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等职业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究
【第一章】高职院校乡村籍女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3.1】湘潭地区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3.2】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解决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途径
【结语/参考文献】高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大众化进程中,我国的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有 1327 所,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了本科毕业生人数,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中第一大就业群体。可现在大学生就业有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就业的基数越来越大、就业的期望越来越高、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出现严重错位,加剧了就业矛盾,同时也加剧了就业压力。因此,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与我国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是呈对称增长。有数据显示:近几年全国年均超过 2400 万人需要就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仅 1200 万,其中每年有近百万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 90.8%[1],其中,没有签约的女大学生中,农村籍女大学生比城市籍女大学生要多出三分之一,高职院校的农村籍女大学生就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原本在就业问题上就饱受“地域困扰”、“性别困扰”的农村籍女大学生群体,她们还要面对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条件等因素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制约,在稀缺的岗位资源面前,她们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则会更大。
当今社会,农村人一直把读书作为改变自身命运以及家庭命运的主要途径,于是顺利就业则成为了他们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对农村女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然而,有数据充分说明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很不乐观,这种现状会影响到广大农村家庭对未来高等教育投入的信心。因为她们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很好的回报,会滋生新的“读书无用论”,同时也会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然会成为影响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农村,教育支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农村籍女大学生非常渴望从职院毕业后能够在社会获得一份比较满意的职业来回报家庭多年的教育投资。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多半是女子教育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女子教育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血。女子教育是普及教育运动中最大的难关”.[2]
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农村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她们的一生甚至是下一代的命运。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社会、家庭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热点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已基本释放,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调整结构,注重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新阶段。随着产业机构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人力资源的整体过剩和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新技术新生态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短缺又格外凸显。农村籍女大学生这一人力资源是社会劳动力中的特殊群体,她们是具有创新活力的劳动者,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在某些方面甚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就业政策也要相应的进行完善与调整,要向这一特殊群体倾斜,发挥她们应有的价值,让她们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十分重要的生力军。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仅占高校毕业生的 10%,即使很多岗位其实更适合她们,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还是在中小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其中在中小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中男性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女性大学生的 2 倍。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在中小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还是相当严重的,这对呈现“弱势叠加”现象的农村籍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在现代和谐社会,关注这支既庞大又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她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家庭的生存与发展,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本课题的选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是政策所趋、民心所向,针对这一焦点问题深入剖析,然后再从政府、社会、学校、自身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1.1.2 研究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不仅他本人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他的家庭也会因此陷入困境。一个社会如果失业率高,就很难保持和谐稳定,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3]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就业政策对于处于“双弱势群体”的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倾斜程度远远不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其“双弱现象”所带来的就业压力长时间得不到重视和根本解决,这将成为“和谐社会”中不协调的因子,也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就业歧视已成为一种固有的社会模式,不仅造成了男女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诸多方面的不平等,人为地造成单位人员性别比率失衡,甚至还将影响高层次人员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此外,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如何保障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帮助她们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和谐。针对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就业能力较弱、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其自身因素而遇到阻碍,其就业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导致产生心理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透过现象,分析原因,发现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因为,解决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这一突出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甚至还更加突出与激化的话,和谐社会下的服务型政府的执政力将得到社会的质疑,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也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所以,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再从政府、社会、学校以及自身层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职院校就业保障体系、强化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就业信心等对策来促进农村籍女大学生顺利就业,让这一部分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这对于维护农村籍女大学生公平就业权益、平等享受社会公共资源,促进社会文明、社会进步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措施上:
(1)美国:法律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平等就业。一是美国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大学生就业问题,而是制定和实施一些就业法律和就业政策,并通过劳工部、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就业服务中心相互协作,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二是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是中小学职业教育和指导的继续,高校的就业指导从入学就开始,而且面向在校生和毕业后的校友。三是美国在激励就业方面的措施是相当完善的,联邦政府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中从事教育工作,到教师短缺的地方担任教师,从事社区服务与公共管理。并在政策上、社保上、经济上给予支持与保障。
(2)英国:对大学生就业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特别会为在就业过程受到阻碍的女大生提供帮助。通过“青年新政”计划来帮助青年人提高长期就业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将没有就业的年轻人进行登记,在 4 个月内帮其完成技能提高的培训工作;第二步为完成培训的年轻人提供招聘信息,做好用人单位与年轻人之间的协调工作,为期 13 周;第三步是年轻人如果在完成技能培训后的13 周内仍没有找到工作的年轻人可申领失业补助,此计划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年轻人的就业局面。
(3)德国:对大学就业实行的是统一的市场化、社会化和法制化。首先是具有较完备的大学与高专一体化结构和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他们的职业学校、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性大学,各有特色,和谐并存。其次是建有与大学生就业直接相关的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和劳动中介法,对于就业的法律保障相当健全,消除了就业的后顾之忧。第三是在法律条文中明文规定,他们有权得到相关的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培训,在求职期间还可以得到个人以及家属的基本生活保障。第四是德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大力支持,如提供财政补贴、低息长期贷款、税收减免、提供科研、技术补贴,还设立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基金等。 [4]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扩大就业机会。总之,发达国家对促进就业所提供的政策依据和制定措施的手段,开拓了视野,对本选题的写作还是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主题和关键词搜索,其中:对“大学生就业”为主题进行搜索有 26438 篇文章;对“女大学生就业”为主题进行主题搜索有 21383 篇文章,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为主题进行搜索只有 1157 篇文章。因此,这一数据侧面反映,“农村籍女大学生”这样一个特定的“双重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还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或者说关注重度不够。
(1)政府、社会视角方面对就业现状进行分析:许敏在《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中指出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政府,她在文章中指出为了保障女大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就好业,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保障就业,同时也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厦门大学叶振文教授从雇佣女大学生的报酬率大小来的角度来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由于女大学生的用人成本比较高所产生的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因此这就成为了女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到歧视的一个重要因素;王敏等人从公共政策视野下来分析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认为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其具有公共性而成为公共政策问题,这种就业难现象是政策变迁的结果,也是市场失灵的体现,因此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介入,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执行;袁秀贞在《政府干预性别就业: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若干思考》中指出,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干预女大学生就业,通过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健全生育保障制度,以及推行社会主流性别意识等多种方式来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促进两性平等就业;赖德胜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中,认为大学毕业生不是一般产品,而是一种特殊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再分配和安置大学生就业完全依靠市场的调节机制,政府一旦出现缺位现象,是很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此只有构建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职责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金久仁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政府责任研究》中指出,作为责任边界的政府,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并非有着无限能力与责任,主要应该在经济、政策、价值引导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2)从女大学生自身角度展开就业现状分析:钮海燕在《部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索》中讲到,女大学生分配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她认为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很重要;闵君在硕士毕业论文《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中提到,用人单位往往会因为身高、外貌、婚姻、生育状况等原因来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夏金元(2009 年)在“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做了研究,认为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网络依赖诱发心理问题、角色转换造成心理不适、学习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产生心理疾患、情感困惑和危机导致心理问题,尤其是就业压力导致焦虑不安、自卑等心理问题和疾病。消解的措施有搞好新生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创建人文关怀氛围等,要帮助农村大学生树立自信,纠正认知偏差,发挥优势,克服和预防心理问题,从而积极面对就业竞争和挑战。
(3)以农村女性大学生为研究对对象进行就业现状分析:刘叶云等人在《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发展分析-基于长沙地区高校女大学生的调查》中指出农村女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就业难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政府、社会、学校的原因,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应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从关爱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现实出发,多管齐下,做到落实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创造出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公平、正义的环境,同时加强农村女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5].任雪丽在《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析》中提到农村女大学生是就业大军面前呈现双弱现象,她们的就业难不仅存在外部原因,也存在自身原因,她们就业难不仅影响自我价值的改变,还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高校加强就业指导与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自己也要明确定位,加强自我认知,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6]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政府职责”、“政府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中责任缺失的表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研究了高校大学生、女性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学校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专家们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基于这个群体成长过程的特殊性角度出发来分析她们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还不是很多。因此,针对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其就业难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帮助农村籍女大生树立就业信心,为她们的顺利就业建言献策,发挥一份微薄的力量,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从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湘潭地区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对影响农村籍女大生就业难的因素进行分析后,比照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大学生就业支持政策,对我国目前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和政策环境来探讨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1.3.2 研究方法
由于本文研究群体的特殊性,研究的过程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比较研究法。通过文献(历史就业登记资料、他人有关研究结果)和调研,研究当前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班级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研究和分析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就业差异及造成就业难的成因。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比较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的做法,总结出我国在农村籍女大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的有益启示与经验,最终形成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
1.4 创新点
(1)视角独特:一是从“双弱势群体”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分析农村籍女大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二是基于这个群体成长过程的特殊性:她们中有 60%以上的大学生是由另一个社会问题群体“留守儿童”成长而来的。
(2)材料新:本人曾经主持过湖南省科技厅的一个项目《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自身通过对湘潭地区高职院校农村籍女大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