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财经》杂志市场化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08 共287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财经》杂志的编辑出版特征探究
  【第一章  第二章】 《财经》杂志的发展历程与经营状况
  【第三章】 《财经》特色研究
  【第四章】重要人物的编辑理念
  【第五章】 《财经》杂志现状及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 《财经》杂志市场化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结语

  《财经》的四年历史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走过浅滩,向深水区摸索前行的四年,历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通货紧缩、“保八”、扩大内需、加强金融监管、基金黑幕、股市大讨论、银广夏陷阱、加入WTO等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能够为成为改革开放,特别是金融改革忠实的记录员和思想库,《财经》有理由感到自豪。

  《财经》的成功,背后是国内媒体市场的深刻变化。其一,改革开放推进到今天的程度,市场力量占有很大的原因,经济与个人的利益相关度越来越大,也与生活紧密联系,所以财经类杂志自然也会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人们每做出一个经济方面的选择,都会显得很重要,不事先了解经济的大环境,贸贸然做选择肯定是不理智的,所以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我们需要这样类似的杂志让我们了解经济,了解金融政策。所以我们可以说,财经类媒体是伴随着经济一同成长的。

  其二,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转变为信息利用水平。随着现代科技提供给人们的信息采集技术效率越来越高,门槛越来越低,信息来源越来越多,造成媒体与竞争对手能搜集到的信息也基本属于同一渠道。所以在今天,信息搜集的重要性要相对次于信息整理和加工的重要性。对信息的总体判断、加工能力更强、见识更高人一筹的媒体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其三,在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有泛滥之势的同时,与之相反的是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越发明显。这尤其表现在资本市场上,中小投资人与大股东在信息披露上处于严重不平等的地位。财经类媒体面对种种利益的诱惑与社会良知的召唤,确实是两难的选择。但是,这并不是不可以跨越的门槛。引进恰当的制度安排,保证从物质基础上,而不是在“道德”层次上确保媒体的独立,恰恰是媒体市场的成功机会所在。《财经》的成功就是一个明证。

  然而,如日中天的《财经》正因为太成功,所以才蕴涵了隐隐的危机。正所谓福兮祸兮,不可不查。

  第一,文章声誉与运作成本的两难。经济学中有一条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基金黑幕》和《银广夏陷阱》已经立起了两座非常高的丰碑,《财经》在日后的运作中要写同样档次或更好的文章,就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更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大众就是我们的读者群,众口难调,这个她觉得有兴趣,那个觉得那个有看头,一般大众看的是封面文章,看有没有爆炸性的新闻,没有他一般就不买了。这对杂志的发行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黑幕报道这种事情不可能每期都有,每期都有也是不现实的,而现有的采编能力是否能不断满足读者的这种欲望,也是一大难题。所以在常规报道中怎样做出新意,这是对《财经》杂志的一大挑战。

  第二,从孤独领跑到群体头雁之间的角色变化。《财经》创刊打天下的时候是孤独的。除了《财经》,市场上读者除了证券类杂志没有别的选择。《财经》的出现,打开了高端财经类杂志的市场空间,而《财经》的成功,也吸引了新的资本进入这个空间,造就了大批的模仿者和竞争者。其中比较引入瞩目的包括《新财经》、《新财富》、《财富》、《老虎财经》等等。竞争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使各家杂志都不敢懈怠。

  但是另一方面,竞争又强化了市场的某一种偏好。大家都认为,杂志就是需要这样的东西,读者就是要读这样的杂志。《财经》做“银广夏陷阱”,《新财经》就做“德隆系内幕”;《财经》做“华晨迷宫”,《新财富》就做“华晨财技”.这种竞争的一个后果就是市场偏好可能掩盖了本来可以察觉的到的变化趋向,使得《财经》对自己下一步发展模式与目标感到困惑。

  但是,无论如何,《财经》的成功值得每一个研究媒体的人去分析,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人去探讨。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 胡舒立,王烁。舒立对话:未来十年,世界是谁的游戏。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2] 胡舒立。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3]《财经》杂志编辑部。SARS 调查:一场空前灾难的全景实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2003.
  [4]《财经》杂志编辑部。黑幕与陷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财经》杂志编辑部。管制的黄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财经》杂志编辑部。转型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财经》杂志,1998 年一 2013 年全部杂志
  [8] 胡舒立:《新金融时代》。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9] 胡舒立: 《改革没有浪漫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10] 胡舒立:《美国报海见闻》。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11] 谭云明,祝兴平:财经新闻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2] 邵金菊,孙家良:微观经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3] 胡润峰。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4] 李本乾,李彩英。财经新闻。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5] 庞瑞锋。财经新闻道[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二、期刊类:
  [1] 方仁。财经报刊的发展逻辑--访《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传媒观察,2005.
  [2] 张志安。我们在“以我为主”地做杂志。传媒观察,2005.
  [3] 范正利。从传媒业人事震荡看机制变革[J].新闻窗,2010,(1)。
  [4] 张泽青。2009 年中国期刊新现象[J].新观察,2010,(2)。
  [5] 马力。胡舒立:特立独行的职业新闻人[J].外滩画报,2003,(6)。
  [6] 钱钢。胡舒立:传媒变革的先行者[J].南风窗,2009,(12)。
  [7] 王方。《财经》杂志离职事件启示录[J].传媒,2009,(11)。
  [8] 陈炯。胡舒立与《财经》传奇[J].中国市场,2010,(Z3)。
  [9] 中央电视台。《基金黑幕》事件说明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健全[J].当代经济,2000,(12)。
  [10] 曹健。没有胡舒立《财经》将进入多事之秋[J].IT 时代周刊,2009,(22)。
  [11] 刘勇。中国媒体的代际划分[J].大经贸,2010,(8)。

  致 谢

  时光匆匆,转眼间,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而今回首,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感受颇多。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董宝生教授。本文是在董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开题到中期检查,到定稿,到答辩,论文写作的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董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大到开阔思路,调整结构,小到错别字的修改。董老师为人谦和,态度严谨,知识广博,每次提出问题,他都耐心解答,在逻辑思维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更是让我受益良多。还有感谢在预答辩中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的所有老师,有你们的鞭策,我才获得进步。其次要感谢我的家人,在我的求学生涯中,给了我足够的空间,尊重我的选择,一直默默地支持我,鼓励我,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再次我还要感谢研究生期间的所有老师,谢谢你们教了我很多知识。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感谢我的小伙伴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是你们的陪伴让我的生活快乐而充实。 最后,感谢答辩组的各位老师,是你们的宝贵建议让我的论文更加的完善。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真诚地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的帮助和支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