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诉诸实践是其作为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本质使然。马克思在他青年时期就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是人类解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所展示的人类政治解放新的实践经验,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中国政治诉求的主题。
一、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诉求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为主题
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人都知道,历史唯物主义是把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建而起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政治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各阶级和不同社会集团经济利益的矛盾趋向于政治权利和权力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和有阶级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政治解放从来都是工人阶级解放的首要任务。也正因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恩格斯在晚年还坚决地批判了“经济决定论”,指出把经济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庸俗唯物主义者通过抛弃历史辩证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对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是十分有害的。列宁也在 《怎么办》 等著作中坚决地批判过“经济派”的错误,指出“进行最广泛的政治鼓动,以及组织全面的政治揭露,是真正的社会民主党的活动中绝对必要和极其迫切需要的任务”。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更是在批判党内错误思想时明确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重视社会政治关系的作用,领导工人阶级首先争得政治解放,是无产阶级政党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基本战略。
中国人民争取政治解放的历史,完全证实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斗争理论的真理性。***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为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
这个历史性的探索,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的。党一经建立,就把政治斗争摆在党的任务的首位。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第一条的第一款、第二款就是首先向世人宣告党的政治斗争目标。经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党终于领导人民取得了争取政治解放的第一个伟大成果,这就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的社会进步始终包含了政治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治发展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决策,改革本来就包含着政治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自一开始,就同简政放权的民主化进程不可分。从萌发、形成基本框架到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的推动和牵引。分权、政府职能转变、法制和法治的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城乡选民选举权的平等化等等,与经济增长、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一起,显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同时也充分证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
无论是从总结社会主义运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来看,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必定要诉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当代中国,这种诉求的主题,则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第一,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最一般意义上,政治的主要内容是阶级关系,调节阶级之间关系的主要是国家制度,而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诉求主题,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民主。第二,在我国,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更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民主,以保护拥护社会主义的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保证在这个历史阶段不得不实行的形式上的“平等”,为最终实现全社会成员事实上的平等,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这个主题中有哪些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关注的实践经验呢?最主要的有两点: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它顺理成章地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本质的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论才能彻底。
二是四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下,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开始的。由于“任何个别 (不论怎样) 都是一般”,因此,科学的认识必然经过一个层级又一个层级上升到更高层级的一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真理要素。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制度,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诉求政治的最主要贡献,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即历史辩证法的本质展现。
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诉求的核心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这个主题中,历史唯物主义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又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居于首位,研究党的领导必然是历史唯物主义政治诉求的首要问题。而领导总是与被领导相联系的,因此,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也就应当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政治诉求的核心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要讲清楚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首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阐明坚持共产党领导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显著的特征,恰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大的优点,这是西方资产阶级包括他们的政治理论和主流媒体死也不承认的。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利益不同,立场不同,语境也不同,我们不要求别人认同,但自己要弄清其中的道理,以利于在实践中正确坚持党的领导,不混沌不清,不随风乱倒,不迷失方向。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大的特征和优点?因为自觉地以自己的先锋队为本阶级的领导,恰恰是工人阶级的特征和优点。
列宁早就精辟地揭示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也是一种历史现象。现代政党是举着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大旗走上历史舞台的。自资本主义民主以来,通过一部分相对自觉地组织起来的人,即政党来代表并谋取本阶级的权利,这是人类政治关系的进步。但是,也正因为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只是少数资产者的自由、平等,资产阶级政党也只能提出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抽象平等的个人自由政治目标。而在实际生活中,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仅存在着阶级之间利益的对立,而且在一个阶级内部的利益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对立。这种经济关系反映在政治上,必然是政党林立,即使是资产阶级内部也会有多个政党来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
工人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基础上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工人阶级的政党发展也经过复杂的过程,至今也还有在一国内不止一个政党宣称自己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情况。但是,自从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带领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并建设社会主义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唯一的执政党共产党,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唯一的共产党领导,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民主不可分。这种与资本主义的多党制民主不同的政治制度,绝不是像西方政治理论说的那样不民主,而是以建设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民主为目标的,是对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扬弃。形成这种政治关系的根本原因,既是因为工人阶级没有基于私有制的私利,从而能够通过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也因为共产党这个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的存在只是工人阶级为了自身解放的需要,它也只有在整个阶级中才有政治力量。在利益一致的同一个阶级中,共产党对工人阶级的领导,实质上是工人阶级中首先觉悟的那些成员对全体成员的示范、教育和引导。也正因为没有私利,共产党人才敢于提出并真正做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一致性,才敢于提出并真正做到让全体人民来监督自己,而不是由只代表另一部分人利益的另一个政党来监督。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不仅把领导国家的权力委托给共产党这个工人阶级的、也是全社会的、最先进分子所组成的组织,而且通过全民对共产党的监督以提高全民的政治文明程度,这难道不是人类政治生活最实实在在的进步吗?不相信人民可以监督代表自己利益的共产党的所谓“精英政治论”,其政治实质不过是要共产党让出执政地位,理论上则无非是重弹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的老调。
但是,在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上也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就是要认识到党对社会主义民主的领导,既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历史的趋势,“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 100 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工人阶级的政治关系也不例外。作为先锋队的共产党与整个阶级是有差异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因而具有高度自觉性的共产党,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在看到这个必然性的同时,还要看到差异在历史过程中的统一:这就是共产党的领导最终表现在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实践中,党的领导是通过整个阶级才发生作用的。这种作用,概括地说,就是政治领导、组织群众、示范教育三个方面。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没有包办代替过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遇事总是同广大人民群众商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但人民创造历史是一个过程,人民在社会主义社会当家作主也是这样的社会进步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毕竟是在有着两千年封建历史的、近代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革命发展而来的。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要对国家大事当家作主,一定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而中国共产党就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学习当家作主的先锋队。党的政治领导,最根本的就是确定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规划国家治理体系和创造依法治国的政治环境。
党的组织领导,就是使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各级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和各级人民代表,在人民的认可下让最优秀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服务。党的示范教育有三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发挥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作用。党以自身的民主建设带动人民民主,这是先锋队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发挥党组织选派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共产党员的作用。
所选派的共产党员要懂得理论、坚定信仰、联系群众、崇尚民主、善行法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系中的模范。三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要用事实向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启发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自己在政治上解放自己。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只要做到与工人阶级的政治解放实践相结合,是完全应当而且可以说明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逻辑和实际优越性回应西方政治理论的挑战性责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要以历史性的眼光
关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协商民主的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历史辩证法,它不穷尽人类社会的真理,而是始终保持与人们实践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升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辩证的本质要求历史唯物主义政治诉求在明确主题、核心关系时,一定要以历史性的眼光关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发展。
“民主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的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发展,就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各项具体制度,推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更加有效地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显而易见的逻辑结论。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 和***总书记在全国人大成立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精神,笔者认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当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相互促进。一方面,要更加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制度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完善,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做了重要的工作经验总结,形成了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2014 年初,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的成立正是这方面政治理论发展的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应当抓住这个重要的机遇,展开相应的理论研究,将人大工作的总结和人大政治理论上升到世界观、历史观的高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诉求方面取得最重要的新的成果,力求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有新课题,阐述有新内容,表达有新概念。研究的重点可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从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高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使理论带有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实践的时代烙印;二是探索党怎样更加有效地领导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为提高党对国家的治理能力从理论上理清思路。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大向全社会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宣传力度,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帮助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辨明理论是非,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要实实在在地按照***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提出的“四个必须”、“五个加强”要求,扎实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在制定各项措施时,仍然不能忘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指导。如前所说,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但党的领导只有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才能落到实处、实现优势。这种辩证思维的一个重要启发就是,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应该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方面下更大的力气。从现实情况看,保证人民群众和人民代表的监督权,是落实以选举权为起点的人民当家作主全部权利的关键。人民的有效监督,是国家机关“不会懈怠”,“不会人亡政息”的根本。而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党的领导更有效,更持久,更有利于人民学会当家作主。不从这样的理论高度思考问题,加强和改进人大的工作措施就可能流于形式。
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方面,还有一种新型民主形式是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站在高处倍加关注,以便深远思考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
为什么?因为我国的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的辨证过程。我国的协商民主,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协商民主在我国的两种主要的形态,即全国性的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一些地方的协商民主,都展示了民主向着未来国家消亡过程中发展的新事物的萌芽。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世界首创的国家范围的协商民主,但其历史意义却主要不在于它建立的时间早,而在于它的建立就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特有的人民内部的政治关系。“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政治协商制度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是全体人民都作为政治主体相互沟通、协商以尽可能统一意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这样的民主制度反映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除了人民代表大会本身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 (即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 阶级统治的工具之外,政治关系中人们相互协商的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也标志着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发生的重要变化———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保障的同时,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出现了一种新型形式和渠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78 年五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以来,从中央到县一级,每年的政协会议都与人大会议基本同步举行,政协委员都列席人大会议,听取并讨论“一府两院”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以全社会各阶层最广泛协商的办法,让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这是资本主义民主根本不可能有的新型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变化,还表现在基层协商民主方面。我国的基层协商民主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协商民主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采取沟通、协商方法而不以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统一意志,尤其是都注意到兼顾少数人的利益和意愿。根本的不同点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协商民主可以说是最基层地方民众自发的自治,而上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方兴起的基层协商民主,尽管具体背景各有差异,却都是由地方党委及党委领导下的基层人大、政府为更好地处理涉及民生的问题,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组织起来的。正是由于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特点和优点,我国的基层协商民主更加能够顾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协商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它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列宁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思想的真理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解放全人类从而最后解放自己的运动,仍然离不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锋队的领导。正因为如此,在党的十八大重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 又强调,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决定》 还提出,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总书记说得好:“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产生、发展并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互补作用的过程中,透露出一种民主政治发展中否定之否定过程的信息。众所周知,就民主这种国家形态而言,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的原始民主是被代议制民主的国家机器所代替的,国家机器又被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即最大多数人的民主代替,现在又演化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的协商民主来补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式。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这意味着什么呢?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诉求,应当在民主发展最后一个阶段国家对内职能的这种新变化中,看到走向无阶级对立的全体人民自主处理自身政治关系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