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世界上任何行业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对一个企业进行竞争战略分析离不开对其外部环境的分析。外部环境包括了行业环境、政策环境、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强弱及优劣势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要素。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全方位了解及扫描,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认清并了解行业的竞争情况和其竞争对手的能力情况。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企业通过这种对其外部竞争环境进行的全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实时的掌握竞争对手以及行业的变化,从而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并制定出适合当下发展态势的竞争战略,以应对日益变化的来自各方的竞争威胁。对于企业而言,外部环境的分析如同一次外部环境扫描,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全方位的了解行业竞争态势,而且可以为企业制定企业战略和行动计划提供指导方向。企业外部环境,通常指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两大部分。
3.1 宏观环境分析
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新一轮的发展和进程,这使得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且对能源依赖性不断加大。由于传统能源的局限性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性,人们对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能源的应运而生和蓬勃发展就显得十分抢眼。不同于传统能源,新能源的可持续以及对环境友好的特征确保了其一经问世就奠定了其在未来世界能源结构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世界各国都开始意识到新能源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新能源成为各国纷纷重点发展的战略性行业之一,且诸多世界强国的国力和发达力的比拼已经蔓延到其新能源领域。
中国,作为世界社会经济舞台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国家之一,其新能源行业也随着世界新能源行业的兴起不断发展前进。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各个领域蓬勃发展,规模空前,特别是在光伏、风能、核能、电池等领域,更是呈现出跳跃式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在2011 年 3 月 16 日发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
①依照新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以鼓励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各个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在全球十大太阳能光伏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在全球太阳能领域,中国制造企业的占有率在 50%以上;在风力发电领域,全球十大领先的风机制造商中,中国本土企业占据了 4 席。以上这些数据从某些程度上足以证明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兴起和发展。
然而,经过数年的发展至今,中国新能源行业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和产业周期的影响,这个盛极一时的行业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产业发展过剩、核心技术缺失、技术人才流失、补贴过度发放、企业普遍亏损等。这些都是目前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各个企业所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也无法避免,通过对我国风力发电行业的梳理,目前,行业中的整机制造企业已近乎 80 家,风力叶片生产企业也超过 50 多家,风电塔筒生产企业更是接近 100 家。中国风电相关企业的产能远远超出市场需求,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众多国际风电生产巨头纷纷涌入中国,使得中国风电市场厮杀更为惨烈,也使得原本就已经产能过剩的风电行业更加雪上加霜。
风电,和其他新能源行业一样,也面临在发展过程中所突显的核心技术缺乏,过度扩张,过快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无疑都将对中国风电行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风电行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不但要解决眼前的危机,更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解决问题,并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3.1.1 经济环境分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受到举世瞩目。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到 2012 年底为止,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519,322 亿元,约合82,622 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 6,102 美元,是美国国内人均生产总值的52.8%。
②然而在 197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足四千亿元。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外汇储备不断充足,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伴随着经济的快速上升,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加强,成为如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国摆脱了以往的束缚,打开了与世界发达经济实体交流的窗户,从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取得了无限的机会。同时,通过与其他世界各国不断的经济往来接触,鞭策中国尽快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列靠近。通过三十几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把我国带入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循环,同时,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提升。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组成元素,也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企业的进步不但体现在经济体制上,从改革开放前单一的公有制发展成为如今的多种体制并存,更体现在发展的理念上,从改革开放前排斥先进运营理念,到如今积极吸收全新想法。在我国,由于电力设备行业的特殊性在改革开放前只允许以公有制的形式存在,然而,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引入了民企和外商投资企业,这种战略性的调整推动市场的良性发展,从而更好的进入下一个发展循环。
然而,数年来持续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硕果和良好的发展局势使得人们的意识变得淡薄,很少有人意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直到近年来,各种自然地质灾害频发,对人们未来的生存居住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不可磨灭的伤害,政府和民众才开始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才逐渐加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惨痛的教训一次次的印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经济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来作为代价。
从表面上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似乎不可共存,但其实也有相辅相成的一面,这一点在新能源行业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就以风电行业为例,近年来中国风电相关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政府出于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诉求。从经济层面来看整个中国风电行业,由该行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可小觑,1中国成为目前最炙手可热的风电市场之一。
3.1.2 政策环境分析
新能源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中国也不例外,将新能源行业作为下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企业投资协会秘书长徐渊哲表示,早在 2009 年,中国在整个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就已经达到 346 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各发达国家,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为了使新能源产业更为健康的发展,在本次“十二五”规划中对其相关的配套政策也进行了再度完善,涉及了政策扶持、发展规划、以及价格补贴等诸多方面。
风力发电行业,作为新能源行业的主要领域之一,从十年前起步至今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无论是在行业政策还是法律法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政府根据行业的发展对配套的政策不断完善改进。早在 2005 年政府就颁布了《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其中要求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须达到 70%以上,不符合该国产化率标准的风电场不得进行建设。该通知还同时规定,进口设备须按照规定纳税①。2006 年颁布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是我国新能源领域第一部相对完整的法律,填补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开发利用与发展方面的法律空白。在这部法律中提出,通过鼓励发电并网、优惠上网价格、贴息贷款、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手段来扶持本土发电企业的发展。由于这部法律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政府随后又颁布其配套法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旨在电价的制定和费用分摊等方面做出更明确细致的规定。该办法明确规定风力发电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上网电价,而电价的标准则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按照招标产生的价格确定②。
除了这些相关法律法规以外,政府还实行了风电特许权示范项目,以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风电特许权示范项目,是指用企业通过获得特许权的方式开采国家归所有的矿产资源,或负责建设由政府监管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项目本省产生的商业风险由企业承担,而相应的政策变动的风险由政府承担。风电特许权的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市场运作机制引入风电行业,吸引私有资本并打破垄断,同时刺激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提高投资热度。同时,通过政府帮助企业承担部分风险,可以促进风电设备制造的本土化。在实现设备制造本土化之后,再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开发商的投入资本,增强我国本土风电市场的竞争能力。
随着这些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我国风电行业未来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于整个中国风电行业来说,政府对行业发展的鼓励和扶持无疑意味着更多的机遇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于本土风电企业来说,这些利好政策更是为其投资扫清了障碍,并且为企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3.1.3 人口环境分析
人口,众所周知,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同时,人口是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情况下,人口因素被作为是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衡量众多众多发展指标的重要变量之一。因此,只有对企业所在市场的人口环境充分的了解,才能制定出适合企业在当地发展的竞争战略。电力行业和人口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对于电力的需求与该地区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密度成正比。
由此可见,人口环境中的各个因素都会对电力市场的发展起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3 年 1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至 2012 年底,我国人口总数到达 13 亿 5404 万。人口分布继续维持“东部多西部少”的格局不变,但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延续稳步上升的势头。在过去的十年间,随着国内劳动力市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镇,使得东部城镇地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从 2000 年人口普查统计的 35.57%,上升到了 2010 年的 37.98%,同比上涨了2.41 个百分点,是进几次人口普查上升速度最快的十年。
①由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数量与日俱增,且越发显出活跃之势。随之大部分人口向东部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人口迁徙使得发达地区的人口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从而使得我国城镇化的脚步进一步加快。
由于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迈向世界发达国家的漫长进程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电力都将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需求,并且需求量将不断加大。城镇化的脚步加快对于电力行业来说无疑意味着更多的电力需求。人口密集地区的日常生活、生产作业、以及城镇建设等都离不开对电力的需求。然而,近年来人们渐渐意识到传统发电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在寻求更多电力的同时,更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就使得风力发电成为近年来开发和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的西北部地区,而该地区相对与内陆地区来说人口密度较低,且拥有很多空旷地带,这正适合并有利于风电的开发。因此对于风电企业来说,不但要考虑到人口集中地区对于风电的要求,更要利用一些边远地区的自然风力资源来进行业务开拓和发展。
3.2 行业环境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前进的步伐,我国的电力行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不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还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基于电力行业的良好发展现状,国家对电力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相应的设定了更高的目标,即到 2020 年,绿色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 15%左右,并且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05 年的基础上减少 40%到 45%。这一目标无疑是对我国现有能源结构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一次能源仍然以煤为主,诸如风电等绿色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优化现有的能源结构,提升绿色能源所占整个能源结构的比重,这就对绿色能源在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如何就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是绿色能源在未来数十年发展的重中之重。
风电,作为目前我国绿色能源中的代表性能源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进步之大、发展之快受到了全球的瞩目。然而,我国风电行业如今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了较长时间的积累。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源头要追溯到 80 年代,其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试验、政策扶持、以及快速发展这三个阶段。80 年代开始试验阶段,主要是欧洲风电大国利用中国的贷款条件,将研制的风机在中国市场进行试运行。通过协助这些风电大国进行试验运作积累了不少现场经验。国家设定的风机攻关项目加上学到的这些经验,使得当时的中国风电行业小有起步。90 年代初,在第一阶段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政府看到了中国风电行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发展前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揽子优惠扶持政策,以鼓励和支持技术攻关和行业发展,由此拉开了中国风电行业大发展的序幕。本世纪初以来,中国风电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发改委通过规定国内风电项目国产化率不得低于 70%来进一步扶持和帮助本土风电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得整个中国风电市场在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风电行业在过去十多年来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虽然我国的风电行业发展速度迅猛,但与世界发达水平相比尚有一段距离,但这并不妨碍中国成为世界风电行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市场。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也推动了世界能源行业的发展。对于中国风电行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在电力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即“积极推进技术较成熟、开发潜力大的风电,力争 2020 年我国风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12 年 10 月发表的《中国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中也明确提出,“风电是现阶段最具规模化开发和市场化利用条件的非水可再生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十二五“期间,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发展并举,优化风电开发布局。有序推进西北、华北、东北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风电建设,加快分散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稳步发展海上风电”①。据业内人士预测,预计到 2015 年,中国风电装机将突破 1 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 500 万千瓦。
3.2.1 中国风电行业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全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 12960 兆瓦,新增安装风电机组 7872 台,由此,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75324 兆瓦,累计安装风电机组 53764 台,同比增长 21%。按照区域来看,三北地区的累计装机量仍然位于各省、市、自治区之首,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又以累计装机容量 18624 兆瓦位居全国第一(包括港、澳、台地区)。从这些数据总体来看,中国风电行业在经历了 2009 年以来的快速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各个区1伴随着风电装机容量近十多年来的快速增长,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态势。政策扶持、优惠补贴、项目国产化率的硬性指标吸引并驱动了本土风电制造企业的投入与发展。根据国家风能协会的数据,2004 年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只有区区 6 家,而到了 2009 年,这一数字已经急剧增加到 80 多家。短短 5年间,约 93%的增长率,折射出整个中国风电行业以及风机制造企业的蓬勃发展。在这短短数载的时间内,中国风电行业展现出的发展态势和发展能力不得不赢得世界瞩目。对于 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来说,短短数年内面对的竞争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水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面对的竞争对手阵营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和 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类似的国际风电企业,比如维斯塔司、通用等;第二类是中国本土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如东方电气、华锐风电等;第三类则是广大中小型企业。在这三类竞争对手中,中小型企业对 S(中国)有限公司几乎不构成任何威胁,而另两类竞争对手对企业的竞争威胁随着行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企业初入中国市场时期,由于技术优势突出,国际风电领先企业还是中国风电市场的主要领导者,然而,随着本土企业对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掌握,本土企业成为 S(中国)风电有限公司今年来的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截至到 2010 年,中国本土企业不但成为中国风电市场的领导者,更有四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十大风电整机制造之列,分别是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联合动力。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竞相争夺的市场,更多世界风电巨头纷纷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如维斯塔斯、歌美飒等,已经纷纷表示已经或将在中国投资建厂,以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市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
在风电技术发展方面,我国本土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目前已经研制出 1-5 兆瓦等机型,覆盖了直驱和半直驱等主要机型,容量也从 1 兆瓦、1.5 兆瓦、2 兆瓦、3 兆瓦、到 5 兆瓦不等,在风机技术方面努力加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脚步。同时,政府对于大型风电项目采取执行的特许权超标政策大大提高了风电设备制造国产化率,并且大幅提升了国产化技术水平。【图3.1-2】
3.2.2 中国风电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的风能资源较为充沛,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调研结果表明,我国陆地 10 米高度层的风力能源资源总储量为 43.5 亿千瓦,其中可用于技术开发的储备量约为 3 亿,海上 10 米高度层可用于开发利用的风能储备量约为 7.5 亿,可被海陆加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共计约 10.5 亿。我国的风能资源大大超越了丹麦、德国等传统风电强国,从资源的角度来说,中国是无可厚非的风能资源大国,完全具有引领世界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的潜力。
从行业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风电行业从 2004 年只有 6 家风机设备制造企业,且普遍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通过近十年的发展至今,全国风机整机制造企业近百家,且大多行业第一集团的企业通过数年来的技术攻关,已经掌握了主要的风机制造技术。虽然在过去近十年的发展中,风电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供给过剩,市场需求提前饱和,但不可否认,在中国仍将继续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对于可再生能源不断扩大的需求,足以支撑中国风电市场不断扩大,以及中国风电行业的不断发展。
从国家规划的角度来看,风电作为目前可再生能源领域中相对成熟和可靠的技术,将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驱动并引领绿色能源的发展。在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中,将 2015 年和 2020 年风电的发展目标容量设定为 1 亿千瓦和 1.8 亿千瓦。且规划在 2020 年前,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风电产业化体系,同时结合大规模开发,力争使中国风电产业真正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进一步要求风电企业尽可能减少投资开发成本,迎接预计 2020 年后出现的中国风电行业的大发展打下良好的伏笔。争取到 2030 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过 3 亿千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从行业的政策的角度来看,自 2005 年国家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超过 70%”,以鼓励并扶持中国本土风电企业的发展。2010 年 1 月,我国能源局决定取消对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执行的国产化率的这一硬性要求。这意味着在过去数年受到保护和扶持的本土企业将逐渐离开政府的保护伞,进入完全竞争市场。同时,这一政策条件的放开,也表明了在中国风电市场发展日趋放缓的今天,政府有意引进外资以及更先进的技术来进一步促进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开放和扶持政策的退出,风电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业内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小型企业或将因此遭到重创,继而退出市场。
从风电场的分类来看,中国的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以陆上风能为主,且中国陆上风电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海上风能相对来说开发程度较低,利用率也相对较低,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开发与发展面临的困难重重。但从资源类型的角度出发,相比陆上风能,我国的海上风能储量更为充沛。除此之外,考虑到海上风电对人类日常生活的空间占用率较低,使得海上风电具备更大的优势并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根据“十二五”规划预测,到 2015 年,中国将建成海上风电 5 千兆瓦,争取基本建成一条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根据规划显示,到 2020 年,中国的海上风电届时将达 3 万兆瓦。
无论是从风能资源,还是行业发展,以及国家规划和行业政策等各个维度来看,中国的的风电行业虽然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距离世界先进技术和水平仍有很大一段路要走。然而,处于对绿色能源不断扩大的需求,已经传统能源结构的改革,中国风电行业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和走向。
3.3 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根据上文对整个中国风电行业现有竞争态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和论述,不难看出中国风电行业未来仍将迎来大发展,面临新挑战。对于很多行业来说,行业整体的动态趋势和发展方向可以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该行业内企业的竞争状况。同样地,对于企业来说,行业的竞争状况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未来该走的发展道理。企业如何积极应对竞争?并在激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每个企业都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经过诸多学者大师对企业竞争环境的研究中,累积出许多调研分析方法,五力模型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分析方法。五力模型最早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所提出,提出至今仍然被广泛运用于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分析。竞争,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无法避免的,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需面对的最基本的挑战。因此,企业想要赢得竞争,不仅需要时刻保持对自身的认识,更需要时刻了解所处行业的竞争格局,并对随时可能变化的竞争态势做出反应并积极应对。根据迈克尔·波特教授的这一模型,他认为竞争主要来源于五种基本力量,即现有企业的竞争、潜在的竞争对手、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以及替代品的威胁,并且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决定了企业间竞争程度的强弱。
3.3.1 现有企业的竞争
作为五种力量中对企业竞争影响最为直接的影响,来自于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往往是最受到企业关注的。正如上文多次提及的,几乎任何行业中的任何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企业面对的最直接的竞争就是来自于和同一个行业中已经存在的的竞争对手。这些竞争对手的数量、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竞争对手现有竞争力的强弱、未来发展的能力、以及技术研发能力的强弱等因素都将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通过动态竞争行程当下的市场竞争格局。一旦市场格局形成,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将面对何种竞争,以及所将面对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一般而言,企业往往根据现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对制定出应对的竞争战略,并将结合实施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的竞争战略作出进一步规划。这一点正是企业竞争战略中作为核心的部分,竞争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研究并击败竞争对手来赢得竞争。然而,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事物一样,竞争战略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想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始终保持优势,就要求企业不但就当下的竞争态势和竞争格局对自身的竞争战略进行审视和调整,以时刻保持最强有力的竞争状态,从而更积极从容的应对各种挑战。
中国的风电行业经过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及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扶持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格局。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数据显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约有近百家。
①纵观整个中国风电设备制造市场,行业内的主要竞争者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梯队,分别是以国企为主的第一梯队、以国际风电巨头为主的第二梯队、以及以本土中小型企业主的第三梯队。据中国风能协会在 2012 年披露的数据来看,截止到该年底,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总共占据了约 81%的市场份额。其中,我国本土企业的优势十分明显,并始终引领行业的前进。金风以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最多名列第一,仅仅2012 年一年的装机容量就达到 2521.5 兆瓦,占总市场份额的 20%。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2 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总计 75324 兆瓦,其中我国本土风电设备制造商占据 82.6%的市场分额,国际风电巨头占 13.9%,其余中小型企业则占据了剩余的 3.5%的市场。从这几组数据中不难看出,国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对如今的中国风电市场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其市场份额远远超出诸多国际风电巨头和其他中小企业。【图3.3.表1】
因此,对于 S(中国)风电有限公司来说,在中国风电市场面临的最直接的竞争不仅仅来源于同属于第二梯队的其他国际风电巨头,更来源于第一梯队的国企。事实上,S 公司现如今的最大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从前实力旗鼓相当的国际风电巨头,而变成了中国国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根据中国风能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本土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截止到 2012 年底的累计装机量达到 82.6%,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其中金风和联合动力更是以 20%和 16%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从中国风电市场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和现在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虽然作为一个老牌国际风电巨头,但想要赢得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需要付出的努力比起数年前要多之甚多。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面临的最直接最强的竞争对手就是财力雄厚且受到国家政策扶持的国有企业,且来自于这些竞争对手的威胁系数极高。
3.3.2 潜在竞争对手
竞争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现有竞争者,可能随时会有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并加入到市场竞争中来。潜在竞争对手的多少和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一般来说,行业的性质决定了加入市场竞争的成本,也就随即决定了潜在进入者的多少和强弱。这一情况同样适用于中国风电设备行业。随着中国风电市场这一方沃土的不断发展,将引来更多的竞争者,除了已经进军中国的市场的国际风电巨头,更多还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风电企业纷纷瞄准了中国市场,想要从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虽然中国风电市场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但整个市场体系和风电产业链的发展仍然在起步阶段,发育不够健全和完善,与拥有更长风电发展历史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目前的风电形式仍然以陆上风电为主,而西方风电强国的早已经转向比陆上风电更具优势的海上风电领域。
根据欧洲风能协会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 2012 年欧洲海上风电行业的数据来看,截止到 2012 年年第,欧洲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 1166 兆瓦,同比增长了 33%。而我国截止到 2012 年底的累计海上风电装机量仅为 389.6 兆瓦,仅占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一。从这一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数量和产出能力仍然远在西方发达国家之后。不论是从企业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仍然存在的很大的差距。随着中国政府对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取消,这意味着中国风电市场大门已经真正的向世界敞开,国际风电巨头们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已经降低,且不再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与束缚,无疑会有更多国际风电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因此,对于 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来说,今后所要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更会受到来自新近竞争者的威胁。
除了可能新近的国际风电企业之外,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可能面临的潜在竞争还可能来源于中外合资企业。一方面,中国本土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在过去数十年的风电行业大发展中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且善于不断进行企业自我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但对于绝大多数国企来说,核心技术的缺乏仍是一到难以逾越的鸿沟。
另一方面,那些已经在中国风电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国际风电巨头也并非等闲之辈,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以及百年的运营经验,可以帮助相对年轻的中国风电企业少走弯路,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也期望可以通过与经济实力雄厚且具有良好政府关系的国企开展合作,通过合作来帮助他们达到快速在中国站稳脚跟的目的。因此,鉴于中外企业双方各取所需,合资公司的成立很可能成为这两类公司发展的另一种途径,这将成为 S 风电公司所面临的另一股较强的竞争势力。
3.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对于风电设备制造型企业来说,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股力量。在现实社会中,作为生产型企业的上游企业,供应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往往也非常大。这股影响力的大小和强弱主要取决于供应商所处行业的集中程度和可替代力。具体来说就是,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高度集中于一家或者几家企业,以及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否具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特征。如若供应商同时满足以上两点,即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排他性,那么供应商提高供给价格或者下降产品质量的可能性就很高。这是企业竞争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基本情况是,绝大多数企业以生产主机和风机叶片为主,而零部件则采取国内外供应商采购的方式。经过数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市场运营的实战经验,行业内绝大多数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经从多年前的风电主机核心零部件国外进口,转变成了如今的本土化生产和采购。这一转变帮助企业降低了风电设备的生产成本,使得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且经过前一轮的风电产业大发展,国内提供风机设备零部件的企业数量增加迅猛,再加上经过近年来市场发展的历练,本土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大大提升,且保持相对于国外供应商更具有优势的价格。因此得出结论,对于中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对于企业构成的威胁并不十分显着,企业所因此受到的对于竞争的影响也相对有限。对于 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来说,企业本身就拥有该行业最领先和核心的技术,且具有关键零部件自主生产的能力,因此,受到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影响较小。
3.3.4 客户的议价能力
和来自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的,是在产业链下端的来自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客户是企业所须关心的最重要的一个群体。这里的客户议价能力,主要是指买方行为的各个方面。如客户是否会压低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是否会要求提供更多样的产品或更全面的服务、以及是否会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等。客户的这些议价的能力,都将成为影响企业间竞争的因素。在中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目前绝大多数的客户是央企或者国有发电集团公司。由于风电行业的特殊属性,加上中国风电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现有设备供应企业以及潜在的进入者加入竞争,客户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数十年前,由于受到核心技术缺乏等关键问题的影响,市场上可以为买方提供安全可靠的风机设备的企业几乎聊聊无几,且大多为诸如 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的国际风电巨头,然而,现如今随着技术的越发成熟以及诸多本土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日趋掌握,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参与到这场竞争中来,且以更低廉的价格吸引买方。因此,对于国有发电企业来说,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从而使得客户的议价能力大大提升。因此,对于 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来说,随着近年来受到来自于本土竞争者的影响,其受到买方议价能力的威胁不断加强,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大的竞争影响之一。
3.3.5 替代品的威胁
来自替代品的威胁是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会受到的另一挑战。一般而言,替代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质化产品,另一类是差异化产品。同质化替代品指,在同一行业中,总有一家或者几家竞争者和企业提供同质化的产品或服务,只是同质化的程度高低不同而已,进而影响企业间的竞争。差异化替代品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被其他完全不同的新近开发的产品所取代,但起到的功效或作用大致相同。然而,尽管存在着来自于替代品竞争威胁的可能性,但对于 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而言,受到来自替代品的影响的很小,因为其替代品主要是指差异化替代品。就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大趋势来看,对于我国来说,风电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让作为主要的新能源发电方式。一是因为,国家在未来发展规划中,对于风电行业的推崇;二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新能源发电行业,如太阳能、核能等,风电发展利用的较为成熟和稳定,在目前及近期来看,仍然具有优势。第三是因为,我国分能资源充沛和资源本身取之不尽的特征,可以确保其继续成为可再生能源的不二选择。因此,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于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来说,还是对于行业内其他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来说,来自于替代品的竞争危险都相对较小。
3.4 本章小结
本章节通过对 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五种基本竞争力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即来自于现有企业的竞争、潜在的竞争对手、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以及替代品的威胁。通过分析,可以将 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目前所面临的五种竞争力归纳总结如下:来自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威胁强;来自潜在竞争对手的竞争威胁较强;来自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的竞争危险较弱;来自于客户的议价能力的竞争威胁较强;以及来自于替代品的竞争威胁弱。【图3.4】
通过五力模型对 S 风电(中国)有限公司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认清其目前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并按照其所面临竞争威胁的强弱,有针对性的找出分别对应的竞争战略,从而帮助企业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制定、调整并实施其竞争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