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村道德教育专业化发展探究
【绪论】农村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绪论
【1.1 1.2】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思想
【1.3】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现实依据
【第二章】对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前提追问
【第三章】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体系设计
【结语/参考文献】农村道德教育模式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必要与可能:对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前提追问
在农村社会开展专门化的道德教育是否必要以及何以可能,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首先就得追问的前提。如果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没有这个必要,那就不需要进一步探讨问题了;如果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没有这个可能,那么我们的研究也就仅仅停留在意义层面上而不具操作性,研究的意义也就不具实质性意义。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在农村社会开展专门化的道德教育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能性。当然,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相对于全社会的公民道德教育而言,又具有特殊性。
第一节 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道德规范需经历由倡导培育到融入转化,到自觉认同,再到日常践行,最后到社会蔚然成风等五个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一过程就是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观念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外化),再转化为道德风尚的过程。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具有明显的潜在性,但道德作为社会主要规范与调控手段,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农村社会之所以开展专门化的道德教育,其必要性就在于:
一、农村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
农村道德现状反映出了农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总体上判断,那就是费力不讨好。道德教育目标大而空,道德教育内容抽象且远离人的生活实际,道德教育方式单一,总之,就是教育的“药”没有对上道德的“症”.
人的道德发展是有层次性的,总体趋势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非理性到理性。道德层次性的客观存在,就要求在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在注重底线伦理的同时,又要倡导追求更高层次的伦理道德规范。彼德斯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有非理性、自我中心、因袭性和理性化四个阶段①,李佳圣将人道德层次细分为自私自利、不防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七个层次②。不同道德发展水平的人,其定位的道德教育目标、施教的道德教育内容、运用的道德教育方法必须有针对性,因材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针对道德品质养成与道德风尚形成的各个环节进行教育。正如前面所说的,道德规范需经历由倡导培育到融入转化,到自觉认同,再到日常践行,最后到社会蔚然成风。道德教育应针对这五个环节展开。一是提升道德认知;二是陶冶道德情操;三是锻炼道德意志;四是树立道德信念;五是规引道德行为。
第二,针对农村道德教育的特征开展教育。一是道德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实践活动,按照表态分析,道德教育五个环节是依次展开的,但在动态过程中,五个环节在空间上是并列的、时间上是继起的,形成了一个同时展开过程,要针对五环节同时开展道德教育。二是要针对农村社会特征开展道德教育。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由超封闭向渐开放、人治多于法治向法治多于人治、由血缘、地缘交往扩大到业缘交往、由农民精神负荷较轻向精神负荷较重转型的社会。因此,这就需要道德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三,针对农村道德的实践性开展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因此,评价农村社会的道德风尚、评价农村群体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品质、衡量农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都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标尺,不能徒托空言。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样才能实现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统一,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
二、农民参与道德教育程度不够
从理论上讲,在农村道德教育中,农民既受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道德教育者。但现实情况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以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为教育对象,而大量的社会群众对道德教育要不就是口头上重视行动不重视、要不就是根本不参与了。我们从娃娃抓起道德教育本来就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也是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必需抓的一项工程。但是,如果公民道德教育演化成为学生道德教育,那将是一种严重的教育失误,犯了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之外。在农村社会,包括学生在内的任何一个农村群体,都是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主体。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由超封闭向渐开放、人治多于法治向法治多于人治、由血缘、地缘交往扩大到业缘交往、由农民精神负荷较轻向精神负荷较重转型的社会。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已经受到冲击,而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诸多群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德失范问题,例如随地吐痰,擤鼻涕( 66.12%);随地抛撒、乱泼污水、乱扔废弃物( 52.19%);咳嗽打喷嚏不掩口鼻(47.19%);乱说脏话粗话、高声喧哗( 46.17%);理解公共建筑、景物上乱刻乱划(39.5%);理解私拿公家财物(41.3%);不遵守交通规则(52.0%);主人不及时清理宠物粪便(50.5%);车辆乱停乱放(31.6%);在街头散发小广告等(30.6%);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21.1%);遇事围观、起哄(16.7%);践踏草坪、攀木折花(16.5%);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座位(14.1%);在公共场所赤膊、穿睡衣(12.7%)。那这些法律管不到、行政也管不了或管不好的行为就需要道德来规范。如果说,身居在农村社会的各类群体、每一个个体都不参与农村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那么面对纷乱繁杂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农村道德状况将不断呈下滑趋势。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定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泰安农民道德教育万众参与”①就是鲜活的例子。
三、农村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如前文所说的,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已经受到冲击,“革命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渐渐淡化,而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农村社会出现了“道德洼地”现象。对于农村社会“道德洼地”现象的反思,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道德资源缺失”,特别是当思想宣传、道德教育工作变得十分低效甚至出现无效化现象时,人们对“道德资源”的匮乏更加感到无奈甚至是失望。为什么在经历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之后,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全社会会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呢?在一个道德资源缺失的社会怎样会在自然灾害面前形成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呢?难道不是一种矛盾吗?于是人们开始反思“道德资源匮乏论”,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不是因为道德资源匮乏,而是对道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严重的不足。
在一般意义上讲,加强农村道德建设与农村道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而且还需要丰富的资源来支撑。道德资源本身是否丰富先进、道德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道德建设与农村道德教育的方向性与实效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新的农村道德教育,需要新的道德资源来支撑。我们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必须重视道德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度挖掘道德资源、科学开发道德资源、合理利用道德资源。
道德资源就蕴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包括家庭生活、宗教生活、生产劳动、生态建设、社会交往、政治参与等等。对于农村社会而言,道德教育重点挖掘的道德资源主要是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传统节日等等,具体开发的原则就是对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传统节日进行历史性重释、现代化阐扬、普世性融合。
虽说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传统节日是农村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但在进行历史性重释、现代化阐扬、普世性融合的过程中,必然受到道德现代性问题的影响,以至于它们在理论上、在教化上、在典范上,其利用的范围是有限的。换言之,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传统节日等道德资源在农村社会的利用可能性有多大、利用的程度有多深,取决于这些道德资源的现代性程度。道德资源的现代性程度是衡量道德资源开发范围与利用限度的标尺。道德资源的现代性程度越高,其被开发的可能性越大、被利用的程度高。相反,那些不能进行现代转换的道德资源,因其不能与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被开发利用的程度越来越小、范围越来越窄。
在当下,开展农村道德教育,必须强化道德资源意识,我们不仅要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开陈出新,还是善于获取现代道德资源,特别是要在现代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生态建设之中获取新的道德资源。当然,从主体的角度来说,我们还要培养人的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人的开发利用能力不足,也会造成道德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
四、农村正规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一般意义上讲,教育有正规与非正规之分。所谓正规教育是指“有意识的机构--学校--和明确的材料--课程--设计出来了。讲授某些东西的任务委托给专门的人员”①来进行的教育;所谓非正规教育则是指“每个人从和别人共同生活(只要他正在地生活而不只是继续生存)中所得到的教育”②。同样,道德教育也存在正规与非正规之分。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又有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实践精神的打造。道德教育所要传递的实践精神蕴涵在具体场景之中,不像知识教育那样用概念、判断、推理纯然导出。事实上,道德教育是实践精神在教育者的点化与受教育者的感化经由制度安排而世俗化的过程。
目前,农村社会的道德教育方式基本上就是举行道德评议、看几场有关道德榜样先进事迹的电影这类活动,这类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处于非正规的状态,其实效性不是很强,因此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健全专门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工作。设置农村道德教育专职机构,这是实现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制度保障。“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③。同理而言,没有正规的农村道德教育,没有农村道德教育专职机构,没有农村道德教育专职人员,同样也不可能把农村社会一切道德资源与道德建设成就传递下去。道德资源与道德建设成就传递过程中的“断裂”,对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道德体系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像以学校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道德教育一样有专职机构与专职人员,通过专门化的教育体系,开展农村道德教育工作。
之所以特别强调农村道德教育的正规性,还因为目前农村道德教育因为受地缘、血缘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盲目性与软弱性来。说农村非正规道德教育具有盲目性,是因为以往的农村道德教育参与主体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非常感性的,即教育者不知要传授一种什么的实践精神,受教育者不知道要秉持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说农村非正规道德教育具有软弱性,是因为非正规的道德教育容易受外界因素(例如传统势力、政治运动等等)的影响,进而偏离正轨。
综述以上几点理由,我们认为开展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第二节 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可行性
既然开展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紧迫的,那么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开展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是否可行?如果工作不具备条件,我们的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呼唤层面上、停留在意义层面上、停留在“彷徨”与“呐喊”层面上了。如果说,开展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是可行的,那么我们的研究才具操作性,才会产生实质性意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社会的迫切需要以及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条件的初具,为开展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证明。
一、党和政府的支持是专门化的“推动力”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①在阶级社会里,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每一个统治阶级都会把代表它根本利益要求的意识形态传播灌输给被统治阶级。在社会主义中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亦不例外。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即农村道德教育工作在价值目标层面上的专门化要求。
除此之外,党和国家还大力支持设置专门化的道德教育机构。道德教育机构向来是世界各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教育的核心组织,它传递本国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念,保障了国家发展的主导方向;它灌输道德观念,培育道德品质,对社会成员开展正规化的道德教育;它排解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协调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因此,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机构的设置与建设。例如在美国,道德教育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组织,包括学校、传媒、教会、政府、企业、社区等。在中国传统社会,历代统治者通过教育机构与宗教机构开展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并在全国形成较为完善的道德教育机构组织体系。例如在军队与司法部门有政治部、在企事业单位有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在中小学有德育处、在高校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生工作部(处)、各级政府有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如此等等。但对于中国而言,唯独农村社会尚未建立健全专门的道德教育机构,为此,要在基层政府及社区建立农村道德教育工作机构。这个机构负责对农村道德教育工作进行管理与研究;负责编制农村道德教育实施方案;等等。近十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加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支持力度的决心与信心。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无疑成为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强大推动力。
二、农村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专门化的“内驱力”
开展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在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能满足新农民生活的需要、能满足新农业发展的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①。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都呼唤新道德。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开展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是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的内在要求,是“他们的本性”.借助调研的实证的材料来看,调查结果更加有力地证明了“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的结论。请参考几下两组数据:
虽说本次调查借鉴了庞卫国设计的问题,且存在着时间性跨度,导致每个问题选项得到的数据不同,但对这一问题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估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我们将 2005 年的数据与 2014 年的数据按同类项合并取平均值,得到如下客观数值:
这就是说,对加强农村道德教育持肯定态度的占 91.7%,持否定态度的仅有4.1%.换言之,农村社会各类群体对加强农村道德教育有迫切的需要。
这就是说,在接受自律性组织的约束和教育的意愿中,持肯定态度的占 85.8%,持否定态度的仅有 6.9%,而持无所谓态度的占 7.3%.换言之,农村社会各类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愿意接受自律性组织的约束和教育的。
三、社会条件的初步具备是专门化的“支撑力”
条件是制约和影响事物存在、发展的外部因素。开展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是需要具备一定社会条件的。无视农村道德教育专门化的社会条件,不仅不利农村道德教育的改进与完善,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开展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通过这么些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具备条件,特别是体现在道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道德教育社会环境改善两个基本点上:
其一,道德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道德教育专业人才,为开展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提供了人才保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建设关乎道德教育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关乎道德教育内容能否得以落实、关乎道德教育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重大问题。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及相近的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等学科专业来进行的。通过这么些年的建设发展,“该学科的专业点、专业覆盖面、在校学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以及科研成果、社会作用等各个方面,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中,已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②。为此,可以通过设置“特岗”的方式选拔一些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扎实、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农村,优化农村道德教育队伍结构。
其二,农村社会环境的变迁,为开展专门化的农村道德教育提供了时代机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由超封闭向渐开放、人治多于法治向法治多于人治、由血缘、地缘交往扩大到业缘交往、由农民精神负荷较轻向精神负荷较重转型的社会。农村社会的变迁是人创造新环境的结果,但在同一过程之中,新环境也塑造了新人。不论是起基础作用的家庭环境、起导向作用的学校环境、还是起规范作用的社会环境,在伴随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向前发展的过程,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德教育环境的变迁为农村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优化环境与适应环境,促进道德教育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