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容情节基础:崔炜故事与海珠石传说
根据采录者提供的信息以及文本自身呈现的情节,《珠江的传说》以《崔炜的传说》和《海珠石的传说》为基础整理编创而成。如果对《崔炜的传说》和《海珠石的传说》进行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珠江的传说》的情节内容可谓历史悠久。
首先,崔炜故事出自晚唐裴铏所着的传奇小说《崔炜》,《太平广记》卷三十四收录之,列为神仙故事;宋·陈元靓所编《岁时广记》卷二十九,题为《遇神妪》;南宋·曾慥《类说》亦收之,以上三者俱署出《传奇》。《唐人说荟》收入郑皙纂的《才鬼记》内,《类林杂说》《古今说海》则不署撰人。明清广东方志亦有收录,如道光《广东通志》卷三百二十六《列传五十九·方技》有载。今可见于《广东民间故事选》《越秀民间故事传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之《崔炜神游越王墓》,《广州的传说》之《鲍姑与崔炜的传说》,《羊城人仙神》之《崔炜与仙人鲍姑》,《罗浮山神话传说》之《鲍姑神灸传崔炜》等。
与《珠江的传说》不同,自传奇《崔炜》一脉传承下来的崔炜故事属于典型的神仙人物传说,其叙述的重点在于崔炜与鲍姑的交往,崔炜游南越王墓的神奇经历,其高潮和结局是崔炜醒悟所遇老妪为仙人鲍姑,最终“散金破财,栖心道门,乃挈室往罗浮访鲍姑”.胡人识宝、得宝并非崔炜故事的重要情节,且清以前仍保留传奇中胡人顺利购得宝珠回国的内容,至《广东民间故事选》之《崔炜神游越王墓》始出现宝珠从胡人手中跃至江中的情节。
其次,关于海珠石传说的记载,较早见于宋·方信孺《南海百咏·走珠石》:“旧传有贾胡自异域负其国之镇珠,逃至五羊。国人重载金宝坚赎以归。既至半道海上,珠复走还,径入石下,终不可见。至今此石往往有夜光发,疑为此珠之祥。”
其后,明万历《海珠小志》卷一《海珠慈度寺记》载:“海珠慈度寺,旧在州东……岁久颓圮。宋宝佑间,文溪李昴英捐财,与僧鉴义徒创江心海珠石(上)……旧传,昔贾胡坠摩尼珠于海,化此石,故名。予则以为不然。石之生于江心,如金山焦山枭矶江心之显。是石圆秀如珠,且广人称江河为海,故名之如此”.明末清初屈大均所着《广东新语》卷五《石语·三石》有载 :“会城有三石,东曰海印,西曰浮丘,中曰海珠,皆地之胏也。
海珠在越王台南,广袤数十丈,东西二江水环之,虽巨浸稽天不能没。语云:‘南海有沉水之香,亦有浮水之石',谓此也。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珠至此,珠飞入水,夜辄有光怪。故此海名曰珠海,浦曰沉珠,其石则曰海珠云。”
从上述三则记载可看出,“海珠石”在宋代称为“走珠石”,其得名在民间的说法普遍与贾胡于珠江丢失宝珠有关,尽管已有文人对此表示怀疑,但从《南海百咏》“旧传”一词来看,民间这一说法至迟在宋代已广为流传;而据另两则材料显示,则“海珠石”之名在明末清初已有载。另外,按屈氏的说法,海珠石和珠江(屈氏称“珠海”)的得名均因“珠飞入水”,并未出现《珠江的传说》中珠江因海珠石而得名的说法。
最后,珠江因海珠石而得名的说法,较早见于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三十八:“(广州)城南江中有海珠石,是曰珠江。”
稍后见于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西江,府西北五十里,其上流为浔郁二江,合贺江而东,过肇庆府入府界,与浈水会。浈水即北江也。又东南流至城南而会于东江,亦谓之三江。江中有海珠石,是曰珠江,一名沉珠浦。”
道光《广东通志》亦载:“牂牁江,一名珠江,即西北二江下流也。珠江源于三江,合流于城南,中有海珠石,是谓珠江,一名沉珠浦。伪传贾胡沉珠于江,化为石。”珠江得名于海珠石的说法至今仍在海珠石的相关传说中有所体现。
今天的海珠石传说,可见于《越秀民间故事传说》《广州的传说》之《光孝寺与海珠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之《海珠石》等。《光孝寺与海珠石》《海珠石》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即喜欢摆弄珍宝古玩的赵举人,偶然从家中洗砚池捞起一块大青石板,并不以为至宝,后来被一外国珠宝商人发现,几经商讨,同意将宝石剖开三块,由商人以三千酬金购得中间一块(此块其实是拥有壮丽河山天然美景的宝石)。商人得宝后,乘船计划将宝石运往海外,却在途中遇上风浪沉没海底。接下来,故事是这样陈述的:这珠宝商人的船只怎么会突然沉没海底呢?传说,南海的山山水水,都有南海天神海将把守。
因此,那珠宝商人的一举一动,天神海将都看在眼里,山河图宝石形同中国河山,岂容他人分割!他们几次三番把宝石送回口岸不成,只好把宝石沉到海底去了。到了第二天清早,就在船只沉没的地方,浮起了一块闪烁着珠光的巨大海石,据说就是那块宝石,人们便叫它做海珠石。这条江因此就叫做珠江了。
《珠江的传说》的高潮和结局则是这样的:突然间,狂风骤起,白浪腾空,航船颠簸摇晃,波斯商人刚想把手中的宝珠放回箱中,一道白光从他掌心冲天跃起,宝珠箭一般射入江中,钻进一块长满绿苔的巨石底下,原来阳燧宝珠不忍离开自己可爱的祖国和家乡,深深地潜入江中,隐藏起来。
从此,江水更清澈了。不管江潮涨落,那块巨石永远浮现在江面上。每到晚上,它还会闪闪发光,所以人们叫它做“浮石”.古书上说:“南海有沉水之香,又有浮水之石”,指的就是这块浮石。因为它充满了珠光宝气,后来人们又叫它“海珠石”.那条江河,也因此得名为“珠江”,就是如今日日夜夜流经广州的那条珠江。
对比可见,《海珠石》和《珠江的传说》的高潮、结局类似,且从胡商识宝、得宝的主要情节来看,均属于“胡人识宝”传说类型。如此,不难发现,《珠江的传说》是海珠石传说一脉相传的产物。
综上,《珠江的传说》的产生可以表述为: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领导下,采录者以最迟在宋代即已口头流传的海珠石传说为基础,吸取了唐传奇《崔炜》的故事情节,以民间传说惯用的历史化、地方化叙事手法,解释了最迟不晚于清代即已出现并流传的“珠江得名于海珠石”的说法。
三、母题内涵基础:“胡人识宝”传说类型与爱国爱乡之情
为什么由崔炜故事和海珠石传说综合整理而成《珠江的传说》,排除当初采录者个人主观的、偶然的因素,首先可以大概推测的一个客观原因是《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中“综合整理”方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