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委婉语的实质
传统的经验主义哲学观一直以来都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这种观点阐释的是人认识现实世界都不是简单地认识客观世界基本结构,而是人在自身生活过程当中经验积累后,形成的一种对世界的认知。人类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语言,语言作为人类活动过程当中的一种产物,可以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必然结果。不论是哪种语言,其生成都和人类的认知系统不可分割的,这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是具有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的,而能力在人类交际活动当中被使用和理解,是源于其生成和人类认知紧密相关。语言形成是有两个决定性因素的,一个是人类的认知能力,另一个是人类的认知对象。认知能力是指倾听者对语言做出倾向性的理解,结合自身对语言的意义做一个假设,然后通过判断和推理得出一个结论。认知对象指的是客观的经验世界。写《修辞学发凡》的陈望道先生曾经在此书中说过: “在说话时遇有伤感惹厌的地方,就不直说,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及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通过陈先生的话,我们可以定义出委婉语的基本特征,也能够知道委婉语在现实的交际生活当中被使用的目的。委婉语的委婉性并不是在于委婉语本身,而是人们通过其所要表达的语义。
委婉语的产生其实可以总结为是人类交际生活的目的与人类认识假设达到的一个平衡。委婉语是产生于陈述者的某种交际目的当中的,这种以交际目的为本地语言形式会刺激陈述者的认知,使陈述者可以在听到委婉语后产生许多不同的假设。陈述者的这种认知能力可以很好的帮助其在众多的认知假设当中找到一个最好的,从而使交际目的语言假设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个最好的平衡点就是委婉语。
二、产生委婉语的原因
( 一) 恐惧心理
首先,委婉语可以被总结成为人对事物或者其他人的恐惧心理。总所周知,人们在交际活动当中,很多时候会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不好的情绪,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对某些自己惧怕的事物或者人运用委婉语。这样的惧怕其实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指的是上级、长辈; 第二类指的是现实生活当中人们无法控制的情况。从人类社会当中等级制度出现以来,上下级之间就存在着下级敬畏上级的心理,这也是称谓委婉语的主要原因。中国古往今来,一直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恪守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是深入人心的。在古代,臣子都在仕途之路上了解到“君为臣纲”这一准则,既是出自对帝王权威的敬畏,也是为了使自身在仕途路上避免因为说错话所导致的仕途甚至人身安全带来麻烦,所以在古代,人们在认知语言上选择委婉的表达方式,这样既能表现出自己对对象的敬畏也能展现出自己的谦逊。古代在语言文化上讲究很多,比如,帝王的名字,不是任何人都可擅自使用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因为在行文、说话,甚至起名时不慎用了“讳”字而遭受大祸的事例不胜枚举。正是这样严苛的语言上的要求,进一步促使臣民对帝王产生了惧怕心理,在语言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委婉语的广泛使用。汉明帝名为刘庄,在那个时代的文学记载当中,大家会发现并没有《庄子》一书,因为其被改名为《严子》;在古代,除了皇权之外就是父权至上,所以在一个大的家族当中,尊长姓名也是要避讳的,晚辈不能说先祖或者长辈的名号,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另外一种由于恐惧心理而产生的委婉语,主要是现实生活当中人们无法控制的情况。
研究中国古代语言习惯,不难发现,在古代,因为科技落后,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了解很多现在被认为是常识的自然现象,人们普遍认为无法预测的自然现象是可能威胁到自身生命安全的,所以人们对这些超乎自己认知水平的现象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并将其幻想成为鬼神,在古代的语言表达当中你常常会看到,“日神”,“水神”,“河伯”等等,都是人们对自己无法理解的能够导致太阳、洪水、河流的敬称。源于认知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委婉语,这些都是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当中人们无法控制的情况后结合自己的认知背景,然后经过选择后而生成的。
( 二) 使语言得体
美国有位语言方面的哲学家,他曾经在哈佛大学进行的关于语言和委婉语方面的讲座当中提出过“合作原则”的观点,因为这次演讲之后,有许多学者通过仔细深入的研究后发现,人与人的实际交际过程当中,并不是总是遵循着合作原则的。所以这位语言方面的哲学家在几年之后又提出了“礼貌原则”,这一原则对他之前所提出的合作原则做了补充,“礼貌原则”解释为什么许多人在语言表述是会有意识的违背“合作原则”,其实解释这个很简单,因为很多人为了出于礼貌,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表达方式。“礼貌原则”有六项准则: 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在人的心中,“礼貌准则”始终是:“自己吃亏,别人受益; 贬低自己,赞美别人”。其实仔细分析大家会知道,致使“礼貌原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面子”。因为委婉语的使用就处于避免语言交流时对方不会有尴尬的感觉,这样避免让别人感到尴尬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就是为了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好感,让对方觉得自己会顾及他人,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在现代交际生活当中,人们都遵循着“礼貌原则”,因为大多数人在与人交际过程当中会认为,顾全他人的“颜面”是交际当中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因为语言导致对他人的伤害,这类委婉语在交际当中被普遍使用。
( 三) 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现实的交际的过程当中,所有语言的表达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自发的考虑自己的利益,在委婉语当中有很多就是语言表达者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产生。这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委婉语多出现在政治领域中。政客们往往会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会从多个角度使用迂回、间接的语言方式,使用委婉语的目的是为了掩饰丑恶事实的真相,或者是为了美化自己的丑恶行径,亦或为了维护自己在人民中的形象等。
三、委婉语生成机制
委婉语的生成手段有多种,在这众多生成手段当中,转喻认知模式是最为基本的一种。转喻认知模式利用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与相关性作为基础,将委婉语的最主要目的得到体现,将语言表达得更为婉转、礼貌,有时甚至会使语言变得含蓄或者避讳,所以,通常人们会利用相近或者相关事件来婉转的表达自己对某事件的看法,这样的方式会致使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上出现陌生化,这样的陌生化可以让语言间接的表达出委婉的目的。这就是人们利用委婉语表达意思的本质所在。委婉语生成机制通过运用转喻认知模式达到想要的效果。目前生成委婉语的类型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整体代替局部的类型,第二种是相关联的事物间相互替代的类型。所谓的整体代替局部的类型指的是人们通过利用事物的整体代替其局部,这样可以达到泛化失误、模糊概念等效果,比如说通过人身体局部代替人的一些特质,人们常用胸部代替胸襟等,或者利用“上位范畴词”代替“下位范畴词”,这样也可以达到委婉的效果,比如说很多时候人们为了避开“情妇”这个听上去带有贬义的词时,会用上位范畴词“女人”来代替,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在外面有女人了”,其实是委婉的表述“他在外面有了情人”。
相关联的事物间相互替代的类型是构成委婉语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这样的手段往往需要两个事物之间有一定的共属性,比如在谈到“上厕所”时,人们通常会委婉的表述,比如通过“解手”、“去卫生间”等来表述,这些词在人们看来意思一样,其实能让人产生这样观点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词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相互可以替代。
四、总结
委婉语是一种人类活动当中的语言形式,也是人类心理想法的一种现实的表达形式。委婉语的产生是建立在人类语言认知的基础上的。人的现实的交际活动当中,往往会因为自身对外界某些因素的害怕心理,去追求语言上的得体与礼貌,进而希望能通过委婉语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当人与人的交际目的和人与人的认知相互作用时,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对自身认知假设进行合理的筛选,人们在这种筛选的过程当中,发现一种能使自己的认知假设与现实的交际目的平衡时,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委婉语。从语言的认知角度来研究委婉语的生成原因,是能够给委婉语生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不同的探索角度的,这样可以让人对委婉语的本质有更深层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陈慧. 委婉语发展趋势的研究[J].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 4) .
[2]刘剑辉. 委婉语的认知理据分析[J]. 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3) .
[3]邵军航,樊葳葳. 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 外语研究,2004,( 8) .
[4]张媛. 委婉语的生成———基本层次范畴间的转喻模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