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高发病率国家,约有10%的人口携带乙肝病毒[1].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多变,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较大影响,其发展为肝硬化之前会先出现肝纤维化,这一时期是肝脏可逆的早期病理改变期,抓住治疗的关键期和选择合适的药物是改善患者预后及减轻社会经济负担的首要任务。目前临床上西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治疗,而中医药因其切合病因病机和症状体征在临床上具有更大优势[2].本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小柴胡汤联合五灵肝复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入选标准[3]: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中相应临床资料要求及症状体征;②年龄18~65岁;③HBsAg阳性持续6个月及以上;④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⑤丙氨转氨酶(ALT)水平高出正常上限值2倍以上⑥不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⑦依从性好,配合治疗,回访率高者。
排除标准[4]:①合并有HIV及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②年龄小于18岁或者大于65岁者;③既往有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病史者;④有精神病史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⑥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⑦依从性差,易失访或中途放弃治疗者。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情况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8~61岁,平均41.2±8.3岁;病程0.7~13.4年,平均5.1±3.4年。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18~62岁,平均41.6±9.1岁;病程0.9~14.2年,平均5.6±3.6年。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5]: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6]:参照最新版的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在观察期间给予必要的常规治疗及支持治疗,但不合用具有保肝降酶功效的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五灵肝复胶囊(国药准字Z20025602,上海方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4g/粒,2粒/次,早中晚3次/日,疗程为6个月;观察组给予小柴胡汤联合五灵肝复胶囊进行治疗,小柴胡汤方药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6g、半夏9g、甘草炙5g、生姜9g、大枣4枚、白僵蚕6g、蝉蜕3g、姜黄9g、大黄(生)6g),2剂/日,早晚饭前1h空腹内服150mL/次,疗程为6个月。
1.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患者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采血2mL,用ELISA法和PCR法定量检测乙肝标志物HBeAg和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谷丙转氨酶(ALT)采用酶联法检测;采集患者外周血,观察肺纤维化水平(Ⅲ型前胶原PIIINP、IV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于6个月后复查以上项目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购于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疗效标准:参照2000年9月份西安全国肝病会议指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有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标准[7]:完全应答:ATL复常,HBV-DNA及HBeAg均转阴;部分应答:ATL复常,HBV-DNA或HBeAg阴转;无应答:ALT无复常,血清HBeAg及HBV-DNA2项指标无1项转阴者。应答率=(完全应答例数+部分应答例数)/总数例数×100%.
1.6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嗳气的例数,情况不严重,未停药中断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肾功能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异常反应。
1.7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运用SPSS17.0软件,其中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变化:两组治疗前肝纤维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LN、ⅣC、PⅢ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3.6,2.8,4.2,6.9;t=12.2,6.6,7.6,16.7,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HA、LN、ⅣC、PⅢ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9.8,5.7,5.3,10.2,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ALT复常率、血清HBeAg、HBV-DNA转阴率及应答率分别为55.0%、42.5%、47.5%及57.5%;观察组为77.5%、65.0%、72.5%及8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28,4.073,5.208,5.952,P<0.05),见表2.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嗳气等不良情况,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0,P>0.05),见表3.
3讨论
3.1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肝脏组织纤维化及肝功能损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呈全球性流行[8].据WHO报道,全球感染过HBV的病人约20亿,其中慢性HBV感染者约有3.5亿人,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病。根据我国2006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国内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并存在继续上升的趋势,是HBV感染中度流行的国家,因此合理治疗并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是当务之急[9].
3.2中医理论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历史久远,临床经验丰富。CHB在中医学中属于“疫毒”“胁痛”“黄疸”及“虚劳”等范畴[10].纵观古籍对于本病病因的认识,其外因主要是“毒”及“湿热”,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体质虚弱”,且本病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病机是“正气亏虚”[11].基于CHB患者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病机,确立本病的治法治则主要在于清热解毒、疏肝解郁及益气健脾;CHB的治疗目标是尽最大可能持续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反应及肝纤维化进展,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细胞癌(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12].
3.3小柴胡联合五灵肝复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立论依据:汉代张仲景已确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法,创下小柴胡汤疏肝理脾之方,小柴胡汤方药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6g、半夏9g、甘草炙5g、生姜9g、大枣4枚、白僵蚕6g、蝉蜕3g、姜黄9g、大黄(生)6g),小柴胡汤性辛苦,辛能祛湿,苦能燥湿,主要功效为和解少阳,补气健脾,脾能化湿,阻止慢性乙肝向肝硬化进展。其疗效良好,受世人推崇。五灵肝复胶囊主治养阴生津、舒肝解郁、清热解毒,具有行气破气,活血祛瘀,畅通脏腑和经络的作用,从而保护肝脏、消除肝内瘀积、阻止肝纤维化形成和发展[13].
3.4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评价: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肝纤维化,这一基本病理过程贯穿慢性乙型肝炎的各临床阶段,属于可逆性的病变,可见抗肝纤维化治疗是CHB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血清HA、LN、ⅣC、PⅢNP水平是反映细胞外基质(EMC)代谢的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其血清水平的高低能较好地反映出肝纤维化改变的程度,是目前临床上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和评价肝纤维化治疗效果的一种非创伤性指标[14].本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其HA、LN、ⅣC、PⅢ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HA、LN、ⅣC、PⅢ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9.8,5.7,5.3,10.2,P<0.05),说明小柴胡汤联合五灵肝复胶囊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提高抗纤维化的效果,是治疗CHB较理想的用药组合。
HBV-DNA水平是病毒复制活跃程度的直接指标,可直接反应患者体内HBV病毒的量,HBV-DNA定量水平越高,说明患者体内HBV复制越活跃,其传染性也越强,直接反应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HBV-DNA载量水平均下降,在治疗6个月时,对照组ALT复常率、血清HBeAg、HBV-DNA转阴率及应答率分别为55.0%、42.5%、47.5%及57.5%,观察组为77.5%、65.0%、72.5%及8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联合使用临床疗效更明显。
参考文献:
[1]李云云,许卫国,朱立国,等。慢性乙肝患者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1574~1576.
[2]扈晓宇,钟森,陈婧,等。小柴胡汤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3):308~313.
[3]崔翔,王振东,华鹏。阿德福韦酯胶囊联合肝复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6):394~396.
[4]王全洪,陈宇,王玉和。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单用及联用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及安全性评估[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71~73.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27(1):16.
[6]王小刚,李志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40~144.
[7]邹俐,郑萍。比较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对慢性乙肝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