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是指不正常的出汗,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的有自汗、盗汗、黄汗、绝汗、红汗、战汗、半身汗等。 兹举几例如下。
1 阴虚火旺盗汗
女,50 岁,教师,2011 年 4 月 24 日就诊。 自诉 2月来盗汗不止,汗出湿衣,严重时每日夜间换衣两三次,伴口干舌燥,喜冷饮,五心烦热,体倦,神疲乏力,舌质光红,无苔,脉细数。 辨证:阴虚火旺证。 治宜滋阴降火、固表敛汗。 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 10 g,生地黄 10 g,熟地黄 10 g,黄连 3 g,黄芩 10 g,黄柏 6 g,黄芪 20 g,银柴胡 6 g,乌梅 10 g,五味子 6 g。 水煎服,日 1 剂。 服药 7 剂后患者病情好转,继服 7 剂后症状消失。
按: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云:“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当归六黄汤为治疗阴虚盗汗的良方,方中当归养血,生地黄、熟地黄补阴,三黄苦寒泻火坚阴,黄芪倍用固表。 全方共奏滋阴降火、固表敛汗之效。方中加银柴胡清虚热,考虑患者汗出较多,更加乌梅、五味子收敛止汗。 众药合用,疗效颇佳。
2 湿热郁蒸黄汗
男,38 岁,农民,2012 年 8 月 21 日就诊。 患者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汗出湿衣,衣服黄染,口苦,小便黄,在外院查肝功能、腹部 B 超、胃镜均无异常,查体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为肝胆湿热证。 治宜清肝泄热止汗,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 g,黄芩 10 g,栀子 10 g,柴胡 6 g,泽泻 10 g,车前子(包煎)15 g,生地黄 10 g,当归 10 g,糯稻根 15 g。 水煎服,日 1 剂。 服药 5 剂患者病症未减,遂复诊,细思之,龙胆泻肝汤为清肝胆之名方,患者用之无效,遂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有嗜食辛辣、酗酒史,考虑酒性助湿生热,热郁中焦,与湿相搏,湿热熏蒸,迫津外泄,故汗出色黄,患者为脾胃湿热证,非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虽然清热利湿,但是生地黄、当归养阴补血必然助湿生热,故予猪苓汤加减淡渗利湿,清热止汗,药物如下:猪苓 15 g,茯苓 20 g,泽泻 10 g,滑石(先煎)20 g,地骨皮 10 g,浮小麦 30 g。 患者服药 7 剂后症状消失。
按:本案患者体中有湿,加之喜食辛辣及酗酒,湿热蕴于脾胃,迫津外泄,故汗出色黄,一诊用龙胆泻肝汤未见效果,是辨证不准确,后辨证为脾胃湿热,但未用化肝煎、清中汤、泻心汤等清利脾胃湿热的方药,而是采用猪苓汤加减淡渗利湿,猪苓汤出自《伤 寒 论 》,功 效 清 热 、利 水 、养阴 ,本 案 去 养阴 之 阿胶,功在清热利水,水道通利则邪热也随之而去,正如清代名医张聿青在《张聿青医案》中云:“治汗之法惟祛其热不使熏蒸,并引导其湿热下行,使熏蒸于胃者,从膀胱而渗泄,则不止其汗而汗自止矣。 ”
3 肺卫不固自汗
男,73 岁,农民,2012 年 5 月 12 日就诊。 诉 1年前患急性支气管炎,经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好转后出现白天汗出,活动后加重,平时易于感冒,近 2个月来因劳累症状加重,遂就诊,刻诊:体倦乏力,面色无华,畏寒怕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辨证:肺卫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止汗。 方用玉屏风散加减:黄芪 30 g,白术 10 g,防风 6 g,糯稻根 30 g,麻黄根 30 g。 水煎服,日 1 剂。 服药 5 剂后症状减轻,改为玉屏风胶囊口服巩固治疗。
按:患者既往患支气管炎,虽经过西医治疗治愈,但患者年老,邪气虽去,肺脏已虚,肺气不足,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故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麻黄根、糯稻根,性味甘平,入肺经,“肺合皮毛”,故可实表止汗,加强止汗之功。
4 瘀血内阻半身汗
女,38 岁,工人,2011 年 8 月 14 日就诊。 诉夜间下半身出汗 2 年多,上半身无汗,午后及夜间发热,多次就诊,查看前医所用方药,有考虑阴虚盗汗,或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或以麦味地黄丸加减,所用药物为当归、黄芪、黄芩、黄连、黄柏、生地黄、熟地黄、牡蛎、龙骨、瘪桃干、浮小麦等药,考虑营卫不和,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桂枝、白芍、大枣、龙骨、牡蛎、黄芪等药,但是患者服用上述药物均无疗效,刻诊:舌质红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细思之,患者舌脉均显示有瘀血阻滞之象,依据中医诊法,舍症从脉,故辨证:瘀血内阻、阴液不足证。 治法:活血化瘀、养阴止汗。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 g,红花 10 g,当 归 10 g,牛膝 10 g,生 地 黄 10 g,熟地黄 10 g,甘草 6 g,麻黄根 15 g,浮小麦 30 g。 7剂,日 1 剂,水煎,分两次温服,1 个月后患者电话告知服药 5 剂后症状消失,余下两剂未再服,病情也未再复发。
按:局部出汗、盗汗常见的为营卫不和,阴液亏虚,前医按此用药无效,考虑治病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辨证准确,患者下半身出汗 2 年多,病程长,汗出过多,血脉涩滞,病情日重,病机为阴液不足,瘀血内阻,迫津外出,治疗当活血化瘀,养阴止汗,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云:“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反而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是以知古人所言不虚,故本案采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加减收到很好的疗效。
5 营卫不和半身汗
男,42 岁,干部,2010 年 4 月 5 日就诊。 自诉出汗大半年,以左半身为主,伴失眠多梦,心慌,曾查头颅 CT、甲状腺功能测定、心电图等无异常,间断口服天王补心丸、玉屏风口服液、生脉饮口服液等药效果不佳。 刻下:半身汗出,肢体酸楚,畏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证。 治法:
调和营卫、收敛止汗。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桂枝 9 g,白芍 18 g,炙甘草 6 g,生姜 3片,大枣 5 枚,龙骨(先煎)30 g,牡蛎(先煎)30 g,浮小麦 20 g,酸枣仁 20 g,乌梅 6 g。 水煎服,日 1 剂。
服药 5 剂后症状减轻,再服 5 剂汗止症消。
按:患者左半身汗出,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段文字意思是阴阳相互依存,营阴要有卫阳固守,卫阳要有营阴滋养,本案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龙骨、牡蛎收敛止汗。 汗者,心之液也,汗出过多则伤及心气、心阴,心气虚则心慌,心阴虚不能纳阳则失眠,故合甘麦大枣汤,甘草、浮小麦、大枣养心益气,更加酸枣仁养心安神止汗,乌梅清凉生津,酸收止汗,诸药合用,药证合拍,病自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