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汽车产业是现代工业文明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产业,也是决定一国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小蓝经济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现状,在深入研究小蓝经济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遇见的挑战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小蓝经济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出小蓝经济开发区必须通过“确立指导思想、明确发展目标、完善政策支持、夯实发展平台”等方面加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的思路。相信小蓝经济开发区通过提供用地政策及财税政策保障、建立政企沟通机制、鼓励建立行业协会和企业人才升级、鼓励产学研相结合、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和设立产业振兴基金等举措使“江西汽车在南昌,南昌汽车看小蓝”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成为现实。
7.2 研究展望
由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的问题包罗万象,本文的分析研究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有待在工作中进一步加强:
(1)小蓝经济开发区如何在全国众多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升级的过程中走出一条“小蓝特色”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2)小蓝经济开发区如何实现由政府主导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向由市场、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导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转变。
致谢
经过近一学年的努力,论文即将完成,这也意味着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此时,怀着无比感激之情对帮助笔者论文顺利完成的老师、同学、企业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企业在笔者写作论文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和提供详实的数据;感谢同学在笔者三年求学过程中的关心帮助;特别要感谢的是笔者敬爱的郭朝晖教授,他不仅在课堂上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使笔者受益匪浅,而且在笔者完成此论文的过程中,从选题、开题到多次修改直至最终定稿,都得到了郭教授都不厌其烦的认真指导。郭朝晖教授严谨的学风、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深深影响了笔者,笔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将将郭教授这些优秀的品质贯穿其中,实现自身的新飞跃。与此同时,还要感谢尊敬的周小龙老师,身为班主任,三年来,周老师从学习、工作上给予笔者无私的帮助。
最后,笔者对在百忙中审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白永秀,惠宁。产业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 Dicken,P.Global Shift [M].London:P.C.P.,1998(3):134-166
[3] Kapinsky,2000.“Globalization and Unequalisation: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2),pp.117-145.
[4] Gerhard H. Local upgrading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hallenges: the sur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J].2003.
[5] Gereffi,G…,1999.“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ouran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l(48),pp.37-70
[6] Humphrey&Schmitz,2002.“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dustrial clusters?”Regional Studies,36(9),pp.1017-1027.
[7] 刘世锦,冯飞。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2(6):5-12
[8] 段文娟,聂鸣,张雄。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3(2):35-38
[9] 王晓芳。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汽车产业研究[D].四川大学,2007
[10] 周煜,聂鸣。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路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83-87
[11] 杨东进,刘人怀。自主GVC模式: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可靠路径[J].管理工程学报,2008(2):164-169
[12] 吴彦艳,赵国杰。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汽车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2):85-87
[13] 曹小华,欧国立。产业集群: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生产力研究,2006(11):171-197
[14] 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7)
[15] 张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变更下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6] 夏若江,方桂芬,胡振红。基于蛙跳效应的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以湖北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77-81
[17] 于效梅。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
[18] 王燕。集群视角下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65-67
[19] 孙晓峰。模块化时代的汽车产业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5(9):75-81
[20] 白雪洁。模块化时代的汽车产业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5(9):75-81
[21] 杨建明。对加速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思考[J].决策借鉴,1999(6):28-31
[22] 朱有为,张向阳。价值链模块化、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05(9):98-103
[23] 张伟。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式:以汽车产业为例[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
[24] 程文,张建华。中国汽车产业模块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J].中国软科学,2010(4):44-49
[25] 李耀尧。开发区发展:集聚视角下的动态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11(5):18-20
[26] 陈羽,邝国良。“产业升级”的理论内核及研究思路述评 [J].产业经济,2009(10):85-89
[27] 王国平。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选择:构建国家产业升级战略[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1)
[28] 赵群,张翔,李青锦。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J].现代制造工程,2010(2):147-151
[29] 魏晓洁,石碧华。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1(02)
[30] 王静。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0]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38-46
[31] 宋巍。关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的考察[J]. 商业时代,2009(18):103-104
[32] 许翼艺,高清莅,白云。制约产业升级的金融归因及其改善[J].企业经济,2011(1):174-176
[33] 胡彬,郑秀君。开发区功能演化与职能职责重构[J]. 改革,2011(8):39-41
[34] 聂建中,王敏。比较优势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J].当代经济,2009(1):76-77
[35] 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10(9):1-11
[36] 刘宇。全球价值链下我国汽车产业升级机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2
[37] 林纾。生态视角下的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
[38] 吴琼,李树枝。近年来工业用地供应情况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11(7)
[39] 黄钟仪。产业转移:东部的趋势及西部的选择[J].经济问题,2009(7):117-118
[40] 黎娟娟。对林毅夫比较优势战略的再思考-重读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J].改革与战略,2010(1):22-26
[41] 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2009(3):42-52
[42] 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137-151
[43] 李松志,杨杰。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2)
[44] 邹积亮。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发展趋向分析[N].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
[45] 肖兴志课题组。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8)
[46] 刘志彪,张杰。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价值链的构建与中国企业升级[J].经济管理,2009(2):21-25
[47] 李江涛,孟元博。当前产业升级的困境与对策[N].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48]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58-68
[49] 郭炳南,黄太洋。比较优势演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130-133
[50] 小蓝经济开发区·从崛起到腾飞--小蓝开发区十二五规划·2011 年
[51] 王雄昌。我国开发区转型的机制与动力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15-19
[52]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8(2):549-564
[53] 王生辉,孙国辉。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代工企业组织学习与产业升级[J].经济管理,2009(8):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