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现代文体学的主要方法综述(3)
时间:2016-11-30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本文字数:9739字
4.2多模态方法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现状
多模态文体学以模态符号语法建构和模态间协同关系研究为前提。Kress& van Leeuwen(1996/2006)系统介绍了分析图像、布局、色彩等的“视觉语法”;Van Leeuwen(2006)初步建构了字体语法;Kress & van Leeuwen(2002)对色彩的研究完善了视觉语法。模态间关系研究集中于图文关系,Barthes(1977: 39)基于媒体图像和文字的研究得出图像意义依赖文字的结论;Kress & van Leeuwen(1996)通过研究儿童绘画、学校教材等更为广泛的多模态素材发现图像与文字间的关系是关联性的而不是依赖性的;Royce(2002)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印证了自己提出的“模态间互补性”理论,即“在复杂的多模态语篇中,视觉模态和文字模态是互补关系,视觉成分和文字成分的组合能够产生比单一模态大的语篇意义”;张德禄(2009)详细探讨了模态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和表现关系,并把表现关系区分为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互补关系包括强化和非强化,非互补关系包括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这种表现关系成为模态间协同关系及其文体研究的基础。
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研究的重点是不同模态符号带来的语篇“前景化”文体 特征及其在语篇意义建构中的作用。Norgaard(2009)研究了印刷版式模态(typography)参与文学作品意义建构的现象,并探讨了索引(index)、象似(icon)和引入(discursive import)等印刷版式模态产生意义的符号学原理,是文体学理论与符号学理论结合的初步尝试;Norgaard(2010)对萨佛兰·福尔《特响、特近》的多模态文体分析发现小说印刷版式、布局和图像带来的“前景化”文体特征对表达主人公奥斯卡、祖父和祖母在创伤后遗症折磨下难以言说的内心苦痛和深化小说向往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有重要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Norgaard(2011)提出多模态文体学的概念,探讨多模态文体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建立多模态文体学做理论铺垫。在国内,张德禄、穆志刚(2012)建构了一个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框架,并将此理论框架应用于一则儿童漫画的多模态文体分析,是多模态功能文体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宋成方、刘世生(2015)指出基于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多模态文体分析是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新发展之一,也是功能文体学应用研究的突出特征。
多模态认知文体学研究的重点是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建构和多模态文体的读者认知。Forceville(2002)通过对比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来自陌生人的安慰》及其电影版本的多模态叙事策略,探讨电影的视听技术如何有效实现小说语言手段(尤其是自由间接引语)营造的各种对叙事理解致关重要的悬疑,从而证明自由间接引语的多模态属性,为叙事作品的认知研究另辟蹊径。Montoro(2010)关注多模态叙事作品人物思维风格的认知,通过对比电影及其小说人物思维方式的实现,得出电影的多模态语境更有助于激活概念隐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人物思维风格的结论,对人物思维风格研究和多模态文体认知研究都很有启发。Gibbons(2012)利用文本世界理论解释小说《特响、特近》如何利用多模态让读者和叙事者感同身受人物的精神创伤,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小说《VAS:平地歌剧》如何将虚构世界和真实世界整合,产生新的主题意义,开创了多模态理论与认知诗学结合的文体研究新领域。
4.3多模态方法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多模态方法把文体研究的对象从语言扩展到语言以外的其他模态,拓宽了文体学研究的范围。但多模态文体学尚处于萌芽阶段,研究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各种模态语法体系不成熟,对语言学理论和术语的借用方便了语法的建立,但模态间的本质差异给模态语法发展造成困惑。第二,建立一个包含各种模态语法的多模态功能文体分析框架是个乌托邦式的理想,极少有人能够精通各种模态研究领域,自然很难既全面又深入。第三,对印刷版式、布局和图像等非语言模态的文体分析往往忽略语言模态和模态协同的文体分析。第四,多模态功能文体研究尚未解决语境如何制约模态选择并最终建构语篇意义的问题。最后,多模态文体的认知研究缺乏实证支撑,也不能与功能研究有效结合。
相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