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吴中区东山镇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8 共5848字

  3.4 吴中区东山镇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东山镇是苏州吴中区下辖的一个镇,位于太湖东部,是一座三面环湖,一面连陆的半岛。东山镇总面积为 96.55 平方千米,以丘陵地貌为主,主要种植茶叶、果树、蔬菜等,临湖出产虾、蟹等物种丰富的水产品。作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东山镇以临太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本土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包括三山岛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基地、碧螺春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等在内的多家休闲农业基地。据统计,2013 年,东山镇经济结构中旅游收入已经占到近 4 成。

  3.4.1 吴中区东山镇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发展概况。

  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下,东山镇休闲农业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并借助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的品牌效应,已经逐步形成以丘陵地貌果树资源、临太湖水产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家乐、休闲农业景区为平台的较为完善的休闲农业旅游体系。其中,具有休闲农业显着代表性的是三山岛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基地和碧螺春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三山岛是东山镇位于太湖中的岛屿,由一大二小三座山岛构成。三山岛自然风光旖旎,每年吸引登岛游客近 30 万人次;岛上物产资源丰富,果树、水产品种众多,具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先天条件。三山村是岛上唯一行政村,包含 6 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 260 多户。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三山村即转变通过工业发展经济的思路,确立以旅游兴村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思路,到 2000 年,在三山村实现全村光缆通电以后,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特别是农家乐休闲农业旅游逐步成为三山村经济增长的引擎。到目前为止,全村农家乐已由起初的几家发展至近百家,并形成以太湖水鲜、家养草鸡、自种蔬菜等为特色的生态农家菜系。在农家乐蓬勃发展的带动下,三山村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12 年,村民人均纯收入高达 25862 元,远远高出苏州大市 6000 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除了发展已成气候的三山村农家乐以外,三山岛生态旅游观光基地还包括"小姑"生态果园和 2000 亩的生态湿地。三山岛生态旅游开发股份合作社对岛上果树资源的整合开发,规划建设生态果树观光园区,着力打造以"小姑山"丘陵岗坡地为依托,种植多种优质观光果树的休闲观光果园。休闲观光果园规划占地面积 100 亩,投入建设资金 500 万元,主要种植枇杷、石榴等多种优质观光果树,通过丰富旅游资源、增加旅游项目来促进三山岛生态旅游发展,建成后预计亩均产值新增 300 元,带动农民人均收入增长 500 元;三山岛生态湿地占地面积达 2000 亩,由地方政府出资开发建设,主要包括了环境保护、湖鱼养殖、鸟类栖息、护滩保育和生态旅游五大功能,其中生态旅游又包括休闲旅游、科普宣教、文化展示等功能。

  东山碧螺休闲观光基地是以碧螺春茶文化为内核的集碧螺春茶生产、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基地。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名茶品牌,目前,碧螺春茶在其原产地苏州东山镇还没有完整的基于碧螺春茶文化的旅游景点,因此,东山镇碧螺村借助碧螺春茶特有的知名度,以宣扬碧螺春茶文化为契机,积极规划建设碧螺休闲农业观光基地,促进地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碧螺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规划面积 5 平方公里,总投入达 3 亿元,以茶文化为主题打造茶博园、碧螺春文化长廊等休闲旅游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建立 5000 亩优质茶生产区,并通过改善种植条件、优化品种结构,带动原产区 3 万亩茶园产业化生产。

  3.4.2 吴中区东山镇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发展模式。

  东山镇休闲农业发展的两个典型即三山岛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基地和碧螺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两者在开发和运营模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三山岛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基地发展休闲农业以三山村农家乐为主,三山村农家乐的开发模式是在政府辅导的基础上农户自行投资建设或改造民宿,运营模式是政府组织成立农家乐协会对农户进行规范、指导,由农户自负盈亏经营。因此,三山村农家乐的发展采用的是"政府辅导+农户投资开发"的开发模式和"协会规范指导+农户经营管理"的运营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小姑"休闲果园的开发模式是在农户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三山岛生态旅游开发股份合作社整合农户土地和农业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建设,运营模式是三山岛生态旅游开发股份合作社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并雇佣合作社农民就业。由于三山岛生态旅游开发股份合作社由地方政府投资设立,因而,"小姑"休闲果园的发展实质上采用的是"农户土地流转+政府投资开发建设"的开发模1采用的是"土地规划+政府投资建设"的开发模式和"政府设立管理公司"运营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东山碧螺休闲观光基地以茶文化为内核的休闲农业观光区的发展模式类似于三山岛"小姑"生态果园的发展模式,即采用"农户土地流转+政府投资开发建设"的开发模式和"政府+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3.4.3 吴中区东山镇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发展问题。

  在充分认识吴中区东山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总结其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当前,东山镇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问题突出。

  近年来,随着苏州市及周边地区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多,每逢节假日或旅游旺季,前往东山镇的游客人满为患,时常出现长时间的堵车现象,东山镇现有的道路设施已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交通需求;村内交通设施建设不足,道路面积过于狭窄,且尚未建成统一完善的停车场。因此,当前东山镇旅游旺季休闲旅游的巨大市场需求与东山镇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成为阻碍东山镇休闲农业发展的较为直观的原因。

  (2)农家乐发展指导不足,具体管理规范缺位。

  就东山镇三山村农家乐发展而言,虽然三山村农家乐的发展有地方政府成立的农家乐协会进行辅导、规范,但是由于农户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酒店经营等服务业的管理经验,因此,三山村农家乐发展整体上表现为需求旺盛、管理服务水平逐渐呈现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的局面。此外,地方政府旅游部门虽然出台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暂行管理办法,但缺乏具体针对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场所的服务细节方面的规范,比如居住标准、卫生条件等。

  (3)休闲农业宣传不足,文化渗透力度不够。

  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休闲农业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碧螺春茶文化为核心的东山碧螺休闲农业基地为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走出了重要的一步。文化的根植性与不可替代性使得休闲农业的发展具备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因此,碧螺休闲农业基地的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到目前为止,以碧螺春茶文化为内核的碧螺休闲农业基地并没有被外界所熟知,宣传力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碧螺休闲农业基地的发展,亦成为当前东山镇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3.5 小结

  3.5.1 苏州部分典型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总结。

  综合以上苏州市4 个典型地区共11 家休闲农业场所的发展模式。

  当前苏州休闲农业呈现不同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状况,其发展模式可总结为以下四种:

  (1)"湿地公园"模式。

  完全由政府开发设立,并由政府或政府派出机构负责经营管理,多以园区形式呈现。这种模式多见于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公共产品性质的休闲农业发展,旨在保护地方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如巴城生态湿地公园和东山三山岛生态湿地等。

  (2)"现代农业园区"模式。

  由农户土地流转入股、政府投资开发建设,并由政府设立法人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多以园区、基地的形式呈现。这种模式最为普遍,常见的是各地兴起的现代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的发展即"寄生"在此类现代农业园区中,目的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附加休闲功能。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如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巴城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巴城万亩葡萄基地、东山"小姑"休闲果园和东山碧螺休闲观光基地。

  (3)"农庄"模式。

  由农户土地流转入股、民营企业投资开发建设,并由民营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多以农庄、基地的形式呈现。当前,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准入限制,特别限制在农用地建设相关休闲客房、餐厅等。这种由民营企业开发经营的休闲农业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纯粹打造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如昆山阳澄湖星期九农庄;另一种是将休闲农业"寄生"在现代农业生产上,目的在于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附加休闲功能,如相城无土栽培中心和张家港金麦穗休闲农庄。

  (4)"农家乐"模式。

  由农户投资建设,协会辅导农户管理经营,以农家乐形式呈现。农家乐模式是苏州休闲农业最早发展的模式,经历过十数年的发展,已经从摸索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的发展阶段。当前苏州农家乐发展较为典型的是东山、西山地区的农家乐,如东山镇三山村农家乐。

  3.5.2 苏州部分典型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总结。

  综合以上苏州市四个典型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发展模式与发展问题,本文认为,当前苏州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涉及到土地博弈、政府导向、市场运作、农业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管理、文化等多个方面。

  (1)土地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土地博弈日趋白热化。

  当前,苏州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土地供需问题,一方面,工商资本对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有较好的预期,期望获取土地进入休闲农业领域,且这种欲望诉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农户土地流转将土地转租给工商资本,后发现租赁土地带来诸多问题,从而开始严格限制工商资本租赁土地进入休闲农业发展。当前,虽然苏州市政府已经建立了明确的农用地审批制度,严格限制了工商资本的准入,但通过政策高压限制工商资本进入一是完全通过政府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会给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二是这种一刀切的方法直接否定了市场机制对休闲农业开发建设的积极作用,并不是解决土地博弈问题的长久之计。

  (2)行政性质明显,"换人换思路"现象突出。

  在当前苏州休闲农业发展中,由政府投资建立公司对休闲农业基地进行经营管理的范例不在少数,而这类休闲农业基地公司化的运营模式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行政性质以及呈现突出的"换人换思路"现象。其中,行政性质表现在政府投资设立的公司在利润分配上只能留存必要的运营成本费用,而其余利润须上缴乡镇一级政府,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住了公司化运作的手脚,而且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全部由政府人事指派,并没有雇佣职业经理人;"换人换思路"现象表现于在政绩考核压力下,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往往积极施政,通过变换休闲农业的发展形态,期望任期内有所作为,从而导致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形态呈现多变的乱象。

  (3)工商资本运作的市场化思维显着,投机性风险增加。

  工商资本运营的显着特征即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手段实现高效、经济的运行发展,因此,工商资本进入休闲农业必然会带来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市场化运作的高效率,实现有限休闲农业资源的充分整合和配置。然而,完全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思路在实现休闲农业创收、高效的同时,似乎会忽视休闲农业开发的长期性,以及对地方农耕文化挖掘的必要考虑,从而存在将休闲农业发展陷入纯工业化模式发展的风险。此外,由于苏州地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导致了土地急剧增值,工商资本企业面临土地增值的诱惑以及对动迁赔偿的预期,加之本身休闲农业经营状况的不景气,就很有可能不再完全专注于休闲农业的经营,形成对土地增值的投机,从而阻碍休闲农业的发展。

  (4)休闲农业资源整合不足,农产品季节性特征明显。

  当前,苏州休闲农业基地多数由地方政府投资开发,以现代农业园区的形式呈现,例如相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的四个休闲农业区、昆山巴城万亩葡萄园等。一方面,这类休闲农业园区在休闲农业项目形式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大多以采摘、垂钓、观光为主,并没有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形式;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园区所依赖的农产品品种单一,且大多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因此,休闲农业资源整合不足和农产品季节性特征明显的问题成为当前苏州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5)基础设施建设不力,交通问题突出。

  就苏州部分旅游人气旺盛的地区而言,其休闲农业借助旅游市场的经济外部性效应得以迅速发展,例如苏州东山镇休闲农业基地。然而,近年来,随着苏州市及周边地区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多,每逢节假日或旅游旺季,长时间的堵车现象成为诸多休闲农业基地发展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旅游旺季休闲旅游的巨大市场需求与现有基础设施建设不力,尤其是道路设施建设落后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成为阻碍东山镇类型休闲农业基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6)人力资本不足,缺乏农业专业人才。

  根据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休闲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决定休闲农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前,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无论是政府开发投资经营的休闲农业园区还是工商资本经营的休闲农业基地均面临着缺乏农业相关人才的困境。因而,如何鼓励引进新生代农业人才回流农业部门,从事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现代农业活动成为苏州休闲农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7)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缺乏具体管理规范。

  当前,苏州休闲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经营管理经验不足问题,一是由于政府设立的休闲农业基地管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为政府人事指派,多数工商资本经营的休闲农业场所的主要负责人亦不具有休闲农业管理的专业背景,从而导致了当前苏州休闲农业场所管理经营者的知识结构中绝大多数并不具备完整的休闲农业运营管理知识体系和丰富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二是当前绝大多数休闲农业场所在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缺乏与高校、科研机构学习交流的渠道。此外,针对农家乐的具体管理规范明显缺位,地方政府旅游部门虽然出台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暂行管理办法,但缺乏具体针对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场所的居住标准、卫生条件等服务细节方面的规范。

  (8)地方特色文化开发不足,营销不到位。

  苏州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拥有历史久远的农耕文明和颇具特色的水乡文化,然而,当前苏州休闲农业开发中几乎很少涉及对地方特有的农耕资源和水乡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与良好的整合,更缺乏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项目开发。虽然,部分休闲农业基地通过宣传展现出一些旅游特色,为吸引更多的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开发多种特色项目,力求有别于其他休闲农业基地,但是这种"特色"并不具备地方特性,只是为了迎合游客市场而专门打造的"工具特色"而非本地区休闲农业所特有的"文化特色",而最具个性化的地方文化特色往往被休闲农业基地的开发者所忽略。并且,对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开发的休闲农业基地的营销力度不够,除周边地区以外,在全国甚至长三角地区知名度不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