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过程与主要结论。
6.1.1 研究过程。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图书情报档案领域相关研究的现状。随后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和规范,并阐述了相关的无缝管理理论及其适用性,为后续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目前数字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需要重点解决的角度和方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原生数字档案无缝管理模式,根据目前存在的管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电子政务系统中原生数字档案的无缝管理模式的目标,讨论了其体制、构建的原则与方法,设计了原生数字档案无缝管理的运行模式,重建了政务体系中原生数字档案管理和服务的业务流程。最后提出原生数字档案无缝管理的实现路径,从政策法规、业务能力评估、参与主体协调、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无缝管理的保障机制。
6.1.2 主要结论。
本文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我国目前政府对于原生数字档案的管理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不能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需求。文章对档案信息服务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是由于受到体质、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原生数字档案的管理及服务各自为战、缺乏整体的协作、服务质量不高。
(2)明确了政务系统中原生数字档案的范围与概念,以及在管理中应用无缝隙理论的优势。
(3)创新了原生数字档案无缝隙管理的构建目标、原则及运行模式,即以实现政府与公民在理念上的无缝对接、政府档案管理流程的无缝化及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无缝化为建设目标,遵循法制、技术、均衡发展和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原则,在分析无缝管理模式背景环境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4)提出了面向原生数字档案的政府档案无缝管理的业务流程模型,即包括原生数字档案的采集、登记入册、整理描述、发现与访问,并编制面向原生数字档案的档案业务手册。
(5)构建了原生数字档案实施无缝管理的实现路径,包括在政策法规、业务能力评估、组织协调、技术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6.2 研究展望。
目前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原生数字档案信息都在以极其迅猛的速度产生与发展,成为了本世纪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在教育、科学、公共管理、文化和其它领域的信息资源却处于一种危险状态,其原因为原生数字档案的载体的不稳定性、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获取的不完整性。因此原生数字档案资源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政务体系中,其本身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促进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绩效,公开政府信息,规范政府行为做出积极贡献。
无缝管理一种新的政府档案管理理念,本文的研究只是这一领域研究初期的一种尝试性探索,要想完善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原生数字档案管理模式及服务质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国际档案界正在积极展开有关原生数字档案保存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环境下保存和管理原生数字档案的系统需求,同时档案部门也加强了与政府部门的互融互通,对原生数字档案归档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有关电子政务环境中原生数字档案及其归档管理的问题上,国际档案界的有关研究成果为我国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随着认识深化和科技进步,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原生数字档案及其归档管理最终将更为系统和规范,从而更好地实现原生数字档案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B. Gatos, S.L. Mantzaris, S.J. Perantonis, A. Tsigris. Automatic page analysis for the creation of a digital library from newspaper arch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 2000, 3(1): 77-84.
[2] Ross Maclntyre,Simon Tanner. Nature a prototype digital arch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 ,July 2000, 3(1):67-76.
[3] Nicola Orio, LauroSnidaro, Sergio Canazza, Gian Luca Foresti. Methodologies and tools for audio digital arch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 2009, 10(4):201-220.
[4] Wun-Bin Yang, Min-Bin Chen, Ya-NingYen.An application of digital point cloud to historic architecture in digital archives[J].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2011,42(9):690–699.
[5] David Koller,Bernard Frischer,Greg Humphreys. Research challenges for digital archives of 3D cultural heritage models[J].Journal on Computing and Cultural Heritage,2009,2(3):No.7.
[6] Zhang Guigang, XueSixin, Feng Huiling, Li Chao, Liu Yuenan, Yong Zhang, ChunxiaoXing.Massive Electronic Records Processing for Digital Archives in Cloud[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3(11): 814-829.
[7] Katharine Stuart,DavidBromage. Current state of play records management and the cloud[J].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2010,20(2):217 –225.
[8] Andreas Rauber, Andreas Aschenbrenner. Part of Our Culture is Born Digital - On Efforts to Preserve it for Future Generations[J].On-line Journal for Cultural Studies Internet-Zeitschrift,2001(7)。
[9] Robin Taylor.MINERVA Archiving Born-Digital Material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J].Slavic & East European Information Resources,2004,5(2):157-162.
[10] Laura Carroll, Erika Farr, Peter Hornsby, Ben Ranker.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Born-Digital Archives[EB/OL].[2014-3-30].
[11] Jan Askhoj, Shigeo Sugimoto, MitsuharuNagamori.A Metadata Framework for Cloud-Based[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1(10): 118-127.
[12] Simon Wilson, Digital Archivist.Born‐digital archives @ Hull early steps and lessons learnt (so far)[EB/OL].
[13] Chris Hilton, Dave Thompson. Collecting Born Digital Archives at the WellcomeLibrary[EB/OL].[2007-1-30]_born_digital_archives_at_the_wellcome_library/andere_literatuur/
[14] S.L.Ting,W.H. Ip,AlbertH.C.Tsang,GeorgeT.SHo.An integrated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 (iEMRS) with decision support capability in medical prescription[J].Journal of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14(3): 236-245.
[15] Documet J1, Le A, Liu B, Chiu J, Huang HK.A multimedia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 (ePR) system for image-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urgery[J].Int J Comput Assist Radiol Surg,2010,5(3):195-209.
[16] Wei Chen, Chien-Chou Shih.Architecture of Portabl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System Integrated with Streaming Media[J].J. Medical Systems,2012 (36):25-31.
[17] JohnO?Donoghue, John Herbert,PhilipO?Reilly,DavidSammon.Towards Improved Information Quality The Integration of Body Area Network Data within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9,7(3):299-302.
[18] Ana María Quintero, Carlos CaveroBarca, Carlos Marcos Lagunar, César Mediavilla,JoséLuis Conesa,MiguelRoncalés,YaizaBelacortu, AlejandroJuez, LuisFernandez,AlexandraMartin,RenzoDalMolin. Integrating an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into Nanoelectronic-Based Biosensor Technology[J].IFMBE Proceedings,2013(9):845-848.
[19] JanneLahtiranta.Current challenges of 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Journal of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9,11(3):230–243.
[20] Charalabidis Y,Lampathaki F,Askounis D. Metadata sets for e-government resources: The extended e-government metadata schema[J].Electronic Government,Proceedings,2009,5698: 341 - 352.
[21] E-Europe Programs Advance.Journal of E-Governance [J],2012,35(4):159-163.
[22] ?zlemBayrama,Fahrettin?zdemircib,TaylanGüvercinc. Developing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Software Applications and Managing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A Comparative Study[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73(27): 526-533.
[23] Jan Askhoj, Shigeo Sugimoto, MitsuharuNagamori.Preserving records in the cloud[J].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2011,21(3):175–187.
[24] Jan Askhoj, Shigeo Sugimoto, MitsuharuNagamori.Archiving as a service a model for the provision of shared archiving services using cloud computing [C].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Conference,New York,2011.
[25]孔晓艳。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26]张贺。吉林省电子政府发展趋势及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27]项祎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28]周建球。湖南省县级人大电子政务建设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0.
[29]石珂。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电子文件及其归档管理[D].湖北:武汉大学,2004.
[30]周波。我国政务信息公告及立法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4.
[31]谢明航。中国电子政府建设研究[D]. 四川:四川大学,2004.
[32]陈灿灿。无缝隙政府理论视角下移动政务的应用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3
[33]陈晓勇。网上并联审批制度的研究[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1.
[34]黄蓉川。无缝隙政府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D]. 四川:四川大学,2004.
[35]伏媛媛。 基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36] 郑大庆,张立厚。信息化带动政府现代化--我国政府应对 WTO 挑战的良策[J].商业研究,2003(9):25-26.
[37] 谭启慧。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电子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07(12):12-14.
[38] 常连福,王志才,唐文博。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机关档案管理改革的思考[J].兰台内外,2004(12):15-17.
[39] 张正强。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关系[J].中国档案,2004(8):6-7.
[40] 赵豪迈,白庆华。电子政务新趋势对档案馆造成的影响与对策[J].档案学研究,2006(4):28-29.
[41] 董新宇,苏竣。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兼谈新公共管理[J]. 公共管理学报,2014(11):20-22.
[42] 陈红星,张淑芳,郑琳。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现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0(7):5-8.
[43] 苏竣,孙国锋,柏杰。"电子政府"的内涵和架构[J].科研管理, 2001(11): 35-37.
[44] 童庄慧,王娟,肖友桃。试论政府档案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25-28.
[45] 黄化玲。略论电子文件时代档案意识的现代化[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9-32.
[46] 赵豪迈,白庆华。理想政府组织模型描述与现行政府组织模型分析[J].电子政务,2007(2):8-10.
[47] 刘邦凡。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J].中国信息界,2006(4): 32-34.
[48] 潘连根。 论"来源"与"全宗"概念的发展变革[J]. 浙江档案, 2013(11): 14-17.
[49] 张贵华。 论档案价值形态[J]. 档案学研究, 2013(3):11-16.
[50] 陈忠海。 试析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J]. 档案学研究, 2011(1):12-15.
[51] 郝存厚。 档案价值试论[J]. 档案学通讯, 1987(5):9-21.
[52] 刘鸿浩,邹华。 档案开放鉴定刍议--困境和出路[J]. 档案学研究,2011 (2):46-50.
[53] 凯瑟琳·加沃尔。 电子文件引起的理论困惑[J].孙刚译。中国档案,1995(2):34-35
[54] 叶晓琳。 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之思考[J]. 档案学研究,2009(1):48.
[55] 潘连根。 论"来源"与"全宗"概念的发展变革[J]. 浙江档案, 2013(11): 14-17.
[56] 黄萃。 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全程管理[J]. 档案管理, 2013(4):17-18.
[57] 汪德运。 吸取教训认真做好档案鉴定工作[J]. 档案学通讯, 1985(S2):25-28.
[58] 杨峰。 基于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文本聚类方法研究[J]. 情报学报, 2005 (6)。
[59] 傅荣校,周林女。 电子文件管理中的热点理论问题研究类举[J]. 档案学研究,2015(1):46-50.
[60] 王云峰,陈雅。图书馆 2.0: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模式[J].图书与情报,2007(1):73–76.
[61] 王燕。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J].兰台世界,2006(6): 10-11.
[62] 焦玉英,刘颖。图书馆 2.0 环境下信息集成服务研究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 (5):56-60.
[63] 梁孟华。面向用户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9(2):47-50.
[64] 周林兴,苏君华。被异化的谨慎--对我国档案开放利用现状之评述[J].中国档案,2005(3):52-53.
[65] 陈永生。从政务公开制度反思档案开放--档案开放若干问题研究之二[J].浙江档案, 2007(7):17-19.
[66] 何振,卢加明。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档案开放问题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9(2):35-38.
[67] 何欢欢。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开放--兼论档案开放制度改革[J].档案管理,2009(4):16-18.
[68] 陈勇。论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用户需求的新变化[J].档案学通讯,2006(4):72-75.
[69] 吕元智。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用户需求实现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6(7):90-93.
[70] 崔静。网络环境下档案用户信息需求与档案信息服务初探[J].湖北档案,2008(Z1): 27-29.
[71]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网站调查和测评项目组。我国省级档案网站现状及发展建议[N].中国档案报,2007-08-23(003)。
[72] 韩兆柱,杨洋。新公共管理、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的范式比较[C]. 2013 年区域经济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73] 常娥,袁曦临。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图书馆建设,2009 (5):27-30.
[74] 陈红星,肖时占。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社会价值刍论--从价值哲学角度分析。情报科学,2010(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