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考改制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研究
【绪论 第一章】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高考改革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
【第三章】思想政治课顺应高考制度改革的调整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高考改革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绪 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思想政治课程一直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之一,由于目前国内还是以在高考引导下的"应试教育"为主,中学思想政治课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却一直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
2014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打破了"一考定终身"和"文理分科"的旧有制度,考试科目由"语数外+3 门选考科目"组成,学生们可以自行从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六门学科中选取三门进行考试,这意味着考试招生将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个体成长,以国家需要为主的个人专业安排转向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同国家需要之间的双向融合,体现了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对学生选择权的尊重,彰显了关注人的发展这一教育意义。
但是,思想政治课程由必考课程变成选考课程,它在教学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这就为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广大的思想政治教师们,如何在政治课程地位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科目分数,就成为了新的教学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选定"高考制度改革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作为论文的题目,了解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
这个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在理论层面,此研究丰富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通过实地数据加深了对于高考制度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努力探寻高考改革与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实践层面,此研究所提出的对策能够为高考制度改革影响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分别从学校的管理层、教师、学生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课考试成绩,从而使得更多的学生将思想政治课作为高考的科目。
二、相关研究综述
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我国国内目前的高中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思想政治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考方式的影响。在不分文理科的高考时期,中学思想政治在高考中是一门小科,即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中的一门。文理分科之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只需要被文科学生学习,成为文综考试中的一门。随着高考制度最新的改革安排,从 2017 年起,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统一高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即从六门小科(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而出,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这就使得学生的选择权利和自主性得以彰显。无论何种形式,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都是以高考为导向的,因此,长期以来,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都存在着很强的应试教学模式,而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地位也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
在查找国内研究资料的时候,笔者以"高考制度"和"高中政治"为关键词在知网中进行了搜索,一共找到了 4,376 条文献结果,而且文献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表明对于高考制度和高中政治教学的相关性研究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对于高考制度改革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河南师范大学的王丹在其硕士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选修课程实施研究》中,就指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定为选修课的举动,有着很大的实践价值。这种做法,真正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了主体,强调了学生们自己的喜好和选择权利,使其能够选择自己真正擅长的科目作为高考的科目,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进而能够提高其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成绩。
而且,在改革后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上面,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教师们应该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它不仅仅局限于传授书本中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价值观念。在这个大方向的引导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应该丰富教学的层次,将其划分为课堂单元和实践锻炼单元,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学会接触社会的现实,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们的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但是,一些研究者却对新课程标准持保留意见,如苏州大学的王信丰的硕士论文《江苏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活动研究》,通过梳理江苏省高考制度和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之处,以及新课程改革标准在现实中推行所可能遇到的问题。
例如,作者指出,在当前高考制度存在的前提下,应试教育模式依旧在高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老师教育学生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成绩,学校看重的是升学率,家长和学生看重的是一所学校能否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虽然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倡导都很好,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够做到全面发展,但是,在高考这个大前提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没有时间开展素质教育。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例,在现有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能够将知识点讲完、并且带领学生们做题熟悉学过的知识概念已经很不容易了,没有什么时间去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因此,新课程的改革标准,在内容上十分具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其可操作性却不强。
国外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和高中课程安排都与中国国内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外的初高中课程中没有思想政治学科,但是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讲解本国的历史、公民权利、意识形态等内容,从而变相的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工作。皮特在《公民教育》一文中对于公民教育的内容,以及公民教育应该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公民教育的举措。艾薇儿在《青少年的素养教育》一文中提到了加强青少年的素养教育,应该帮助她们树立爱国情感,让他们了解历史,热爱国家。安德鲁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一文中对于青少年成长时期价值观的教育进行了论述,指出了青少年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总的来说,国外由于没有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所以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有关中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方法的层面以及提出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的具体措施。国内有关中学政治教学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是大多从具体的举措入手,分析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分析教师应该有的角色定位。因此本文以教师角色定位为切入点,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指的是以某一个群体、事件、项目为具体的案例,在实地走访、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它的发展背景、现状、问题、对策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彻底了解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且,以这个事件为切入点,进而了解相关的学术问题。笔者走访了几所高中,对于高中的校长、以及教授思想政治课程的老师做了一对一的参访,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询问,了解到了校长和老师对于高考制度改革对中学政治教学影响的看法,从而对该论文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文献研究法
通过访问图书馆等资源库,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历次高考改革的期刊、文献、相关书籍和研究论述。此外,笔者注意关注当前国内对于高考改革以及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研究领域内的新研究、新方向,以及有关高考改革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相关新闻报道,从而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研究与现实状况相结合,进而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四、主要创新点
2014 年高考制度改革是当前的高考新政,当前关于 2014 新政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影响分析的文章并不多。本文从 2014 高考制度入手,分析高考制度改革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顺应高考改革的调整策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第一章 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高考的恢复和重建时期(1977 年-1984 年)
我国高考的正式恢复,是从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拨乱反正阶段正式开始的。1977 年,邓小平重新主持中央工作后,就开始了将恢复高考的工作提上了日程。当年的 10 月 12日,《关于 1977 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经过国务院教育部的批准之后,确定执行,这标志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正式恢复。在当年的文件标准中,只要拥有高中学历的人们,就拥有参加高考的资格。在考试内容方面,高考划分了文科和理科的考试,其中,理工类的考试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理化四门科目,文史类的考试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史地四门科目。
1978 年,全国开始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次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 570 万人,录取了 27 万,录取率为 4.73%.
这一次考试,为新中国建设选拔人才的工作再一次步入了正规,其中考试的许多学生都凭借这一次考试改变了自身的命运,重新在社会中树立起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人与中国历史的前进命运。
二、高考的多元化改革时期(1985 年-1998 年)
1985 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指导文件,拉开了高考多元改革时期的序幕。
在高考招生方式上,中央政府开始给予大学更多的招生权力,使得大学不再按照国家的要求统一招生,再统一分配,开始实行多元化的招生政策,在招生的过程中分为计划招生和缴费入学两个部分。此外,从 1985 年起,开始了保送生的制度,学校可以选取本校中学习成绩优异、品行良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直接保送进入大学进行学习。
在高考考试的内容方面,继续延续了高考文理分科的设置安排,但是在每类的考试科目上进行了削减,统一推行"3+2"的考试方法,理科考试原来需要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 7 门,但现在取消了生物和政治作为高考科目的资格,在文科方面,原来需要考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 6 门学科,现在取消了地理作为高考科目的资格,每一门的科目都以 150 分为满分。
在高考考试的方式方面,开始推行标准化考试,即将考试的试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客观题,即选择题,采用涂卡的方式,运用机器进行判卷,第二个部分为主观题,即开放性试题,采用人工判卷。
三、高考的深化改革时期(1999 年-今天)
1999 年 2 月,《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经过国务院教育部审批后,颁布并得到了执行,这份颁布的教育行动计划,也将我国的高考制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教育的目标上,提出更加注重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从而将高考的内涵和高中教育的内容大大增加。
在高考考试的内容方面,为了呼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高考试卷在命题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人能力,而非死记硬背的知识的考察,因此,在题目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比例减少,主观题、应用题和论述题的比例增加,并且试图打破学科内容单独进行考察的封闭性出题思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而在出题权的问题上,开始打破全国统一命题的出题方式,转而变成由各个省为省内的考生命题,更加针对本地区的教育现状,突出地域的特色。
在高考考试的科目方面,1999 年开始改变原来"3+2"的考试方法,转而推行"3+X"的方案,其中,所有的学生,无论文科理科,都需要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的考试,对于理科生来说,他们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一门进行考试,而文科生需要从历史、政治、地理中任意选择一个科目参加考试,所有科目加起来,满分为 750 分。而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发展,"X"的科目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逐渐扩展到高中所有的上课科目,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在高考的录取方面,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遍,高考录取也开始信息化,采取网上录取的方式,将每位考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录取的结果都放到网站上,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这就大大增强了录取过程中的公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