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苏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历程与现状
2.1 苏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
2.1.1 自然资源。
苏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均降水量 1100 毫米,年均温 15.7℃;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 55%,低山丘陵占 2.6%,水面占 42.6%,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河网密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周围是全国着名的水稻高产区,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苏州太湖及周边地区的低山丘陵是上海周边山水风景最美和人文景观最丰富的地区,苏州有 6000 年历史的鱼米桑果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条件。
2.1.2 地理区位。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中国最发达区域--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苏州位于长三角中心,以苏州为中心,按150 公里为半径,可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镇江、南通等九市。该地区人均 GDP 近 10000 美元,有常住人口 7222 万人,私家车数量超过1000 万辆,自驾车到苏州环太湖等景区不超过 100 分钟,为苏州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市场.
2.1.3 社会经济。
苏州是中国经济水平最为发达的地级市,国内生产总值长期居全国前六、江苏第一。2013 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015.7 亿元,比上年增长 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14.5 亿元,增长 3.0%;第二产业增加值 6849.6 亿元,增长 7.5%;第三产业增加值 5951.6 亿元,增长 12.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2 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换算近 2 万美元.
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 GDP 超过 6000 美元时,该国家或地区基本进入休闲时代,旅游业进入成熟发展时期。根据此一般规律,早在 2004 年,按美元换算的苏州市人均 GDP 已经超过 6000 美元,苏州地区基本进入休闲时代;而苏州经济又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到 2013 年苏州市人均 GDP 已将近 20000 美元,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趋势明显。
此外,在中央政策号召"四化"同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亦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连接点。苏州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第一个"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苏州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苏州市休闲农业迎来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契机。
2.1.4 旅游市场。
苏州是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2012 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 1376.24 亿元,同比增长 15.1%;接待国内游客 8624.43 万人,同比增长10.92%;接待入境游客总数 321.87 万人,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 8.1%;在全国游客满意度测评中以 85.96 的高分位列全国 60 个样本城市首位,继 2011 年之后蝉联全国样本城市榜首.近年来,苏州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06 年到 2012 年,旅游总收入增长了 162.11%,占 GDP 百分比从 4.90%增长到 5.34%,国内游客数量实现翻番,入境游客数量增长 77.35%.
可以发现,近年来,苏州国内外游客总量逐年攀升,旅游收入不断增长,且 2009 年以来旅游收入占地方 GDP 比重越来越高,表明了苏州旅游市场具备极大的增长潜力,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连,苏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势必会为休闲农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2.1.5 政策环境。
2007 年苏州市政府针对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出台了《苏州市乡村旅游区(点)管理办法》,并于 2008 年 1 月批准《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政策上正式明确支持、规范苏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2012 年 2 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旅游业推进大会上明确提出,农业要与旅游业高度融合。旅游、农业、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提升乡村旅游区点的建设规模、水平和品质,加速乡村旅游区点个性化发展进程,为广大农民拓宽更多的就业增收新途径。积极争创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争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试点,继续实施乡村旅游示范区点和农家乐评定工作。
可见,苏州休闲农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的积极导向对支持和规范苏州休闲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2000 年前后,苏州休闲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先后出现了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形式较为单一的乡村旅游项目。苏州休闲农业的起步发展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完全是一般经济规律下与居民需求同步发展的。2000 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0.68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 26648 元,按 2000 年汇率计算得 3222 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意味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性阶段,居民对消费和休闲的需求将进入井喷期。于此同时,进入 21 世纪后,苏州私家车数量剧增,据统计,1989 年苏州全市私家车总数仅 247 辆,到 2001 年底增加到 68289辆.居民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2006 年前后,苏州休闲农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该阶段实质是苏州休闲农业大规模发展的真正起步阶段,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园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的井喷式发展时期。例如,苏州的旺山村生态园、树山村、白马涧等众多休闲农业示范区均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与此同时,苏州市与台湾地区关于农业发展的两岸交流逐步增多,到 2006 年,在苏州投资的台湾农业企业就有两百家之多,2006 年 12 月底,作为苏州与台湾农业交流的重要载体,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在苏州挂牌成立,进一步促进了苏州与台湾在优良种苗的引进与繁殖、农产品加工出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以及海峡两岸农产品推广交易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2006 年至今,苏州休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6 至 2011 年,苏州全市共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31 个,位居全国首位,乡村旅游点 300 多家、星级农家乐 124家;全市乡村旅游接待 5200 万人次,年均增长 18%,实现旅游收入 15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 600 亿元,共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6 万余人,间接就业 13 万余人[54]
.2006 年至今,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每年 1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乡村旅游收入保持每年 15%以上的增长速度,可见当前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蓬勃向上。
苏州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直到进入 21 世纪才零星出现较为单一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后经 2006 年前后政府扶持下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的规模化建设,苏州休闲农业真正起步,至今呈现扩张式的发展态势。可以认为,苏州休闲农业的起步与发展是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居民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般经济规律的现实验证,而政府政策导向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将苏州休闲农业推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通过相关数据亦可验证这一观点。
不难发现:2001 年到 2012 年,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快速增长,市区居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仅苏州居民私家车数量而言,2001 年到 2006 年,增长了 478.3%;2006 年到 2012 年,又增长了 243%,11 年间平均每年增长 171.3%.苏州经济和社会快速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形成对旅游消费的巨大需求,而苏州休闲农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契机,加之各级政府政策的积极导向,促成了苏州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总之,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实质是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以及政府政策导向积极推动下的产业发展过程。
2.3 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3.1 苏州休闲农业的整体概况。
近年来,苏州全市各地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为特色,挖掘苏州农业文化,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到 2013 年底,苏州全市已建成休闲观光采摘园 39 家,休闲农庄 59家,现代农业示范园 36 家,农业主题公园 12 家,农家乐 474 家,民族村 4 家,规模以上企业 70 家,国家森林公园 5 家,国家湿地公园 4 个,省级森林公园 3 个,省级湿地公园 7 个。截至 2014 年,苏州市国家 3A 级以上旅游景区共有 58 个,其中休闲农业景点共 19 个,占总数的 32.76%.其中,5A 级的有 5 个,4A 级的有 5 个,3A级的有 9 个。
2.3.2 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
经过十数年的发展,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四大类,即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园类,新农村类,现代农业园区类,以及生态农庄、农家乐类。
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园类,即借助优美的生态环境、森林或湿地景观以及宗教、历史文化故事吸引游客。苏州全市国家森林公园 5 家,国家湿地公园 4 家,省级森林公园 3 家,省级湿地公园 7 家和生态园 2 家,如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穹窿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白马涧生态园等等。
新农村类,即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村为单位,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对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农村产业等进行规划建设,并依托农村生产、环境,吸引城市居民到新农村休闲旅游。
新农村休闲乡村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参观村庄、农民住宅、住农家旅馆、吃农家饭、采购农副产品等。吴中区旺山村、高新区树山村、张家港永联村、常熟蒋巷村以及太仓电站村等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现代农业园区类,即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模式发展休闲农业。为加快推进农业的规模化、设施化、园区化、品牌化、市场化和农场化。例如,太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了现代农业展示馆、花卉园艺展示馆、思钿月季园,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观光场所。相城生态园、张家港农耕文化园、昆山大唐农业生态园、吴江平望玫瑰园等园区也结合自身特色,全面拓展了生态休闲观光的功能。
生态农庄、农家乐类,即在沿太湖地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果园、茶园、菜园等生态环境好的周边地区,农民通过对自有住宅进行简单的改造,为各类游客提供食、住、购、采摘、垂钓、娱乐等服务,从而发展休闲农业的一种类型。此类型的休闲农业在苏州的东山镇、西山镇最为多见,例如,西山樟坞农家乐、西山庭山农庄、苏湖缘生态农庄等。
2.3.3 苏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2013 年,苏州全市休闲农业场所共接待游客 1638.9 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 32.51亿元,从业人员 25629 人,带动农户 25619 户,举办主要农事节庆活动 102 个。显然,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二,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三,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为苏州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