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本文通过对长春昆仑装饰有限公司现状的分析,认为公司现有组织架构基本满足目前的需要,并且整体运行良好,是值得肯定得。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将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于是我们对现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将问题归为四大类:即员工执行力弱,部门职责不明确,公司制度不健全以及士气低落,离职率高。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我们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力图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指出存在问题之后,我们根据以往研究提出了组织架构优化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之下,我们进一步提出了组织架构的优化方案,并且指出了新方案的特点,力争做到每条优化措施都有理有利。为了保证新的组织架构能够顺利运行,为组织带来效益,我们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即增强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培育企业"家文化"、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沟通机制以及培育学习型组织。在方案的设计过程当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实施该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所以在方案的设计过程当中我们就已经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决,所以在后面的章节中就不再对方案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赘述。
在本研究中,我们争取尽量深刻的分析问题,尽量深入的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从理论出发的完美设计,在公司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产生种种问题,这还需要日后的进一步修正;公司的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而人的行为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说,优化方案的最终效果还需要取决于人;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目前最优的方案未必适用于未来,所以还需要我们对方案进行时时调整,以保证方案与时俱进。同时,很多现在可以预见到的优化,比如加强公司网络建设,将网络办公室从行政部剥离出来,成立单独的部门等措施,由于时机尚未成熟,所以暂时不予考虑。
参考文献:
[1] 许玉林。组织设计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理查德,L.达夫特。 组织结构理论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任浩。企业组织设计[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 王伟峰。美国公司为什么会赢[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5] 吴涵。奇辉工贸有限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6] 张继辰、文丽颜。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2.
[7] 李亚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8] 梁建,唐京。员工合理化建议的多层次分析:来自本土连锁超市的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2012(3): 125-134.
[9] 吴继红,陈维政,刘云。双向视角的员工--组织关系I-P/C模型研究[J]. 科研管理,2009,(6)。
[10] 周明建,宝贡敏。 组织中的社会交换:由直接到间接 [J].心理学报,2005,(4)。
[11] 李锐,凌文辁,柳士顺。上司不当督导对下属建言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心理学报,2009,41(12),1189-1202.
[12] 罗珉。组织的隐喻:从现代到超现代[J],管理学报,2005,(6):660-665.
[13]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4] 段从清。从科层制到扁平化--再论企业组织变革下心理契约的重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65-66.
[15] 薛超。深入探究建筑装饰行业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4.
[16] 刘强。对家居软装行业设计型销售方式的初探及研究[C].北京: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2009.
[17] 顾炎辉。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设计管理的现状分析及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18] 陶余桐。从入世谈建筑装饰行业发展战略[J].安徽装饰。2003,02.
[19] 谷岩,吴婉莹。试论室内装饰设计企业的品牌塑造[J].美与时代。2012,(1):87
[20] 张志伟。2009 年度中国建筑行业评说[M].南京装饰与材料。2009.
[21] 徐朋。建筑装饰企业就发展产业化达成共识[N].北京:中国建筑报。2010.
[22] 白鹏。从设计与设计管理角度谈企业发展[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07.
[23] 徐莹。家装装修管理系统[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4] 张玉梅。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
[25] Moonrman, R. H., Blakely, G. L. & Niehoff, B. P. Doe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351-357.
[26] Paul, R. J., Niehoff, B. P. & Turnley, W. H. Empowerment Expectatio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managing the Dilemmas and Gaining the Advantages [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00, 29: 471-485.
[27] Rousseau, D. M. & Tijoriwala, S. A. What's a Good Reason to Change? Motivated Reason and Social Accounts in Promot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9,84(4):514-528.
[28] Shapiro, J. C. & Kessler, L. Consequences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for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 Large Schole Surve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0,17:903-930.
[29] Truss, C. Complexities and Controversies in Linking HRM with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Supportiv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in Turnover Proces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29:99-118.
[30]Shore,L.M. &Coyle-Shapiro, J. ew Developments in the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3,24:443-451.
[31]McDonald T, Siegall M.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self-efficacy and job focus on job performance, attitudes and withdrawal behaviors[J].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2, 126 (5): 46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