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抽象性人体。
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其实,最初的艺术形象都不是写实的,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或者说夸张性,这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客观条件不无关系。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到了19世纪末,西方艺术又重新开启了那种抽象夸张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时代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当然,在这之前并不是没有所谓的抽象绘画,只是在写实性艺术的长河中并没有显现,真正的抽象艺术作为主流则是从19世纪末开始。然而,这些所谓的抽象艺术在其表现初衷上却并不完全一样。史前社会的抽象艺术多是人们对自然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的不确切认知造成的,而近现代的抽象艺术则是艺术家的主观意愿之所谓,二者是本质的区别。
女性人体的形象作为艺术家表现的对象,也符合上面我所谈到的这种规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在表现女人体时的艺术追求都是一样的,我们也只能在其人体外部的形象表现上看到它们的相似之处,至于作者的艺术审美,则并不完全一样。
1、非主观意愿抽象。这种情况主要是集中在史前社会之中。当时的人们对其身边的事物的认知是不够的,他们靠的只是视觉上的一种直观感受,而对事物的本质内在规律的研究无法像后人一样如此深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洞窟壁画还是雕刻艺术,人们在创造它们之时,也仅仅是将自己所认为重要的东西夸张表现出来,至于其它,则并不重要。当然,那些人们没有重点表现出来的内容也是他们受客观认知影响无法做到完成的,而这恰恰显现出那种无意识的朴拙之美。
图四是旧石器时代的一件雕刻作品《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这一时期的雕刻,以女性雕像居多,反映了人们对部落生存繁衍的关注,其雕像的特点是夸张和强调女性器官。这样的女性人体形象我们无法和那些亭亭玉立的少女相比,因为这一时期的人们关注的只是繁衍,而繁衍的关键就是性,那么强调性器官就成了这一时期人体雕像的主要手法。至于其它的诸如面部和人体比例等,人们都可以忽略。然而,这种艺术处理应该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即存在着人们客观性认知的局限性。当然,这种表现女性人体的艺术审美,也与他们所处社会的时代性有很大的关系。
2、主观意愿抽象。进人19世纪末期,西方的艺术逐渐开始出现具有表现意味的作品,夸张的形象,大胆的构图,响亮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风貌。然而这样的艺术,并不是艺术家无意识所为之,而是他们主观意义上的情感表达,这与史前社会的那种相对抽象的艺术是不太一样的。
图五是20世纪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毕加索的绘画艺术是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把雕塑般的人体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织。画面的人体形象皆是平面,而且极具夸张的成分。毕加索非常注重对线、色彩和空间的运用,但他更注重对情感的表达。这幅作品虽然形象夸张、抽象,但与史前时代的那些抽象作品相比,它更多的是一种作者情感的外化表现,是艺术家自己的呐喊,似乎与其它无关。
这些表现女性人体的西方美术作品,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都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都是画家的客观对象的一种认识,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画家自身的艺术审美以及艺术追求,同时,对于西方艺术的发展演变,我们也可以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朱伯雄。西方美术史十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伍德福特等。剑桥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3]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