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档案水灾应急处理机制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15 共971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档案水灾应急管理困境探究
  【第一章】档案水灾应急处理机制研究绪论
  【第二章】档案水灾应急管理基础理论
  【第三章】档案水灾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第四章】加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档案水灾应急控制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档案水灾应急管理。

  "水灾"一词通常包括两个范畴。一类是以自然降水为主要诱因造成的人员伤亡、财务损坏等现象,包括突发性强降水、连续性降雨、土壤水分过多等因素。

  另一类是"人为性"水灾,即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水管破裂积水、建筑物积水等状况,从而造成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隐患、威胁。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且破坏作用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水灾不仅直接造成了人财物的损失,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以档案为例,如果档案在水灾中被冲散丢失,所损失的不仅是档案载体本身,更是档案上所承载的文明的缺失,而这种损失是难以弥补甚至无法挽回的。

  "应急管理"的概念包括四个部分:首先,它的目标在于保障国民合法利益,降低突发事件的损失及负面影响,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其次,它是政府及其他的公共机构发生的管理行为;再次,它的运动轨迹贯穿于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处置和善后四个阶段;最后,它借助应急管理体系的良性运作发挥作用。

  档案水灾应急管理是档案应急管理的一个分支概念,它是指因暴雨、内涝、水管破裂等原因造成档案建筑物遭受水体隐患、威胁时,各级档案部门主动发挥应急管理主体作用,借助其他公共机构的救援力量,通过开展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协调联动部门开展应急处置、组织援助重建、开展经验总结等措施,从而保障档案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挽回财产损失、降低水灾的负面影响的过程。

  1.1.2 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人类社会任何有规律的运动都有自己的"运行机制",所谓"运行机制",就是在规律运动过程中所存在的内部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运行机制与人、财、物紧密相关,它引导、制约决策的形成,并决定着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它是决定行为的基本准则。

  "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是基于实现应急体系内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高效运转的目标,通过整合组织、资源、信息、路径等关键要素,形成的统一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路径、程序以及各种准则的总称。

  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存在,它的正常运转既离不开系统内部各种组合要素的链接合作,又离不开维持这个动态链条正常运转的制度设计。

  应急管理体系的结构框架比一般组织结构更为复杂,这其中既要包括各种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又要包括促使这些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配备建设,包括相关的法律政策支持、行为规范的约束以及物资基础的支撑,等等。因此,要确保应急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要使体系内各要素、各子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作为支撑。

  从以上概念可以判断,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具有三个概念界定依据。首先,它是应急管理措施的集合,通过形成规范化的系统操作程序,再将其贯穿在整个应急管理的预防、预警、处置、善后的全过程之中,促使应急管理措施体系化、规范化。其次,它是在融合、借鉴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规范的工作流程。最后,它以实现应急管理过程中人财物等资源的最优配置为根本目标,致力于在整个应急管理过程中形成最大的应急合力。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1 选题背景。

  档案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记忆,能否有效地维护档案安全,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以及对人类文明传承的保护力。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锐化,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威胁程度与日俱增。各类自然灾害中,水灾因发生频率高、破坏性大等特点而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威胁。对档案部门来说,洪水、内涝、突发性水管破裂、库房漏水等水灾都威胁着档案资源的安全、稳定。实现灾害的精细化管理是未来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针对水灾开展应急管理工作,防范水灾隐患,维护档案的安全稳定,正逐渐引起档案界的关注。

  1.2.1.1 水灾对档案构成严重威胁,客观上要求加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在 2012 年发布《全球环境展望》报告,其中写到:自20 世纪 80 年代至 21 世纪初,全球洪灾数量增加了 230%,洪灾受灾人数增长了114%.

  2013 年 9 月,美国南汉普顿大学研究院公布全球 20 大最具水患危险城市排名,中国的广州、深圳等 5 个城市纷纷上榜。

  受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系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上巨大的人口压力及洪水高风险区的过度开发利用,中国成为世界上水患灾害出现频次最高的国家之一。

  随着近年来水灾形势的加剧,档案部门所遭受的损失也逐渐加重。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档案馆库在洪涝灾害中倒塌,大量档案被洪水浸泡、污染、冲走,损毁严重。2014 年的印度洋海啸引发印度尼西亚多地的洪水灾害,其中,班达亚齐省档案馆损失惨重,馆内存放的照片档案仅有 20%幸免于难,Ace 文献信息中心的文件更是无一幸免,全部遗失。

  水灾可造成档案的散落、遗失,受污染的水体还对档案存储介质有着严重的破坏作用,被水浸湿的档案或者受潮后的档案极易损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燥和除菌,档案介质容易滋生霉菌,对档案造成二次破坏。数据表明,因水灾诱发的潮、霉造成的档案损失远比水灾中档案面临的直接危害大得多。1998 特大洪水期间,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南省损失惨重,省内各级档案部门也不例外。有数据显示,当年全省共有 1313 万个案卷被淹,而因水灾受潮的案卷数量超出被淹案卷数量的 3 倍多,因水灾磨损的案卷也达到1516 万个。

  一些特殊载体档案(如胶片、磁带等)在被水浸湿后易发生溶化、划伤、粘连等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档案载体上的信息内容很可能变得模糊、失真甚至不可读。

  不论是从自然灾害发生的时空强度上分析,还是从灾害的威胁程度上比较,水灾无疑是档案部门面临的一种常见且高危的灾种。要实现"救援得力、救灾高效"的应急管理目标,档案部门需要针对水灾建立专门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否则,缺乏良好运行机制的应急管理,极易陷入低效、混乱的管理困境,档案资源因此可能遭到难以挽回的损失。

  1.2.1.2 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深入,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前提。

  目前,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正在我国深入开展。2010年召开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推动全国档案事业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要求各级各地档案部门抓紧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落实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此次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会议的召开,不仅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明确列入档案管理的核心任务,而且显示了国家坚决维护档案安全的决心,体现出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013年12月27日,杨冬权局馆长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提出要求:各级档案局(馆)要重视档案实体安全工作,尽快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综合防范体系,及时对灾害中破损的档案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切实完善档案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强调执行应急日常演练,不断提高档案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

  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提出要建立完善档案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切实改善档案保管保密条件等具体要求。

  在此背景下,加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有利于提升档案部门的专项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利于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也有利于落实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

  1.2.1.3 档案水灾应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日益严峻的水灾形势不断考验着档案部门的应急管理水平和救灾能力。建立健全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水灾应急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档案界面临的现实课题。虽然一些档案部门编制了专门的水灾应急预案或在应急预案中提到了应对水灾的防治措施,并陆续开展了应急准备工作,但是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我们依旧不能忽略:

  一是主动参与应急管理的意识还不强。在档案水灾应急管理活动中,档案部门多将自己定位为受援助者,缺乏了主动抗灾、救灾的角色定位,也没有认清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确切职责和义务,从而减缓了档案水灾应急管理工作的进程。

  二是专门针对水灾等自然灾害编制的专项应急预案较少。当前一些档案部门编制了档案灾害应急预案,里面提到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等内容,但预案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包括:综合性应急预案较多,专项预案较少,缺少针对水灾应急管理的专项预案;预案实施工作不具体,没有针对不同灾害性质进行针对性的预案实施;预案落实不到位。

  三是水灾中档案部门的紧急救援缺乏整体规划和全面把握,缺少与消防部门等救援机构的横向联动,部门协作性欠佳,救灾信息处理和报送制度也不完善。四是水灾后档案修复能力有待提高。

  水灾后如何迅速恢复档案馆正常工作秩序是检验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但是灾后抢救技术实施要求不统一、档案修复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普遍不足等问题依旧比较突出。

  要解决当前档案水灾应急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最关键的举措是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理顺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层级关系,实现应急管理系统的良性运转,增强档案部门应对水灾的实力。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价值。

  水灾的频繁发生,给档案馆及其馆藏资源造成严重破坏。本文基于应急管理的一般流程,针对目前档案水灾应急管理工作现状,所提出的水灾应急管理理论,所构建的档案水灾应急管理机制理论体系,可以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理论依据,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档案应急管理理论体系。

  1.2.2.2 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现状,提出加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档案部门的实践工作提供可行性借鉴和有效参考,有利于提高档案部门预防、应对水灾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保护馆藏档案、档案建筑及人员的安全,维持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档案管理环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外文献调研。

  1.3.1.1 国外文献调研国外文献调研主要以 Ebsco 数据库

  和 Science Direct 数据库

  为检索对象,初次检索日期为 2014 年 1 月 30 日,并于 2015 年 3 月 23 日对检索数据作出补充更新。

  首先,对 Ebsco 数据库中的论文作出检索,论文发表的时间区域定为 1960年至 2015 年 3 月,检索结果如下:

  以"abstract"为检索项,分别以"archive"+" disaster"、"archives"+"flood"、"archives"+"hurricane"、"disaster management"+"archive"、"disaster management"+"file"、"emergency management"+"archive"、"emergencymanagement"+"file"、"flood disaster of archive department"、"hurricane disasterof archive department"、"flood management of archive department"、"hurricanemanagement of archive department"为检索词,得出初始检索结果。

  1.3.1.2 国内文献调研国内文献调研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源,选择知网旗下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

  初次检索日期为 2014 年 1 月 30 日,并于 2015 年 3 月 23 日对检索数据作出补充更新。

  第一,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 1979 年 1 月至 2015 年 3 月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情况如下:

  以"档案"为第一检索词,匹配"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突发事件"、"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暴雨"、"洪涝"、"洪水"、"水灾"等 9个辅助检索词展开检索,得出初始检索结果,在此基础上,经过标题去重、阅读摘要等筛选处理,得出文献筛选结果数据。

  第二,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对 1979 年 1 月至 2015 年 3 月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情况如下:

  以"档案"为第一检索词,匹配"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突发事件"、"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暴雨"、"洪涝"、"洪水"、"水灾"等 9个辅助检索词展开检索,得出初始检索结果,在此基础上,经过标题去重、阅读摘要等筛选处理,得出文献筛选结果数据。

  进行检索,检索情况如下:

  以"档案"为第一检索词,匹配"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突发事件"、"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暴雨"、"洪涝"、"洪水"、"水灾"等 9个辅助检索词展开检索,得出初始检索结果,在此基础上,经过标题去重、阅读摘要等筛选处理,得出文献筛选结果数据。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较早的关于档案部门水灾应急管理的研究始于 1966 年意大利洪水损档事件,当时意大利大量的档案和档案机构在洪灾中受到严重破坏,

  由此引发了档案学界对水灾等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的关注。之后,国际档案组织及各国各级档案部门,都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研讨,期间出现了一批有关档案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然而直到 2015 年,国内外针对水灾应急管理的专项研究成果并不多,理论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

  1.3.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外档案学界对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基于水灾属于自然灾害的认识,国外档案学界将水灾列入档案自然灾害的范畴中,综合地研究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相关问题。

  (1)基于"图档博一体化"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由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又同处于一个社会文化体系之下,因此,国外档案学者习惯于以"图档博一体化"视角研究这些机构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上的各种问题,Emma Dadson(2012)系统研究了适合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通用型应急规划及其响应机制,这一机制对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防范具有积极作用。

  Graham Matthews 等(2009)基于对英国境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灾害管理概况的分析,在认识三种文化遗产组织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其规模和机构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所构想的能激发组织计划和行动的灾害管理观念,以此贯彻落实档案自然灾害的防灾及重建规划,建立一套具有普适性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2)针对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防范与响应研究在应急管理过程中,防范和响应是两大重要环节。在对水灾等自然灾害应急防范与响应的研究中,国外档案学者引用案例分析、模拟演绎等方法使论证更具说服力。John Feather 等(2003)打破了传统应急管理中响应、恢复、预防、计划的阶段排序,转而将应急响应覆盖到灾难发生后的每一个阶段,涵盖了很多关于清理、修复受灾档案及书籍等资料上所承载的详细信息的方法,并引入英国火灾、巴干达战争、澳大利亚野火事件等灾害管理案例,从如何防灾、救灾的角度向档案部门提出了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建议。

  作为应急管理的最初环节,灾害预防永远是广受关注的第一重点。AdrienneMuir,Sarah Shenton(2002)在谈及图书馆、档案馆应急管理工作重点时指出,洪水是美国面临的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以 1993 年和 2008 年发生的美国中西部洪水、卡特里娜飓风诱发的水灾为甚,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惨重的经济文化损失。因此,美国各级档案机构为了增强应对水灾的防御力,从档案馆(室)库房结构、应急设施配备、应急人员培训等多个层面部署应急防范措施,有效地减轻水灾对档案部门造成的危害。

  (3)专业性救援组织在档案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国外档案部门认识到自己作为非专业救援机构在防灾救灾上的不足,所以,国外学者很重视专业性救援组织的作用,并建议档案部门要保持与灾害预报、文件修复、灾后重建等环节的专业救援组织的联系、互动。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档案馆拥有一个由政府议员、档案馆员(包括坎特伯雷大教堂档案馆和当地其他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博物馆员、图书馆员、安全经理等共同组成的"灾难规划小组",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开展各种应急演练活动,等等,以此增强与其他组织的交流、互动。

  1966 年意大利遭受洪灾后,当地档案部门也曾寻求世界各国的图书、博物管理领域专业人员的帮助,以便修复洪灾中受灾破损的档案。

  2004 年开曼群岛遭受"伊万"飓风的侵袭,损失惨重。开曼群岛国家档案馆随即与国际性灾害恢复重建组织"Belfor 国际"展开合作,由 Belfor 国际提供抢救设备和技术支持,协助开曼群岛国家档案馆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正是源于对档案部门自身专业救援能力不足的认识,档案学者们才通过各种应急实践事例强调档案部门联动抗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3.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国内有关档案部门水灾应急管理的研究较早见于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的研究集中在灾后档案抢救研究上,多为对档案干燥技术的探索。20 世纪 90 年代前后,档案界对水灾应急管理问题的关注虽未形成热点,但也陆续形成一些研究成果。1998 年的特大洪水,让地处长江流域的多地档案部门遭受到严重的水患危机。在此推动下,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档案水灾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期间,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有关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文章集中于对各地档案水灾灾情的概述、对档案部门抗灾救灾事迹的报道、对档案干燥技术的对比选择以及对抗灾救灾的经验总结等。

  这些文章侧重于对档案水灾事件本身的报道及其过程中救灾措施的总结介绍,实践指导性较强,但在理论层面上稍显不足,也没能构建出一个相对清晰的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理论脉络。如四川省档案局的刘延光、陈一玺(1981)在 1981 年 7月四川省暴雨成灾的情况下,介绍了四川省档案部门抗灾救灾的情况,并对水灾中档案抢救方案选择、被浸湿档案案卷的干燥保护措施等做出经验总结。

  贵州省档案局的胡克鼎、蒋国生(1991)对当年贵州省档案水灾情况做出介绍,并对此次受灾情况较轻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事前防范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事前防范"措施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期,借助于政府应急管理理论的发展,档案部门借鉴其相关应急管理理论成果,使水灾应急管理的研究得到一定发展。档案理论界与实践界已就"防重于治"的应急管理理念形成共识,并针对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事前预防"展开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档案建筑结构、档案组织机构、档案规章制度等方面。

  1998 年,孔小萍等人较早提出"档案部门做好水灾应急防范比水灾来临时的应急处置更重要"的观点,将研究视角从"灾后"补救转移到"灾前"防治。

  2000 年及其以后的研究中,系统探讨档案部门水灾应急管理策略的文章开始出现,但是数量有限,这些文章的关注点多在于对档案硬件设施、制度建设等配套性工作的探讨,以此提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事前防范"对策。如张大彤(2008)借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库房漏水被淹事件,从档案馆库建设、档案装具选择、水灾报警系统构建、水灾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提出了档案部门防范水灾的具体措施。

  李熙利(2011)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水灾防范意识在提升档案部门水灾应急管理成效上的重要作用。

  (3)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谓"防治结合",除了对"事前防范"的关注,档案学者及实践工作者也十分重视对受灾档案的抢救修复技术研究,早期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档案干燥技术的比较与推荐。如重庆市档案馆的张迈(1981)介绍了重庆市档案馆采用远红外线干燥技术所取得的良好成效。

  国家档案局的陶琴、姜莉(1998)在对比了多种干燥方法的利弊后,提出远红外线干燥技术是干燥潮湿档案的最适宜方法。

  随着档案界对应急管理的认识深化和理念革新,对水淹档案的去污、减湿技术研究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琴、荆秀昆(2006)在档案干燥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水淹档案的去污、减湿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一些学者还对水灾受损档案的抢救流程进行探讨,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抢救流程方案,如孙洪鲁和黄丽华(2010)提出了"定受损等级--档案清洗修复--档案除湿干燥--档案消毒--档案预防性保护"的"五步抢救保护法".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通过归纳、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当前有关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个相对明显的特征:

  第一,拓展性研究不足,专项研究较少有关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早期研究始于 1966 年意大利洪水损档事件,当时意大利大量的档案和档案机构在洪灾中受到严重破坏,

  由此引发了档案学界对水灾等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的关注。之后,国际档案组织及各国档案部门围绕水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问题展开探讨并形成一些研究成果。然而直到 2014年,国内外有关档案部门水灾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这些成果或是将其纳入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缺少水灾的针对性;或是概述水灾应急管理实践做法,缺少系统理论的归纳;或是专门介绍已被水体侵害的档案的善后处理修复技术,缺少覆盖应急管理全程的综合研究;又或是提出防范水灾的具体措施,缺少宏观指导策略。现有研究的理论架构尚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这是当前研究的局限所在,也是笔者选择这一课题的主要原因。

  第二,相关研究呈现出时空集聚性分布特征,研究的连续性较弱学界关于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研究分布趋势与水灾发生的频率趋势直接相关,如国外对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研究源于意大利洪水损档事件,国内相关研究的小高峰则出现在 1998 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事件前后。这些研究多集中于水灾多发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的长江流域沿省等。这些现象体现出现有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研究的时空集聚性分布特征。随着现代抗灾救灾技术的发展,针对水灾应急管理的研究零散分布于各年份,近十年来,关于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专门研究成果很少,高度相关的系统研究成果不足十篇,研究的连续性相对较弱。

  第三,分散性研究居多,系统化研究难得一见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牵涉到应急管理机制、体制等分支结构的合纵连横,档案水灾的应急管理也具备了应急管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当前零散的抗灾经验总结、技术探索、措施研究还远远不够。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主体部门与协助部门的多级联动十分关键,档案部门作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主导部门,与应急管理配套的机制体系、法制体系设计和制度建设十分关键。然而目前的研究多为分散性研究,以"一案三制"为基础的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系统化研究难得一见。随着应急管理大理论方向的不断发展,档案部门的水灾应急管理也正朝着"一案三制"的基本配套不断靠拢。可以预见,未来关于档案部门应急管理的研究也将向应急管理的系统性研究迈进。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四个层面构建一套完整、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这已成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研究方向,也是笔者选择这一论题的又一主因所在。

  1.4 研究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文章写作的逻辑思路。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了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现状,对当前档案水灾应急管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针对性地提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1.5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广泛查阅,从网络媒体、纸质媒体、电视传媒等途径搜索有关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文献,在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浏览、精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有关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研究热点与知识论点,找到当前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研究的学术探讨空间。

  (2)调查研究法。通过电话调查、档案局(馆)网站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了解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现状,为进一步提出加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的建议奠定基础,提高对策建议的实践操作性。

  (3)系统研究法。在本论文的研究中,不仅要运用系统方法对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把握,还要对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的基本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研究成果。

  1.6 预期创新点。

  基于应急管理一般流程,针对档案水灾应急管理展开专门研究,系统构建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档案水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包括:(1)建立包括水灾隐患排查、应急预案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应急人才储备的预防准备机制;(2)建立涵盖档案水灾的监测、预警两大流程的监测预警机制;(3)建立包括档案水灾应急管理的"紧急决策-预案启动-快速应对"的应急处置机制;(4)建立包括受灾档案修复、应急管理全程监督、应急管理评估的善后恢复机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