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探究

来源:中国医药指南 作者:张颖
发布于:2020-04-18 共2597字
心内科论文第六篇: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探究
 
  摘要:目的 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按照硬币法将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绞痛发作情况、胆固醇和血压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62.0%)更高,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更少,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短,胆固醇、舒张压、收缩压较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P<0.05。结论 对急性心绞痛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压、血脂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绞痛; 心血管内科; 氯吡格雷; 常规治疗; 治疗效果;
 
  急性心绞痛是一类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其持续发作时间一般可达到2~5 min,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并降低其生活质量[1]。病情轻微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往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病情严重的患者需采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2]。本次试验就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00例进行本次试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治疗组中男性、女性分别有28例、22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为(63.0±4.4)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10年,平均病程为(6.2±1.7)年。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6例和24例,年龄44~84岁,年龄平均为(63.6±4.4)岁,病程为10个月~10年,病程平均为(6.4±2.0)年。对比两组的上述基本资料,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之间对比试验可以比较。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心绞痛,排除对本次试验用药过敏、治疗依从性不佳、合并精神类疾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本次试验得到了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了试验知情通知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口服依那普利(1次/天,10毫克/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天,100毫克/次)。同时还需给予吸氧、解痉、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对照组相同治疗方案基础上同时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每天3次,口服,25毫克/次。患者均接受1个月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3.1治疗效果比较:显效:患者心电图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缺血性改变,各项症状消失;有效:患者心电图处于缺血状态下,ST段回升1毫米以上,导联倒置T波变浅1半以上,但未恢复正常水平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3]。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1.3.2对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进行对比。
 
  1.3.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胆固醇和血压水平(舒张压/收缩压)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以SPSS22.0软件分析、处理试验比较数据,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对应采取t值检验,卡方检验,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在P<0.05时判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两组比较:
 
  治疗1个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45/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31/50),两组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0.92±0.45)次/天,较对照组显著更少,持续时间(3.51±1.33)分/次较对照组显著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2.3 两组患者胆固醇、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胆固醇、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胆固醇、舒张压、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胆固醇、舒张压、收缩压水平相比(±s)   
 
 
  3 讨论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类临床症候群,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其主要诱因包括急性循环衰竭、过度劳累、心情激动、受寒等,患者一般会出现明显的胸痛症状,其危害较大,严重者甚至可致死,因此需尽早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4,5]。临床中多采取依那普利、阿司匹林等药物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其中依那普利属于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助于提升血浆肾素的活性,并抑制醛固酮的分泌,降低血管阻力,同时还能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供氧,降低心脏负荷,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6]。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具有较好的抗血栓效果,其疗效确切、药效持久[7]。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仅仅采取依那普利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无法取得较好的疗效,往往还需联合应用其他药物。氯吡格雷属ADP受体阻滞剂,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在与依那普利、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心绞痛时发挥协同作用,临床疗效显著更改[8,9]。本次试验比较结果显示,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有效率达90.0%,并且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其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胆固醇和血压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也显著降低,上述疗效均显著优于常规方案治疗的患者(P<0.05),本次试验结果与王芳[10]的试验结果。
 
  可见,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建议将这一治疗方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比力克孜·阿布力米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5,8(12):55-56.
  [2]郭云洁,李燕军.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36):7585-7586.
  [3]刘旭武,蒋丽华.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11):81-82.
  [4] 张斌.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23(6):2928.
  [5]刘立荣.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8):149.
  [6]陈玉国.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7):167-168.
  [7]万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1):68-69.
  [8]高远毅.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2):392.
  [9]杨拥军.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12(12):36-38.
  [10] 王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5,3(17):117.
点击查看>>心内科论文(专业推荐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辽宁中置盛京老年病医院有限公司
原文出处:张颖.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6):204-2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