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现代视觉的图式特点及其图式悖论

时间:2014-10-15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7089字
论文摘要

  视觉中的传统与现代由作为对象的图式而来,因此,研究现代视觉感知就是要研究现代图式,那是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的图像创造.此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鲜明差异应该彰显出了传统与现代之视觉感知的差异.循此差异,可以深入洞察现代视觉感知及其图式诸特点,由此出发又可进一步彰显出现代精神生活的一些面貌.

  一、视觉感知与图像

  感知总是与意义相关,视觉感知即在视看中领受或把握意义.因此,对视觉感知的研究可以从意义,也可以从视看入手.从意义把握角度看,任何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主观色彩,对象本身无所谓意义与否,任何意义的存在都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从视看角度看,视觉本身也都命里注定、具有主观色彩,比如像点、线、面、形状,乃至色彩等这些要素都是人为了方便把握对象而从对象中概括出来的,对象本身只有空间,体积等因素而不具有点,线,面这样的东西,这些要素是人为了便于视觉把握对象而建构出来的.所以,视觉中的形都兼具主观和客观、表现和再现等两方面因素.正是居于此,梅洛 - 庞蒂才写道: "视觉是一种在心灵面前树立世界的图画或表象,树立一个内在性与理想性世界的思想活动."①此处"思想活动"即精神活动.因此,"我所看见的一切,原则上都属于我所及的范围,至少属于我的目光所及的范围"②.视觉感知其实是用视觉媒介,如形状,色彩等去把握世界意义,即把握世界对视看者之意义的活动.它虽指向对象,但根基在主体.

  就视觉感知的主观性而言,是怎样的主体性内涵映现在视觉中呢? 迄今各种研究表明: 视觉是建基于触觉中的.人对世界的把握最初靠触觉,然后往视觉扩充.视觉感知其实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触觉经验基础上的.而触觉即身体感知,正是基于此,梅洛 - 庞蒂才就画家写了这样的名句: "正是通过把他的身体借给世界,画家才把世界转变成了画."③由此,图像也就成了人身体经验的映现.人在图像中的所见其实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触觉经验,即对世界最直接、最感性的把握.由于图像中浸没着这样的自我,视看也就是以视觉方式见到自我,同时也将这样的自我展现给他人.所以,视觉感知不仅感知到了最直接、最感性的自我,同时也将这样的自我展现给大家看.

  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梅洛 - 庞蒂写道: "通过其身体浸没在可见者当中,自身也是可见者的看者并不把他所见的东西占为己有: 他仅仅通过注视而接近它,他面向世界开放."④这样的道理基本已被现代视觉研究普遍接受,如德国当代着名图像学研究者博姆( Gottfried Boehm) 也指出: "图像无疑是将生命凝固在物质中,对于创造意义来说至关重要的是,用图像使凝固于其中的观看行为复活,唯有再被观看的图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图像."⑤对于图像的创造者来说,图像中凝固着他的身体经验或对世界的感性经验,而当这样的图像被他人观照时,他人就见出了他的这个经验,图像也就成了他人的图像,成了完整图像,即被他人共享的图像.

  二、视觉感知的传统与现代

  就人类图像观照史来看,差异无所不在.地区间的横向差异暂且不论,纵向间的历史差异已大到颠覆性程度,即西方 19 世纪中叶以来启动的视觉现代主义颠覆了以往的图式语汇.正是这一场视觉革命使得图像生产史和观照史上出现了传统和现代之分.就现代视觉图式而言,19 世纪中叶启动的现代运动明显指向三维透视,当时的革新也显然指向对三维图式的突破.就此固然可以用是否三维去区分图像观照史上的传统和现代.

  三维即定点透视,传统图式无疑由此主导,现代视觉图式则显然出自对三维图式的克服.三维图象中,凝固在其中的世界经验与日常感知具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使得其间的主观内涵与日常感知基本一致.日常视觉感知中,对象总是在观者中心( 定点透视) 框架下被建构成的.

  在这种建构中,主观性内涵的积聚总是与日常应事观物连在一起,总是会受到功利性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日常视觉感知中对象意义的见出总是受到了非视觉性因素,即理智等活动的渗入.日常视觉中,纯视觉性因素,如点、线、面、色彩、形状等,都会在理智活动等非视觉性因素的影响下被感知、被把握.离开了对其中非视觉性内涵的理喻,图像甚至无从把握.三维图象与日常图像的这种一致性使得感知也建基于对渗入其中之非视觉因素的领悟.日常视看中的移情和内模仿现象同样会发生在三维图象中,移情和内模仿就是将真实的情感活动移入到视看中,而真实的情感活动就渗透着各种思想、情感、观念等非视看性因素.由此,所见线条、形状、色彩等就在这样的渗入中被理喻,被把握.

  19 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视觉现代主义在图像创造上几乎都致力于对三维性的突破,没有了三维性,图像感知就开始与日常视觉感知分离,这也就意味着与视看中的非视觉性考虑分离,而使视觉只是专注于看.渗入到日常视觉中的非视看性因素都是先在的,都是先于当下的看而存在于观者身上的,它们不管是来自于之前的看还是来自于之前的观念和思想积淀,都是预先存在于当下视看的.所以,突破三维透视的图像引发的视看之所以与日常视看不一样,表面上在于将非视觉性因素剔除了出去,其实是将视看中预先设定的因素剔除了出去,从而使视看专注于当下.当下的就是看.因此,有了视觉现代主义使视觉由他律转向自律的说法.他律的是传统视看,自律的则是现代视看.视觉现代主义在 20 世纪以来的发展中虽然已不再将矛头指向对三维图像的克服,而是有了多方面的展开,其中不乏有貌似回到三维性的图像出现,如超现实主义的图像创造.

  但是,不管现代视觉的图式语汇如何丰富多彩,其中异于日常视觉感知则是万变之中的不变,超现实主义的图像创造虽然又回到了三维图像,但那是比现实还要清晰的三维图像,因此,还是异于现实,引发的还是异于日常的视觉感知.只要异于日常感知,视看中就不会有或少有先在的非视觉因素的渗入,感知就会专注于当下的看.所以,视觉感知的传统与现代,关键不在具体哪种图式,而在图式引发的视看.凡是能引发自主视看,即没有其他非视觉因素渗入的视看,即是现代的,反之,则是传统的.19 世纪中叶以来的视觉现代主义不管在图像语汇上多么千奇百怪,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引发专注于视看的感知,而面对图像的看只能是当下的.因此,专注于视看也就是专注于当下.

  三、现代视觉的图式特点

  就图式层面看,视觉现代主义迄今的发展已向世界展现出了近乎千姿百态的图式语汇,即便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语汇中,也有一个不断展开、不断衍生的过程,即从最初对三维空间的压平,即平面化,经由对空间关系的重组,即拼贴或碎片化以及动感化,再走向抽象化.抽象图形出现后,图像感知就彻底摆脱了对象性因素,也与日常感知彻底断开了关联.视看就全然专注于一些视觉性要素了,如点、线、形、色彩等,以致行为艺术中,图像生产不再关注再现问题,而只是关注形本身,一种不再由对象,而是由人的身体行为衍生出的形.现代图像感知虽然呈现出了五花八门的情形,但如此众多的图式语汇都旨在引发自主的看,即仅就视觉性因素而来的感知.这样的意义感知较之于传统的图像语汇又进一步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其一,感性化.现代视觉图式的最鲜明特点之一就是感性化.当然,任何图像都具有感性特点,都离不开感知.但是,日常图像感知都是在观念、想象等非感性因素的介入中完成的.现代视觉图式由于将感知中的这些非视觉因素剔除了出去,视看中非感性因素的渗入也就被降到了最低限.这时,视觉把握就很大程度被递交给纯感性活动: 即时的看或当下的看.所以,现代视觉图式的鲜明特点就是,剔除视觉感知中非视觉因素的介入,将感知全然系之于当下的感性活动,即当下的视看.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视觉的回归.早在人类的原初时期,图像感知由于前经验的贫乏,而大多处于单纯感性阶段,大多凭由感性活动,即单纯的看去把握图像的意义,象征、隐喻便是其具体体现.但是,现代视觉图式又有其自身特点,其间的感性化是人为制造的,是通过刻意的图像创造生产出来的.这就是说,那不是由于理性介入的不足,而是相反,由于理性介入的太多所致.那是在刻意剔除理性的介入,旨在使日常视觉感知中被抑制住的感性得以释放.因此,现代视觉图式的感性化旨在推进或促成意义的感性把握,而原始民族那里的感性化是无法选择的既成事实.据此,由感性化而来的意义不确定性也有殊异.

  视觉感知只要具有感性化特点,其意义把握必然出现不确定性,因为感性把握的东西是系之于一点的,是最具体的,很难被共享和复述出来,这就使得其间的意义呈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原始民族视觉感知中的意义不确定性往往以空乏、跳跃为基础,这就促成了象征、隐喻等手段; 现代图式的意义不确定性往往以密集、波动为基础,那是丰富的意义生成所带来的难以确定的结果.因此,现代视觉图式的感性化是在刻意催发和促成意义的感性把握,是在呵护日常视觉感知中被吞噬的单纯视看.

  其二,媒介化.现代视觉图式的感性化本身就是将视觉意义的建构全然系之于视看,即对象所见形式.于是,图像的感性特质或形式特点就对意义感知具有决定意义.由此,现代视觉图式就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媒介化特点,即图像意义主要由图像媒介主导.媒介在,意义在; 媒介不在,意义也就随之消失.这与日常视觉感知和前现代图像特质迥然不同.在前现代或日常视觉感知中,图像的形式特点或视觉特质依然起着重要作用,没有这些特质,视看无从开始.但是,对所见对象的意义把握却不全然依赖于这些形式特质本身,它还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非视觉性因素的影响,如观念、想象等.因此,在前现代图像感知那里,形式特质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更不是导致意义感知的唯一因素所在.图像意义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非形式性因素.所以,传统视觉感知的图式还没有呈现媒介化特点.即便在原始民族那里,图像的感性化也没有导致媒介化.原始民族图像的感性化虽表明,视觉感知中没有观念性因素介入.但其中却很大程度上有着想象性因素的介入,而且原始图像的感性化很大程度建上基于想象,以想象中的感性而不是当下在场的感性特质存在.这样的感性化就不会导致媒介化.而现代图式的感性化则聚焦于当下在场的感性活动,意义的建构完全系之于当下的感性活动.这样,引发当下感性活动的形式就对意义的存在起着决定作用.于是,形式就具有了独立意义,其本身就成了表达所在.图像感知离开了它也就无从发生,只有它的在场,才会有意义出现.现代图像的媒介化使得形式成了视觉感知的载体,没有这个承载,感知也就不复存在.

  媒介化使得现代图式成了一种机械化,甚至物化的存在.图像以怎样的形式、怎样的特质出现,视觉感知也就会达到怎样的程度.这种近乎一一对应的关系将传统视觉感知中主观伸展的空间剔除了出去,视看不再是对对象的意义把握,而成了对象形式引发的效果.有怎样的形质,就会有怎样的效果.而且这样的机制大多建基于感知层面的视觉反应,如动感形式就是建立在视觉反应机制基础上的.这种近乎物化的机械化使得现代图像一方面由于异于现实而具有着明显的个体性感知空间,另一方面这种个体性又是建立在共有的反应机制基础上的.

  其三,消费化.现代图式的感性化和媒介化又进一步使其呈现出消费化特点.意义感知如果机械地在感性活动层面发生,那么,视看就成了一种单纯满足需求的活动.一旦需求得到满足,视看活动就会停止.而且,同样的需求,同样的视看又会再出现,继而又再满足,再停止.如此往复,铸就了现代视觉感知又一个鲜明特点: 消费化.

  诚然,传统图像感知无疑也满足了观者的需求,但这种满足不是全然依赖于感性和媒介化条件的,其间很大程度有着主观性因素,如观念、想象等的渗入,正是这些外加的因素,使得视看不会全然停留于物理层面,而是进入到了精神活动层面.这一方面开启了意义生成的无穷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意义生成具有了不可复得性,因为个体的主观精神活动具有鲜明的时间性,进而具有着不同程度的独一无二性.这两方面因素都使得传统图像感知不会饱和,也不会终止.而现代视觉感知由于全然系之于感性和以特定媒介为前提条件,其间的满足不仅呈现出有限性,而且可以被共享,有着鲜明的重复性,由此就会随着饱和的出现而终止.当观照重新出现时,意义感知也同样在重复.这就使得图像感知成为了单纯消费活动.现代生活由于越来越失落了与物直面相对的感知,即感知活动越来越被共有和先在的东西统摄,这种对直接感性活动的抑制就催发了图像感知中的感性化和媒介化,以在视觉领域中对那种失落做出回应: 以媒介化这种近乎极端的感性方式来呵护自发的感知活动.具体来说,现代生活由于直接感性活动的失落,进而滋生出单纯感性活动的需求,现代图式就顺应着这样的需求而诞生.而由于该需求纯属感性的并以特定的媒介为条件,这就使对该需求的满足呈现出单纯物性特点,就像饥渴之于食物和饮料一样,图像感知就成了对单纯物性需求的满足,成了简单划一的消费活动.

  现代视觉感知的消费化使得图像阅读成了一种浅阅读,一种只顾感性效果不顾精神深度的意义感知活动.这样的图像感知在现代社会虽有其使人释怀、使人宣泄日常被抑制之需求的功能,但也明显带有着只顾量、不顾质的局限,即只顾感性效果的出现,以量的增多来代替强度,不顾深度的拓展.早在上世纪初,本雅明就已经在可大量复制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了这种趋势,并将之描述成统计学方式向思维、视看领域的渗入.他在其着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写道: "统计学在理论领域意义日渐突出的情形,在视看领域也明显出现.这种将大众看成现实( Realitaet) ,现实看成大众的情形,不仅对思维,而且也对视看来说,具有无限深远的意义."⑥大众即量,奉大众为现实就是将大众这种单纯量的属性看成是真实所在.这不仅是现代文化的特点所在,也是现代图象感知的标志之一.

  四、现代视觉图式的悖论

  现代视觉图式的感性化、媒介化和消费化清楚地展现了现代图像感知的官能化,即去除视看中本来不可避免的其他非视觉要素的渗入.官能化并不是指对图像的简单官能把握,而是指对意义的感性把握.日常生活中,对视觉意义的把握总是离不开前经验等非视觉因素的介入,图像感知的官能化即从当下,也就是从即时感受中去建构意义.这时建构出的意义就无法用非视觉的观念,概念等手段去描述,而只能寓居于感性媒介中.显见,这是对自主视觉的回归,这种回归是现代社会日趋功能化的产物.正像丹尼尔·贝尔早就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势不可挡的理性化在文化领域造就了一种背反,一种非理性化.其在视觉生活中的体现就是官能化,专注于当下视看效果,不顾视看背后可能承载的其他内涵,如观念或思想方面的内涵.正是现代生活愈演愈烈的一体化和程式化,使得日常视觉阅读中的个体感受性愈加丧失,于是,图像感知中就滋生出激活这种个体感受性的需求.表面看,现代视觉回归到了个体对意义生成的参与,但实际参与其中的个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个体性的,而是共有的东西,因其以感受直接性面貌出现,于是就被奉为个体的.

  这其实昭示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深层悖论: 现代社会用假想的类似物在弥补已失落的东西.从现代视觉图式转向自律这一点来看,对视看本身,即当下视看的专注,无疑在提升观者对意义生成的介入.在传统图像感知那里固然也有观者对意义的渗入,但那不是当下的主体,而是先在的主体,是观念化或理性化的主体; 而现代视觉感知中,参与到图像意义建构中去的则是此时此地观看着的主体,是处于感性活动中的主体.现代视觉图式中的平面化、抽象化,乃至超现实化等之所以能激起当下观者对意义感知的参与,是由于这些图式与日常形式有着特定的间离,正是这种间离使得前经验无从渗入,意义把握只得专注于当下的看.由此,当下观看着的个体感知便成了意义把握中重要甚至决定性因素.所谓视觉图式的自律均建基于此,即由单纯的看或对象形式来建构意义.无论视看还是形式都是与当下视看着的主体相依相随的.因此,现代视觉感知使日常生活中压抑着的个体感受性得到了满足和释放.

  从现代视觉图式转向自律的感性化、媒介化和消费化特点看,这种个体感受性中又潜藏着伪个体性特点.正如所述,感性化、媒介化和消费化带有着强烈的官能性特点,而官能的东西是人之间最相同的.现代视觉图式中凡是能显出意义的,人都能感受到,而且感受到的东西也大致相同.这就从另一角度表明,现代视觉图式启动的当下个体对意义的参与其实并不是个体的,而是共体的,其之所以被认为是对个体性的回归是因为感受的直接性,由于这种直接使得观者强烈地在自己身上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就认定为是自己的,而不顾这种感受是否与他人雷同.所以,现代视觉图式由于走向官能化,进而用感受的直接性取代了感知的个体性.其间被人感知到的,其实并不是个体所特有的,而是人作为类共有的,就像味觉、触觉等人之间基本相同一样.

  这就进一步昭示出了现代视觉图式中的一个深层悖论: 一方面由于感受的直接性而将视看着的个体明显带入到了意义建构中;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个体感的凸现是单纯建基于官能化感知之上的,因此参与到意义中去的主体只是指向官能性个体,而这样的个体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凡人皆同的.现代视觉感知就在个体性问题上呈现出这样一个鲜明的悖论.深入地看,这个悖论也昭示出了视觉审美中的一个潜在事实: 视觉审美必然建基于个体性感知.传统视觉形式中,个体性感知来自于观念等精神活动与感知对象特有的交接,这个交接虽然不是由当下官能性感知所决定,但该交接本身却是当下的、独一无二的; 现代视觉图式中,个体性感知直接来源于当下官能性感知活动,这个当下感知本身凭借其强有力的感受直接性而使观者明显感受到了自己当下的感知活动,进而由自己个体的参与以为有了个体性.其实,单纯建基于个体感知的个体性只是一种感性个体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即独一无二的个体性.

  这是现代生活真正失落的,现代视觉只是用一个替代物,即个体直接性来弥补这种失落.这种弥补其实并没有补救出什么,而只是新开辟出了一个领域: 单纯形式感知.现代视觉审美凭借着这样的单纯感性活动来替代本来直接的意义活动.

  二者之间除了在直接性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外,再没有其他什么相同或相似的了.而且,即便在直接性问题上,二者也存在着根本差异: 一方是意义建构活动的直接性,另一方只是对意义感知的直接性.前者在不断创造着意义,后者只是在不断感受着业已存在的意义.这或许是传统与现代的根本差异所在,视觉问题也是如此.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