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研究现代文体学的主要方法综述(2)

时间:2016-11-30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本文字数:9739字
  3.1实验方法的理论基础
  
  实验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因为认知文体学关注的不是文本的阐释,而是大脑对文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是认知和情感在描写、界定和说明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胡壮麟2012: 170),所以实验方法以认知语言学的文本世界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等为基础,也离不开语言理解过程、信息提取过程、信息加工过程等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神经科学理论的支撑。
  
  3.2实验方法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现状
  
  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是本世纪初异军突起的文体学分支。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诗学都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两个术语有时可通用,但认知文体学强调对语篇语言的关注,而认知诗学强调这一研究领域是关于文学艺术理论的研究(苏晓军2009: 6)。Semino & Culpeper(2002)《认知文体学》一书收集的12篇论文围绕文学作品语言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展开研究,强调语言使用特征在文学作品主题实现、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作用,代表认知文体学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Stockwell(2002)《认知诗学简介》和Gavins & Steen(2003)《认知诗学实践》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系统研究文学语篇的阅读过程,以期通过对阅读过程本身的认知研究带动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深入探讨,是认知诗学的两部奠基之作。Toolan & Weber(2005)《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论文集》收集了7篇有关文体认知研究的论文,集中探讨认知科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尽管作者们各持己见,但将文体的认知维度与传统文体分析相结合被一致认为是文体学的极大进步,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Freeman(2014: 313)详细探讨了认知诗学内部的不同研究角度,她认为Tsur的认知诗学研究诗歌的语言和美学形式如何受人类认知过程制约,Semino的认识诗学更加关注语言的创造性及其阐释,而她本人的认知诗学旨在解释人类阅读诗歌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并强调认知过程中文学艺术创造性带来的美学效果。
  
  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文学实验方法采用眼动实验、事件相关电位实验(ERP)等定量方法研究前景化文体特征的读者感知和情感在阅读中的作用。Miall & Kuiken(1994)故事前景化文体特征读者感知实验有力验证了前景化文体特征能产生陌生化效果、可激发情感和需要更多时间的阅读效应,实验还发现前景化是文学文本可观察的特征,对前景化文体特征的感知与读者的语言能力相关,与读者经验和接收训练的程度无关;Emmott et al. (2006)关注前景化文体特征与阅读注意力的关系,重点研究语篇分裂(text fragmentation)这种前景化文体特征如何作用于读者,实验发现微型段落(mini?paragraph)、句片(sentence fragment)和很短的句子有吸引读者关注细节、提升读者注意力层次的作用;Miall(2001)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语音对立(phonemic contrast)在故事阅读中的作用,得出结论故事的语音模式能有效激发读者情感,提升阅读速度,并有助于诗歌意义的理解,实验也为饱受争议的语音象征性(phonemic symbolism)找到了科学依据;Miall(2011)的ERP实验不仅证实了形成于文学阅读早期(最先500msecs)的情感对随后阅读中的推理、激发记忆力和形成人物同情有重要意义,而且详细探讨了包括自指(self?reference)、预测(anticipation)、整合经验的情感能力(a capacity ofemotion to integrate experiences)和万灵倾向(a tendency of animism)等在内的多个由早期情感诱发的独特信息加工过程及其在阅读中的作用。
  
  此外,基于人类学理论的自然阅读研究法(NSR)也引起了文体学家关注,这种方法采取观察、录音、访谈等定性研究手段研究“自然读者”的阅读行为。Swann & Allington(2009)研究了英国16个阅读小组的文学阅读活动,从人类学角度解释阅读这种人类活动的同时提供了一种文学研究新途径;Benwell(2009)实验发现小组成员对文学作品理解的交流是一种超越文学本身、并嵌入文化和政治的复杂活动。虽然没有专门针对文体,但以上实验对文体研究很有启发。
  
  3.3实验方法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利用实验方法研究文体构成一种新的跨学科途径,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鉴于刚刚起步,实验方法的实施面临以下问题:首先,实验文体学中实验的实施存在技术障碍,文体学家与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缺乏合作。其次,实验对某个或某些具体语言形式的关注是以语篇研究为代价的,而且实验通常只能在实验室或教室完成,研究对象有限,实验效度容易遭受质疑。最后,自然阅读研究(NSR)的阅读过程无法操控,如果读者不关注语言或偏离议题,实验结果对文体研究的价值就非常有限。
  
  4.多模态方法
  
  文体学的研究对象一直是语言本身,伴随着文学语篇形式的发展,对包含多模态成分的文学语篇的文体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多模态方法应运而生。
  
  4.1多模态方法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文体学的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理论(Halliday 1978: 138)。韩礼德认为语言只是传达意义的一种社会符号,其他社会符号也应该有各自的“词汇语法系统”,并与语言协同表达意义。这种符号学理论与功能文体学理论结合产生了多模态功能文体学,与认知文体学理论结合产生了多模态认知文体学。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研究各种模态如何在情景语境与作者交际目的制约下成为语篇的前景化特征,并为语篇意义服务。多模态认知文体学利用各种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语篇多模态文体的读者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的文本世界理论、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等是研究多模态语篇阅读过程的理论模型。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