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模式的框架结构及其世界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05 共7639字
论文摘要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 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这是国家主席*** 2013 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 对国家发展道路自主选择权的阐释。 ***主席的这一阐释, 以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为底气 ,展现出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同任何国家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一样, 中国模式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 从世界发展大格局来看, 伴随世界全球化的大格局而不断地发展完善, 中国发展道路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 苏联模式 ” 和资本主义的 “ 华盛顿共识 ” 或“拉美模式”, 形成了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 更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

  一、 中国模式的框架结构
  
  中国模式, 也称中国道路,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发展的模式, 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依据,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发展成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稳定性和规律性。这里把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总结为“一二三四五”,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四轮驱动、五位一体。中国模式来源于实践,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 在改革开放的宏大事业中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成就是中国模式的基础和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世界瞩目。2011 年, 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多项经济指标也名列世界前茅,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这些成就的取得, 都依赖于改革开放以来, 紧紧地抓住了“依靠发展来解决所有问题” 这一根本举措。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从来未曾发生过动摇, 围绕着这个中心, 一方面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另一方面又自我创新生发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理论和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发展实践, 都充分证明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即中国模式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非经济至上,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是受社会主义性质规约的,经济建设成就最终都服从和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如果说坚持改革开放解决了经济建设的动力机制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解决了经济建设的方向和前途问题。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成就表明,“两个基本点”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方向。 “一个国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独立,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所有事业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是发展目标,又是政治保障。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调动了各种社会资源和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助推“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时代任务的实现,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既掌握了发展动力,又保证了发展方向。两个基本点,恰好体现出中国模式的独特性。 当今世界的各种发展模式, 基本上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但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对中国模式的性质和方向进行了规约, 使其成为中国的而非他国的, 成为社会主义的而非资本主义的。

  三步走战略———温饱、 小康、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三步走战略, 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由 “老三步” 发展到“新三步”, “基本小康” 也被丰富为 “全面小康”。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更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追求。 三步走战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目标的具体化。 清晰可见的目标, 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持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为改革发展凝聚力量。 三步走战略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 立足实际, 稳步发展。 国外同行在对中国模式的具体经验进行总结时, 也通常强调 “立足实际, 稳步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现实发展状况, 采取与发展阶段和发展能力相适应的发展措施, 逐步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水到渠成地实现各种理想和目标。 “中国梦” 是对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进一步升华,不仅延续了“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目标,还融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感情因素,更能够凝聚人心,激发力量。四轮驱动———工业化、 市场化、 国际化、 城镇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实现各阶段目标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地形成了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城镇化等为主要手段的发展模式。

  其中,工业化是核心,是社会主义所有事业取得进步的基础,也是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市场化的落实,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充分调动了各种社会因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国际化则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完全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接轨,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有效地解决了“三农”这一重大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城乡发展矛盾,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和广阔的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扩展,经济分工进一步细化,推动经济建设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全方位的影响,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工业化、市场化、 国际化和城镇化将继续发挥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固和促进作用, 成为中国模式最稳固的基础和最强劲的动力。

  五位一体———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宏大事业, 需要把握关键, 突出重点。 由最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到结合时代变化和目标更新而最终丰富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在发展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最终形成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格局, 囊括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 内涵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在这五个方面中, 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和基础, 经济建设是中心和根本, 政治建设是方向和保证, 文化建设是灵魂和指引, 社会建设是条件和依托。 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互为依托。 其中, 经济建设的根本地位不可动摇,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最终都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体现在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实现、 维护和发展进程中。 五位一体建设格局,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充分运用和发展。

  从马克思开始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设计,终于在现实中铺展开来。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就是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最全面、最成功的实践。

  二、中国模式走向世界

  “应该以中国为榜样!” “中国能办到的事,我们为什么办不到?”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直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近百年历史中,中国从来都是只能忍受落后挨打的弱国地位。而今,伴随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国家领导人总是受邀频频出访。

  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模式成为国际热点话题,任凭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学派都无法避之而不谈。中国模式,从开始提出到接受批判和歪曲,再到世界所公认,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一)中国模式走向世界

  中国模式的自我总结。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在充分借鉴苏联模式的同时,毛泽东也在结合中国国情,思考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性。他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同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应当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邓小平同志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创新举措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获得了新生。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发展的“中国特色 ”。 2008年, “随着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北京奥运会、 残奥会成功举办、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所接受和效仿。” 特别是在全世界因为金融危机而陷入发展停滞甚至国家破产时, 中国仍能一枝独秀, 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赞誉和学习热潮。

  回应和阐述中国模式。 针对国际上对中国模式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011 年 4 月 15 日, 胡锦涛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 世界各国都应该紧密地结合自身实际和时代条件变化, “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 ***总书记以更加鲜明的改革精神和更加务实的外交风格展现了 “中国模式” 的独特魅力。 他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 “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 ……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中国国家领导人在重大国际场合的发言,公开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同时也道出了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真谛: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二)世界承认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突破苏联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使得中国同全球化相接轨,赶上世界发展进度,并逐渐地引领世界潮流。

  改革开放的实施显现出它对传统僵化的“苏联模式”的优越性,针对苏联及其追随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批判,路透社记者霍尔客观地评论道: “克里姆林宫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们曾指责中国破坏马克思主义思想……可是,中国对于自从改革开始以来,它的农业加工业的迅速增长感到高兴,它对苏联人的回答是一个告诫:除非苏联采取中国模式,否则它的经济决不会成功。”

  1985 年, 阿根廷众议长在访华后也认为,中国“抛弃了苏联模式,代之以中国模式”。

  最近几年, 俄罗斯人不得不开始研究并接受中国模式, “中国领导人从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中汲取了教训……中国坚持自力更生并善于吸引外资、借鉴别国经验。”

  中国模式尽管突破了苏联模式,却并不是以走向“拉美模式” 或者 “华盛顿共识” 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为前提的。 中国在任何场合都明确地表明: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

  世界承认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获得世界认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被称为 “中国通” 的季塔连科院士就在雅典奥运会上感叹: “最近在雅典举行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也表明了中国在运动方面也获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 代替了苏联, 代替了以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的成就。”

  但中国模式的成就远不仅限于此, 2006 年, 来自中国和 48 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和代表团团长出席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大多数都是和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 除洽谈合作外, 他们更想学习中国经验、 中国模式。 2008 年 8 月, 有 80 多名世界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第 29 届奥运会开幕式,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巨大成就的认可,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标志, 也是中国模式得到世界认可、 走向世界的标志。

  三、 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

  美国著名左翼学者阿里夫·德里克认为, 中国模式提供了一种经验,那就是把普遍性应用于特殊性,或者可以称之为把全球性应用于地方性,其精髓在于把普遍原理同具体的、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样的“革命实践思想”不仅与他国发展模式相区别,也可以应用于本国的不同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模式形成以来的成就,已经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模式的科学性。

  中国模式在向世界提供制度创新或具体措施等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更紧密地结合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继续吸纳先进经验,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中国模式的世界经验

  中国模式来自于世界。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 “中国模式对西方的相关性并非危言耸听。

  中国的改革是在国际环境下发生的,就是说中国的经验是世界发展经验的内在一部分。

  中国不是关起门来改革的,而是在开放环境下。”

  这种说法中肯地反映了中国模式的国际地位,即中国模式来源于世界,亦可成为世界其他国家之榜样。

  韩国《中央日报》中国研究所所长刘尚哲也持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模式有“政治安定”和“渐进式改革”等方面的借鉴意义,但其中最值得借鉴的是摆脱了“一味追随发达国家”的模式。

  基于苏联、 拉美等发展模式的弊端, 全盘地吸收某种发展模式不可能成为某个国家的明智选择。 中国模式 “对很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来说, 中国模式的意义在于其到底是否能够成为有别于从前其他所有模式的一个替代模式。”

  摒弃意识形态的分歧, 有选择性地学习别国先进经验, 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 中国模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竞相学习的明智选择, 也成为受金融危机冲击而陷入泥淖的发达国家反思的对象。

  中国模式发挥世界作用。 世界各国主要认可中国模式的经济能力。 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历次金融危机中, 中国都表现出优秀的应对能力, 有海外学者认为, 中国奇迹源于 “中国共产党的统治” 以及“干部培养制 ”。 诚然 , 不管面对何种危机和灾难, 中国的领导层都能经受来自国内外的压力, 迅速而且强力地行动, 消除危机。 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美国、 日本、 欧盟等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难, 而中国的迅速崛起凸显了中国长期坚持的发展模式的巨大能量, 并承担了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使命, 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把东亚地区国家的成功路径稍作对比即可发现,中国模式的成功在于“独立自主的发展” 。

  “二战”后,大部分东亚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获得经济社会的转型,中国则极力避免本国经济受到外国主导,这种自力更生促进了国内地区发展和国家整体发展。

  除此之外,诸如“强有力领导”“结合国情的改革” “渐进式改革”等都成为外国学者眼中中国模式的特点。

  (二)中国模式的世界吸纳

  掌握中国模式话语主动权。 “中国模式”并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悄然崛起的中国引起世界关注,其成功经验被总结为中国模式,并被赋予各种内涵。

  包括所谓的要以“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的讨论也是起源于西方,而非中国自我标榜。

  作为已经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的世界大国,我们不能听任中国模式被妖魔化,而要主动地阐述“中国模式”,赋予其科学内涵,客观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并大方地进行宣传。 “如果你自己不能充分肯定自己,你又怎能让别人来肯定你呢?

  所以,应该为自己的成功模式感到高兴。”

  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威胁论” “中国政治不确定论”的声音就甚嚣尘上,以美日为首的“围堵中国” “遏制发展”等手段层出不穷,面对中国已经和平崛起的既成事实,出于争取同中国合作以解决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利益需要, 现在又把中国称为全球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要求中国作 “负责任大国”。 中国走向世界 、 影响世界已经不可避免 ,在西方所主导的强势的国际话语体系中, 中国一定要主动出击, 掌握 “中国模式” 的话语主动权, 积极地总结并宣传中国模式的先进经验和科学内涵,改变“中国模式” 被意识形态所左右、 被政治歧见随意涂抹的现状。 同样, “中国模式既具有世界性,也具有中国性。 因此, 在讨论中国模式时, 光强调国际性或者只强调地方性 (中国特色) 都不是很科学的”。 在外宣过程中, 还要注重将中国特色与世界发展大格局结合起来, 既坚持自身特色, 又契合世界需要。

  中国模式固然是成功的, 但作为一种需要应对急剧变化发展需要, 正在不断调整完善的发展模式。 首先, 应当继续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吸收世界先进发展经验, 不断完善中国模式。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越来越快, 而政治改革的速度却远远滞后于经济改革, 解放思想“更多的是触及经济关系,而很少触及意识形态和政治”。

  其次,要重视建立更公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克里斯·布拉莫尔认为, “由局部开放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等”以及“根源于双轨制价格体系”的财富不平等,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

  再次,重视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发展除存在粗放式经济发展、一些社会问题异常尖锐等问题外,还面临人口问题、粮食问题、 能源问题等全球性问题。 过去, 过于强调经济增长和经济成就的发展模式,会造成对环境和社会的破坏,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模式的前途和未来。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指出,共产主义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革命导师列宁也指出: “一切民族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社会主义,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以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的中国模式不仅实现了自身革命性的发展,也对世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不可逆转。在自力更生的同时,中国应当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面向世界。 “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而且面向全世界。多从历史中学习经验,中国梦的未来就会更加光明。”“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 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积极地回应 “中国模式”, 不仅直接展现我们的道路自信, 更是从深层次上展示我们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中国模式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成功经验的总结, 凝练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举措, 展示和宣传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中国模式不可能停滞不前, 它将在解决未来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 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 的伟大进程中, 我们更要胸怀理想、 坚定信念, 坚定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 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3-03-24(02).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01).
  [3] [俄]季塔连科.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N].光明日报,2009-09-16(05).
  [4]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胡锦涛.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在博鳌亚洲论坛二〇一一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1-04-16(01).
  [6] ***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N ].新华每日电讯,2013-03-20(01).
  [7] 苏联批评中国经济改革但却对中国的成功感兴趣[N].参考消息,1984-12-26(03).
  [8] 阿根廷众议院议长谈访华观感[N].参考消息,1985-08-18(04).
  [9] 徐元宫.俄罗斯学者如何看中国发展的制约因素[N].学习时报,2010-08-09(02).
  [10] 王泠一.季塔连科的郁闷———参加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有感[N].国际金融报,2004-08-30(14).
  [11] [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模式”理念:一个批判性分析[J].朱贵昌,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7).
  [12] [新]郑永年.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意味着什么[N].联合早报,2008-11-25(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