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农村“文化扶贫”的必要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11 共632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时期农村文化扶贫事业发展探究
    【第一章】农村文化扶贫目的、意义、方法及概念阐述
    【第二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农村“文化扶贫”的必要性
    【第三章】江西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性
    【第四章】江西农村“文化扶贫”发展的选择性
    【结语/参考文献】小康社会建设下农村文化扶贫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影响与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农村"文化扶贫"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佷重视贫困山区文化扶贫建设,陆续出台了许多方针、政策去解决农村在文化扶贫建设上所遇到的问题。先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1月7日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部署,并高度评价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接着又是2007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开设专题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此后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也于2007年8月正式颁发。而如今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任务之一。"我们党之所以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其实亦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主要来自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指导思想或战略的贯彻和实施。因此,开展农村"文化扶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实体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更是现如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任务之一。

  "文化扶贫"对农村政治制度发展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乡镇群众参与国家和地方公共事物的管理十分有限。所谓,政治的进步是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提供保证,经济的发展又为政治的进步搭好了跳板。

  实践证明,开展文化扶贫,提升农村农民的政治文化素养是使农村群众更多的参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建设。列宁在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纲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做出实现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所以说文化的落后使广大农村群众没有能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培育农村群众的政治文化素养,将成为当前各地方政府在建设农村文化扶贫过程重的重点。

  首先,培养和提高农村群众的政治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参政议政的意识。在农村,农民是村民自治的主角,加强农民的参政意识有利于提升他们对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

  同时,提升农民的政治文化素养,是在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对所肩负的义务和责任的认识,从而促进农村群众自发的参与到政治实践当中,努力提高自己参政议政的能力。

  然而,培养和提高农村群众的政治文化素养必须发展政治文化的无形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村农民对政治的认知,改变了农村群众对政治的知、言、行。因此,农村群众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方式,是有序或无序,积极或消极,协商或斗争,必然受到政治文化的制约和支配。

  其次,培养和提高农村群众的政治文化素养,是促进他们以和谐的政治态度、合理的民主方式来表达彼此的利益。对促进农村政治生态、政治进程和政治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出现秩序混乱、违法违规和作出同民主政治相违背的行为,阻碍整个农村的政治生态发展进程。同时,培养和提高农村群众的政治文化素养,使农民不断深化对党和国家政权的认同,有助于各地方、各基层更好、更方便的开展工作,有助于农村与社会和谐发展。而如今,在农村各基层组织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贿赂威胁欺骗选民、买卖选票、家族把持基础政权等。这正说明,农村群众行使基层权力缺少良好的政治文化观。

  最后,培养和提高农村群众的政治文化素养,是农村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发展。只有当政治文化被绝大部分农村群众所接受时,政治文化才会渗透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成为一种价值尺规、行为导向。只有这样,农村和谐才能长远持续、才能构筑农村与社会的和谐,才能统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远发展。

  "文化扶贫"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说过:"一定的经济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建立,一定的文化则必然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成,文化中有经济,经济中包含着文化".如今,在全球文化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并且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受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我们的经济活动都包含着文化元素,而且文化越来越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已经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如今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软件"如果跟不上去,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改革和深化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把文化注入一切经济中,让文化成为经济的驱动力。

  科技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今天,科学技术已成为主要生产力,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都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今,在一些先进国家,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大量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得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紧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0%左右,有的高达80%".

  可见,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第一,科技文化升级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水平。提升农村农业的生产工具水平,是发展和开发当前农业的重要措施。农业科技文化的发展,可以改善现有农业生产技术装备的水平、改善农村生产条件落后的情况,从而促进农田水利建设、耕种质量的提高、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等。同时,发展农村科技文化,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的持久力,并且实现农村在生产规模上的效益化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

  第二,科技文化促使农村产业体系的形成。在市场经济主导的今天,农业产业体系悄然崛起,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科技文化的注入促使农业功能呈多样性发展,农业形式不断变化。发展农村产业体系,节省劳动力的输出,资源浪费的现象,并且给农村群众直接带来比以往更客观的收入。同时,还有利于当地统一规划、管理、操作,形成现代农业一条龙式发展。我国农业部很早就开始实施农村产业体系发展,如果园、茶园、玉米园等。农村产业体系的形成,改变了以往的耕作方式,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科技文化彻底改变农村农民的传统观念。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很多人被淘汰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浪潮里。追其原因,主要是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尤其是农民。注入科技文化到农民的头脑中,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将是农村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落后的思想必将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裕不起来,农村就难以和谐。教授农民科技文化知识,不仅有利于农村政治、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农村与社会和谐发展。

  娱乐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何为农村娱乐文化?农村娱乐文化是指在村民闲暇时间里满足农民打发时间的需求。也就是在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农村开展娱乐文化活动不仅满足农民的需求,同时也带来很高的经济价值。娱乐文化的开展,是丰富农村文化扶贫建设形式多样化的需求,是直接与我国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相配套的。农村娱乐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活动。一方面,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经济的投入与推动,另一方面,农村文化活动也需要获得经济收益和取得经济效益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毫无疑问,农村娱乐文化不仅满足农民精神需求还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

  知识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农村知识性文化就是通过各种乡村业余的培训机构和科学技术培训机构以及各种知识性书籍的图书馆、报刊亭等,来帮助农民提高与生活和生产有直接关系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文化活动。知识性文化主要是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技术上的知识性指导,生产和生活技术的知识性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我国当下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最终要靠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因如此,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因此,在新时期、新目标的今天,我们必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大力开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扶贫"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列宁说:"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面去了。"列宁认为当时摆在布尔什维克党面前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改造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受下来的没来得及认真改造的国家机器;二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

  同样,农村文化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生态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农村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农村生产方式的观念反映,这种观念影响着农村群众的行为和思想,同时还制约着农村精神文明向前发展。提高和增进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造就一批能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新型农民。因此,开展"文化扶贫"是给农村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文明环境、更是铸就一个文明发展、科学进步的农村新貌。

  "文化扶贫"可以改善农村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农民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养成并共同认可的一种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的婚丧嫁娶、分配交换、衣食住行、生产劳动、政治行为等活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新时期,农村的经济和文化都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风俗习惯的继承和延续同样遭遇着社会改革所带来的更替和变化。我们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建设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文化路线。坚持党的文化建设路线,结合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发展农村文化扶贫,能够优化农村风俗习惯,能够促进乡风文明。

  第一,文化培养农民的集体意识。我们党一直以来主张大众文化路线,在农村文化扶贫中,必须注重提高农村群众的集体意识。风尚习惯是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个人的行为受到集体意识的认同和影响。反之,个人和少数人的行为若不被集体认可,则会受到抑制。坚持大众文化,提高农民的集体意识,有利于移风易俗,从而促进农村文化方面的发展。

  第二,文化促进地域风情的持续。由于广大农村地域不同,各自的地理气候条件、民族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积淀等的不同,必然造就各地各自的风俗习惯不同。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风情".我们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十分注意因地制宜发展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保持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的文化特色,促进风俗习惯的发展。

  第三,文化推动民间技艺的发展。技艺是农村农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不断提高生产和生活效益的一种方式。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民间技艺得到开发,并与科学技术融合,大大提高了民间技艺在生产、生活中的普遍实用性,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一方面,农村文化扶贫就是要科学的继承和发展民间技艺,促进民间技艺延续与革新;另一方面,是为破除伪民间技艺,提倡科学与创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文化扶贫"可以促进农村的道德建设

  在农村文化扶贫建设过程中,树立良好的道德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道德环境体现了乡村精神文明的内在表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交替,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冲突,势必会带来关系的复杂化和观念的多样化。农村群众道德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是否和谐稳定,影响着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第一,和谐农村的构建,离不开道德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乡风文明"即是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之一,也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取向。在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告别低俗迷信,走向健康的文明生活。道德建设在维护农村稳定和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道德建设需要文化的筛选和滋养。在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摒除那些自私、愚昧、迷信的思想。我们要学会辨别传统文化中优劣的部分,继承有利于我们思想道德提高的部分。同时我们还要对其他国家优秀的思想道德进行辨别,吸收其中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区实情的道德观念。如:公平的竞争观念、法律常识观念和爱国、团结和敬业精神等。同时我们还要紧更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思想观念。因此,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以农村"文化扶贫"建设为契机,从而提升农村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促进乡风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

  "文化扶贫"可以优化农村的法制环境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越高,法律规范的作用和意义便越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逐步提高,法律规范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大。法律不似道德那样是在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的社会规范。如今仍然还有很多农村农民其法律常识、法律意识依旧浅薄,尤其是贫困边远山区,法盲已成为这些地区的普遍现象。而法律意识的欠缺则直接导致农村在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停滞和落后。因此,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优化农村法制环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第一,"文化扶贫"可以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法治是需要法治基础的,这个基础包括法律知识普及和法律思想的培养。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度,能否有效地在农村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培育农村农民的法律文化素养刻不容缓。要真正增强农民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还需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要从农民的思想、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入手,使广大农民养成依照法律来行事和处事的行为方式。

  第二,"文化扶贫"可以改善农村的法治环境。农村法治环境的培育离不开一个公正公平、健康有序的环境。想要让农村广大群众认识到法治是保障人们安居乐业的有力武器,必须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法治文化是构建精神文明的重要保障。先进的法治文化积极引导和丰富农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强农民生活的精神内涵,促进法制文明的进步。农村法治文化的培养,能够促进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促进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积极推动执法环境的改善,并引导和教育农村乡镇的执法者严肃执法、公平执法和农民更好地学法、知法、守法、懂法。发展这样的法治文化,就是发展了时代的主旋律。现代法治文化只有与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