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油画艺术的民族化表现形式
( 一) 线条的运用
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艺术绘画大都用毛笔勾勒的方式来表现事物的外在轮廓,正锋与侧锋交错使用,形成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在创作中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手法,呈现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底蕴。可以说,笔墨的运用为油画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并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早期艺术家林风眠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壁画中汲取营养,抛弃了西方绘画中的三维透视法则,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法运用到油画创作中。从用笔来看,画家使用有韵律感的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通过简洁的线条传达出画家的个人情感,他后期的绘画作品不仅如此,还吸取了传统瓷器绘画的用笔特点,突破了传统文人写意画的线描法规,将传统绘画中的画面元素大大简化,不拘泥于西方点、线和面等基本要素。在他数十年的民族化探索中,创造出了“林风眠格体”,即“西画之格,表现出中国画之魂”,《荷花》就是这一艺术思想的最好注解。
另一位画家朱乃正的《雷林雾峰》就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绘画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用笔技巧,或大笔饱墨、或细笔轻描,将祖国的广阔天地、大好河山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以绿色为主色调,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焦、重、浓、淡、清等技法融入到作品中,将山谷幽静、空灵的神秘之感表现得很逼真。王悦之被誉为“中国西画民族化的第一人”.
他将油画与中国画相结合,开创了以线造型的油画技法,正如王子云先生所言: “……( 他的画作)在表现形式上,首先是突出了笔触,突出了色调,着重于形体轮廓线的描写,多数作品运用了中国画线描法或晕染法,把油画与国画糅和在一起,表现了油画民族化的创新才能。”他的作品极具中国画的笔法韵味,同时又不失油画的厚重之感。此外,他还积极尝试直接在绢上进行创作,表现东方人对于线条的独特审美。
( 二) 意境的运用
意境从来都是中国绘画要表现的最高艺术境界。南齐画家谢赫的“六法”被后代画家广泛推崇,后成为我国传统艺术的评价标准,“六法”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气韵生动,而气韵生动就是从意境的角度来评判作品的。用绘画表现事物,画家应当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即“神”的表达,这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古人对意境的描述有“境生于象外”之说,准确诠释了中国人对于具象和意象之间关系的认知。西画抽象表现手法与中国文人写意画很相似,它对虚实的处理就借用了中国艺术的表现形式。
中国绘画中的意象、意境、泼墨等特有元素都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画家不拘泥于山水、静物等具体形象的表现,主要表现他们自身对绘画对象的理解和自我情感的传达。而西方绘画从写实主义发展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再到抽象表现主义,内在精神都越来越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想契合。
意境也是许多当代油画大师的不懈追求,为此他们不断从中国传统美学中吸取灵感。吴冠中是 20 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兼容中西、个性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特色。他是“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开拓者、实践者[5],在油画、中国画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他开创的写意风景油画,就是受到了中国文人水墨画的启发,把中国传统水墨的构成形式、线条的应用以及图案造型等手法运用到油画当中,并与西方绘画中的色块相有机结合。他创作的油画作品,有中国美学的气韵,如《江南春》《苦瓜》等代表作。吴老运用意象的表现手法取代客观的写实手法,不单纯拘泥于形似,简洁明快的色彩将意境表达得更为深远,充满了浓郁的中国色彩。在采用大片泼墨的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了精致的线条勾勒,充分体现中国绘画线条的艺术魅力。他的绘画作品虽然是以油画为主体,但是却承载了中国绘画的写意韵味。
( 三) 传统元素的运用
中国传统元素极大地拓宽了油画创作的发展空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各民族历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建筑、绘画、金银器、瓷器等艺术作品中的装饰和图案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这些传统纹饰不仅是重要的艺术文化元素,而且也是传统绘画精神和审美价值的承载者,它们是当代油画家民族化创作尝试的重要依托。
林风眠先生是在中国传统画裂变中把西方绘画融入中国绘画的探索者,他一生致力于创作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绘画题材主要有仕女人物、风景以及京剧人物等,晚年创作的戏剧人物作品,借京剧人物抒发情感,具有强烈的东方艺术色彩。
着名画家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油墨山水”、“手卷形式”等元素巧妙地运用到油画创作中,结合西方绘画技法中对构图、光线、色彩的运用,融入了意象与具象的表现形式,这幅作品被美术史家称为吴冠中艺术生涯的一座丰碑[6].中国木板年画有悠久的历史,和宫廷画师的创作不同,它形成于民间,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不仅如此,它还对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影响很大,正如《浮世绘》一书所言:
“17 世纪初年,由日本长崎带入的带有插图的明朝刻本是激发日本木板插图发展的重要原因。”这里提到的日本木板插图正是浮世绘艺术。顾黎明,一位将中国传统版画和油画创作相结合的重要艺术家,他创作的系列油画《门神》,不是简单地将木板年画进行拼贴和拷贝,而是重新解构了人们非常熟悉的门神形象,将木板年画在拓印和制版时产生的错版和漏版进行艺术提炼,刻意强调画面的分割构成,在运用传统木板年画的构成元素和色彩的基础上,削弱了传统门神图案的艳丽色彩,将常见的绿色和红色用灰色调代替,认为“灰色调的渲染力可以做表达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感。我可以把描绘的对象推向追忆的色彩空间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仅仅是传统年画的喜庆色彩,我还把中国传统陶瓷的粉彩、青花、唐三彩以及民间纸扎、玩具中的彩绘和笔力等传统因素揉入其中,营造出不同的文化寓意气氛。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色彩,我都是运用年画的用色口诀来搭配色彩,使不同的符号色彩遵循我的文化态度---灰色的距离感,它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民间特有的艳俗对比用色关系,又把这些大红、大绿的色彩压缩在一种灰暗的色彩空间,这会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神圣、悦目的传统寓意被时间和冷漠所遮掩。”[7]
三、结 语
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自油画传入我国后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主张主动追求民族化,将西方艺术和中国文化相融合; 另一种则认为油画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门类,这个体系仍然属于西方,只要在进行油画创作,就是在西方背景下产生的油画观念中进行,它要求作品具有国际风格,无需刻意去融合中国文化。虽然如此,更多的艺术家还是主张要主动追求民族化,并有意识地将西方艺术和中国文化相融合。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技法融合的探索过程中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事实上,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并不是简单地用西方的绘画理念和形式技法去表现中国的题材,更不是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表现技法强加到油画创作中。民族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为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但必须以自身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为底蕴,在与当今各种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中,创造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刘淳。 中国油画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3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油画学会。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M]. 北京: 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84.
[3] 刘文斌。 少数民族油画主题创作[M]. 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145.
[4] 孔群芳。 21 世纪中国油画民族性的探索[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0) :55.
[5] 张祖英。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油画---关于中国精神文化的思考[J]. 鲁迅美术学院学报,1996( 3) :76.
[6] 李建忠。 油画民族化与西方油画的传统[J]. 美术观察,2003( 8) :40.
[7] 顾黎明。 借“他山之石”攻“传统之玉”---我“画”木板年画[EB/OL]. ( 2011-09-01 ) [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