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历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12 共425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国家思想探析
【第一章】马克思国家观的历史地位研究绪论
【2.1 2.2】马克思国家观产生的现实基础
【2.3 2.4】 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马克思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马克思国家观的当代价值
【结论/参考文献】马克思国家观念及其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3 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马克思现实生活变化与思想变迁,而曲折的演进形成的。本节按照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变化以及现实生活环境的转变把马克思国家观形成的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莱茵报至德法年鉴时期,从受黑格尔影响的理性主义国家观逐渐向唯物主义国家观转变;巴黎至布鲁塞尔时期马克思国家观逐渐形成清晰的轮廓,提出了阶级分析和新的历史观;最后是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对国家观的完善。
  
  2.3.1 马克思国家观的萌芽时期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莱茵报》时期,这个发展时期是在1841 年 4 月到 1843 年 3 月。在这个时期内,马克思研究国家观的主要观点还停留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理论中,但是后期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实践,逐渐的对一直信赖已久的黑格尔的思想产生了不少的质疑,这也使得马克思的研究遇到了一个开始怀疑自己的瓶颈期。在现实生活中,国家是代表着官僚阶级的利益的,是官僚阶级谋取私利的一个工具,它并不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的。1842 年秋季,马克思第一次遇到了关于物质利益方面的现实性问题的研究就是在《莱茵报》时期,随后马克思就写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文章的主要中心思想就是从唯心主义的角度出发保护国家的纯洁性,同时严厉的批判了私人私利,深刻的抨击了当时普鲁士国家的法律制度。这个时候马克思已经开始有些模糊的关于物质财富影响人的行为以及社会发展的意识,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现象不能完全用当事人的意志活动来解释,我们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探索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社会关系。从中想要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物质利益与普鲁士专制制度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重新的研究一下黑格尔的国家观,要深入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层面。这个阶段的马克思国家观时受着理性国家观的束缚的,马克思还是认为国家主导市民社会的思想是主要的因素,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这一现象,在马克思看来只是一种暂时性的背离。
  
  后期,普鲁士政府查封了《莱茵报》,原因是其中的思想过于激进。1843年 5 月,因《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来到了莱茵的一个名为克罗茨纳赫的小镇,在这里潜心的进行着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比较以及历史文献的研究,在这里的两个月当中,留下了 5 本厚重的学习笔记,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看到的克罗茨纳赫笔记。马克思的国家观研究从黑格尔的国家观研究发生转变就是在这个时期,其对于国家的阶级本质和个体在国家的地位开始形成了比较辩证统一又全面的新认识。马克思再次认识了官僚机构,也就是“现存的国家”这一概念,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发现,官僚机构是不能承担起市民社会和理性国家之间的衔接作用的。除此之外,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法哲学方面的思想也重新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对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国家观思想也进行了反驳,重新界定了一下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调换了之前的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关系的位置。虽然如此,但是这个阶段的马克思还是没能完全脱离掉思辨哲学的枷锁,还没有完全的进入到唯物主义的思想研究阶段,虽然有这种想要突破旧的思想方式的意识,但是并没能完全的看破眼前的假象直接指出社会的本质经济基础。
  
  1843 年秋季,马克思搬到了巴黎居住,在巴黎期间与好友卢格一起研究学术理论,并且一同创办了《德法年鉴》。马克思的国家观思想在这个阶段又有了大步的发展,他重新得出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对立的根本因素就是私有制这一理论,私有制不消灭,人类是无法实现最终的解放自由的。《德法年鉴》时期有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在这俩本著作中对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地位做出了非常详细的叙述,同时也明确的提出了想要得到人类最终的解放就必须要诉诸于武器的批判,指明了消灭私有制的方向。从此之后,马克思才开始了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国家和政治的解放,以及人类获得自由和无产阶级专政之间的各种关系的问题,由此便形成了马克思国家观的萌芽。
  
  马克思国家观思想的启蒙阶段就是《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
  
  虽说这个阶段马克思还没有发现唯物史观,但是从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变化。以及对于这一事物的关注点和发表的不少刊物的中心思想各个方面来看,我们都能发现马克思的国家观思想在发生了变化,有了一些唯物史观的萌芽出现,这就成为马克思国家观从理性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的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
  
  2.3.2 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时期
  
  随着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研究上的逐渐深入,马克思的国家观思想的唯物史观也变得逐渐的清晰起来,通过唯物史观使得马克思的国家观思想的研究层次有了质的飞跃,由此形成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使得马克思的国家观思想具备了科学性的要素。为了梳理自身的思想研究,也为了更加透彻的厘清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从更深的层次上研究经济学中对国家这一概念的认识。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领域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成果,即《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针对私有财产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对立根源来进行研究,同时在文中指出了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能消灭人的异化,这也是解决国家和社会之间对立矛盾的唯一途径。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对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形成了比较清晰完整的轮毂了,开始尝试从社会内部的物质生产以及财产的角度来解释国家的各种问题。
  
  1845 年,马克思写了一个名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这就是马克思开始研究费尔巴哈思想的一个开端,文章中有很多章节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国家的概念,但是大部分也都是一些比较随意零散的描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二次合作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对自己之前的一些哲学信仰进行了全面的整理,这次他将物质资料的生产看作了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由此相对应的便是社会中的最根本的关系的概念,他认为这种最基础的社会关系应该是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政治结构和社会生产的角度入手,开始了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的探讨以及其中的矛盾的研究。他认为一些观点产生的基础都是各个时代的社会交往形式和生产关系,这些因素构成了国家,也认为应该把唯物史观发展到在历史领域中探究人类社会时也应该被运用,他还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分成了五种不同的更替发展的五种形态。到此为止,马克思彻底的放弃了之前对于国家观的认识,运用唯物史观的思想形成了新的马克思国家观。
  
  2.3.3 马克思国家观的完善时期
  
  在历史唯物主义开创的基础上,马克思的国家观思想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1848 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是欧洲革命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同著作了《共产党宣言》。其中明确的提出了要用革命的暴力方式来进行武装起义,推翻长期无产阶级资阶级统治,要建立起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同时也保证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以后,一定会着力于生产力的发展,分步骤的对社会进行大改造,从而能够使阶级间的对立彻底的消失,以上的这些观点都是马克思国家观当中的丰富内容。
  
  后期,马克思又有一力作《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西斯阶级斗争》,这篇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真正的运用了唯物史观对于 1848 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马克思再一次阐明他的国家说是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在文中明确的表示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持有的态度。
  
  其中,马克思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国家的形态,他认为即便是无产阶级把资产阶级的政权推翻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不可能就马上变成了无阶级的社会形态,想要达到无阶级的最终目标,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这个过渡期就是由工人阶级建立起一个国家,来行使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就是在 1871 年 3 月 18 日的法国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印证了暴力革命的威力,这为马克思再研究无产阶级专政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现实依据。但是这次革命却没能成长起来,很快就被打击了,就是因为公社当中的人虽有革命的热情,但是缺少必要的思想以及组织的各方面准备,同时也没能乘胜追击,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果。马克思为了总结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于是写出了《法兰西内战》,文中马克思首先就明确的提出了无产阶级在进行革命以及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武器时的主要思想,同时也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要掌握起武装,以革命的暴力去反对反革命的暴力,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的前提条件。最后,马克思也揭露了国家的本质,结合着当时以德国为代表的对国家的崇拜热情,重申了无产阶级专政在资本主义社会过度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所要承担的历史任务。
  
  1875 年,马克思不再仅仅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也开始逐步开始研究理想中的社会,马克思用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大胆的畅想了未来社会的形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着重的阐述了这一观点。文中,马克思先发表了自己的国家消亡的观点,同时否认了拉萨尔的“自由国家”论。马克思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的一个统治工具,完全超阶级的那种国家形态是不存在的。同时也提出了资本主义是必然要过度到共产主义的发展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说使得国家观的研究有了一个质的飞越。而想要使得国家灭亡,唯一的途径只能是生产力高度发展,阶级之间的压迫和剥削逐渐消亡,随之国家才能自行的走向消亡,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的目的。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成为了无产阶级国家的首要发展任务。
  
  伟大政治哲学家马克思去世后,作为挚友的恩格斯,把马克思的国家观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在 1884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文章。文章中,恩格斯也运用了唯物史观对家庭和私有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总结出了其中的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国家的本质和起源等问题。他认为国家绝对不是本来就有的,它是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顺其自然产生的一种产物,它的实质是那些占有着经济大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权和利益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想要国家消亡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事,需要非常漫长和曲折的斗争,只有建立起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时才能使得国家完全消亡。
  
  2.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对马克思国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以马克思国家观发展的时间历程为轴,完成的阐述了马克思国家观发展、形成和完善的全过程,不仅理清了马克思国家观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历程,也为下一章分析马克思国家观主要内容提供了依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