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案例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13 共87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临安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究
【第一章】临安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引言
【第二章】农业循环经济主要模式与经验借鉴
【第三章】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4.1】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现有的模式
【4.2】 临安市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案例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临安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2 典型案例分析

  4.2.1 畜禽—粪/沼—菜(渔)循环模式案例

  4.2.1.1 案例基本情况

  实施“畜禽—粪/沼—菜(渔)”循环模式的典型案例是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临安市农业龙头企业——潜川镇生态农庄。潜川镇位于临安市中南部,与富阳、桐庐交界,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林地资源较为丰富,拥有山林面积 16.7 万亩。潜川镇生态农庄从 1996 年开始,就按照当地的自然条件,有机整合了生态农庄的自然资源,积极探索种植和养殖的合适比例,对山区养殖业进行了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的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成为现在的品牌农庄。目前经营规模有山地面积 300 余亩,小型水库面积 40 余亩,年放养蚯蚓蛋鸡 25000 余羽,饲养生猪 1500 余头,种植四季水果、青饲料 50 余亩,采取山弯建猪、鸡场,山地种林、果,山塘放鱼、萍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其生产的“沙门坞”蚯蚓蛋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潜川镇生态农庄采用山湾养猪,山林养鸡,林地种水果、牧草,按照生态循环养殖经营的理念,积极实施“畜禽粪—蚯蚓—畜禽”、“畜禽尿—沼气—果竹菜、水生植物—畜禽”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该模式在原租赁的 300 亩林地上,建猪舍 8 幢 2000 平方米,鸡舍 9 幢 2500 平方米,各类管理用房 1000 余平方米,蚯蚓连栋大棚 2000 平方米,以及相配套水、电、路、监控设施和污水处理和利用设施,包括发酵池二只 300 余立方米,污水沉淀池 5只 120 立方米,沼液贮存池三只 220 立方米,沼气利用设施(包括发电)。购置猪舍、鸡舍、蚯蚓大棚内等各类仪器设备 58 台套,以及相配套的蚯蚓增养及养殖污染物处理利用设施。该模式总投资 1200 万元。

  该模式建成后,可形成猪年存栏 1000 头,出栏 2500 头,土鸡 2.5 万羽,土鸡蛋100 吨,水果 20 吨,水产 20 吨,名贵盆花 50000 盆。

  (1) 产品方案(见表 4.1):

  (2)工艺流程(见图 4.3):

  (3)工艺流程概述:

  在这个循环模式中,利用肉猪的有机废弃物饲养蚯蚓,蚯蚓将有机废弃物进行分解转化,生产出高蛋白的生态饲料喂养肉、蛋鸡,养殖肉、蛋鸡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利用沼气池进行发酵处理,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可用来烧饭和取暖,产生的沼液排放到池塘中肥塘,使水生生物得到快速生长,满足淡水鱼的饲料需求,淡水鱼的排泄物使池塘淤泥变成优质肥料,同时,沼液种麦草、蚯蚓粪施入果园、竹林、高山蔬菜地和牧草种植园,生产出的优质牧草和农副产品用来饲养鸡、猪等畜禽。在整个生态循环过程中,有机废弃物得到了综合利用,利用率达到 100%。生产出优质的猪肉、鸡肉、鸡蛋、淡水鱼、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还生产出了沼气用于做饭和取暖,多余的沼气可以发电,节省了不少的电费;肥沃的淤泥用作果树、菜地和牧草园的优质肥料,生产出的牧草和农副产品可以做为鸡、猪的饲料。同时,保持了净化池中的水质清洁,还使农田有机质更加丰富,土壤更加肥沃。

  通过实践,农庄坚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探索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传统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突破口,遵循资源化、减量化、无公害化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效益的“多赢”。分析了其发展的思路,是按照操作对象和联接方式,将不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划分为农林复合模式、农牧渔综合种养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模式、农业生态恢复模式、农村庭院型模式、畜禽粪便利用型模式和农作物秸秆利用型模式等不同的模式。生态农庄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因地制宜摸索和实验,逐步研究出几条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肉猪→猪粪→蚯蚓→蛋、肉鸡→鸡粪→沼液(沼气)淡水→鱼→果竹菜、牧草→鸡、猪链

  在这个循环模式中,利用肉猪的有机废弃物饲养蚯蚓,蚯蚓将有机废物进行分解转化,生产出高蛋白的生态饲料喂养肉、蛋鸡,养殖肉、蛋鸡产生的有机废物利用沼气池进行发酵处理,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可用来烧饭、取暖和发电,产生的沼液排放到池塘中肥塘,使水生生物得到快速生长,满足淡水鱼的饲料需求,淡水鱼的排泄物使池塘淤泥变成优质肥料,施入果园、竹林、菜地和牧草种植园,生产出优质牧草和农副产品用来饲养畜禽。在整个生态循环过程中,有机废弃物得到了综合利用,利用率达到 100%。同时养殖业的排泄物得到了全部的利用,循环利用率达到了 100%。生产出优质的猪肉、鸡肉、淡水鱼、水果、蔬菜、农产品等,同时,保持了净化池中的水质清洁,还使农田有机质更加丰富,农田更加肥沃。

  (2)肉猪、种猪→猪尿→浮萍等水生饲草→淡水鱼→淤泥→果竹菜、牧草→鸡、猪链

  在这个循环模式中,利用养猪过程中产生的猪尿排放到水质净化池中,使净化池中的水质变肥,生产出大量优质水生饲草,为淡水鱼提供饲料,淡水鱼的排泄物使塘泥变肥,塘泥用来肥田,田地中生产的农产品可以用来喂猪、鸡等。

  (3)猪粪、鸡粪→沼液(沼气)→果竹菜、牧草链

  在这个比较简单的循环模式中,以沼气池为中心,将畜禽的粪尿直接排放到沼气池中,在沼气池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可以做饭、取暖和发电,产生的沼液和沼渣直接施入农田中作为优质的肥料,农田中生产出的产品可以做饲养畜禽。循环过程中不污染环境,生产出优质的畜牧和农副产品。

  (4)坚持有机废物循环利用平衡模式

  生态农庄维持现有的养殖规模,在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创造再生资源方面,饲养 25000 羽鸡,每年可生产鸡粪尿 1300 吨左右,饲养 1000 头猪,每年可生产猪粪2400 吨左右,1000 头猪生产的 2400 吨猪粪便用来饲养蚯蚓,每年可生产蚯蚓 30000千克蚯蚓,能够为 2000-2500 羽蛋鸡提供优质的生态饲料(5-10 克/羽/天)。

  在生态农庄的有机废弃物循环中常年饲养的 1000 头猪生产的猪粪,可饲养约2500 平方米的蚯蚓,为 25000 余羽放养蛋鸡提供蚯蚓饲料,比例为 1:20 左右。

  在该循环系统中,沼气池是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中心,160 立方米的沼气池,可以处理有机废弃物约 1000 吨/年,基本可以满足养殖场中不能利用的废弃物的处理量,使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重新变废为宝,同时产生的沼气可供取暖、做饭,节约用柴 12000 千克左右。

  通过沼气池发酵利用和大棚蚯蚓的养殖,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有机废弃物基本得到了全部回收利用,使附加产值不断提高,循环利用率达到 100%。见图 4.4:

  4.2.1.2 该模式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年可消耗猪粪 2400 余吨,尿液污水 8000 余吨,可产出鲜蚯蚓 15 吨,青饲料 100吨,蚯蚓粪 80 余吨,用鲜蚯蚓、青饲料喂鸡,可节约精料 10 余吨。由于用鲜蚯蚓喂鸡,鸡群有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可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从而提高土鸡蛋的附加值,增加利润。由于沼液在牧草及水果基地的使用,年节省化肥 20 余吨,提高水果和牧草的品质,牧草为土鸡的生态养殖提供多种微量元素和叶营养,为土鸡蛋有机认证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减少大量的畜禽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且该模式的收益相对稳定,可达到年平均利润 50 余万元。

  (2)社会效益:

  一是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川镇生态农庄改变了从事养猪、养鸡、种竹、种果等单一结构的传统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低丘缓坡、荒田、山塘水库等自然资源,以畜牧业、林果、蔬菜与水产配套发展的生态种养和立体经营模式,走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益农业路线。生态农庄着重于“一产为主,二、三产为副,一产与三产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畜禽养殖业、畜禽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服务业,带动本镇乃至全市各产业协调发展。

  二是生态农庄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为社会提供 30 余人的就业机会。

  三是畜牧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氮、磷、有机悬浮物及致病菌,如果不妥善处理和利用,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疫病的发生、流行,给人体健康和畜禽生产带来影响,农庄在废弃物的循环过程中解决了该问题。

  四是该模式的实施能够为广大从事生态种养的人员提供学习的场地。2012 年已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 300 余人次,预计该模式完成后,可以接待 500 余人次。

  五是该模式的实施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市绿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打响临安品牌,有利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使广大城乡消费者吃上真正绿色安全、肉味鲜美的优质放心肉、放心蛋,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该模式符合国家、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生态效益:

  生态农庄在进行循环养殖,探索资源高效、低耗、生态利用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具体如下:

  一是作为地处钱塘江水系天目溪上游,禽畜产生的废弃物不再直接排入天目溪,天目溪水体得到更好的保护,维护了天目溪的水质和水体生物的多样性。年可减少畜禽粪便排放 4000 吨,尿液排放 8000 吨。

  二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三是农庄从发展绿色循环型养殖出发,实行农林牧结合,将畜牧粪便循环利用,可以降低饲养成本同时提高农产品品质,有利于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和治理环境污染,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这样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林牧结合种植效益。年可减少化肥使用 20 吨,减少畜禽用药 50 余公斤。

  四是打破了原来农业单一性的局限。农庄把畜牧、蔬菜、水果、花卉苗木和水产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一产、三产(休闲)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荒山、荒坡、果园、山塘水库等土地资源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开展立体综合种养殖,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可节约化肥农药成本,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板结。因此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4)该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传统单一养猪模式,按照标准化养殖场规模(出栏 1500 头,每头猪 220 斤左右)计算。人工工资、饲料费用、管理成本等加起来,平均养一头猪的成本在 1200 元左右,养猪的成本价基本在每斤 7.5 元。而 2014 年本地生猪收购价格维持在 7.5 元左右,最低时 6.3 元,在养猪成本上升和生猪价格走低的双重压力下,临安市生猪养殖处于大面积的亏损状态。由此可见,单一品种由于受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影响,收益是不平稳的。

  该模式的收益除了生猪肉外,还有鸡肉、鸡蛋、水果、水产,而且饲料成本要明显比传统模式低,整体收益不受单个品种价格波动影响,处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同时,由于该模式减少畜禽用药和化肥使用,使得生产出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在市场上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因此,它的利润要比传统模式高。

  该模式与传统单一种植、养殖经营方式相比,有着显著的优势(见表 4.4)。

  以 2014 年为例,临安全市生猪存栏数 18.057 万头,规模养殖场 450 个,参照该模式进行循环化改造,预计平均每年实现利润 9028 万元,可减少化肥使用 3611 吨,减少畜禽用药 9028 公斤。

  4.2.1.3 适用性分析

  该模式基本可以在原单一养殖场的基础上进行循环链改造,以目前临安的养殖场的情况来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一是养殖场生产条件较好。经过这两年畜牧行业整治提升工程,临安的规模养殖场完成标准化改造。生猪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提升。

  二是规模养殖场具有合适的场地。目前的规模养殖场面积基本在 200 亩左右,而且位置都处在山凹处,普遍都有一定的牧草种植面积,这些都为改造成果园或蔬菜基地提供了空间。

  三是养殖场经营者有一定实力。由于生猪养殖场的投资已经完成,循环链建设的投资相对来说不会对经营者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更何况完成循环化改造后的,可观且稳定的利润,会是他们投资的直接动力。

  四是相关技术成熟。由于该模式的技术已经通过标准化认定,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性。案例已经成功运行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去现场学习的行内人员和学者络绎不绝,具备向其他地区推广的可能性。

  对于单一的种植园来说,改造成这种模式似乎更简单,他们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养殖业,只要根据果园的规模,适当的养几头猪或者圈一块的放养一群鸡就可以完成简单的循环链改造建设。

  4.2.1.4 结论

  潜川镇生态农庄探索资源循环利用并提供示范模式,实施“畜禽粪—蚯蚓—畜禽”、“畜禽尿—水产—果竹菜、牧草—畜禽”“猪—沼—果”等多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思路,是临安传统农业向着兼具生产、生态、社会经济功能于一体的高度现代的都市型农业转变。该模式的成功示范,将带动临安全市的农业产业发展,有效拓展本地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临安乃至全省提供了一种农业发展的可行模式。

  该模式具有经济收益稳定、环境效益显著、社会效益良好的特点,非常适合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或种植园进行循环链改造,而临安有众多的家庭农场,他们具有一定的实力,可以推广这种模式。

  4.2.2 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4.2.2.1 案例基本情况

  临安山川可可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综合利用废弃山核桃蒲壳作培养基质生产食用菌模式。该模式针对临安本地特产山核桃蒲壳废弃物,将其作为香菇栽培培养料,进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有效解决其对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拓宽了香菇培养料的来源,将栽培香菇后的废菌渣转化为生物有机肥,形成示范“林果业-食用菌-生物有机肥-农作物”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

  该模式建设所在地临安市岛石镇,是我省最大的山核桃产地,山核桃种植面积达到 13 万多亩,占临安市山核桃总产量的 25%,被誉为“中国山核桃第一镇”。由此也产生了大量山核桃蒲壳等废弃物(每加工 1 吨成品山核桃,产生近 4 吨蒲壳)。这些废弃物目前被任意堆弃,既污染环境,又威胁着村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合理处置山核桃蒲壳废弃物,成为发展临安农业经济的当务之急。

  该模式建在岛石村百亩畈,该区土地连片,通风良好,方便建设独立的水、电设施。周围的水体、大气、土壤和植被具有较强的自净化能力,无污染,环境良好,且该模式建设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污染。该区为典型的山区,平均海拔 500 多米,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无霜期 206 天,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变温结实性菌类生长。土壤型沙壤土,少地质灾害,有利于反季节香菇生长。特别是夏季高温时间短,日夜温差大,产出的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该模式建设内容主要是:租赁土地 60 亩,建设 832 型钢架大棚 11 个(12725m2),自建大棚 11 个(16420 m2),菇棒加工棚 3000m2,保鲜冷库 2 个(150m),锅炉房 1 个。管理用房 400 m2,仓储用房 600 m2,烘干房 2 个, 加工区道路 1000 m2,堆料场 2000 m2。购置设自动制棒机、 封口机、检测仪器等设备。同时该模式还开展基地人员技术培训,对当地农户技术示范,每年培训人数 1000 人次。

  该模式建成后年生产 80 万棒以山核桃蒲壳作培养基的袋料香菇,其中高温香菇50 万棒,低温香菇 30 万棒。按每棒产鲜香菇 600g 计算,年产香菇 480 吨。同时,栽培香菇后的废弃菌棒,经转化可生产 800 吨生物有机肥。

  (1)该模式工艺水平

  ①用山核桃蒲壳制作香菇培养基棒技术:食用菌培养基有原木、木屑、蔗渣、玉米芯、稻草等,该模式单位充分利用当地山核桃废料—山核桃蒲、壳作为主要培养基,具有独创性、实用性、环保性。工艺流程:山核桃蒲、壳收集——粉碎筛选——添加麦麸、白糖、发酵液等搅拌——袋装。

  ②无公害纯绿色香菇栽培技术:本该模式所产香菇的最大特点是真正实现了无公害纯绿色。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技术是将菇棒进行蒸汽高温消毒,使菇棒在发酵、出菇过程中不会生产杂菌、排除了病虫害产生的条件,无需喷洒农药、化肥。工艺流程:菇棒——蒸汽高温消毒——杀灭杂菌——无病虫害——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无公害纯绿色。

  ③高山低温反季节高品质香菇种植技术:该模式因地制宜,根据昌北地区气候特点总结出高山种植香菇的制棒——灭菌——接种——发菌——出菇时间,生长环境更加天然,使之出菇产量高、生长慢、品质好、周期长。

  ④回收废弃菇棒作有机肥的循环利用技术:香菇生态链的最后一级生态循环是将经过一年的生产栽培后的废弃菇棒通过处理转化为农作物有机肥。工艺流程:废弃菇棒——敲碎——袋装——山核桃、蔬菜、水稻等有机肥。

  ⑤特色循环经济:该模式建成“林果业(山核桃)——食用菌(香菇等)——生物有机肥(沼气池发酵)——植物生产(林果、蔬菜、水稻等)”农业循环链。年可实现 540 吨废弃山核桃蒲壳的综合利用,形成年产 80 万棒食用菌,替代木材使用量600 吨。废弃菌棒(经过沼气池发酵)能为山核桃主导产业及蔬菜等其他农产品提供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的有机肥 800 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2)工艺流程

  该模式总体工艺流程采用高温香菇和低温香菇生产相结合的周年生产模式。生产方式为常规熟料栽培方式。1.高温香菇生产:安排在每年的 2-9 月份。其中 2-4 月为菌棒制作和培育阶段,5-9 月为栽培采收和加工时期。2.低温香菇生产:安排在每年的 7 月-次年 4 月份。其中 7-10 月为菌棒制作和培育阶段,11 月-次年 4 月为栽培采收和加工时期。

  (3)技术关键

  ①菌种选择:高温香菇品种选择“武香 1 号”为浙江省高温型香菇主栽品种,种性稳定,产量高,质量好。低温香菇品种选择“L868”,为浙江省中低温型香菇主栽品种,出菇早,种性稳定,抗性强,产量高。

  ②山核桃蒲、壳预处理:该模式进行的香菇栽培主要原材料是山核桃蒲、壳废弃物,其直接利用时的效果很差,必须经堆置发酵预处理,发酵时间在 1 年以上。发酵期间,要经常浇水,维持正常的发酵温度,以除去蒲、壳中对香菇菌丝生长有害的物质。

  ③合理配方:预处理的山核桃蒲、壳,使用前要粉碎成 0.5-1cm 的颗粒。配方按以下比例进行:山核桃蒲(壳)40%,杂木屑 38%,麸皮 20%,蔗糖 1%,石膏粉 1%,含水量为 60-65%。

  ④科学管理:香菇周年栽培关键是夏秋高温季节配套管理技术的突破。该模式采用的技术措施如下:提早制棒、选用高抗菌种、合理配料、抢温接种、保温培养、定向发菌、强制转色、降温出菇、第 3 潮覆土出菇、适时养菌、严控杂菌。采用这一技术,实现高温香菇生产的“三高”目标:即制棒成功率高(95%以上),生物学转化率高(100%- 120%),经济效益高。

  ⑤废弃物循环利用:栽培香菇后的废弃菌棒,由于栽培过程菌丝体对培养料的转化还不彻底,直接利用效果较差。该模式采用对其进一步生物发酵,使其质地松软,吸水性强,有机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转化充分,成为理想的生物有机肥。

  最终形成一个“林果业(山核桃)——食用菌(香菇等)——生物有机肥——植物生产(林果、蔬菜、水稻等)”农业循环经济载体。

  4.2.2.2 该模式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该模式建设后年产香菇量 480 吨,年产值 480 万元,成本 360 万元,每棒香菇可获净利润 1.5 元,年利润可达 120 万元。

  (2)社会效益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无公害、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该模式的提出,符合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本该模式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本该模式的建设和研究,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安全的香菇,为杭州市“菜篮子”工程做出贡献。该模式建成后,直接和间接带动 600 户农户,增收600 万元,可增加就业人员 120 余人,其中残疾人 30 人,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

  该模式采用多项生态技术,包括将当地农林业废料——山核桃蒲壳用于制作香菇培养基棒,将菇棒进行高温消毒实现无病虫害,不喷洒农药培植技术,高山低温反季节种植香菇技术,将废弃菇棒回收做有机肥的循环利用模式等。可以循环利用山核桃蒲壳 540 余吨,减少山核桃蒲壳对河道、环境的污染;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150 公斤,提供高效有机肥近 800 余吨。生态效益明显。

  (4)该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传统模式生产情况来看,按万斤干料计(菌袋为 15x55,约 5555 筒),平均每棒生产成本 2.52 元左右。总计生产成本 13955.8 元,培养基配方 4991 元、制筒用工工资 1500 元、辅助材料 2084.8 元、发菌管理至采菇用工 2580 元、设备投入 2800(十年分摊),培养基的材料费占 35.76%。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必须从节约材料做起。该模式在资源的再利用上可以说,即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见表 4.5)。

  以 2014 年为例,临安年产出山核桃 1.15 万吨,大约产生有 0.9 万吨的蒲壳,主要分布在岛石、龙岗、清凉峰、湍口、於潜镇等山核桃主产区。而这些区域都是环境敏感区,大部分已经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因此,做好山核桃蒲壳无害化处理有着想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把 0.9 万吨蒲壳按照该模式进行处理,经测算预计可增加利润 2000万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500 公斤,提供高效有机肥近 1.33 万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4.2.2.3 适用性分析

  该模式作为一种资源综合利用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它的适用性:

  一是从适用范围来说,这一模式集中在临安的中西部,那里是山核桃的主产区。

  同时,海拔位置 600 米左右,适合香菇的生长环境。

  二是废弃物利用用途多。除了作为香菇培养基以外,山核桃蒲壳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活性炭。因此,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成为日后的一个新方向,有发展潜力。

  三是经营成本低。由于原料来自当地,且当做废物处理,原料的采购成本就相对很低,比一般模式有优势。

  四是产品市场好。最终产品的消费市场,不仅当地有市场,而且还可以远销省外。

  因此,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可以吸引到投资者。

  4.2.2.4 结论

  这一模式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生态性,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性。生产出的食用菌产品符合国家无公害标准。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四级循环链,在每一循环节点中的下脚料都能被下一循环节点使用,并产生新增加值,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加了农业生产收入,将农林自然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和转化,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途径,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可观的推广空间和应用价值。

  这种模式能够将无用的农林废弃物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而临安本身就有丰富的资源,主要有稻草、玉米、油菜、小麦等秸秆,还有山核桃蒲壳、笋壳、桑枝条等林业废弃物,这些剩余物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镁、硫等多种营养元素,可用来作为饲料、肥料、燃料及工业生产的原料。做好本地农林废弃综合利用,既可缓解当地肥料、饲料、能源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又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关标签:案例分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