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运用辩证思维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24 共4303字
摘要

  一、辩证思维是斗争思维与和谐思维的辩证统一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唯物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即唯物辩证法思维,它是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1],“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2]330.因此,矛盾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具体形式,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一切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和谐思维是以和谐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唯物辩证思维,它既承认矛盾、重视矛盾的斗争性,又重视矛盾的同一性,重视多赢共生、共同发展,促进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要理解辩证思维必须先理解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强调对立、矛盾,同一性强调统一、和谐。而辩证思维既重视对立面的斗争,又重视对立面的统一。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矛盾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矛盾的斗争性占主导地位。

  在资本主义早期,马克思从时代背景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出发,不得不重视斗争性所发挥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作用。在前苏联时期,列宁为了领导本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将辩证法矛盾斗争性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中国,为推翻三座大山,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充分运用斗争思维,最终建立了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由此可见,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辩证法基本上就在否定、批判、革命和斗争的框架内运思。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从实践上证明: 过去将近两个世纪内较多地从矛盾的斗争性方面来理解和阐发辩证法是必要的和正确的。然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们在重视矛盾斗争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同一性的存在。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同一会持续漫长的时间; 列宁说过“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3]; 毛泽东也没有忘记同一性是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抗战时同顽固派做斗争时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尽量争取敌人,扩大统一战线,而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一种和解、一种和谐。

  革命年代马克思主义者对斗争性的格外重视无可厚非,因为只有突出辩证法的批判、革命、斗争和否定的本性,才能激发无产阶级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然而在和平年代,就不能再单纯强调斗争的重要性了。就拿中国来说,建国以后尤其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若再仅仅重视“斗争哲学”显然就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来的阶级斗争夸大化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就是历史教训。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任务也转变为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后,为了不重蹈覆辙,理论界纠正了对辩证法的错误理解,并强调了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单独的斗争性和单独的同一性都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发展理念上实现了由斗争思维到和谐思维的初步转变。

  综上所述,辩证思维是斗争思维与和谐思维的统一,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辩证思维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持辩证思维方式有利于正确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问题。

  ( 一) 辩证思维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期和谐、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和潜质。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潜质,需要用辩证思维作为其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应用辩证思维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理论、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使得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以辩证思维为指导思想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具体集中体现在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中,我国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健康稳定发展的事实也说明以辩证思维为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当然我们也相信在辩证思维指导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将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

  ( 二) 辩证思维有利于公平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的利益格局被打破,随之诞生了很多新的利益主体,新的社会阶层也相继出现。在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多种多样,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引发了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实践证明: 利益关系紧张会直接导致社会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因此,整合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制定矛盾疏导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关心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等实际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从最大限度上保证公平公正,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增进人民生活的和谐。

  ( 三) 辩证思维能有效地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和谐社会建构中运用辩证思维,可以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相对减少不和谐因素。***指出: “一个强大而和谐中国的实现,不仅仅表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和科技飞速发展上,而更体现在公民的精神文明、思想道德水平与修养的提升上。”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针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适应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也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运用辩证思维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值得憧憬,但是现实情况中不和谐现象也存在。不和谐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思维方式不科学,容易出现只重视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的弊端。思想是行动的前提,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因此,要真正达到和谐社会的境界和状态,需要用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作指导。

  ( 一) 注重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由于长期受战乱年代斗争思维的影响,人们习惯经常从对立斗争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忽视矛盾同一性的作用,这明显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然而,辩证思维不仅重视矛盾的斗争性,又强调矛盾的对立性,认为双方之间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首先,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二者之间虽有对立、斗争的一面,但更主要体现的是同一性的方面。因为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唇亡齿寒的有机统一体,生态环境好了,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人民群众拥有良好的生存条件。其次,由于目前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着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在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的矛盾,目的无非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以辩证思维作指导,注重在对立中把握同一,通过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不断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相关制度,从而逐步解决问题,调动全体人民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在整个社会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 二) 善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和谐不等于没有斗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等于是没有对立的社会。目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仅有众多的合作性矛盾和竞争性矛盾,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性矛盾。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不区分矛盾的性质就一味地讲和谐。毛泽东说: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2]311首先,从国际环境看,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个国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愈加紧密,和谐世界的理念被世人广为接受。然而,斗争性的矛盾依然存在,一些恐怖分子日益猖獗,分裂活动屡见不鲜,特别是霸权主义越发强势,经常散布“中国威胁论”,试图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其次,从国内情况看,除人民内部矛盾外,同时还存在着斗争性矛盾,诸如那些触犯法律的、损害党、国家和人民种种利益的贪污腐败现象,对于这类非斗争不能解决问题的矛盾,就只有采取斗争的方法。

  ( 三) 重点放在同一性上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却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当条件改变时,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因此,列宁说: “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任务也有过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位。”[4]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们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对的共同任务。在国内,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阶级斗争早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现在需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努力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使经济和社会更加平稳地向前发展。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需要。因此,不能把斗争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 四)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必然要求,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又是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必然选择,而效率与公平是利益分配领域中的基本矛盾,因此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平均主义、不讲效率的弊端十分突出。因此,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这种制度安排过分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直接导致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冲突不断。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生产力取得了快速发展,以前效率优先的原则显然已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今天我们提倡和谐理念,坚持效率与公平和谐发展,提出使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也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5]

  .但是,我们要防止滑向另一个极端,把共享看作是完全的平均主义,没有什么差别。若是这样就又倒退到了过去的大锅饭时代,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将挫伤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共同贫困。因此,目前我们运用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就是要在保持适度差别的基础上寻求和谐一致的发展,既重视效率,又强调公平。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 列宁全集: 第 55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 90.

  [2]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编译局。 列宁全集: 第 38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 408.

  [4]中央编译局。 列宁选集: 第 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6: 398.

  [5]卢伟基,卢澎涛。 健康促进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 9) : 45 -49.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