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延伸至经济结构内部的理论凝结,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世界拜物教现象的科学揭秘已超越人道主义的道德控诉而走向了“通达理想之路”,其“改变世界”的哲学变革拒绝任何形式的预期未来,只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对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现象的批判,推动着马克思去探寻既有历史条件下消灭“颠倒”的现实世界里剥削和对抗关系的可能道路。
一、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论阐释
拜物教是人类无意强加给自己的束缚力量,是人类主体赋予外在于己的事物以人格化力量并对其顶礼膜拜。拜物教一经产生就充满着神秘和幻想,由于主体力量的脆弱,其征服对象物的愿望只能在虚幻世界里实现。因此,拜物教是以扭曲的形式表达了人类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之解放。
拜物教与人类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相对应,只是人对物的依赖不合理地成为物对人的主宰,人的独立性脱离现实生活而成为虚幻的存在。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中由商品普遍性的表象到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层层解析,阐释了商品拜物教遮蔽主体间性社会关系的本质。
( 一) 商品普遍性的表象
资本主义是“庞大的商品堆积”起来的社会,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此类事实能够反映社会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1].因此,马克思从分析最为普遍的商品入手把握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有利于展开对资本主义的逻辑和历史再现。商品作为人类劳动的创造,是人手的造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摇身一变成了有生命的并且同人发生关系的神秘东西,且在资本主义社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概念是用宗教世界里的幻境比喻了现实关系的颠倒和人与人关系的物化现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现象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2].拜物教同商品生产密不可分,只要商品生产的条件---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依然存在,商品拜物教现象就无法消除。
( 二) 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对商品盲目崇拜的秘密不在于商品以其物质形态表现出的使用价值,也不在于商品以计量数字表现的经济价值,而在于商品独有的交换形式。“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2].
不同生产者之间贸易和交换的实质内容是各自付出的劳动得到社会认可,但在表象上则采取了物物交换的外在形式。从劳动产品到商品的“惊人一跳”赋予了商品以“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的微妙和怪诞在于商品具有神奇的魔力使得人们竞相追逐,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忽略了自身的需要和商品的用途,极为关注的却是商品的买和卖。
在简单商品生产中,所有的商品交换就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进行以物易物,是“为买而卖”.但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商品生产者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获得最大商业利润,交换价值成为商品生产的动机和目的,使用价值仅仅是实现商品交换的附属品,这是“为卖而买”.“为卖而买”造成了人和物关系的颠倒,商品的属人性质被掩盖了,呈现出来的是物与物的关系[3].由于商品具有可交换的属性而被追求和崇拜,商品成为社会的主宰,奴役人、支配人; 商品拜物教就是商品作为对象物对人的主体性的遮蔽,人和人真实的社会关系被掩盖和颠倒为物物交换的商品关系。
( 三) 商品拜物教遮蔽主体间性社会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首先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商品之所以能够发生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因为私人劳动产品所具有的劳动等同性,即用劳动时间这一公平尺度来衡量的价值量。从劳动产品到商品的转换实现了私人劳动的社会化,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在商品的等价交换中得以实现。劳动产品的交换,使得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这样,私人劳动者之间属人的主体间性社会关系被遮蔽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等价交换掩盖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商品拜物教使人陷入对有形商品的依赖和尊崇,在商品拜物教的世界里,一切人都沦落为商品的奴隶,不仅资本家陷入商品的市场竞争而失去了对自由、崇高的价值追求; 而且作为生产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工人存在的价值也被局限在为资本家创造和增殖的财富中,工人创造的财富愈多,自身就愈贫困,愈受自身所创造商品的摆布和奴役。
二、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衍生
商品拜物教并不是资本主义生活世界唯一的价值错乱和秩序颠倒,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所衍生的货币拜物教假象和资本拜物教荒谬展开了深入批判。
( 一) 货币拜物教的假象
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催生了从商品中独立出来并且能够代表其他商品价值量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一旦货币被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价值符号固定下来,其魔法就产生了,其他一切的商品都通过货币( 金和银) 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而且货币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以公正、无私、客观的面貌呈现,似乎货币天然就具有代表商品价值的社会性质。这样,货币就进一步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由货币产生的假象就出现了---货币因为能够代表价值就天然合理地成为劳动的直接化身,商品和货币的中介运动消失在货币拜物教的假象中。
货币拜物教使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内部实现了功能的巨变,从作为流通手段的奴仆跳跃成为无所不能的统治者和上帝。对货币的占有成为商品生产者最高的活动准则,功利主义的计算成为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的唯一法则。货币超越了商品交换的边界而直接进入人们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感性世界,消解了人的感情、意义和价值,成为生活世界的最高准则和价值尺度。货币拜物教彻底颠倒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撕下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并使这种关系蜕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与人之间除了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关系了。“凡是我作为人所不能做到的,也就是我个人的一切本质力量所不能做到的,我凭借货币都能做到。因此,货币把这些本质力量的每一种都变成它本来不是的那个东西,即变成它的对立物”[4].商品的魔力直接演变成为货币的魔力,商品拜物教直接发展成为货币拜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