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身体概念与建构论的世界观的提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27 共33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身体概念探究
  【第一章】身体概念的西方哲学史回顾
  【2.1】马克思身体概念的理论起点
  【2.2】马克思思想体系中身体概念的形成
  【2.3】马克思的身体概念的内涵
  【3.1】身体概念与反本体论思维的形成
  【3.2】身体概念与建构论的世界观的提出
  【3.3】身体概念与唯物史观的形成
  【3.4】身体概念与科学共产主义目标的确立
  【第四章】马克思身体概念的当代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身体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结语与参考文献
  

  3.2 身体概念与建构论的世界观的提出

  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必然引起世界观的转变。在世界观上,马克思变革了传统自在存在的世界观,提出了一种建构论的世界观。传统哲学追求单纯从自然主义或理性主义来解释世界,认为自然界是与人分离的自在存在,人与自然界之间总存在是一种主客对立关系。而建构论的世界观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世界的,人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从而使世界成为一个属人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人与世界成为辨证统一的关系。“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因而人的世界的基础是人感性的物质生活,是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身体作为这种感性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人的生活世界建构的纽结点。

  批判“自在世界”的(纯粹观念的或纯粹物质的)世界观,把对象世界拉回到人生活于其间、劳作于期间的属人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一大主题,在这方面生存论哲学尤其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马克思所做的工作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3.2.1 对“自在世界”的批判

  与贯穿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相伴随的,是哲学家们对“本体世界”孜孜不倦的追问和探索,探求世界的终极本体便构成了传统哲学的最高宗旨。对于本体论的世界观而言,“世界”是一个客体性的存在,具有超感性的、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本原,而人的意义就在于对这一世界本原寻求一种终极解释,并按照这一终极原则安排自己的生活。对世界本体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体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促成了传统哲学史上特别是近代哲学史上两大对立的哲学流派--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是无论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都是马克思所要批判的对象,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他们要么片面夸大了人的精神力量,使人成为超越自然之外的一种抽象的主体,从而造成了人的自然性的丧失,人无法向自然生成;要么片面强调人的感觉的基础地位,强调人对自然界的直观和臣服,似乎把自然抬高到一个抽象的主体地位,而丧失了自然的属人性,忘掉了自然向人自我生成。

  也就是说,他们要么把世界看成是一精神本体,要么把世界看成是一物质本体,而在马克思看来,实际上二者都是“存在着的无”,而且都造成了人和自然之间以及人的感觉和精神之间的抽象对立。

  在本质主义思维模式下,世界被本体化、神秘化,现象世界的合法地位在黑格尔那最终被抛弃了。马克思本人所要做的,就是重新拯救现象世界,并且力图以现实的感性方式,去真正克服感性的现实或者现象世界中的矛盾,所以对马克思来说,重要的不是给世界一个全体性的理性的神秘化的解释,而是在正视现实世界的矛盾的同时去克服这些矛盾,从而现实的去改造世界。所以,把自然拉回到属人的世界,同时把人从天上带回大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以及人的感觉和精神之间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费尔巴哈的“感性自然”概念启发了马克思。费尔巴哈的“感性自然”是“感性人”基础上提出来的。针对唯心论哲学把抽象的“思维实体”作为哲学的基础,费尔巴哈提出“感性人”作为自己的新哲学基础,“感性人”即 “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并且他要以自然作为自己的感性对象并且在这一关系中确证自己为真实感性的存在。所以,在费尔巴哈看来,自然世界并不是与“我”无关的存在,而是人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以及确证人的真实存在的感性对象;同样的,自然也不是什么超越的自然神,而是一现实的感性的自然。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确立的现实的、真实的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而且消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

  但是费尔巴哈所谓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感性关系”只是直观中的感性关系。马克思指出,当费尔巴哈以直观的方式面对自然时,他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与他的意识和感觉相矛盾的东西,为了消灭这个矛盾,达到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和谐,费尔巴哈采取了一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二重性的直观既不同于纯粹的对现象的经验直观,也不同于纯粹的把握本质的直接直观,而是在承认现象与本质之间有差异性的基础之上的,将现象和本质在直观中统一的直观。但是马克思认为,尽管存在着这种二重性的直观,费尔巴哈眼中的自然界仍然是一种现成性的和静止的自然界。他突出自然的优先性原则,但是却没有看到自然的人化自然的属性,因而也就没有看到实践的能动性,自然的生成性和动态性。所以马克思批评道: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在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即使最简单地可靠的感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才提供给他的。

  3.2.2 身体实践过程中“属人的世界”的建构

  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将感性的、肉体的人作为新哲学和新的世界观的出发点这一伟大功绩,但是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感性直观中互为对象的关系,而是在身体的感性-对象化活动即身体实践中相互生成的关系。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突出强调了实践的原则,并指出哲学的理论旨归不在于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而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开始具体地描述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如何通过其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马克思反复强调是人的肉体组织决定了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从而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改造世界、建构一个为人、属人的世界,身体既是这种建构活动的物质载体,又是这种建构活动的能动的主体,只要人还存在,世界的建构活动就不会停止,世界就会继续发展。因此,这种建构论的世界是历史性的世界,也是世界历史。当然,世界的建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展开的。

  马克思生动地描述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们是如何利用当时的物质生产资料和其它一切条件来改造自然的。尤其是在近代以来工业活动的中,由于人的本质力量最为彰显,马克思看到了人类创造自己世界的巨大可能。借助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人将自己的意志、能力、愿望对象化于生活中,从而建立起一个“属人的世界”.这样,人类借助实践,同哲学、艺术、宗教等一起来把握这个世界。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实现自己,表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结果这个世界就不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寂寥世界,不再是康德的‘物自体’世界,而是‘人’的世界。

  人也不是与这个世界无关的存在,他是这个世界中的人,并属于这个世界。自在的自然变为人化自然、自在世界变为属人世界、‘为我’的世界”.应该注意的是,在马克思的世界观中,世界的建构既是自然的人化,也指人自身的意义世界的建构。实践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了生命的需求,丰富了人的生命,从而为人生命的成长和意义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为我的世界”也就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意义的世界。这个文化意义世界是一个立足于我们当下生活之中的世界,是一个立足于现实中由人参与建设的世界。这个世界离不开人,人类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世界,但是这个创造并不是凭空建造的,是以感性的、能动的身体为基础的,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完成的。

  马克思建构论的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对于世界和对于主体的建构论的理解,是一种超越了近代“二元论”哲学的立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世界观。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历程中来看,这构成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即将哲学从书斋中拉回到了现实世界,从哲学家的头脑中进一步引向了生活实践,并且从“解释世界”进一步提升为了“改造世界”.后来,尼采、海德格尔、胡塞尔等都在继续这样一个转变,都试图超越传统哲学,马克思则开启了一个先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