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急症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患者若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将造成残疾或死亡等严重后果,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本文将选取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本院就诊的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给予临床研究,探讨心内科急症的现代中医治疗思维,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64.34±4.06)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18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心脏骤停6例。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经临床检查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科)》确诊为心内科急症;②排除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③排除处于妊娠期、哺乳期、产褥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者;④无脑、肾、肝、肺等机体其他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⑤对本次研究所需各项治疗措施具有良好耐受性,可遵医嘱完成治疗;⑥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
1.2.2研究方法 对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中医医师完成所有患者中医治疗工作,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事医护人员、询问患者及家属等。记录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临床疗效,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3治疗方法
1.2.3.1心律失常 若患者先期经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时也可加用或改用中药,室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Ⅱ度1型、Ⅱ度2型、Ⅲ度)、病态窦房结和综合征,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昏厥史,可根据中医理论中“心悸”证实施辨证救治,药物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丽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1.2.3.2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患者经西医处理复苏后,根据其实际证型提供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措施:①气阴两虚:治疗原则以益气养阴为主,药用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生脉散加味(鼻饲)等;②痰热蒙蔽清窍:治疗原则以涤痰清热开窍为主,药用醒脑静注射液、安宫牛黄丸(鼻饲)、清开灵注射液等;③气滞血瘀:治疗原则为活血祛瘀,药用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④阳虚欲脱:治疗原则为回阳固脱,药用丽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可加用参附汤、真武汤加味(鼻饲)。
1.2.3.3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无明显合并症、梗死面积较小、已经失去溶栓机会或不宜实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宜选用纯中医综合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属于“真心痛”范畴,急性期宜化痰祛瘀为主,药物可选用具有豁痰行瘀的温胆汤+失笑散、越鞠丸+失笑散,嘱其绝对卧床休息,根据患者实际表现可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应注意若患者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情况应给予中西医结合抢救措施。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变化情况判断其疗效:①显效:各项临床表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②好转:各项临床表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③无效:各项临床表现均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2结果
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经上述中医对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9.47%,无效率仅为10.53%.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进步,祖国中医理论已受到越来越多医学工作者的认可并应用于临床救治疾病过程中。研究表明,我国将现代医学俗称为西医,而传统医学则俗称为中医,因此临床对待同一病证可出现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案[2].有研究显示,根据临床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患者不同临床表现,中医思维可分为先中医后西医、先西医后中医、单纯中医等多种形式[3].此外,在治疗前确定大的中医思维后,仍应根据患者实际临床表现细分证型,实施中医辨证给药,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本文研究可知,心内科急症中轻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宜采用单纯中医治疗思维;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患者则可给予先西医后中医治疗思维。本文中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给予正确中医思维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9.47%,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提示正确运用现代中医思维治疗心内科急症效果显著,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符[4].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准确掌握现代中医思维,待确诊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荣芳,程友桂,孙开婷,等。中医护理临床带教路径在心内科病房教学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4,20(7):114-116.
[2]张咏梅。在中医院心内科实施优质护理的体会。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115-116.
[3]叶丽燕。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临床效果观察。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160-161.
[4]陆向英。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中医药循证治疗分析。中医临床研究,2011,3(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