馆馆藏目录、自建数据库资源、购买的远程数据库厂商数据以及网络非结构化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再通过正规化的系统处理流程来提供更快速的检索过程和相关度排序,形成集中式的索引。

  ②发现。资源发现服务提供类似 Google 一般的单一检索栏,同时也提供进阶检索的功能[8].

  ③传递。资源发现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有不同的获取途径,例如电子书可提供在线阅读方式;图书馆馆藏借阅记录可指引实时的馆藏现况与是否可外借;文献资源可结合认证机制直接在线取得与下载等[8].另外资源发现服务可提供快速的相关度排序的检索结果,来符合读者预期直观的检索结果,引导读者获取更多的所需信息资源。

  ④弹性。资源发现服务是无感的底层系统,可以架构于不同的系统环境中,图书馆、购买的远程的内容供货商和网络评论观点提供信息资源。相比传统图书馆系统,资源发现服务能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服务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从信息资源发现到传递是一个无缝且简易的流程,这样的过程和 Google 搜索引擎、亚马逊网络书店一样。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