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在嬗变中不断成长的一个世纪,此时的美术教育是在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的美术教育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学科。其教育思想的变迁是在教育、学术、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等格局的变动中由诸多因素的进行互动和形成合力的结果。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对传统与外来文化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不断融合西方教育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美术教育实践和不同的政治观点的影响下,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美术教育思想,直接决定了这段时期美术教育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中西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碰撞对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
20世纪,我国的美术教育工作始终在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清末民初是学校美术教育的萌发阶段,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教育制度被引进,美术教育体制被纳入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都以日本师范美术教育为参照物。此外,不少仁人志士还把所接受的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和学员美术教育方式引入中国,“为西方美术教育的中国本土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对日本教育进行全盘接受,他们仍把教育思想建立在以“中学为体”的基础上,在斥儒的同时,仍没有摆脱儒家的教育理念,从而使美术教育刻上了明显的“改良社会”的烙印。辛亥革命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美术教育体制由“日本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此时期,美术教育思想也从实用性开始向人文性转变:一方面,倡导美术教育要“救国”;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了美术教育“塑造人格”的思想。新中国建立后,苏联教育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席卷中国的以契斯恰科夫为代表的前苏联素描教学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美术教育模式。20世纪80年代,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教育理念影响着中国教育,同时,美术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课程体系设置等均被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可以说,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在中西美术教育思想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下,产生了“新质”。
二、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对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
20世纪是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熟期,这段时期,国家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同时,还出现了不同的执政政权,由于政治立场各异,不同政权的教育宗旨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美术教育思想的产生。清末民初,国家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拯救国家,仁人志士提倡用教育来改良社会,在对西方列强的仇恨中学习西方教育体制,从而确立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把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和学员美术教育方式引入了中国。此时,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实用主义思想逐渐取代,传统的美术教育进程也被打乱了,那种以师徒制为主要传授方式的美术教育模式被班级授课制的师范美术教育所代替;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多出了许多西方绘画、透视、制图等实用性的课程。1906年,三江师范学院的创立,标志着学校美术教育开始在中国出现。此时,美术教育成为了“育人、改良社会”的新途径。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体制在中国建立,此时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变革。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了“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这给美术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1912年到1949年这段时期,中国社会极不稳定,出现了不同的执政政权,国民政府提倡美术教育应“培育美感、塑造人格”;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则提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它“是为了服务于抗战,服务于这艰苦的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使艺术这武器,在抗战中发挥它最大的效能,”“创造新中国的艺术”。美术教育思想以此为基础,目的在于培养为战争服务的人才,从而使中华民族真正站立起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强调美术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强调审美教育的阶级性”,在教育部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四有新人的教育方针下,美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这时期的美术教育思想仍然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改革开放后,国家进入到了全面发展期,美术教育也顺应时代潮流,在快速发展中不断成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了当时的指导思想。至此,面向21世纪的教育呈现出了多元化、综合化的局面,国家教委颁布了许多关于艺术教育改革的意见及规章,在素质教育成为全世界教育的核心条件下,美术教育在这段时期显得非常重要,在以人为本的主导教育思想下,美术教育思想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局面。
三、教育家、思想家对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
20世纪各个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对美术教育思想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末时,书画家李瑞清倡导“国学、艺术并重”的教育思想,由此直接促成了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创立。梁启超的以培养“新民”为宗旨的教育革新主张,王国维的以“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美术教育主张,都促成了清末“育人、改良社会”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
辛亥革命后,当“民主”与“科学”成为文化教育领域的主流时,教育家们开始追求“以人为本、塑造健全人格”的美术教育思想,此时的美术教育思想则偏重于对符合国情的美术教育思想的探索。如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五育并举”“培养共和国国民健全人格”的美术教育思想成为了当时美术教育思想的指导思想,这是一种将爱国主义和美育相结合的崇高追求。同时,鲁迅也提出“美术可以表现文化、辅翼道德、救援经济”。此外,徐悲鸿和林风眠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提倡中西合璧。徐悲鸿认为“倡智之艺术,思以写实主义启期端”;林风眠认为“真正拯救中华民族、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从美术教育入手”。其他如李叔同、丰子恺、陶行知等教育家的美术教育思想同样也影了当时美术教育的发展变革。美术教育思想由实用主义逐渐向人本主义方向转变,逐渐被作为了一种塑造人格和救国的教育思想并逐渐代替了中国传统人文性的美术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教育家的美术教育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思想家,他提出“美术要为政治服务”,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美术教育大半个世纪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审美能力”成为了美术教育的核心。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本着“三个面向”的教育宗旨下,“抒发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此时美术教育工作的重点。
20世纪,美术教育家、思想家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术教育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们的教育思想成为了美术教育思想不断成熟的理论基础。
四、以史为鉴,促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回顾中国20世纪美术教育思想及实践,我们不难看出,政治、体制、中西观念因素在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的美术教育思想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其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美术教育的非功利性,即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且把美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二是美术教育的功利性,即实用性和政治教化功能,主张美术教育要为国家服务、为政治服务。一个世纪以来,这两种教育思想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使二者内在的终极价值逐渐趋向于融合,最终形成了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思想。美国着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教授认为:“美术学习涉及培养创造形式的能力,涉及培养美学感受能力,培养将美术理解为一种文化的现象的能力。”在全球语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需要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培养、提高国人的素质和创造性思维就成为了美术教育的内在需求。
当前的美术教育思想已经不局限于为某种单纯的思潮或政治需要而服务,而是成为了伴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体。
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与演进,美术教育应该从20世纪的美术教育思想中借鉴、吸收有价值的成份,以促进美术教育的改革。笔者认为,一方面,在美术教育思想方面,我们应该以人为本,以培养审美能力为目的,把美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上,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教学经验,把教育思想同实践相结合,以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在全球语境下,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美术教育思想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新世纪如火如荼的美术教育改革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同时也给美术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瑞林.《美术教育历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符易本.《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教改的一些想法和体会》.美术教育,1986(05).
[5]王德聚.《林风眠与中国美术教育》.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