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宗白华致“合”而立的美感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07 共701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宗白华美感思想中“合”的精神探究
【引言】 宗白华致“合”而立的美感研究引言
【第一章】宗白华美感思想的形成过程
【2.1】美感思想中的逻辑演进之合
【2.2 2.3】美感类型中审美实践与物质实践之合
【第三章】宗白华的美感思想的当代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宗白华的审美理想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引 言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宗白华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不仅受到德国哲学严谨的思维训练,更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西方美学自古希腊柏拉图开始,在围绕着美的诸多问题的讨论中,美感问题始终是美学中最复杂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无论是在西方本体论的哲学还是在近代认识论的哲学乃至现代哲学的实践、生活、语言、文化、价值转向,西方哲学家基本都是站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下去探讨美感问题。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哲学始终站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上,对美感问题的探讨不强调认识而更倾向于一种体悟。这两种思维方式对美感理论的研究都起到积极作用。宗白华的美感思想也正是在这两种思维方式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智慧结晶。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宗白华的哲学、美学、艺术学等思想的深度挖掘,宗白华的美感思想作为其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作为这诸多研究领域所共同涉及的基本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为止对宗白华的美感思想所进行的专题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也正是由于缺乏对宗白华美感思想的理论建构和形成过程的系统性的论述,其美感思想通常只是作为其学术思想的一小部分内容散见在研究者们的学术文本中。尤其是对于宗白华美感思想中"合"的精神的深入挖掘,为接下来的学术研究留下了较大空间。因此,对宗白华的美感思想进行系统地论述,并以此为线索洞悉宗白华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其学术思想中的逻辑演进的内在里路。而且,这也能够更为深刻的了解宗白华美感理论与其学术思想中"文化"、"生命"、"精神"、"人格"、"艺术"、"虚实"、"意境"、"节奏"、"境界"、"艺境"等诸多范畴的内在关联。

  就在论文的选题阶段,北京大学召开了以"美感神圣性"为主题的研讨会。

  作为具有中西融合的学术胸襟,世界美学的学术视野,现实性终极关怀的学术指向的宗白华,其美感思想中所蕴含的广博的智慧将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扬提供新的视域,对当代美感理论的建设提供新的资源,对当代中国现代形态的的美学提供话语的范式。

  (二)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往往越是处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精神力量就越需要得到发展。然而,当近代的人们失去了人与自然的谐和,失去了对宗教的信仰之后,人类的精神看似得到了自由的解放,但同时也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当代人在普遍生活中所面临的共同矛盾莫过于富而不乐,这正是个体感性力量没有得到扩展所带来的后果。而美感的培育与个体美感体验的深化能够提升个体的感性力量,进而以美感为中介,实现感性的人与理性的人的合一。首先,美感作为个体感性直观的体验,能够使个体获得良好的情绪,能够使个体以一种审美的眼光,艺术的、客观的看待经验世界的纷繁乱象。其次,美感作为一种理性的思维体验,使个体能够在艺术的鉴赏与创造中获得生命形式的启迪,进而内化为个体内在人格的塑造。最后,美感作为一种艺术的生命体验,能够为人类启示宇宙人生的真相,使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的与宇宙创化的规律相统一。

  宗白华的美感思想中,对中国传统美感发展史的规律性把握与美感类型的创造性划分,有利于我们把握当代国人的美感倾向。对美感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的历史把握,能够使艺术工作者紧紧把握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不同美感类型的需要。这有利于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既能产生出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又能引领人们审美价值取向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以及意志的培养,这促使个体能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建立在自由完整的人的基础上,个体的精神力量外射到物质实践中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实践样式,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本领域研究现状。

  自 1981 年《美学散步》出版以来,学术界重新把目光聚焦在宗白华身上,集中探讨其美学和艺术学思想,掀起了一股宗白华热。在对众多关于宗白华学术思想研究的专著、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都针对宗白华学术思想来源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厘清。从中西方文化对其学术思想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进一步论述其学术思想的根本落脚点。总得来说,对于宗白华学术思想的来源问题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倾向。第一种观点,倾向于宗白华的学术思想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第二种观点,倾向于宗白华的学术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第三种观点,倾向于宗白华的学术思想是德国美学的中国变体。当然,这里所总结的三种倾向并不是彼此之间处于绝对独立的观点,而是体现出学界对宗白华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时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同。而且,随着学界对宗白华学术思想研究的不断推进,这三种倾向往往呈现出相互渗透的态势,共同深化了对宗白华学术思想的不同倾向的阐释。这为后续的研究者深入认识宗白华的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首先,众多学者以中西融合的视域对宗白华的学术思想进行考察,系统论证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宗先生学术思想的影响。刘纲纪先生注意到西方的歌德美学和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对宗白华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认为,宗白华是"站在歌德启蒙主义美学的高度上对中国古代美学做出了新的阐发,并且很自然地把他引向了道家".并进一步指出,宗白华的美学是由"歌德的美学而进入中国古代美学。"而道家美学给予宗白华最大的启示就是要"达到一种与自然合一的精神的美".

  萧湛则是从西方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角度对宗白华学术思想进行阐述。他认为,宗白华美学体系中的生命本体论的形成是受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理论和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本体论的影响。而宗白华生命本体论的最终确立是因其在"强调健动创化之生命精神的儒家处找到了支持,将生命本体论建立在《易传》哲学之上。"叶朗先生认为,宗白华"一直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但是,宗白华的美学思想的根本立足点是中国哲学。

  而在这种中西融合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他同样认为"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就立足于中国古代的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以歌德为代表的西方泛神论的启蒙主义美学,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都对宗白华的美学思想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最终立足点甚至是根本立足点,阐述为中国传统哲学。无论是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最终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还是儒家,都体现出宗白华学术思想中"天人合一"的逻辑终归。

  其次,正是基于对宗白华学术思想中根本立足点和最终指向的发掘,一部分学者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的角度对宗白华的学术思想进行重新审视。汪裕雄先生以宗白华的艺术境界为核心,提出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做了范导式的尝试".

  胡继华先生认为,宗白华的学术思想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经验、古典艺术境界、古典生命形象、古典形而上学的现代转型。

  也就是说他认为宗白华对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吸收,其目的是为了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进行现代的转换。那么,宗白华的学术思想显然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只是作为一种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的工具而具有价值。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都表现出宗白华作为一位心系民族与国家的美学家,其学术思想在现实性的终极追问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现实性的终极关怀。但同时,从上述两位学者的论述过程中也突显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宗白华学术思想中"艺境"、"境界"、"意境"等概念的界定彼此不同。汪裕雄先生认为,宗白华所说的艺境是艺术境界的简称,艺境其实就是意境。

  胡继华则直接指出,宗白华在对"意境"、"境界"、"艺境"三个概念的使用上表现出不严格性。

  因此,对宗白华学术思想中概念的清晰界定便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由于宗白华在三十年代之后逐渐形成的"散步美学"的特点,使得诸多研究者很难在其三十年代之后的文本中准确把握宗白华美学思想中所涉及到的诸多重要概念的内涵。因此,就很难全面认识到宗白华学术思想的逻辑进展与体系建构。基于此,近来学术界有一部分学者以西方哲学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宗白华的学术思想,以便能够对其学术思想的概念性、逻辑性、体系性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罗钢先生指出,意境论作为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重要的理论范畴,其理论基础是由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为代表的德国哲学提供的。罗钢先生进一步指出,西方的哲学和美学对于宗白华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们为宗白华"提供了观察、分析、阐释和重构中国艺术传统的理论基础".

  罗钢先生这独树一帜的见解无疑为研究宗白华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域。同时这也给我们后续的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站在发生学的视角,针对宗先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考察并厘清宗白华对中西方文化阶段性或连贯性的接受的动机和接受的程度。这一要求为后续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透彻的认识宗白华学术思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学术界对宗白华学术思想来源的三个观点中可以发现,上述学者在对中西方文化对宗白华学术思想的影响的众多讨论中,突出了以叔本华、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意志哲学,以歌德为代表的泛神论启蒙主义哲学,以卡西尔为代表的文化哲学和以中国传统道家和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对宗白华的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宗白华学术思想的研究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三种不同倾向的观点,是由于大多数都是针对宗白华学术思想中的具体理论范畴的逻辑发展线索进行研究,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对宗白华学术思想进行时间性的全面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宗白华学术思想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中,林同华的《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和王德胜先生的《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颇具代表性。林同华先生将宗白华的学术思想大体分为六个部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宗先生从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开始转向歌德的文学、罗丹的艺术最终指向中国传统哲学、美学这一学术研究走向。并将宗白华的美学理论渊源与朱光潜先生作比较,他认为"宗先生是从叔本华→康德;朱先生是从尼采→黑格尔",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宗先生从叔本华→歌德,朱先生从尼采→克罗齐。"王德胜先生从宗白华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概貌、艺术审美理论、人生审美理想、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美与美感理论、文化思想渊源六个方面对宗白华的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的阐述。并指出"宗白华的学术生涯,最初开始于对哲学的理论思考与研究。"而且,宗白华的哲学观的直接源头是"近代以来的德国哲学。"以上两位学者,都是从整体性的角度对宗白华的学术思想进行把握。但是,他们都侧重于将宗白华哲学思想的起点认定为西方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和康德的先验哲学,并同时注意到了歌德对宗白华学术思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对宗白华学术思想的文化渊源和哲学背景的全面考察能够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对于宗白华贯融中西的学术思想的研究,不能单从西方的或中国的学术视域出发,也不能单从中西方某一种哲学流派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应该站在中西融合的视域对宗白华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全面系统的考察。站在历史发生学的立场,客观的厘清中西文化对宗白华学术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一基础上,重点把握宗白华学术思想中的重要理论范畴,寻找到宗白华学术思想的根本立足点,并最终在宗先生学术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中,发掘出宗白华学术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中西文化不同流派的合理汲取的思想动因。

  宗白华的美感思想作为其美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已经引起了学术界中一部分学者的注意。阎国忠先生主要立足于宗白华的艺术学和美学大纲的文本,对宗白华早期的美感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述,提出宗白华"美学的全部问题,或者核心问题是美感问题。"同时,阎国忠先生指出宗白华的"美学基本上没有超出形而下的、经验的层面".

  而且,作为一种美学建构来说宗白华存在的不足。首先,"对'美感态度'这一概念的界定是笼统的、不确定的";其次,"与美感态度相对应的'美的各物'""未有专章讨论","自然、艺术、生产技艺等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对美感态度的影响"都没有具体论述;最后,"由于'美感态度'这一概念本身是不确定的"因此"对艺术创造及动机的分析"还显不足。

  然而在对宗白华美感态度的具体论述中,阎国忠先生却又指出,"艺术创造动机,无疑与美感态度紧密相关,宗白华对此讨论得十分详尽".这种前后论述的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把对宗白华美感理论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宗先生在中央大学(1925-1928)教学期间形成的一份美学大纲和两份艺术学讲授大纲的文本上,淡化了对三四十年代以后宗先生美感思想的全面系统考察。这也为笔者能够对宗先生的美感思想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提供了继续研究的空间。

  张泽鸿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提到,宗白华美学的诸多问题中如美感论问题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索。的确如此,虽然学界对宗白华的美感思想已经产生了重视。但是,至今为止对宗白华的美感思想所进行的专题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关于宗先生美感思想研究的期刊论文具有代表性的有刘萱的《朴素大美的流延范型--论宗白华关于美感或美的理想问题 》、云慧霞的《宗白华美学视野中的美感理想》、王德胜的《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宗白华美学思想核心简论》、赵学存的《宗白华关于中西美感发生论的比较》、张泽鸿的《论宗白华的艺术史观》等。以上学者对宗白华美感思想研究的侧重点是对宗白华美感发生论以及美感类型划分理论的探讨。而通过对目前所搜集到的近十五年来直接论述宗白华学术思想的学位论文的阅读后发现,以宗白华美感思想为题或为作为关键词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还十分匮乏,以宗白华美感思想作为论文章节进行集中论述的仅有四篇。

  此外,通过对近些年关于宗白华学术研究的核心期刊的阅读过程中发现,学界对宗先生学术思想的探讨集中在以下五组概念和范畴的考察:"文化"、"精神"、"人格"、"救世";"时空"、"动静"、"虚实"、"生命";"直觉"、"同情"、"妙悟"、"艺术";"自然"、"节奏"、"气韵"、"人生";"境界"、"意境"、"艺境"、"生存".宗白华的美感思想的研究与其学术思想中其他的理论范畴的研究程度相比还是显得十分不足。

  综上所述,宗白华的美感思想通常只是作为其学术思想的一小部分内容散见在研究者们的学术文本中。或者学界主要是针对宗白华美感思想的具体理论--美感发生论、美感类型论,进行具体的逻辑的论述,缺乏对宗白华美感思想的理论建构和形成过程的系统性的论述。因此,以宗白华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为背景,以其美感思想发展的历史的与逻辑的过程为线索,对其美感思想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考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在对宗白华美感思想的历史性考察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宗白华全集》的文本。那么,就要从文本学的角度对《宗白华全集》中文本资料的发表时间以及文本的内容的分类进行探讨、整理和勘误并对未被发现的宗先生的轶文进行搜集,以实现对宗白华文本资料进行补充。王锦民先生在《建立中国形上学的草案---对宗白华〈形上学〉笔记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对宗先生《形上学》的写作时间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认为全集中注明的 1928 年至1930 年是肯定错误的,并大胆推断这些文献可能写于 1945 年前后。《宗白华全集》的编撰者林同华先生也承认由于编撰过程时间紧迫,工作量大,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他的判断难免有错。在其《<美学散步>整编的来龙去脉》 一文中,他不仅对《清谈与析理》这篇文章的发表时间进行说明,也提供了《看了罗丹雕刻以后》一文中真正的原文是,"我自己自幼的人生观就是精神一元论,相信精神是我们生命底原动力,也是自然底原动力。" 而后来收入《宗白华全集》中的"我自己自幼的人生观是相信创造的活力,是我们生命的根源,也是自然的内在的真实。"是为了适应当时的要求经过林同华修改过的。邹士方先生为了能够最真实完整的还原宗白华的学术面貌,在其《宗白华评传》一书中"不仅记录了宗先生所经历的事迹,而且能够把宗先生当时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勾画出来".

  上述这些学者们的努力,为后来的研究者们能够清晰、全面、真实、立体的了解宗白华的学术思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基于对宗白华学术思想研究的总体现状的分析,宗白华学术思想来源的逻辑考察以及宗白华美感思想缺乏系统性梳理的现状。笔者将立足于宗白华较为全面、真实的文本,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宗白华美感思想进行考察。

  从"合"的视角剖析宗白华美感思想形成的始因和美感理论建构的过程。并对宗白华学术思想中的美感思想与其它理论范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最终挖掘出宗白华美感思想中"合"的理论特质和灵魂旨归,以实现其"合"的美感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三、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本文在借鉴前人对宗白华学术思想进行研究的大量资料基础上,回归宗白华全集文本。以"合"的视角,选取宗白华美感思想进行拓展性创新研究。立足于宗白华美感思想这样一个核心理论范畴,将前人对宗白华美学思想探究的合理方法进行移植,以实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发生学研究策略,从而挖掘出宗白华美感思想中"合"的理论特质和灵魂旨归。

  在文章论述过程中,首先试图澄清学界对于宗白华学术思想中"境界"、"意境"、"艺境"这三个概念的误解。立足于《宗白华全集》的系统考察给予这三个概念以内在的规定性。提出宗白华的"境界"是对事物状态的客观评价;"意境"是表现个体主观的客观性;"艺境"是个体能够体验宇宙人生真相的实现场域。

  其次,整理出宗白华美感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对中西文化的阶段性汲取的逻辑线索,提出宗白华的美感思想的逻辑发展里路是围绕着以"同构"为核心的逻辑建构。再次,从对宗白华美感理论的深入挖掘中,关注到宗白华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吸收,并进一步指出其美感发生理论和美感类型的划分理论的灵魂旨归是为了塑造自由完整的人和实现人的合理样态的实践。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