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22 共1020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观探讨
【导言】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理论的价值研究导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马克思理论中科技创新思想的当代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马克思思想中科技创新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1.科技创新的内涵。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科技创新下过定义,也没有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研究和专著,但在他们许多论述中曾用"发明"、"发现"、"创造"、"创立"、"革命"、"变革"等词语从多种角度说明科技创新的内涵。科学技术由科学和技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构成,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创新内涵中包括科学创新(或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或技术发明)。

  关于科学创新,在马克思看来,科学创新就是人们将对人类自身和外部世界规律的认识应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包括自然科学创新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

  科学创新属于精神生产实践范畴。

  自然科学创新,就是人们把对自然科学的新认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并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为改造自然、实现人的自身解放作准备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就是把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思想、新观点应用于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过程。只有不断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才能使人们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认识和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不断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才会为人们改造社会提供思想武器,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对于技术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但在他的相关文献中多次运用技术改造、技术变革和技巧、发明等词语来表述技术创新的内涵。技术创新就是通过技术发明和改良机器等活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手段。"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犁完全不包含新的原理,而且根本不能引起工业革命。它完全适合于小生产的范围。"
  
  "由于珍妮纺纱机的构造不断在改进,机器随时都会变成过时的,因此必须把它们以改造或者换成新的。""1787 年卡特赖特博士发明了动力织机,这种机器经过多次改进,到 1801 年才得到应用。"科技创新体现为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统一。科学创新主要表现为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技术发明。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引导,它为技术发明提供理论指导。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是源于科学发现作为先导。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施旺和施莱登发现的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科学的发现都使人类重新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并利用到生产领域。例如,从自然科学中提出对力学和化学规律的分析后,将其原理运用到机器生产中,使机器代替工人完成同样的劳动,使科学发现为资本服务。另一方面,技术发明的实践活动为科学发现提供动力源泉。例如,从水推磨到蒸汽磨的逐渐发展,促使人类对动力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力学原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对力学创立产生重大影响,"机器在 17 世纪的间或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当时的大数学家们创立现代力学提供了实际的支点和刺激。"
  
  2.科技创新的特征。

  科技创新具有实践性。无论是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都是与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分不开的。首先,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的需要。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人们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使之更好的应用到生产实践活动中,从而满足人类的需求,创造了人类历史。其次,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不是简单劳动,而是高级的复杂的创造过程,需要经过人们千百次的社会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最后,科技创新也需要实践来检验,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主观决定的,科学结论能否确定并被承认、技术能否发挥作用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因此,科技创新具有实践性,它不断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

  科技创新具有革命性。科技创新无论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都是深刻而巨大的,特别是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影响特别明显。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到机器的改良和使用以及带来的产业革命,机器的使用不仅是直接带来生产力领域变革的最大契机,也引发了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同时,科技创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无限发展,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人类可以干预自然、改造自然,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几乎可以从依附自然的助手转而走向控制自然的主人。另外,科技创新除了在经济领域和生产过程中具有革命性,还涉及到军事领域。就这一点,恩格斯也曾阐述过科技创新对战争的重要意义,他指出:"由于斗争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 1848 年以前的起义中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筑垒巷战,现在大大过时了。"其意在表明,科技创新带来的武装力量变化,使以往那种防御性的街垒战术失去了作用。可见,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科技创新具有主体多样性。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需要科学家潜心研究和探索,需要技术人员的钻研和实践,需要工人的操作运用,需要各方面人员的配合。因此,科技创新呈现出主体多样性的特征,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需以正确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科学方法,认为科学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种哲学思维对科技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只有唯物辩证法"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哲学的思维和观点来指导自己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成就。

  (二)科技创新的作用。

  1.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并使之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包括在科学中,而且特别强调发明创造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他们认为劳动力、生产工具以及其他因素是生产力的内容,指出劳动力是生产力的能动方面,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前提,那么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也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他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由于应用了发明,使生产力提高了……"以此来说明科技创新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

  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纺纱机和一系列的其他机器装备的发明和创造都标志着劳动工具的重大创新,其实质就是一场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体的技术革命。先进的科技手段被劳动者所掌握,便会成为劳动者的劳动工具并作用于劳动对象,最终转化物质生产力,从而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当科学技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恩格斯在论述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指出:"现在,蒸汽机得到了实际应用,给予工业进步以新的推动。所有的及其都经过无数次微小的但总起来却很有意义的改进,而每一个新的改进都给予整个工业体系的扩展以有利的影响。""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这也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不仅是变革自然界的强大力量,而且科技创新使科技和生产力的诸要素有效的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创新应用到生产中便会逐渐显示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每一个时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都会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段所属的生产力逐步提高,都源于人类在发展进程中逐步掌握、运用和创新科学技术,将基本的科学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物化为可以用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和设备,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这样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科技创新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客观世界在科技创新上的重大变革,必然会推动世界先进生产力的无限发展。

  2.科技创新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科技创新引发产业结构变化的思想。恩格斯在《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中提到:"1778 年,卡特赖特博士发明了动力织机……这些发明使社会的运动活跃起来。它们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英国工业的诞生,首先是棉纺织业的诞生。"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指出:"从 1777 年发明了网布机那时起,花边的生产也成了重要的部门……从属于棉纺织业的劳动部分,如漂白、染色和印花也得到了同样的发展……印花业由于机械方面的一系列极其辉煌的发明,又有了新的高涨……这些行业空前地繁荣起来了。"所以科技创新对当时那个阶段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和人数则大幅度上升。"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视野中,产业结构变化、升级意味着产业创新,是"科技发明--企业技术创新--部门生产创新--产业革命--再创新……",个别企业通过发明新科技,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或者以一个大产业带动多数个相关产业实现产业关联,推动整个行业生产方式的创新,最终实现社会产业革命。在此创新过程中,一些企业和科技创新人士又会造就出新的科技发明元素,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循环式发展。"大工业最初的科学要素和技术要素,就是这样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起来的……发展起来的大工业借助生产机器,又排除了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生产,也为将来准备起新的科技革命起点。"从古代的农业革命、近代的工业革命到现代的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无时不在社会生产和变革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逐步引领人类进入更加高级的社会,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科技创新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3.科技创新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科技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给资本家带来的利益。他们揭示了资本家通过科技手段推动生产力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获得剩余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创新思想源于对资本增殖的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运动本质进行了分析,指出,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为他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然后通过资本积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价值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绝不能把使用价值看做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这种绝对的致富欲,这种价值追逐狂,是资本家和货币贮藏者所共有的……而精明的资本家不断地把货币重新投入流通,却达到了这一目的。"不断积累扩大规模以便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又是与改进生产机器、创新技术手段联系在一起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资本家竞相使用新的机器设备、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原因。个别企业只有采取使用新的技术、发明和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的方法才能降低自己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按照商品社会价值出售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在市场竞争的规律作用下,"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它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它的竞争者也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创新的实质。不论资本家对科学技术采取怎样的创新方式,他们都是为了追求无限大的剩余价值,实现自己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扩大,从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资本家榨取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手段和方法,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必然会启发和教育工人并激起他们的革命斗志。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4.科技创新引起一部分工人失业。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创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新技术发明、使用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使工人阶级的处境每况愈下,导致一部分工人失业。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分析。

  资产阶级通过科技创新使原有的分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对原有进行生产的机器进行改进和升级,或者引入新机器,这必定会导致部分由于技术落后、产品不适应市场要求的生产者被迫退出市场,从而打破了原有就业体系的平衡。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因不能适应技术转换的工人被具有先进技术的工人所取代,使他们陷落于失业状态。恩格斯阐述新机器生产导致工人失业时强调:"事情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今天英国发明的新机器,一年之内就会夺去中国千百万工人的饭碗""彻底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大大促进新机器的发明,那时机器每天都要排挤掉比现在更多的工人"可见,每一次科技创新都使一部分工人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不仅要常常面临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被掠夺的危险,还要经常变换工作,在他的职能变为过剩的同时,工人阶级本身也成为了过剩东西。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运用,生产要素中对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少,新机器的引入也使工人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导致工人失业的元凶巨恶并不是机器和技术的进步,而是机器和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它成为了资本的代言,已经被注入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成为他们用来对工人阶级实行专制和剥削的工具,导致工人遭受排挤,造成这种状况的罪魁祸首正是资本主义制度。

  应正确的看待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影响,不能因为致使大量工人失业就否定其积极的作用,而应透过现象发现其背后的制度原因。在马克思恩格斯眼里,"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科技创新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保证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挥出科技创新应有的积极作用。

  5.科技创新促进
  
  资源充分利用马克思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科技进步、人口数量和工业水平都获得空前发展的情况下,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工业废料的随意排放和不恰当处理更是资源浪费的表现。但是,人类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同样可以使废旧物资得到合理的利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科技创新对资源充分利用、环境保护的作用。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还专门对废料的排放和利用这一问题进行相关阐述,以创新的视角来看,工业废料也可以通过化学的手段发明新的方法来重新利用,"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马克思恩格斯肯定机器改良的创新方法,它减少了对废料的浪费和废料排放带来的污染。此外,马克思还列举一些国家通过改良机器来降低废料排放的实例。例如,罗马人用原始的方法磨面,不仅出粉量少,面粉质量差,就连成本也居高不下,但通过学习法国以力学原理改良磨粉技术后,出粉量成倍增加,人们也不再为面食不足而发愁;英格兰的亚麻加工产业,曾经因为技术落后而导致大量废料的产生,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采用了机械梳理法和水渍法等先进工艺后,废料污染得到很大改善。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和对机器的改良,可以使原物料得到充分的利用,不用直接排放于自然界之中,可以减少对自然界的污染与破坏。

  (三)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

  1.社会分工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基础。

  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大多零散的分布在《资本论》和其他经济学手稿中,他认为:"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的社会里,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其中,他还具体考察了关于社会分工体系是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得以持续扩展其物质技术基础的问题,社会分工必然促进新兴行业的诞生,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明,制造出新兴行业所需要的各种机器和设备,从而促进产业的不断运行发展。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每一次分工的加剧,也同样引起机械方面的新发明。"这说明了社会分工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要依靠社会分工为前提基础。社会分工催生出大量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若要在市场上生存就必须以先进的机器设备为物质基础,不断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它不断地将独立存在和发展的新知识新科技因素并入生产过程,而推动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职业结构得以不断提升和优化。"所以说,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成为加速机器发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当然,科技进步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并引发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总在不断变更,不断革命化;分工必然要引起更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这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竞争范围会越来越大,从一个国家扩展到世界领域内,"现在我们如果想象一下这种狂热的激发状态同时笼罩了整个世界市场,那我们就会明白,资本的增长、积累和积聚是如何导致不断地、日新月异地、以日益扩大的规模实行分工,采用新机器,改造就机器。"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劳动生产力会得到不断提高,旧式的机器和工具就自然而然的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成本更低的、效率更高的和功效更显著的新式机器和工具。这样,社会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就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前提基础。但应认识一点,社会分工在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材料时,不论是社会分工的过程还是社会经济的成长过程都有其必然性,它们都是商品生产者共同推动和作用下的结果。

  2.社会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所处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离不开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是影响科技创新的一个根本的因素,它决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科技创新的方向。新的政治制度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作为保障。恩格斯曾指出:"只有奴隶制度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指出: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但是,这只是通过使工人从属于资本,只是通过压制工人本身的智力和专业的发展来实现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支持自然科学的发展,那时因为"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壮大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势力,因而,这种制度的建立的确加速了近代科学的发展。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旦科学技术或技术创新损害资产阶级的利益时,资产阶级就会阻止科学或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家靠着垄断地位可以获得稳定的垄断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阻碍或影响科技创新和进步。恩格斯曾经预言:"只有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象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历史的发展使这种社会生产组织日益成为必要,也日益成为可能。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从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开始,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人们自身以及他们活动的一切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在内,都将突飞猛进,使以往的一切都大大地相形见绌。"恩格斯这句话中暗示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的创新才能得到较好的实现。

  法律制度对科技创新具有引导、管理和规范之作用,它可以为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法律制度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马克思曾拿工厂法做例子谈及法律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和促进,"在火柴业里,少年甚至在吃中饭时也得用火柴棍去浸蘸发热的磷混合液,这种溶液的有毒气体直扑到他们脸上,这种情况在过去被认为是自然规律。工厂法(1864 年)的实施使工厂不得不节省时间,结果促使一种浸蘸机问世……"当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法律制度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护程度还是十分有限的,但他们看到两者之前存在的关系或者说法律制度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也是难能可贵的。

  经济制度影响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18 世纪中期,产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马克思在分析其原因时指出:"十八世纪,数学、力学、化学领域的发现和进步,无论在法国、瑞典、德国,几乎都达到和英国同样的程度。发明也是如此……在当时他们的资本主义应用却只发生在英国,因为只有在那里,经济关系才发展到使资本有可能利用科学进步的程度。"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经济制度健全和发达,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烈需求和物质基础,保障了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

  3.生产实践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从马克思恩格斯肯定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方面,可以确认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实践催生出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生产实践是检验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就是把科技创新活动与人们的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产实践引导科技创新。从一般意义来讲,企业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竞争能力主要靠引进和使用先进的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来讲,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实践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资本家要想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然要使用新的科学技术。资本家会竞相"采用更好的工作方法、新的发明、改良的机器、化学的制造秘方等等,一句话,采用新的、改良的、超过平均水平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法"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所以,资本家会不断的采用新技术、发明新机器,运用新的生产方法将其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但是,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后,根据"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同一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最终,这种科技创新活动会不断循环和扩散,不断的从前一次生产实践中催生出新技术,再应用于下一轮的生产实践中去,如此循环发展,引导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生产实践是检验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平台和途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它还需要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工具相结合使之性能更先进,效率更高,与生产实践中的人相结合使之成为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同时,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又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马克思以工人的生产实践为例,指出:"工人在工作中不断作微小或必要的改进,新发明使得技术不断提高,促进生产过程持续改进".

  生产实践也推动科学发展。马克思指出:"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业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因此,他断言,工业学诞生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实践中。17 世纪的英国是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培根作为具有先进思想的先行者,主张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科学技术。这个时期的英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如蒸汽机和纺织机等先进机器的使用并发挥巨大作用,表明科学界产生的新成果不断被转变为技术、转变为能够带来效益的现实生产力。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只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会产生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教育发展为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

  科技创新主要取决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又依赖于教育,人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教育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强调:"……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和综合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因此,要实现科技创新,就必然要有创新型知识的人才来完成,而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赖于教育的传播。这样一来,教育的作用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恩格斯曾指出:"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生要求的仅仅是律师,……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握政治机器,而且还要掌握全部社会生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进一步指出;"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非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极其重视教育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通过教育这种传播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使原来只能掌握单一技能的工人可以熟络的掌握整个生产过程。教育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甚至在整个人类发展和解放中都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