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战略管理论文

移动支付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12 共5401字

  2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移动支付的相关概念
  
  2.2.1移动支付的定义

  关于移动支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分歧主要在于移动支付概念范围的大小上。广义的移动支付,也可以称为互联网金融,是指用户利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或者近距离的一些通信信息技术,完成信息互换,从而实现资金转移的这样一种支付方式。这种广义的概念里,传统的网上商业银行,POS机支付等方式也被列入其中。而从狭义上来看,移动支付也被称为手机支付,仅仅只包括手机用户,就是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电话终端发出数字化指令而非语音对其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支付方式。

  2.2.2移动支付的分类

  (1)按通信方式,移动支付可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支付方式。远程支付:也叫线上支付,是指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的互联网或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各种转账、消费的一种支付方式,包括了传统的网上商业银行,支付宝等。近场支付:也就是所谓的"刷手机",用户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等技术通过把商业银行卡或信用卡绑定在手机卡中,实现合二为一,从而实现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公交,买东西等,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如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推出的"手机钱包"业务。表2-1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对比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各有优势和劣势,目前远程支付发展较为成熟,而近场支付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2)按资金来源,移动支付可以分为手机话费账户支付、商业银行卡账户支付和第三方账户支付。手机话费账户支付:支付金额直接从用户手机话费中扣除。运营商支付和小额支付经常使用这种方式,例如:用手机话费购买彩票。商业银行卡账户支付:支付的金额从用户商业银行卡中扣除,现阶段各商业银行卡的支付业务,手机商业银行均属于这个类型。第三方账户支付:支付金额从用户幵通的第三方账户余额中扣除,第三方账户可以通过网银来进行充值,也可以通过网点现金、购买充值卡等方式进行充值,支付宝就是这种方式。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最期待的手机支付方式中,近场刷手机用户支付的用户占比最高为23%,其他远程支付方式占比相对均衡,而不希望使用手机支付的占比仅为1%.

  (3)按金额大小,移动支付可以分为微支付和宏支付。微支付:微支付又被称为小额支付,是指在支付过程中,参与方只有移动终端和销售终端两方,而不需要移动支付的平台参与。通常适用于小金额的支付。如:购票,购买网络游戏卡等。

  宏支付:宏支付又被称为大额支付,是指在支付过程中,参与方包括移动终端、销售终端和移动支付平台三方。通常适用于大金额的支付。如:在商场购物、转账、消费账单的结算等。

  2.2.3移动支付与银行业务

  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一般包括四类:个人网上银行、企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在现实中,网上银行与手机银行通常容易与移动支付的概念相混清。实际上这三种业务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网上银行业务:侧重于技术,凡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的业务都应该被归为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务是将现实中营业网点的业务搬到网络上进行操作。手机银行业务:侧重于载体,凡是利用手机作为移动终端,进行的通过一些标准化程序或者应用软件进行操作的业务,都归于手机银行业务,与电话银行不同的是,手机银行无需进行语音操作。

  移动支付业务:移动支付业务侧重于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POS机等。

  

  2.2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战略(strategy)" 一词最早是起源于希腊语中的"STRATEGOS",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军队的将领、地方的行政长官的意思。发展到近代,"战略"逐渐演变成一种军事上术语,意思是军队的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一种谋略。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战略"一词。孙武的《孙子兵法》里提及了"战略",在中国,"战略"中的"战"指的是战争,略指的是"谋略".而《孙子兵法》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战略着作。从20世纪60年代起,战略一词才开始运用于企业领域。1965年,由安索夫着作并出版的《企业战略》是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起点。

  2.2.1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又被称为SBU战略,竞争战略是指在企业总体战略的制约下,为了在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争取比竞争对手更好的经济利益或更大的市场份额,所做出的谋略。合作战略也是竞争战略中的一种,是指企业在竞争中如何与其他方进行和维持合作关系。竞争战略之父是"迈克尔?波特",波特的竞争战略学说主要包括了五力模型、三大一般性战略、价值链等竞争战略的选择又可以包括三种,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在竞争中由于成本比对手低,因此拥有更大的定价空间,以此来击败对手。一般适合规模化的大企业或者拥有特殊能源和渠道以较低成本经营的企业。差异化战略是要求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有别于其他的竞争企业,并且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利用客户对于品牌的依赖性和对于新产品的爱好而在行业中获得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方式。一般适合对研发和创新非常注重的企业。集中化战略是指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对现有的客户进行细分,将企业的所有资源和精力,集中运用于细分的客户群体,例如只做男士老年服装的公司,以此获得更快的速度在某一个特地客户群体中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使用这种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保证在这一特殊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2.2.2职能战略

  职能战略又被称为支持型战略,是指在企业确定了总体战略的前提下,企业中的每个职能部门所制定的指导该职能部门的战略方针。因此职能战略的分类也跟企业部门的分类相结合,由于企业的职能部门较多,因此一般的职能战略可以分为品牌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研发战略等。

  由于职能战略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建立在企业的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服务的,所以必须与企业战略和竞争战略相配合。

  职能战略与总体战略相比一般时间较短,总体战略一般是3-5年,是企业高层对整体企业方向的把控,而职能战略一般只有一年,是该企业的职能部门在这一阶段性的一个目标和战略方向。职能战略相比总体战略更加具体化和明确化,企业总体战略是起着指南针的作用,而职能战略更具有行为的指导性,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最后,在战略的制定上,企业总体战略一般只需要企业高层的参与即可,而职能战略需要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根据该部门的总体情况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双重考虑进行制定。

  2.2.3 PEST 分析

  PEST分析法是战略中宏观环境的分析工具,包括政治P、经济E、社会S及技术T四个方面。

  (1)"P"即Politics.是政治因素,包括了政府的法律、法规等。政治因素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具有极大的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是否稳定,法律法规是否健全,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组织所经营业务的态度和信心。在某种情况下,政治因素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因素之一。当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府对组织所经营业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必须尽快进行调整。

  (2)"E''即Economic,是经济要素,包括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GDP、通胀指数等。由于企业是处于宏观大环境中的微观个体,在各种战略的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经济环境对自身战略的影响,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企业管理战略的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3)"S"即Society,社会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社会要素往往决定了客户能够接受的产品种类和推广方式,是企业迎合客户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于不同群体的客户,选择客户群体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推荐,得到潜在客户的认可,才能使企业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4)"T"即Technology,技术要素。技术要素包括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发展趋势前景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改变着世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使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逐步转变,不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若不及时进行转型调整终将被这个社会淘汰,而能够创新谋发展的企业,将更容易生存下去。

  2.2.4 SWOT 分析

  SWOT分析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竞争劣势W、机会0和威胁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1)"S''即Strength,代表潜在内部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或者指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东西,包括产权技术成本优势,竞争优势,特殊能力产品创新,具有规模经济良好的财务资源,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等。

  (2)"W"即Weakness,代表潜在内部劣势和竞争劣势,代表了公司在某个程度上的缺失或者是在哪个方面做的不好,因此使公司在某一方面处于行业劣势的条件。包括公司缺乏有竞争力的资产、人力资源或者技术。

  (3)"0"即Opportunity,代表潜在外部机会,市场机会对公司的战略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纵向一体化市场增长迅速,可以增加互补产品,能争取到新的用户群,市场进入壁鱼降低,有进入新市场或市场面的可能,获得购并竞争对手的能力等。

  (4) "T"即Threat,代表潜在外部威胁,包括市场增长较慢,竞争压力较大,不利的政府政策,汇率和外贸政策的不利变动,人口特征及社会消费方式的不利变动,通货膨胀递增及其它。

  2.3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研究的内容集中在移动支付的技术、消费者行为和产业链之间的研究。

  在移动支付的技术上,国外学者对几种移动支付的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Juntunen, Luukkainen和Tuunainen(2010)对发展NFC技术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 NFC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J.P.Shim(201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由于人们对于移动支付的信任度不高是限制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消费者认为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存在风险,因此,应该重视安全技术的研发。Hsiu-Fen Lin(2010)也提出,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中,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对于移动支付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WAP手机银行虽然具备实时交易能力,但是安全性依然是阻碍移动支付业务和WAP手机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上,主要研究了消费者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体验。例如RiquelmeHE(2010)对超过600位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消费者进行研究,并通过模型的构建,得出了不同性别之间对于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的业务不同因素的看重程度;韩国学者ChangsuKim(2010)对客户是否接受移动支付业务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实证研究。该研究主要从兼容性、可操作性、流动性和方便性四个移动支付系统的特点和对移动支付的了解程度和个人的创新意识两个个人因素角度出发。通过Changsu Kim的实证研究表明了,一般消费者都认为自己对移动支付业务已经有充分的了解,在韩国影响移动支付业务最主要的因素是方便性和可操作性。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移动支付的兼容性并不是考虑的因素。另外,具有创新意识的客户对移动支付业务更容易接受。然而,同样的实证分析在德国却有趣的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德国学者Paul(20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德国,影响消费者是否接受移动支付业务的三个关键点在于兼容性、典范认同性和个人流动性。在伊朗,PayamHanafizade、Marziyeh Jalilvaad ShirkhaniTabar(2012)等人也通过移动支付业务的实证研究表明,安全性和贴近生活是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业务的主要因素。

  2.3.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主要是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产业链和商业模式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消费行为理论方面,艾瑞网、易观智库和和讯网都分别针对消费者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消费行为作出了非常详尽的调研,并给出了调研报告。在调研报告中得出,移动支付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势态良好,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对于移动支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接受度,消费者最关心的主要集中在是否安全、是否易用和是否便捷上。

  在产业链和商业模式方面的研究方面上,段红枫博士在其《基于产业链视角下我国移动支付的协作模式研究》(2011)中对移动支付产业链的三种协作模式分别做出了 SWOT分析,并且提出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整合思路和发展建议;戸阳(2012)认为移动支付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各方因素组合协同的复杂系统和价值链,其涉及的主体有移动运营商、应用提供商、支付服务商、设备提供商、金融机构、商家和消费者等。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的形成就是依据于这些主体的谈判博弈和利益的分配;杨迎秋在其硕士论文《中国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研究》

  (2013)中也对产业链下的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商户和用户分别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运营商+金融机构和公交"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崔远(2012)设计了一种分工合作的运营模式,在这种运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建立一个合作统一的支付平台,在这个支付平台下,商业银行负责提供结算系统,移动运营商负责提供通信网络,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提供支付平台,各方既保持各自的主体优势和利益,同时又能实现合作共赢,崔远并没有提出说这种模式下的主导方。

  在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的研究方面,湖南大学的雷琼在其硕士论文《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研究》(2013)中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找出了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核心因素,为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提供了战略建议。宋儒君(2013)对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提出了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应主动调整运营模式,提高自身竞争力。张仟(2014)简单的对商业银行进行了 SWOT的分析,并提出了面对非金融机构的竞争,商业银行要与非金融机构支付保持合作与竞争关系并行。在长期中,商业银行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构建网上支付平台,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