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党员干部“群众感情缺失症”的成因与根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24 共4785字
摘要

  “群众感情缺失症”是党员干部常患的政治病,是导致丢失群众路线的重要原因。其危害带来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上访不断、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贪污腐败的大案要案屡禁不止,引起群众对党和政府不满。而最大的危害是诱发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发生溃烂。必须引起高度警醒,如何防范和根治,是摆在全党面前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

  一、诸多社会现实折射出一些党员干部患“群众感情缺失症”

  (一)“四风”在官场漫延,反映出思想上群众利益无足轻重

  人民群众最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就是感情出问题所致。形式主义就是在工作中不是考虑如何将工作做实、让群众能真正受益,而是把领导的喜爱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曾一度在一些城市,行道树的换裁就轮换几次耗资巨大,只为了取悦领导。官僚主义在工作中根本就没有群众。毛泽东同志曾说:“官僚主义是闹事的直接原因。因为官僚主义不肯改,群众就会闹事。”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就是在工作中对群众利益不关注。如重庆“短命医改”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心思主要放在追逐个人利益,特别是生活上的腐化堕落,自我为中心。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全党上下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四风”问题进行了整治,两年多来通过对八项规定的常抓、细抓、长抓,党员干部在作风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思想上群众利益无足轻重的“四风”之根还未消除。

  (二)“问题”积压不能及时解决,反映出行为上忽视群众权益

  1.“邻避型”群体事件的频发,深层次反映决策中百姓参与权未到位。“邻避型”群体事件就是指政府为了修建一些公益性的设施设备,但可能会给周边居民带来负面效应或潜在风险,导致群众产生敌视态度,从而引发冲突。诸如垃圾处理厂、核电厂、污水处理厂、焚化炉、精神病院、传染病中心等邻避设施陆续兴建,它们在为社会整体产出正外部性效应的同时,也给设施附近的民众带来负面性影响,进而就引发了一些群体性抗争事件。如影响较大的“四川什邡”、“江苏启东”、“宁波镇海”等。邻避型群体事件的产生,主要是决策时忽视和未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忽视了群众权益未对他们的利益受损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所致。

  2.群访、上访在一些地方高发,反映党员干部对群众诉求冷漠。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带来大量各类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集体维权的上访事件,其成因主要是征地拆迁中和利益分配失衡。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征地拆迁中存在多元利益主体,政府、开发商、农民。

  《土地管理法》第4 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征用”,政府有权对土地权益流转实行调节控制,制定一系列强制性规则。从理论上讲,征地是政府的一种行政行为,因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公共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某此地方政府的利益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公共利益。一些地方政府以较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征得集体所有土地后,再把转变为国有身份的土地高价出让,其间会产生高额的土地增值。而这一部分收益是不列入政府财政管理的。其使用和审计目前没有制度性的规定,处于不透明状态。

  农民在征地拆迁中获得的利益是多少呢?据资料显示:在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除了房地产开发商获得巨大利益外),政府大约得到60%-70%,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得到25%-30%,农民只获得5%-10%.正是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使中国每年民众集体维权的“群体性事件”多达十余万起,其中强行征地与补偿不足引发的群体事件占到了6成左右。

  二、诱发党员干部患“群众感情缺失症”的根源

  (一)从外部看

  1.“权威志向型”的改革模式,强化权力主导而削弱权益保护。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靠强有力的政治权威来推进。因为改革会触及各阶层、集团和个人利益,需要权威强力领导,否则改革难以成功。很多时候为了加快改革开放进程,我们把保护群众的权益放在了很次要的位置。如城市企业的改革,很多职工作出了下岗无工作的牺牲,企业的改制推进了,但很多群众的劳动权益却未到保护;再如,为了加快现代化发展,必须推进城镇化进程,所以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失去土地,其财产权益未得到合理的保护。正是这种权力型推进改革和发展的思维方式,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办事靠权威,而逐渐丢失群众观点,失去对群众利益的关注。

  2.长期执政党面对的直接威胁消失,逐渐淡忘党依存于人民。在党的历史中,正是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用小米哺育了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今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改变,生死存亡的直接风险没有了,导致一些党员和干部把权力和个人利益置于群众之上。做官司当老爷的作风越来越重,在思想的深处漫漫淡忘群众。

  3.群众路线制度建设滞后,对工作作风缺乏刚性约束。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中央制定了许多维护群众路线纪律的规定,但实践中多数操作难度大,导致许多纪律无法发挥作用。如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扎实实工作。对严重脱离群众,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领导干部,要就地免职或给予纪律处分”.对于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实施处罚条件是“造成重大损失、群众强烈不满”

  同时具备。因此,在实践中对于一般性的脱离群众行为,以及无视、剥夺、侵犯群众利益行为,就很难实施处罚。直至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出台,由于很具操作性,发挥了党的纪律应有的威慑作用。目前为止中央纪委已先后4次共对3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截至10月31日,全国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给予党政纪处分的人数为4675人。

  (二)自身思想变质导致对群众感情冷漠

  1.追求享乐价值观扭曲。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让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根本的改变。物质和金钱本是人们生活的工具,但当今社会,有些人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择手段制假造劣。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形形色色的有毒食品,祸害同胞。一旦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这些人就会置民众利益不顾,对群众疾苦冷漠视而不见,只关注个人的得失,必然失去群众感情。

  2.丧失党性宗旨意识淡化。近几年来党员数量的发展速度很快,难免出现未注重质量的粗放式的发展,难葆党的队伍纯洁性。入党者中有些纯粹是奔着权力和资源而来,入党只是谋求个人升官发财。因此,党员队伍中必会有一部分人宗旨意识缺失、模糊。再加之现实中一些基层党组织未将党性教育放在组织生活的重要位置,在党性教育上未采取能触动灵魂的形式,一些领导干部忙于抓经济工作不能静下心来参加组织生活,久而久之一些党员就忘记了党的宗旨是什么,如何去践行党的宗旨。

  三、”群众感情缺失症“将导致执政党失去人民走向亡党之路

  (一)性质变,党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而今”官为尊、民为贱“的观念越来越浓,许多人不择手段想当官,甚至跑官买官,权力成为谋取利益的手段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天梯。如果不把权力用来为民办实事好事,人民为重的群众观就会失去,党的性质就会改变,党就会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苏共亡党之训不可忘。

  (二)民心失,党的执政根基会动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向人民作的承诺:人民在我们党的心中,人民的利益置于第一位。而”群众感情缺失症“者的言行让人民群众感到我们党并没有信守承诺,只是说得好而已,党的形象受损,长此下去,必然对党失去信任。党的权威和影响力堕落,人民不会再相信党拥戴党,”失民心者失天下“就会在中国再度重演。

  (三)体病变,党的肌体将活力匮乏

  每一个党员都是党的肌体上的一个细胞,因此,个体”群众感情缺失症“是因为思想上出了问题所致,这种变异定会对他周围的党员个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不采取有效办法根治,病变会向肌体肆意扩散,漫延到全身各处,引发整个肌体病变,生机活力匮乏。缺乏生机活力的组织体,无法担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任,最终会被历史抛弃。

  (四)血干枯,党的生命将失去源泉

  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根植于人民之中。党章指出,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党根植于人民之中,党员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优秀分子的代表,党的根在人民必须依托人民。失去了人民,也就失去生命之源泉。

  四、根治”群众感情缺失症“,永葆党生机活力

  (一)深刻认识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让人民情结扎根灵魂

  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文献和法规中可以找到。1943年毛泽东在《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提出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再次作了规范的表述、现行党章作了科学界定。从党的文献和法规的表述中,群众路线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群众观点,就是”两个一切“,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工作方法,就是“一来一去”,即“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观点一方面要牢记党的全部工作是为了谁,不要忘记党的宗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必须以最广大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另一方面要牢记党要依靠谁?离不开谁?党的昨天、今天、明天都不能脱离群众。依靠群众什么?就是必须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要从内心深处尊重群众而不是鄙视群众。要激发群众的各种创造活力,并加以推广和引导。群众工作方法就是要求我们的主张既要来自于群众,又要受到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我们的决策、政策的制定不能脱离实际、违背群众的愿望和想法。

  (二)建立健全群众路线可操作的刚性制度,明确丢失群众感情应受何种处罚

  近期来,各地均围绕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制定了不少具体规定,其重点应该是如何建立党员干部不丢失群众感情的长效机制。将现有的一些制度如何细化更具操作性:如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群众来信来访回应制度、基层调查研究制度、基层锻炼制度、困难群众帮扶制度。

  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把核心点放在情感建设上,通过具体制度让党员干部与群众在情感上融入,拉近与群众“心”的距离。另一方面在防止“四风”再度回刮,尽快从制度上建立健全群众路线的常态机制,让“两个一切”“一来一去”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三)加快废止负面制度,消除患“群众感情缺失症”的外部病源

  负面制度主要体现在:政绩考核制度、干部考核制度、干部与群众待遇一些不公平的制度等。政绩考核制度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而不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老百姓对发展的看法。这种考核的结果,导致不少地方部门领导不得不忽视群众的想法、不顾群众的利益。干部考核制度不是因人或因不同的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而进行,而是采用统一的模式或表格,以主要分管领导的意见为主。导致许多干部只重视上级领导如何看,忽视群众如何想,更多的时间关心上级,很少有精力询问下级的身边的群众,对身边的一些事成为聋子瞎子还全然不知。

  (四)强化监督群众路线相关规定的落实情况,确保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徒有制度不能自行,没有外力的作用钉子是钉不进木头,再好的制度都需要外力的督查。因此,强化监督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加快形成以党的纪检监督机关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督格局,防止监督的缺位和不到位。特别是要把监督权力赋予最广大的群众,把党员干部的言行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中,才能形成巨大的威慑力量,自觉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随时警醒自已不能患“群众感情缺失症”.党的每个细胞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我们党的整个肌体才能强大,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宏伟使命。

  参阅文献:

  [1]温海燕:2014年5月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脱离群众危险及其应对》。

  [2]王旭丽:2014年10月党史文苑《论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