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移动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移动信息网络技术以及便携式移动终端向移动信息环境下的用户提供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正在日渐发展、普及。本文从高校用户的移动阅读服务需求角度出发,以高校图书馆为研究主体,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基础理论、服务技术、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对高校图书馆用户进行调研,分析高校用户的移动阅读服务需求,总结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发展对策,为我国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节 结论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一)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无线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为技术依托,通过移动阅读终端,保证图书馆用户的移动阅读需求。
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主体是图书馆,图书馆移动阅读用户是服务的客体,与图书馆移动阅读的内容、服务模式等组成了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要素。高校图书馆提供移动阅读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发展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与分析高校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及需求密不可分。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信息资源、图书馆基础服务及活动通知、图书馆用户借阅信息以及网络平台交互式服务内容共同组成了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主要内容。高校图书馆以主动服务、被动服务、交互式服务等服务模式为主,通过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移动阅读终端为用户提供移动阅读服务,对推进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建设、促进用户阅读行为、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等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以用户为中心是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重要工作。以用户为中心,要充分了解高校用户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需求,包括对服务内容的需求、对服务模式的需求等。高校图书馆用户在移动阅读服务内容的需求,包括对电子阅读物的需求;对借阅情况能够即时查询、检索;对图书馆服务能够即时了解、掌握;能够即时进行数字参考咨询等。高校图书馆用户对移动阅读服务模式的需求,主要包括对图书馆内进行移动阅读环境的需求(如开设免费 WiFi 阅览室);对图书馆提供电子书借阅设备或技术的需求;对除手机以外的移动阅读设备的需求;对参与图书馆建设的需求(如参与图书荐购平台、参与图书馆社区讨论等);对即时收到图书馆服务推送或提醒的需求(如到期提醒、开馆时间、新书通知等图书馆服务)等。除此之外,用户期待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目前仍处于起步时期,需要长足发展。
总体看来,已经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全国高校中比例较低,数量少且起步较晚,提供移动阅读服务的时间尚短,目前仍有很多高校图书馆正处于测试、试验阶段。高校图书馆中开通网络平台的图书馆数量较少,且对网络信息平台的利用还不够充分。由高校综合实力的不平衡导致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水平出现差距,对于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建设和使用也存在着一定差距。
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宣传推广,多以高校门户网站和图书馆信息门户网站宣传推广为主,加之少量的活动宣传,同时缺乏对用户进行培训,导致用户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了解度与使用率低。手机仍是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用户首选的移动阅读终端,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的使用率还相对较低。
(四)应加大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建设力度,从提高认识、完善服务技术、丰富服务内容、建设服务模式的角度出发,发展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全体高校以及图书馆界都要提高认识,将发展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作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部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培养稳定的用户群体。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加强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建设、提供移动阅读终端设备、开设覆盖免费 WiFi 的阅览室等方式来完善移动阅读服务技术;通过整合网络移动阅读资源、加强馆际合作、充分结合用户移动阅读需求提供服务、提高网络平台的利用率等方式丰富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内容;通过增强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主动性、加强移动阅读服务的智能化服务建设、注重移动阅读服务的个性化服务理念、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等方式建设智能化、个性化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模式。积极顺应潮流,加强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建设。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本文在研究以及写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一)论文在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上,主要基于对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移动阅读服务需求调研,也会辅以个案访谈、模拟体验等方法,由于缺乏对更多图书馆进行更深入的实地调查,在研究上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本文的调研对象为部分高校图书馆,虽已尽力平衡地区、高校综合实力等因素对调研的样本图书馆进行慎重选择,但在择校的区域上和数量上仍会受到笔者精力、能力、时间和财力等条件的限制,使调研数据与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更加迅速,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原始的搜索、查询,而是如何在浩瀚的信息宇宙中得到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计算机能够处理数据、信息,但不能有效处理知识,而图书馆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处理知识信息的专业机构,将要承担起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移动阅读服务的历史使命。因此,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加突出智能化,要将计算机、网络信息与人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图书馆 3.0 时代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发展方向。
随着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普及,社会公众对移动阅读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提高。2011 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公众的意见”①“宣布全国公共图书馆将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①。随着国家对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提供公益服务工作的推进,图书馆将吸引更多的用户,图书馆服务的共享性与公益性日益凸显。加之近年来用户对开放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呼声渐高,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正面临着是否面向社会开放、如何开放、提供怎样的服务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公益化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关键。
2001 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向布什总统提交了名为“数字图书馆:人类知识的普遍获取”(Digital Libraries: UniversalAccess to Human Knowledge)的报告;“2003 年,美国 NSF 召开‘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的研究会议,提出了‘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UKE)的理念”②。未来将是泛在知识信息的时代,在泛在信息环境中,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内容、服务模式、特征等的研究也将层出不穷。也有学者基于泛在信息理论,提出了泛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理念。或基于泛在理念研究新的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并将其引入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实践。在未来的研究中,图书馆将更加注重泛在理念的发挥与运用,更加完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建设。
以上所有研究展望,将在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进一步研究过程中,逐步丰富图书馆学理论,促进图书馆学事业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沈迪飞。图书馆信息技术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 邱玲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3] 张树华等。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4] 朱海峰。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无线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
[5] 黄群庆。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4,(5)。
[6] 胡振华,蔡新。移动图书信息服务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4)。
[7] 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8] 鄢小燕,张苏闽,谢黎。基于移动阅读特征分析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2,(5)。
[9] 杨晋升。图书馆如何利用手机短信息增值业务开展服务[J].图书馆建设,2004,(1)。
[10] 冯英华,刘磊。基于需求的高校图书馆 2.0 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8)。
[11] 陈亚珊。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 3.0 的构建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1)。
[12] 吴汉华,王子舟。从“Web3.0”到“图书馆 3.0”[J].图书馆建设,2008,(4)。
[13] 田樱。 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D].上海 2013.
[14] 王茜,张成昱: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调研[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
[15] 刘译阳,蒋丽艳。基于泛在理念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4)。
[16] 卢颖:“985”工程院校手机图书馆服务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9)。
[17] 傅荣贤,马海群。从文献的本质看图书馆的使命和图书馆学的学科取向[J].情报资料工作,2011,(6)。
[18] 梁欣。移动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未来的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2,(2)。
[19] 宋艳秋。移动图书馆-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新途径[J].中国科技投资,2012,(21)。
[20] 胡昌平。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1] 吴慰慈,董炎。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2] 崔莎。手机图书馆在高校的应用-以北京“211 工程”院校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2)。
[23] 吴志攀。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移动用户的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
[24] 李秀娟,邓小昭。数字图书馆的 SNS 扩展[J].图书馆杂志,2010,(8)。
[25] 颜志军 . 无线短信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
[26] 党德鹏,周立柱,邢春晓。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J].计算机科学,2005,(4)。
[27] 范并思,胡小菁。图书馆 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
[28] 胡昌平,李阳晖。面向用户的交互式信息服务组织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6)。
[29] 赵阳。图书馆 RSS 应用探索[J].图书馆建设,2007,(1)
[30] 孙一钢,王安生。移动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的体系结构与表现形式[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3)。
[31] 肖学斌。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展望[J].图书馆杂志,2009,(4)。
[32] 陈路明。国外移动图书馆实践进展[J].情报科学,2009,(11)。
[33] 唐勇等。手持阅读器-拓展图书馆的服务[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7)。
[34] 李秀娟,邓小超。数字图书馆的 SNS 拓展[J].图书馆杂志,2010,(8)。
[35] 解晓毅,李春明,王燕荣。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家图书馆为例[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6)。
[36] 张文秀,朱庆华。泛在网络下的信息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08,(3)。
[37] 曹树金等。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
[38] 施晓军。论移动/无线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4)。
[39] 张凌云 . 公共图书馆手机服务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0)。
[40] 张平。移动泛在融合的通信业务发展趋势[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8,(1)。
[41] Gill Needham , Mohamed Ally.M-libraries: Libraries on the move to providevirtual access[M]. London :Facet Publishing,2008.
[42] Barnes.S.J.The Mobile Commerce value chain : analysis and future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2,(4)。
[43] Irma.P.Around the World to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New libraryServices for Mobile Users[J]. Library Hi Tech News,2002,(5)。
[44] Masamitsu.N.Mobile Access to Libraries :Librarians and Users Experiencefor“I-Mode” Application in Libraries[J].Libraries for life : Democracy ,Diversity ,Delivery,2002.
[45] West.M.A,Hafner.A.W. Expanding access to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 usingsmall-screen devic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06,(6)。
[46] Coombs Karen.last byte:the mobile revolution[J].Netconnect(supplement to libraryjournal),2008.
致谢
作家冯唐有诗云,人生最可遇不可求的事: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行文于此,思绪万千。我正在相遇我的二十多岁,每一场经历都值得我去感谢。
这是我来到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第八个年头,四年本科学习,四年研究生与辅导员兼容的学习与工作。这八载春秋中,我的爱怨情愁在这里,我的喜怒哀乐在这里,舍与得,都是我成长的一部分,我感谢并深爱这过去的八年。
黄丽霞教授是我的导师,陪伴着我从学习、工作到生活,也见证了我的成长。理论学习的道路上,缺少不了黄老师的引导与鞭策;学生工作的征途中,有黄老师的指引与鼓励;生活中,满是黄老师的关怀与呵护。亦师亦母,授业解惑。
作为一名学生,感谢蒋永福教授教诲我博学广知,感谢马海群教授教诲我细致严谨,感谢傅荣贤教授教诲我辩证思考,感谢每一位辛勤教育过我的老师,你们的学识与品德,都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保研辅导员,我感谢学生工作队伍中的每一位战友。王佳老师的鼓励与肯定,王法山老师的信任与包容,赵建平老师的认可与关照,都是我工作前进的力量源泉。李翯老师,薛茂男老师,李俊春老师,程鹏老师,感谢你们让我觉得办公室里有家的温度。还要感谢信息管理学院 2011 级、2012 级的我的学生们,与我一起经历成长,体验责任。
我的朋友们,宋玮、崔奕、朱琳,玫瑰园的姐妹们,审贷处的同仁们,感谢你们每一刻的陪伴与惦念,总是慷慨无私地给予我支持,一切美好皆与你们同在。
我的父母,这个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人。感谢你们爱护我、尊重我,愿意倾听我的诉求,愿意分享我的喜怒,我爱你们。
感谢我人生旅途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博学慎思,参天尽物。感谢我的黑龙江大学。
德美勤勉,创新求实,协作发展。感谢我的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